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23/07/29
【台北】南下北上的邂逅
張貼時間是 2023/7/21
時刻表:2023/07/29 19:00-20:30
主講:水瓶子
與談者:劉抒苑
繪本分享:施明儀
地點:華山青鳥
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7210901143928639890
每次都要接受考驗,這回要講龍瑛宗的〈邂逅〉,是 1941年的作品。頗為難理解在火車上的交談,談論的內容是文學,但其實這篇文章剛好在軍國主義的最高點,當年日本去偷襲了珍珠港,也大量的指定了古蹟來宣揚日本皇族的事蹟。由這樣的背景來了解這篇文章還不夠全面,還要了解橫光利一。
還要繼續讀橫光利一的〈拿破崙與白癬〉〈頭與腹〉。
當你搭電車、高鐵或搭乘巴士,會想到這些嗎?1941年這個時代的交錯與交會,這些短篇小說到底要說甚麼?
紀元二六〇一年元旦,台北車站的月台,旅客排成數列,正在等上午九時三十分的南下快車。這是配合 「旅客請依序排隊」的主旨,爲了因應新體制,公平而嶄新的交通道德的情景。 看了前五六段,像是看俳句,一下用日本天皇的"紀元",一下火車又化身成猛獸,像是日本卡通,萬物擬人化,前一句要排隊,下一段就美德就丟掉,諷刺的比喻。 整篇文章五千多字,來來回回看了好多回,我想兩位主角劉石虎與楊名聲,同是一個人的內心交戰,1941年這個對於戰爭中的台灣人,我想內心也是交戰不已,日本民族主義興起,在龍瑛宗的文章中暗藏並敘述了這樣認同的矛盾。 表面上《邂逅》是一個有錢肥胖的仕紳與貧窮瘦弱的作家相遇的故事,劉石虎與楊名聲的對話,是衝突的開始:「至少,我是看不起台灣的文化,台灣是不會產生文化的,要不,你看,偶爾寫了二、三篇東西,就以爲對台灣文化有了貢獻。有那樣的傢伙,才使我感到討厭。」 楊名聲:「我對那個女人玉英,覺得很抱歉,可是,結婚不是只靠感情啊。結婚畢竟要遵從理性。」,所以理性與感性,麵包與愛情是不能並存的。 整篇文章透漏許多價值觀,有種"作家"就是非常會談感性的戀愛的刻板印象,但我覺得龍瑛宗文章的結構,簡直就是理性的不得了。 對於其中的水果密碼:椪柑、木瓜與鳳梨,或許還有甚麼隱喻呢?各階級的文化價值觀、男女平權隱隱地可以從文章讀出端倪,但對於用"旅行"來觀察並刺激書寫內容,這點倒是許多千古作家就是使用這樣的模式把異國文化介紹到各地去。
2023/07/27
《檸檬》
這檸檬到底有甚麼魅力,時間回到 1924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的英文系就讀,後來肺結核休學,到京都去養病。
本來以為只是私小說,說明心境,說明自己的"病",但真的只是這樣嗎?有些評論者說明是一種小確幸,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這種只是病態的幻想,把檸檬想像成一個好朋友,也可以治病,最後變身成為一顆手榴彈,作家幻想把這個他非常喜歡的書店,一念之間變成厭惡,他用書本蓋起他的城堡,然後把他最喜歡的檸檬放在城堡上,想一起把書店給炸掉。
第一次翻閱,只覺得這病人真的有病,後來覺得他的想像力很豐富,但後來對於這種憂鬱病態,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想法,他居然可以描繪出來,放大到整個社會來形容每一個個體都不為過,從西方的意識流到了梶井短命的人生,的確創造出一種風格,也成為日本所獨有,可以發現現在日本的漫畫與連續劇、電影,都擁有這種風格。
來參加星期六晚上的講座吧!或許你也可以多認識一點龍瑛宗
主題:南下北上的『邂逅』-客籍作家龍瑛宗的生活在他方
2023/07/29 19:00-20:30
主講:水瓶子
與談者:劉抒苑
繪本分享:施明儀
地點:華山青鳥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7210901143928639890
本來以為只是私小說,說明心境,說明自己的"病",但真的只是這樣嗎?有些評論者說明是一種小確幸,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這種只是病態的幻想,把檸檬想像成一個好朋友,也可以治病,最後變身成為一顆手榴彈,作家幻想把這個他非常喜歡的書店,一念之間變成厭惡,他用書本蓋起他的城堡,然後把他最喜歡的檸檬放在城堡上,想一起把書店給炸掉。
第一次翻閱,只覺得這病人真的有病,後來覺得他的想像力很豐富,但後來對於這種憂鬱病態,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想法,他居然可以描繪出來,放大到整個社會來形容每一個個體都不為過,從西方的意識流到了梶井短命的人生,的確創造出一種風格,也成為日本所獨有,可以發現現在日本的漫畫與連續劇、電影,都擁有這種風格。
來參加星期六晚上的講座吧!或許你也可以多認識一點龍瑛宗
主題:南下北上的『邂逅』-客籍作家龍瑛宗的生活在他方
2023/07/29 19:00-20:30
主講:水瓶子
與談者:劉抒苑
繪本分享:施明儀
地點:華山青鳥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7210901143928639890
【台北】明治喫茶店舊址
《台灣咖啡誌》文可璽 p.42 大概1930年代
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右邊第二棟立面改做) 上: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
下:google 街景
前川國男設計的東京銀座明治製菓 龍瑛宗與宮田彌太郎 作家呂赫若經常出入明治喫茶店,也邀請龍瑛宗一起去。 1944年龍瑛宗計畫發行小說集《蓮霧的庭院》,找了版畫家宮田彌太郎繪製封面,曾留下一張兩人笑開懷坐在喫茶店的照片,不過不確定是否在明治喫茶店。 但,很悲哀的是因為軍政府審查不過而沒有出版,後來 1985年才完成他的心願! 查了許多地圖只知道大概的位置,但這張照片對出來正確的位置,一直覺得這麼漂亮的立面怎麼可能打掉,這兩張照片核對下來,還真的整個窗戶都打掉了,但兩側的房子維持著原來的立面裝飾,這樣對出了位置,是今日的衡陽路46號(大三元)。
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右邊第二棟立面改做) 上: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
下:google 街景
前川國男設計的東京銀座明治製菓 龍瑛宗與宮田彌太郎 作家呂赫若經常出入明治喫茶店,也邀請龍瑛宗一起去。 1944年龍瑛宗計畫發行小說集《蓮霧的庭院》,找了版畫家宮田彌太郎繪製封面,曾留下一張兩人笑開懷坐在喫茶店的照片,不過不確定是否在明治喫茶店。 但,很悲哀的是因為軍政府審查不過而沒有出版,後來 1985年才完成他的心願! 查了許多地圖只知道大概的位置,但這張照片對出來正確的位置,一直覺得這麼漂亮的立面怎麼可能打掉,這兩張照片核對下來,還真的整個窗戶都打掉了,但兩側的房子維持著原來的立面裝飾,這樣對出了位置,是今日的衡陽路46號(大三元)。
2023/07/11
【台北】高中生的營隊,走讀踏查溫羅汀與昭和町
20230711 高中生的營隊,走讀踏查溫羅汀與昭和町
已經連續帶了幾年這個營隊,是國科會的計畫,我發現來參加的高中生比較融入,也隨時錄影紀錄,結束問了一下帶隊的老師,是社會系畢業的年輕人,說要參加這個營隊是需要面試的!
另一個帶隊老師是個老外,但是中文實在很好,他說這群學生都是資優生。
現在的學習環境已經跟我小時候大不相同,只要自己有興趣的事,應該都可以找到同溫層,也可以找到夠多的資料,有了這些營隊的踏查,原本我們可能到了大學打工或畢業才能體驗的事情,在高中就已經變成了專家,讓我想到了我從國中就開始投稿電腦雜誌,其實現在更為多元,實在不用多擔心。
今天兩個主題,應該是台北書店街的發展,另一個是昭和町日本時代住家的型態特色,插入了臺靜農與彭明敏遭遇到的白色恐怖,我好像又塞入了太多,希望這些高中生有點點收穫或是興趣。
活動前我一直很煩惱走一走會不會有人中暑,我會不會揮汗如雨,結果走讀期間下了大雷雨,老師還擔心有同學失溫,以後我不要亂許願。
2023/07/04
【台北】早坂犀牛,林朝棨(1910年5月26日—1985年7月4日)
林朝棨(1910年5月26日—1985年7月4日)
今天是地質系教授的紀念日
大塚裕之教授和林朝棨教授在1984年將這隻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中國犀牛(Rhinoceros sinensis hayasakai),以紀念在臺灣最早發現犀牛化石的早坂一郎教授。 這批犀牛的部份骨骼化石保存於博物館。(早坂犀維基百科)
不過,最近中國犀被重新分類了。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6%9C%9D%E6%A3%A8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62410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7%A9%E5%9D%82%E7%8A%8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Sr5SWmLk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62410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7%A9%E5%9D%82%E7%8A%8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Sr5SWmLk
2023/07/02
《百年台灣大地》推薦序: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這本書內有一些難得的照片)
百年台灣大地推薦序/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從大一進入地質系就讀,就愛上了台灣山水風土,每次出野外艱苦的看著地圖,教授稀鬆平常地指著地形圖,輕而易舉的在三千公尺的高山上來去自如,不然就是在溪底的大石頭間上下跳躍,當我還在氣喘吁吁的時候,已經指著地質露頭解釋完畢,根本來不及測量記錄所見。
或許是玩心太重,終究沒能繼續地質系相關所學,畢業後就投入其他行業,一直到2011年,同學一起參與馬廷英教授故居青田七六的經營,當時辭去熟悉的專業領域,做著文化導覽的工作,回首大學四年老師的教導:野外實地記錄觀察測量,邏輯推演加上台大學生必要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人生中面對所有事情的萬用鑰匙。
*2021年早坂犀足跡的新發現
大學時代認識了師公--早坂一郎這號人物,但僅止於台灣博物館收藏的寶物,1926年在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今桃園市大溪區)發現的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犀。早坂一郎對於國家公園的認定與價值,天然紀念物的指定:海蝕石門、泥火山、北投石、貝化石層等有相當的貢獻。讀過本書後,才知道早坂教授無論在東亞各地野外調查,與各地的學者合作努力才造就了東亞地質學的成形,尤其是台灣從無到有地質學研究,進一步影響台灣考古人類學與近代環境保育的奠定。
1984年,大塚裕之、林朝棨將早坂一郎採集自大溪的標本與左鎮採集的犀牛化石標本共同命名為中國犀牛早坂氏亞種。直到2021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現於菲律賓的菲律賓犀(Rhinoceros philippinensis)被重新檢視與研究,並發現與早坂犀牛具有共同的獨特特徵,不同於亞洲的獨角犀和雙角犀,為東亞獨特之支系,兩者因此一起被建立為新屬島犀屬(ZooLogical 雜誌的論文)。早坂犀被重新分類,成為合併新物種早坂島犀。
歷經了快一百年,我們對於犀牛的物種演化與足跡的研究,才前進了一點點。
*從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到石門水庫去除淤積永續開發
日月潭水力發電歷經了全球經濟不景氣,最後在1934年完工,早坂一郎就地質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各地的剝蝕作用尤其顯著,進行日月潭電力工事時必須注意岩盤不安定的問題,以及對自然、人文的衝擊。
台灣歷經多次的大地震,核電廠附近的斷層調查,因應極端氣候需要預防大豪雨的堤防,又要水庫蓄水,種種的建設都需要地質學家。最近石門水庫歷經二千日的工期回春延壽,阿姆坪防淤隧道竣工,每年可清淤增加六十四萬噸,這一些基礎研究調查與相關的工程都不是一蹴可幾,對於大自然的破壞與人類的生存,都必須有個平衡點。
*宮澤賢治的胡桃化石,滄波石與雪峰石的發現與命名
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其中提到胡桃化石的發現有提到的地質學家就是早坂一郎,這樣的情緣,讓我想到了滄波石、雪峰石的發現。
2013-2015年間,黃士龍、沈博彥、朱傚祖、俞震甫幾位地質學相關的研究者組成團隊。他們在登山時,討論應該做一些甚麼創新的事物,於是有了找尋新礦物的計畫,從維也納自然博物館收藏品中切割出了一個1.5 x 1.5 x 0.3公分大概如同米粒大小,這個標本是1979年在阿根廷的一個農田發現的隕石。
從這個隕石內,台灣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三種不同的新礦石,其中二種礦物目前在地球表面尚未發現,為了紀念顏滄波、馬廷英教授兩位地質學老師的教導,因此申請命名為滄波石、雪峰石。其中滄波石與骨骼構成類似,未來或許可以成為生物科技的陶瓷材料,而這樣的發現無論了解太陽系的過去與人類科技的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只是這樣的研究進度非常的緩慢。
*博物學家的視野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物競天擇的演化論,他認為所有物種都是從少數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但達爾文不但只是生物學家,甚至是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或稱為博物學家,回到大航海時代,人類對地球各處的探索或植基於物產的開發,書中說明早坂一郎對於馬偕博士能夠紀錄自然的現象,最後以讚嘆天主作結:「縱使土地變換,縱使山巒淹為滄海,我們也毫不畏懼。無論何處都有神為我們而設的避難所,祂將以雙手擁抱我們。我們將奉獻此生讚美主。」,這與我們小時候教育的「人定勝天」大不相同,無論科學如何的進步,仍對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
當我走過瑞芳哩咾海濱看著一片陰陽海,1990年關閉的禮樂煉銅廠舊址,當時我們在山上出野外眺望這一片海洋,大家猜想說著或許幾年後可能陰陽海就消失,但至今仍然存在,到底為什麼造就這樣的特殊地質景觀?也有地質系教授經常在金瓜石調查,他期待因為開採技術的進步能重新開採金礦,美國的頁岩油開採技術不也如此改變了全世界嗎?
這十年流行跨領域學習,人們多有斜槓專業,單一專長已經無法滿足這個社會所需,面對世界上各種競爭,我們需要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認識自己,做更多基礎的地質調查,了解先人的努力歷史,進一步對於各族群生物的重新認識,連結古今才能有自信地邁向未來。
以下是這本書的內容說明,我覺得實在寫的太好了,轉貼出來,我想想如何把早坂一郎融合在我的導覽內容
***
內容簡介
執歷史學家之筆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坂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坂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坂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坂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坂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坂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坂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坂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本書特色
1. 重現19世紀至20世紀,臺灣地質的珍貴性與生物多樣性被發現的精采歷程
2. 以年代為經,人物為緯,展現不同時代的科學家樣貌
3. 指出早坂一郎的時代重要性,以及其在古生物生活史、腕足類化石研究的貢獻
4. 了解近代臺灣學術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多元性:1928年臺灣首創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成為近代大學模式在臺灣發展的濫觴。「講座制」尤為近代地質與相關科學奠基;其中理農學部更居重要位置。
5. 看見殖民時代在政策制定與科學研究間的應用與限制
執歷史學家之筆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坂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坂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坂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坂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坂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坂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坂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坂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本書特色
1. 重現19世紀至20世紀,臺灣地質的珍貴性與生物多樣性被發現的精采歷程
2. 以年代為經,人物為緯,展現不同時代的科學家樣貌
3. 指出早坂一郎的時代重要性,以及其在古生物生活史、腕足類化石研究的貢獻
4. 了解近代臺灣學術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多元性:1928年臺灣首創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成為近代大學模式在臺灣發展的濫觴。「講座制」尤為近代地質與相關科學奠基;其中理農學部更居重要位置。
5. 看見殖民時代在政策制定與科學研究間的應用與限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