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民宿、咖啡館或許傳達生活美學,建立優雅的環境。我們經常看到初開咖啡館,馬上就有眾多客人排隊,但要能夠維持收支平衡,還是必須長期的經營,找出咖啡館定位。
就歐洲殖民歷史來看,博物館收藏著各地掠奪來的寶物:藝術雕像、木乃伊、古生物恐龍化石等。溫室種植著各地的奇珍異木,而動物園內眷養各式動物。歐洲許多咖啡館因而以這些博物展覽為主,宛如進入波特萊爾的世界。這些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原本是皇宮中貴族間的炫耀品,轉為一個國家對於知識研究的渴望,作為教育的用途。
目前咖啡館以養貓最為普遍,傳達不要隨便棄養,如何正確與貓相處?但為何宣導了這麼多年,城市中的街貓仍需要誘捕結紮,街貓仍然很多,許多愛貓人士固定餵食,貓會進入橋下、公園等幽暗空間大小便非常惡臭,引發虐貓事件,兩方人士的社會問題。而猴硐的貓村經常多了許多生病的貓,愛貓人士又要舉辦各式不要棄養的宣導活動,照顧生病的貓。
台北有家『微迷野林』咖啡館,牆壁掛著巨型恐龍的頭,我看著家長把小朋友帶來看著一箱一箱的動物,酷似孩子王應該是老闆出來解說蛇的習性,一堆人驚恐的聲音出現,一邊撫觸蛇的小朋友非常認真的聽孩子王解說,而解說的內容真的十分深入淺出,算是非常厲害的生態老師!我看到老鼠與兔子窩在一起,蜥蜴瞪紅著大眼,或者無奈的青蛙,我想到剛剛入肚的菇菇雞,原來是在哪裡生活呢?
台灣咖啡館的歷史,從日治時期的南島風情椰子樹,聽音樂黑膠唱片,新穎電器:冷氣、製冰器等風靡台灣。戰後仍有一段期間咖啡館是處於煙霧迷漫,與女服務生玩摸摸手的場域。今日咖啡館的普及,主體已經從飲料、餐點轉為另一個主體,或許是老闆俊美,傳達特定的知識,體驗一場如沐春風的課程,與同好交流做文化沙龍等等。
台灣衍生出眾多小眾文化的咖啡館,是多元文化成熟的表現,不一定要養貓才能吸引客人上門。例如:台北老屋新生的『日常野草』,以萬華在地甘草、青草茶為飲品,還用乾燥草裝飾老屋。『鵲咖啡』,預約制一期一會,呈現昭和時代洋風珈琲屋。『青田七六』馬廷英故居,庭院的岩石與岩石牆,老師可帶學生來參加地球科學的導覽。『王大閎咖啡書軒』可以在咖啡館內外體驗建築師的設計精隨。『1789 Cafe』一看就知道是法國大革命發生時間,賣法式甜點。這些咖啡館都有各自的主體,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
最近飼養浣熊備受爭議的咖啡館,就連《少年Pi的奇幻旅程》電影中最可愛的狐獴都不適合拿來當寵物,高雄的 『Booking』書店,庭院有養龜與兔是小朋友的最愛,日本有貓頭鷹咖啡館,脫光腳丫讓食人魚吃角質的咖啡館,各式各樣無奇不有。
動物只要被放進人類的社會脈絡裡,下場就是被利用!到咖啡館與可愛動物一起拍照打卡,把動物當成搖錢樹,我們是否有認真照顧好這些動物,維繫好人與動物的關係,傳達正確的相處之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