2017/02/08

20170202《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3:佩特拉,重新發現的失落玫瑰城




以下是未校稿前:

位於約旦首都安曼南部的佩特拉,自古以來就是貿易交通要道,南接紅海,北接死海,並可以到達地中海,沿途串聯許多大城市:耶路薩冷、大馬士革、安曼、亞歷山卓等。這座城市的入口卡茲尼神殿到底是如何興建的?做甚麼用途?至今仍有很多謎團尚未解開。

觀光客從蛇道步行進入佩特拉,高聳的山崖,最窄的通道只有兩公尺寬度,山壁兩側還有陶管水道,走了一點五公里後,突然山縫間看到玫瑰紅的岩壁出現了一座壯觀的建築,卡茲尼神殿三十九公尺高,岩石因不同地質年代的沉積、岩層扭曲,在陽光照射下,形成耀眼的對比,希臘式的建築,居然是從砂岩雕琢出來的。

沙漠的氣候溫差很大,十一月到三月是雨季,其他則為旱季,佩特拉是一個盆地的地形,下暴雨的時候甚至會引發大洪水,這樣的一座城市,如何容納那麼多人,貿易往來的駱駝商隊在此路過休憩,大量的工人在此露天的羅馬劇場、住宅、墓窟等,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水利的建設。

要預防暴雨引發的洪水,納巴泰人在佩特拉山間挖掘了許多排水的隧道,四通八達的水管,並在各個地方挖掘儲水庫,儘量讓每一滴雨水都能保存,並且找尋地下泉水導入這樣的水利系統,使得這個城市的人們四季都可以飲用乾淨的水源。

從西元前六世紀開始開發的城市,最耀眼的建築便是卡茲尼神殿,原本兩側凹下去一個個洞,原先以為是架設木頭鷹架的地方,但考古學家觀察神殿四周的鑿痕,各個山頭都有階梯步道,可以很方便爬上山頭。推論神殿是由上而下一層一層開鑿而成,並且將往內挖出的石塊再利用,成為許多建築的建材,也就是說,挖出神殿之外,這裡還是一座採石場。

佩特拉的壯觀,並不只有卡茲尼神殿而已,還有露天的羅馬列柱大道、劇場、浴場、市場、祭堂等,有錢人的豪華墓窟,又可區分個人或家族等不同的形態。從埃及、亞述、希臘到羅馬時代,不同時代建築並存,貿易、文化、宗教的交流,留下了各式各樣的遺跡。

1812年瑞士人貝克哈特喬裝成穆斯林,說服當地的貝都因人帶他進入這個失落的城市,佩特拉才重新被外界認識。近年的考古挖掘,發現了游牧民族納巴泰人,因為財富的累積,而做起了生意,工程的技術還非常強大。1992年挖掘出了基督教的教堂,2003年還發現了卡茲尼神殿下方有古墓,重新定義了神殿的使用方式。

最近的科學家的研究,更發現了早年在納巴泰人時代,周邊有大量的森林,羅馬時代興建房舍而大量砍伐,該地區逐漸沙漠化,資源不足情況下而遺棄,還有更多的原因留待更多的研究,是地震、火災、戰爭、宗教、貿易變遷等,或許也都有可能。

2005年,佩特拉與祕魯的馬丘比丘締結為姊妹市,同是失落後重新發現,同樣使用岩石作為建材,水利系統也是重要的基礎建設,人類文明得以進步,應該是要有更多的交流。


台大校史館的車寄,石柱也是砂岩雕刻出來的(DSC051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