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7/02

《百年台灣大地》推薦序: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這本書內有一些難得的照片)

百年台灣大地推薦序/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從大一進入地質系就讀,就愛上了台灣山水風土,每次出野外艱苦的看著地圖,教授稀鬆平常地指著地形圖,輕而易舉的在三千公尺的高山上來去自如,不然就是在溪底的大石頭間上下跳躍,當我還在氣喘吁吁的時候,已經指著地質露頭解釋完畢,根本來不及測量記錄所見。

或許是玩心太重,終究沒能繼續地質系相關所學,畢業後就投入其他行業,一直到2011年,同學一起參與馬廷英教授故居青田七六的經營,當時辭去熟悉的專業領域,做著文化導覽的工作,回首大學四年老師的教導:野外實地記錄觀察測量,邏輯推演加上台大學生必要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人生中面對所有事情的萬用鑰匙。

*2021年早坂犀足跡的新發現

大學時代認識了師公--早坂一郎這號人物,但僅止於台灣博物館收藏的寶物,1926年在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今桃園市大溪區)發現的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犀。早坂一郎對於國家公園的認定與價值,天然紀念物的指定:海蝕石門、泥火山、北投石、貝化石層等有相當的貢獻。讀過本書後,才知道早坂教授無論在東亞各地野外調查,與各地的學者合作努力才造就了東亞地質學的成形,尤其是台灣從無到有地質學研究,進一步影響台灣考古人類學與近代環境保育的奠定。

1984年,大塚裕之、林朝棨將早坂一郎採集自大溪的標本與左鎮採集的犀牛化石標本共同命名為中國犀牛早坂氏亞種。直到2021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現於菲律賓的菲律賓犀(Rhinoceros philippinensis)被重新檢視與研究,並發現與早坂犀牛具有共同的獨特特徵,不同於亞洲的獨角犀和雙角犀,為東亞獨特之支系,兩者因此一起被建立為新屬島犀屬(ZooLogical 雜誌的論文)。早坂犀被重新分類,成為合併新物種早坂島犀。

歷經了快一百年,我們對於犀牛的物種演化與足跡的研究,才前進了一點點。

*從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到石門水庫去除淤積永續開發

日月潭水力發電歷經了全球經濟不景氣,最後在1934年完工,早坂一郎就地質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各地的剝蝕作用尤其顯著,進行日月潭電力工事時必須注意岩盤不安定的問題,以及對自然、人文的衝擊。

台灣歷經多次的大地震,核電廠附近的斷層調查,因應極端氣候需要預防大豪雨的堤防,又要水庫蓄水,種種的建設都需要地質學家。最近石門水庫歷經二千日的工期回春延壽,阿姆坪防淤隧道竣工,每年可清淤增加六十四萬噸,這一些基礎研究調查與相關的工程都不是一蹴可幾,對於大自然的破壞與人類的生存,都必須有個平衡點。

*宮澤賢治的胡桃化石,滄波石與雪峰石的發現與命名

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其中提到胡桃化石的發現有提到的地質學家就是早坂一郎,這樣的情緣,讓我想到了滄波石、雪峰石的發現。

2013-2015年間,黃士龍、沈博彥、朱傚祖、俞震甫幾位地質學相關的研究者組成團隊。他們在登山時,討論應該做一些甚麼創新的事物,於是有了找尋新礦物的計畫,從維也納自然博物館收藏品中切割出了一個1.5 x 1.5 x 0.3公分大概如同米粒大小,這個標本是1979年在阿根廷的一個農田發現的隕石。

從這個隕石內,台灣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三種不同的新礦石,其中二種礦物目前在地球表面尚未發現,為了紀念顏滄波、馬廷英教授兩位地質學老師的教導,因此申請命名為滄波石、雪峰石。其中滄波石與骨骼構成類似,未來或許可以成為生物科技的陶瓷材料,而這樣的發現無論了解太陽系的過去與人類科技的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只是這樣的研究進度非常的緩慢。

*博物學家的視野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物競天擇的演化論,他認為所有物種都是從少數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但達爾文不但只是生物學家,甚至是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或稱為博物學家,回到大航海時代,人類對地球各處的探索或植基於物產的開發,書中說明早坂一郎對於馬偕博士能夠紀錄自然的現象,最後以讚嘆天主作結:「縱使土地變換,縱使山巒淹為滄海,我們也毫不畏懼。無論何處都有神為我們而設的避難所,祂將以雙手擁抱我們。我們將奉獻此生讚美主。」,這與我們小時候教育的「人定勝天」大不相同,無論科學如何的進步,仍對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

當我走過瑞芳哩咾海濱看著一片陰陽海,1990年關閉的禮樂煉銅廠舊址,當時我們在山上出野外眺望這一片海洋,大家猜想說著或許幾年後可能陰陽海就消失,但至今仍然存在,到底為什麼造就這樣的特殊地質景觀?也有地質系教授經常在金瓜石調查,他期待因為開採技術的進步能重新開採金礦,美國的頁岩油開採技術不也如此改變了全世界嗎?

這十年流行跨領域學習,人們多有斜槓專業,單一專長已經無法滿足這個社會所需,面對世界上各種競爭,我們需要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認識自己,做更多基礎的地質調查,了解先人的努力歷史,進一步對於各族群生物的重新認識,連結古今才能有自信地邁向未來。

以下是這本書的內容說明,我覺得實在寫的太好了,轉貼出來,我想想如何把早坂一郎融合在我的導覽內容

***

內容簡介
執歷史學家之筆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坂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坂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坂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坂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坂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坂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坂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坂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本書特色

  1. 重現19世紀至20世紀,臺灣地質的珍貴性與生物多樣性被發現的精采歷程
  2. 以年代為經,人物為緯,展現不同時代的科學家樣貌
  3. 指出早坂一郎的時代重要性,以及其在古生物生活史、腕足類化石研究的貢獻
  4. 了解近代臺灣學術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多元性:1928年臺灣首創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成為近代大學模式在臺灣發展的濫觴。「講座制」尤為近代地質與相關科學奠基;其中理農學部更居重要位置。
  5. 看見殖民時代在政策制定與科學研究間的應用與限制

2023/06/13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我開始收集XXX與他的時代相關的書籍,還真的蠻多的,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前因後果其實非常的模糊,跳脫殖民與被殖民這種論點去理解當時的藝術創作,仔細地想想,黃土水怎麼突然會雕塑,師從那些老師,或是受到誰的影響,我們幾乎沒有完整的資訊。

這本書是從日本研究者的研究訪談與調查推論而出來的結果,我們似乎多理解了黃土水一點點。

台中的國美館有著許多黃土水的作品並列,我看了對於黃土水這個人更為模糊,但黃土水對於台灣文化的源頭與發展卻是十分熱切的關心,希望台灣青年能夠覺醒創造榮耀(P.119)。

這本由許多論文改寫的書我覺得多少還原了黃土水創作的歷程,也還原了交友關係,對於重新認識台灣歷史非常有幫助。

2022/01/27

《永遠的台灣島》

看了幾本有關台灣戰爭的回憶,作者是高等學校的竹內昭太郎,其中當時的同學王源是我地質系老師、洪祖培是神經醫學的拓荒者還有許多名人......。

看了這本書,先撇開殘酷的戰爭,作者點出很多地理位置,與當時美、日對於戰爭武器的宣傳,對於台灣島內各族群的關係等等,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重新認識。

窺看1945年的前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發生的故事。

2021/11/19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直到今日才閱讀1929年矢內原忠雄的作品,可以一探台灣在日本統治下資本主義化的過程,開宗明義就講了各國在十九世紀末的臺灣探險。

而後的兒玉源太郎在農業的政策,進而到了糖公司的整併,台灣士紳(有錢人)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我覺得文協百年的日子,也正是我們持續可以探究的課題!

我們習慣只有二元推論,不是好人就是壞人,所以日本政府若是壞人那麼文協的成員就是好人,那麼文協分裂又是甚麼回事?林本源糖公司與二林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我們了解的那一回事呢?

我有太多的疑問了!

或許這本書會給我們一些答案吧?很多台灣史的研究者,好像都用這邊的說法來佐證,是否有人可以來簡單的導讀呢?

Yuci Chen 快速簡單導讀可以見本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6867

2021/11/13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

很喜歡看這種雖然很厚,但不需要從頭看到尾的書,隨手一翻都會有收穫,而且會喚起旅行的記憶。

這十幾年去拜訪很多古文明國家,大部分人可能會覺得是去看古蹟遺址,但是看到這些文物,連結到歷史與地理,才能拼圖出古文明的輪廓,但若是你沒有到當地去體會,看這本書也可以先對當地有些憧憬。

這是一本無論何時何地都很適合翻閱的書籍。

以前總要到博物館去看這樣的文物,其實不用甚麼高科技的元宇宙,看一本實體書,早就可以穿越時間,橫跨各州各地,去體會這一切。

我的提問是中國、東南亞國家的伊斯蘭文物有那些呢?或許明天來看看 水瓶子城市慢步 的線上直播,訪談譯者苑默文,你會有更多的認識。

2019/04/30

《台灣巷弄》



現在流行輕閱讀,老實說我並不是看這本書的插畫才買的,而是介紹台灣巷弄內常見的文化現象,任意放置,隨手一翻,一篇花不到兩分鐘就看完。

後來,我才知道每一個插畫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一部車子為基底。

文字、圖片都非常簡單易懂,深入淺出,看似複雜的台灣文化,其實非常簡單。

PS. 買書如水流,但是閱讀時間與能力無法如流水,只好逼迫自己每天要貼一篇

2019/03/29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Formosa the Beautiful; 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Formosa the Beautiful; 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

我喜歡從外人的眼光來看自己,而百年前的台灣,從外人的眼光是怎樣的世界?

雖然讀了很多日本人、台灣人自述日本時代(1895-1945年)的社會,總會有立場的偏頗,也有為了統治合理化,還有摻雜著祖國、母國思想的複雜情感。許多學者為了研究方便,總是用著不容易解讀的文字解構的分析方法,沒有重新用現代語言重新說明給現代人聽。

我相信透過這本書的翻譯出版,中間也把百年前的英文翻譯現代中文了,更有助於了解我們自身所在的位置。

2019/03/16

《盛世餘暉》歌詠拜占庭文明,當日流水帳



我把每日行程搞得比出國旅行還要累,到底是怎樣的心情呢?太想出國玩耍了嗎?

1. 青田七六聽導覽
2. 太平市場好熱鬧
3. 蚵仔大腸麵線料實在
4. 咖啡館的草莓蛋糕不甜膩
5. 宜蘭三星蔥車輪餅好奇怪
6. 台灣旅遊廚房氣味足
7. 華生老師導覽中氣足,條通文化酒家菜,黑白斬雞台啤酒,兒時記憶道不完。
8. 邊聽邊走吃冰淇淋,最爽
9. 爐鍋R79燈光美氣氛佳— 和黃育芯和程華生。





閱讀中,今晚要讀完,明天來列伊斯坦堡的慢步路線

握拳— 在喝咖啡──於爐鍋咖琲 誠品R79 LuguoCafe EsliteUnderground 。

2019/03/13

【台北】參加鄭勝吉老師帶領的保安宮、孔廟導覽



#參加活動 No.04

寺廟在歷年的大修下,會遺留眾多的文化資產,每次都聽說陳應彬與郭塔拚場,兩造在龍邊與虎邊來拚工藝技法,據說郭塔輸了不服,而刻下兩行不滿的字詞。

好工手不補接、真手藝無更改 銀同郭塔敬獻

而正殿屋簷上只有『鬧東海』,原來是八仙大鬧東海,而陳應彬覺得八仙已經刻在上面了,寫字是畫蛇添足。

複習這些寺廟上的忠孝節義看圖說故事,可以參考郭喜斌老師的書《聽!台灣廟宇說故事》

2019/02/18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對於台博館的創立,還有曾經努力收藏台灣文物的博物學家們,我想我們都不能達到『耳熟能詳』的地步,這些人與物脫節的歷史,長期的讓我們對自己文化缺乏自信心。

當我念書的時候知道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但翻閱了書之後,才知道原來神保小虎教授發現北投石與日本秋田縣玉川溫泉採集之標本相同,而玉川溫泉的石頭又是另一個教授所發現。

透過這樣的認識臺灣,透過三名學者的努力,北投與玉川溫泉有了連結,為何會有一樣的礦石?明治時代四大新發現礦物有哪些?雖然維基百科都有答案,但,如何把這些個別的常識(或知識)連結起來變成有意義,我想這才是當今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吧!

PS.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書封在不同的光線角度下,發現臺灣那幾個字呈現不同的色彩呢?

2019/01/30

【台北】古原軒,Pen+保存版 台灣


古原軒 #書店偶遇 No.01

今天跟進門,就遇到老闆非常恭敬的燒香、拜拜、插香、上敬茶,神像前面放了一瓶麥茶。

這十年來不斷的進出這家二手書店,地上堆放的書只能說越來越多,但是看似沒有流動的書櫃,其實裡面的書是有進有出的。

每次來的時候都想說下次來要多花一點時間翻找,但是每次來光是把表層的書巡過,就花了半小時以上,裏頭的書永遠挖掘不出來,在市立總圖書館旁的古原軒,永遠有著不徐不急的緩慢時光。

挖了幾本絕版書去結帳,隨手一翻一本日本雜誌,剛好是張震來青田七六拍攝,原來姑婆芋有這樣的效果,下次來試拍看看。




2015.10.29 發行

Pen+ 雜誌,看了目錄,採訪了眾多的文學家,雖然沒有到全面性,但台灣沒有一本雜誌可以做那麼多主題多角度來看台灣,值得一看!

2019/01/18

《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 黃湯姆



這是一本橫貫百年的情書,如同拿著放大鏡的人,裸著身體細數情人身上的毛細孔,每夜探察情人身上傷口的情形,與復原的能力。

森林系男孩作者黃湯姆,以前曾經用3D眼鏡來看這片山林的情況,我以前也看過,但是看得頭昏腦脹,而且方向感不好經常分不清楚東西南北,經常把凸的山看成凹地。

反覆看了幾次北部的那幾篇,透過因為戰爭所拍攝的硬梆梆的照片,把人文情感連結起來,除了立體化之外,加入了時間的刻痕。

寫這本書的人,不是地質人、地理人,而是森林人,跨界了解台灣國土的問題,需要這樣的書籍,看來地質板塊運動,也算是能了解這塊土地--情人的心吧?

黃湯姆的新書我也應該來細讀了,面對相同的情人,可以超越這本情書嗎?

2019/01/10

【新北】暖暖,老友碰面聊不完,為何我手上是拿渡邊老師的書呢?



到了暖暖鄉下市區,這排公寓房子的走廊好清潔,遇到了一位香港人在此開店,還有最後的調酒師與咖啡配方師,台灣各地臥虎藏龍,只要你願意看見,到處都是特色。

是被咖啡因抓去,從台北市區開車到這裡不到半小時,就可以享受乾淨的空氣與優閒的生活,雖然比市區稍微潮濕一點,但是人的密度不是很高,生活品質大增。

要購物買東西,網路按一按就送到家裡來,也不用人擠人去百貨公司,未來人的生活應該跟現在差很多吧!

隨便一聊三個多小時過去,這回聊的是人生,也知道這幾年朋友的變化,多學到了一個健康飲食的方法,有空也來嘗試看看。— 與 Garphie Liu 在小豬&寶貝咖啡工坊

2019/01/07

【台北】渡邊義孝與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野草居食屋



多年在網路上跟隨渡邊老師,今天終於見面,連同渡邊老師的新書翻譯者高小姐,我們三人不約而同的穿著一模一樣深藍色的衣服與褲子,第一眼見面討論老房子的故事,難以停止。

到達野草居食屋,趁客人還不是很多的時候看了一下沒有天花板的屋頂結構,高小姐說那個屋頂上有個比較細的小斜樑是祈福用途。

直覺這兩個人真是超人啊!渡邊老師一邊畫在兩個本子,顯然一本是草稿一本是直接可以拍照上傳臉書,用單眼與手機拍照,完整記錄當下。

看到這樣的排場,我也只好火力全開,把所有我知道這棟房子的身世,為何會成為台大的宿舍,以及周邊的故事全部講出來,可是我發現這兩位完全沒有休息,渡邊老師又提問又紀錄,高小姐一直忙著翻譯,反倒是我可以大吃大喝。

已經上菜半個小時,渡邊老師一直紀錄都沒有辦法吃,所以我只好停下來不要多講那麼多廢話,不然可能整頓下來渡邊老師都在畫畫。

渡邊老師是尾道老房子銀行 NPO 組織的理事,從 2007 年來成功的搓合了百間老房子再生的契機,所以問了許多問題,或許是剛好尾道這個地方是非常接納外地人的地方,山坡地的老房子多屬於寺廟,消防法規限制無法改建,在地人又非常挺在地建商,所以老房子得以保存,也造就了外地人一直在尾道租屋旅居,並且能夠持續經營這些老房子。

以 20dB 書店為例,這個老闆既不是這間老屋的後代,也不是這個診所的關係人,從外地來的經營者居然能夠使用藥袋圖案來做文庫本的書衣,而且很熱情的述說著老屋的身世。

沒錯,整個感受到的就是"熱情",這也是看過渡邊老師的書與接觸這個人的印象。至於高小姐已經從一個翻譯者,晉升成為渡邊老師在台灣的經紀人。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這幾年日式建築在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包裝下,顯得熱鬧滾滾,大家對於古蹟再生、再利用、重用、活化也都有自己的解讀,儘管南轅北轍的想法,以及再利用時,很多人會有各種不同的擔憂。翻完了這本書,我只能說我們同時都在一艘船上的人,感謝渡邊老師給我們了一條路,我的結論就是:大家持續前進!

渡邊老師的調查,我想就是紀錄再紀錄,把遇到的人事物,當下就記錄下來,或許對你我來說就只是紀錄,但是有關老房子屋主後代、周邊鄰居所說的話寫下來,或許這些長者的記憶有誤,但是至少都是這些人對於這棟房子的記憶。

的確,台灣長年在各種政權統治時所長出的建築,以及主體性的論述,會隨著政權有很大的變化,在台灣的建築像是有機體如同向日葵般會隨著時間長出不同的方向。

一棟建築代表甚麼樣的意義,我們需要更多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宗教信仰要解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們該往哪裡去?

我想這本書是一個認識"我是誰?以及我從哪裡來?"很好的書,看懂了這些,自然而然的我們就知道應該往哪裡去了!

2019/01/06

《茶與美》


來永康街的半畝院子,準備下午三點的活動,一進門遇到文青,真是大驚奇,沒想到除了去咖啡館會遇到臉友,現在到茶館也會遇到認識的人了。

永康公園有小農市集


為什麼會主持,或是串場這本新書分享,我非常的"勉強"看了這本書好幾次,受用無窮,但卻還覺得我是門外漢。

啟彰是我國中同學,文茹是因為導覽機緣認識的殖民研究的學者,意外的透過我紹介,才讓這本書翻譯本的可以通過龜毛的日本人同意發行。

這個"勉強",應該也可以翻譯成"學習"吧?

我書寫咖啡館相關的書,沒那麼困難,對於咖啡的味道,只要說出自己的觀感,但若是書寫茶館相關的書,可能就十分的困難了。品嘗咖啡經常用著我們認為"十分"科學的度量方式,在時間、溫度、咖啡豆粗細等工具之下,沖煮的咖啡味道,雖可能沒有專業咖啡師的那麼層次分明,但也至於太差。

但是喝茶,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日本茶道傳達的一期一會,時令、茶器,還要搭配參加者的身分地位等等,全部都是考量的重點,那麼這樣繁複的"道",到底"美"的標準在哪裡呢?

我們經常會說:美是見仁見智,沒有一定的標準。但,真的是這樣嗎?

柳宗悅雖然不是茶人,但是給製作茶具的職人,給了一條出路,那就是民藝之路,而這本《茶與美》,閱讀後覺得很多是禪學、佛學的體悟後,給予茶人的建議。

千利休霸氣的說:美,我說了算!柳宗悅到了1920年代開始書寫這本書的這些內容,給我們一些美的鑑賞方法,很直白地說出了,只要「用」就是「美」,最後晉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無為之美。

無論在民藝、茶器、茶葉製作,我們有很厲害的技術,但是最缺乏的就是為什麼要這樣的「論述」能力了!這本書希望能夠給我們一些標準。— 和 WenJu Lee 。


擔任《茶與美》柳宗悅的翻譯新書主持,雖然不是我的主場,但我的同學與好友花了好幾年才翻譯出這本書,不但是人生的體驗,也是器物與使用之美,再深入一點的話,已經到了禪的境界。




2018/12/31

《無能老公圖鑑》



這本書真是太正確了,完全擊中能幹老婆的心,所以很推薦給還沒有結婚的女性仔細地閱讀,婚後的女性也很值得一讀,因為無一例外,也算是取暖而已。

不知道有沒有人要出無能老婆圖鑑呢?

2018/12/24

【宜蘭】舊城散步



真的很難啊!

今天來個簡單任務,宜蘭 Stay旅人書店 出版品,只要一百元,到宜蘭市區散步必備的指南書。閱讀很容易,但是這些地圖、資訊,都是在地生活很久很久的人才能製作出來的內容。

購買請洽全台灣各地的獨立小書店。

2018/12/21

《茶與美》



柳宗悅的作品真的不容易翻譯,到日本去參訪博物館,感覺有個風潮,從明治維新後全盤抄襲歐洲藝術的美術館,1900年在歐洲有一些新藝術與工藝運動,1930年代,柳宗悅強力的提倡「用之美」,發起民藝運動。在戰爭結束後,博物館紛紛設立了民藝部門或是民藝館,我想這點台灣多少也受到一點影響。

這回同學翻譯了柳宗悅的作品,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並且跟李文茹老師合作,只能說是一本經典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