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2

1928年,郭雪湖《圓山附近》,第二屆台展特選,膠彩,絹



我一直在想這幅畫左上的遠山到底在哪裡,很像是八里的觀音山,但是山勢左右相反,用 google 地圖去觀察,若從第二張地圖的角度來看,背景是四獸山,應該山頭林立,怎麼只畫出兩個小山峰而已呢?

我也想過是否是故意左右鏡射的作圖方式,郭雪湖的視角是由南往北,不過怎麼比對都比對不出來,只能說是為了平衡構圖而畫出的那兩個小山峰吧!

很少人討論為何郭雪湖要在這邊取材?

1928年,位於劍潭山台灣神社規模已經很大,畫作左邊的明治橋還是鐵橋,欄杆有扇型雕花裝飾,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1927年入選為臺灣八景,圓山與劍潭山在基隆河兩側,明治橋刻意的被放在旁邊左邊的角落。

圓山公園,是台灣第一座公園,成立於 1897年,但重點卻是穿著台灣藍杉的農婦,有圓山文化遺址,山後還是陸軍墓園、臨濟宗禪寺,山上是陳維英退休的別墅太古巢,在這邊畫出農婦辛勤工作的用意到底是甚麼?

這幅畫作得到特選後,總督府官方以三百圓的代價買下來,後來為何又回到郭雪湖的手上呢?戰後此畫流落到台灣省教育會,當時會長游彌堅就把畫作返還畫家。

郭雪湖的選擇畫作地點,現在回想一直都是一個謎團,他想凸顯現代化的設施,但是總是放在角落,這裡是台灣的第一座公園,但確實有一些房舍、造景卻沒有畫上去,畫的卻是有如山水畫的自然田園之美,右邊的向日葵欣欣向榮的生長,日落群鳥飛翔,不過仔細端看,植物的確是有系統有規劃的放置在不同的位置。

令我好奇的還是左下的石碑,到底寫著甚麼字?是『第四遞』,代表甚麼意思呢?第四個叉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