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2/02

龍瑛宗的台北慢步,勁風與野草 01

龍瑛宗雖出身新竹北埔客家,但自從到台北的商工學校(現開南商工前身)念書後一直到過世,生活最長最了解的城市就是台北市區了。

1911年8月25日出生,此時B051號颱風剛好掃到台灣南部,沿著西海岸一路向北,整個南臺灣受到影響,而後8月30日 B052號颱風又帶來大雨,造成北台灣大淹水,這兩個颱風造成290人死亡,兩萬多間房舍全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9月3日,日刊2版〈臺南颶風詳報〉報導部分內容:

「臺灣未改隸以前,颶風年年有之。其起風時,至猛至烈,不過二十四點鐘之久,或三五點鐘不等,總以一晝夜為限,不逾刻也。自改隸以來經十七年星霜,罕有颶風壞人房屋若是之多。有之自今年八月廿六日二點鐘時候颶風之大,為改隸後所僅見。其壓力之巨,雖高堂大廈亦為動搖。屋瓦鏡窗,或飛上天或破而粉碎。」

這個世紀大颱風,也造成了後來總督府將台北城大改造,整個街道翻轉成為歐洲的街道,街屋前有騎樓(亭仔腳)遮風避雨,二樓有陽台,屋頂有圓頂、鐘塔或馬薩式高大體面,立面裝飾每一棟大不相同,表町(館前路)、本町(重慶南路)、榮町(衡陽路)成為台北的"銀座",而都市的許多道路軸線有了意義,街屋好像人一樣有了表情。

1927年,龍瑛宗以最高分考取台灣商工學校,十六歲的年輕學生進入了這個現代化的街道,經常在榮町的書店立讀,1930年畢業後經由老師的推薦馬上到台灣銀行台北本行服務,而後調到南投分行。

本次慢步大約從台北城西門到東門,完全引用1982年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以作者龍瑛宗本人的親身經歷,化身為杜南遠,並與一位日本灣生鶴丸五郎,兩人互為對比,從家庭出身、學業、工作經歷凸顯種種的不平等,面對戰爭這些不幸,細膩的人格分析,不只是龍瑛宗個人出生到終戰的自傳,而是從1895年到1945年這五十年台灣人的命運,分析日俄戰爭、滿洲國的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盧溝橋事件、珍珠港事件與美軍的台北大轟炸,短篇小說字字珠璣。

我想透過杜南遠在這些街道的慢步,與目前的地景地貌結合,隨著龍瑛宗人生的帶領,了解當年的背景。

「台北城的黃昏,不知什麼時候飄著毛毛細雨,榮町溼漉漉的柏油路,輝映著橙黃和紫丁香花色的朦朧霓虹燈影。已經夜幕沉垂了。杜南遠與鶴丸五郎並肩行走於亭子腳。抬頭一看,對面的文明堂書店,明亮的燈光下擺滿著書籍,店內有不少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凝神看書。這些學生無論文科和理科,都喜歡看文學和哲學,他們愛讀夏目漱石、志賀直哉的作品和德國的哲學類,以備將來當指導者時,思想免於偏差而維持平衡感覺。」--第一章第一段

照片紅色框由左至右分別為杉田、文明堂、新高堂書店,是龍瑛宗經常去看書的地方,店員都認識,也都讓這些學生站著把書讀完,有時候一天讀不完,隔天繼續來讀。

其中杉田書店是新書、古本書都有販賣,可能是窮學生可以在此買到比較便宜的書,這三家書店也都在榮町(衡陽路)上,其中許多古本書店分布在新起町,只要往西越過縱貫線鐵道,在西門市場後方就是書店聚集區。(參考:1939年版全國主要都市古本店分布圖集成)

文中的文明堂書店是老店,原本也在新起町而後才搬入榮町。如今,龍瑛宗最常在此立讀的建築物還在,曾有茶館、咖啡館進駐,可惜目前沒有店家經營呈現閒置狀態(2023年)。

整個書街的領頭羊是新高堂書店,也是龍瑛宗站得最久的書店,1898年以「新高堂」做文具等買賣,1900年更名「新高堂書店」,開始涉入出版,當年這些書刊還要審查是特許行業,新高堂也承接許多總督府的出版品,並且承接學校的圖書採購業務,算是教科書市場的霸主。

故事的開場白有現代化的道路柏油路,還有天氣、顏色的描述,更有當年學生努力的背影,加上兩個主角的出場,以及對於第一次世界戰後國際多元思潮的知識吸取,有清楚的闡釋。

參考資料:

1.1911年世紀大颱風:臺南市區災情實錄 https://southen.cwb.gov.tw/inner/Gglx1634607217OCfh

2.《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 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沖田信悅

3.龍瑛宗全集:勁風與野草

2022/12/10

【新竹】北埔客庄小旅行

秀巒山、天水堂、金廣福、忠恕堂、龍瑛宗文學館

這張地圖裡面有好多"索引",其實龍瑛宗寫的台北也很多,下次應該來台北走讀一次龍瑛宗

真得要好好來讀龍瑛宗的作品

比較驚奇的是在走讀的過程中只要讀到文本中相關的食物,馬上就會在手中出現。

2021/07/18

《亨利先生的秘密》



一本很厲害的小說,會是一個患有失智症的披薩師傅所寫的嗎?

這部電影是另一種《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說明作家的成名之路,這次又把編輯的角色加入了,本來應該是與作家合作的,這次居然反目。

2021/06/20

《鍾理和書簡》

看了鍾理和(1915-1960)與鍾肇政的書信往返,對於鍾理和這樣堅持書寫活下去的人,真的十分佩服。

鍾理和1938年前往滿州國,經濟獨立後,1940年把鍾台妹帶去滿州國,然後到北平生活。戰後,1946年回台灣擔任代課老師,同時,也得到了肺病。

鍾理和受到弟弟鍾浩東的邀請到基隆中學擔任教務主任,但因為肺病嚴重在松山療養院,後來雖然病好了,已經無法做粗活,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弟弟因白色恐怖而死,這樣的人生,卻不斷的筆耕,而且小說一改再改,符合刊登的條件,還找機會把稿件寄到香港。

回顧鍾理和的人生,其實就是台灣的命運,我們可以走出這樣的輪迴嗎?

2021/05/26

【台北】《小說徐傍興》與蓬萊閣

剛好昨天玉山社總編輯魏姐貼出了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書《小說徐傍興》

查詢了不少論文研究,多半著重在徐博士開設醫院後協助創校並且成立了棒球隊來討論,但我一直有興趣的是蓬萊閣轉變為徐外科醫院,門口有三輪車伕、攤商聚集,他還開放醫院提供流浪漢洗澡上廁所。

這間醫院從日本時代的飲酒作樂的空間,原本是東薈芳、蓬萊閣,戰後數度更換股東老闆,一直到 1955年出租給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做為美軍俱樂部和美軍宿舍。1957年,徐傍興買下改為兩百床的醫院,當年借錢要買下這個空間,朋友還從雞舍底下取出黃金借給徐醫師,後來黃金價格翻倍,徐醫師還是還了同樣的黃金。

1970年代,徐外科醫院搬遷到保安街葉金塗宅,並且在甘州街55號蓋醫院。

從娛樂空間轉變為醫院,並且照顧弱勢族群,在這個瘟疫爆發的年代,是否給我們有甚麼的啟示呢?

參考資料:
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1990/1/852115211671.pdf

照片來源:
1.
http://www.mhsh.ptc.edu.tw/?GoPage=1&Page=PhotoDetailAdv&Guid=2e1e7f7c-8727-8a29-6cef-bc860c78bc46#container_main_middle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B7%A5%E5%8F%8B%E7%B8%BD%E8%81%AF%E7%9B%9F
3.
http://www.mhsh.ptc.edu.tw/?Page=BulletinDetail&Guid=46a10eab-a1e0-9ccb-ad11-1a31ff2d3a31#container_main_middle
4.
1966年得獎的聖保羅砲艇

2021/04/20

【台北】某大學文學與旅行的課程:台北都市改正與秘密走讀

某大學文學與旅行的課程:台北都市改正與秘密走讀

每次到大學演講分享走讀我都會想要到底採用怎樣的策略,要講很多很廣,還是要講的有系統,或者只是講笑話,或是自身的經驗分享就好。

今天決定要在一個半小時內,塞入最多最多的內容,於是採用快轉模式,從 1895年來台的森鷗外講到他的偶像皮耶·羅逖(Pierre Loti),從井手薰在放送局的演講,看一下台北城的全能大改造,如何轉變為一個田園城市,再從龍瑛宗的作品來看台北城,分享日本時代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從西門町的聚會,與即將入伍的朋友走到東門看日出,大部分只能點到為止,必竟這是我的選擇,希望比較聰明、專心的大學生有一點收穫。

可能是想講得太多了,所以,居然忘了皮耶·羅逖(Pierre Loti)的名字,我還去過伊斯坦堡的咖啡館兩次,詳細如下:

http://trip.writers.idv.tw/2018/10/pierre-loti.html

走出教室,經過文薈廳,看了師大路這條非計畫性的道路,經過梁實秋故居,談了一下廖繼春的雲和畫室,在雲和街散步談楊佳嫻的作品,順便也提了一下人間四月天,然後到了溫州街18巷,簡單的聊了一下日僑學校的事情,最後的重點在彭敏明教授的逃亡,與他的鄰居臺靜農,念了一些書的重點與地景地貌。

本來想在青田七六結束,沒想到只走到這裡,時間就不夠了,這也是很好結束的地點,最近大院子舉辦活動,很多黑衣人在巷口迎接客人,剛好也是當年監看附近教授的地點,不同時代有著迴異的面貌。

2021/02/03

【台北】存在與重現?加納屋與 CAFE!N,這幾棟都還在,有可能復原嗎?

存在與重現?加納屋與 CAFE!N

這幾棟都還在,有可能復原嗎?

來源:臺北市區改築紀念 http://tebook.ntl.edu.tw/adm/upload/ebook/44b93a34-8dad-47e4-a09e-be6e36522078/book.html

從1911年起興建了歐式的街道,這棟街屋原本是加納屋、文明堂書店,幾年前是 Smith&Hsu 現代茶館,現在則是CAFE!N 咖啡館,由世界咖啡冠軍所開設的連鎖咖啡館。

龍瑛宗於1982年所寫的《勁風與野草》:杜南遠與鶴丸五郎並肩行走於亭子腳。抬頭一看對面的文明堂書店,明亮的燈光下擺滿著書籍......。

我想著當年龍瑛宗書寫這篇短篇小說,描述著1940年代戰火中的臺灣,到底是要帝國主義的興起還是終結?這樣歐式的街道,到底給我們甚麼樣的記憶?

每每我走在衡陽路上,看著一些殘留的建築立面,仔細比對著老照片,大樓重現著這些往日情懷,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復舊?這些腦中記憶的碎片,到底可否拼接的回來?

龍瑛宗當年,不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嗎?

我找出2014年,老屋新生銀獎,主題特色:身為傳統茶館的當代延續,藉由結合亞洲與西方世界的茶文化,以嶄新且簡潔的方式創造具有當代人文的茶體驗,希望透過建築與設計、社交、休閒、工作、閱讀,以及飲茶這些要素中互相影響,構成化學反應。

如今再回這棟老房子,所有內部的痕跡消失殆盡,只留下立面,左右新蓋的建築,甚至回覆的立面還不太相同,我已經開始懷疑腦中的記憶是否真確了?

2021/01/28

《夏目漱石短篇集》

《夏目漱石短篇集》

不同時期看夢十夜,都會覺得有某些寓意,也同時可以回頭檢視自己的夢境(人生)。

2020/12/31

〈太古巢即事〉之四

〈太古巢即事〉之四

隔一長江佛國開,劍潭寺隱望林隈。
山僧日日通音問,故遣鐘聲渡水來

2020/11/01

【台北】紀州庵,文學家的菜單與玻璃詩

紀州庵,文學家的菜單與玻璃詩

紀州庵的菜單非常的文學,每一種都想點來吃吃看,邊吃邊看著菜單背後的故事彷彿進入作家的世界。

在這邊用餐,有種觀看的樂趣,不過相對的在裡面吃東西,也被外面的人觀看,寫作者寫的小說,雖說有可能大部分是虛構的,但多少也讓讀友知道作者的內心世界。

2020/09/30

【台北】李屏瑤的溫州街,雪可屋前消失的溫州街路牌

李屏瑤的溫州街,雪可屋前消失的溫州街路牌

前幾天參加台北設市百年活動,在台大溫州街的大院子內舉辦,在這個幾年前失火燒掉屋頂的古蹟內談溫州街,如今已經修復,窗外一片綠茵,我正好在想我大學時代的溫州街是甚麼樣子?

李屏瑤以一個溫州街路牌的起點,佈下了一個懸疑,剛好雪可屋成立的時候,我在金門當兵,雖然活在同一個空間,可是時間兜不上,所以,所有的回憶完全連結不起來,這就是台灣各地巷弄的共同特色,只要年紀差個十歲,連路牌的長相都完全不同吧!

我想著日本時代南邊的溫州街原本是水道町,北邊的溫州街是昭和町的一部分,戰爭結束後日籍教授的小孩在這邊上課,立石鐵臣在此擔任教師,後來臺靜農與鄭騫的溫州街,彭明敏與殷海光的溫州街,還有白先勇的溫州街,李渝的溫州街,楊佳嫻的溫州街,大家都不同,這應該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現象!

倒是我跟李屏瑤認知相同的事情,是對於柏林這個地方的人事物。

2020/07/21

【台北】陳維英集,隨手一翻翻到了太古巢即事

陳維英集,隨手一翻翻到了太古巢即事

隔一重江佛國開
劍潭寺隱碧林隈
山僧日日通音問
故使鐘聲渡水來

我就想到了宋澤萊的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
第三章 田園文學時代
評陳維英「西雲岩寺」「太古巢」系列的詩作──並論台灣田園文學中「升入天堂」的現象

2020/07/08

《和日本文豪一起來趟小旅行》

《和日本文豪一起來趟小旅行》

透過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描述,看盡日本各地的景致,若你今天再去那些地方旅行,其實還是可以看到小說家描述的背景。

由於到廣島、門司港時,特別注意林芙美子的足跡,而她也來過台灣與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會面,她的作品充滿了女性的關懷,加上底層工作者的人性一面。

雖然這一篇是描述林芙美子去北海道旅行的紀錄,但她記錄了在地工作者女給、女侍、女記者、羅丹夫人等等,尤其是女性的描述。

這篇短散文,還有紀錄現代主義建築師的作品,原來當年的北海道,跟現在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2020/05/18

《我的父親曹欽源》



這張照片是從《我的父親曹欽源》的小冊子翻拍出來,主要是曹欽源的兒女回憶父親的紀錄。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qXmYjZSEgdLzOwytMK_u_nxrU0DBAyy/view

曹欽源,桃園龜山人 (1907~1993)。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進入東京大學文學部,為同仁會會員。戰後回台至台灣大學外文系任教,為台大外文系第一批教師,同時也是延平學院國文教師。

他有寫過"台灣話"這本書,戰後迅速學習北京語,可見語言學習能力很強。

請問這張照片是否是在目前台大法學院拍攝的呢?

2020/05/15

【台北】大安社大之文學故居散步


走過青田街、溫州街、雲和街從頭走到尾、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最後在紀州庵結束。

講了梁實秋的壞話丶念了余光中的月光曲與優美的鄉愁散文丶王文興家變的前兩段丶楊佳嫻的雲和也在那棵堅強的樹前合照丶李渝與臺靜農溫州街的故事丶林文月的從溫州街到溫州街、亮軒的青田七六。

透過這些作家的地景描述,很高興大家都能融入並不是那麼表面的導覽活動。

2020/04/29

《龍瑛宗傳》



原來我喜歡的不只是1930那個時代的建築,還有活在這些建築下的人們。

站在時代尖端的文藝青年,有見解又有批判精神,反而戰後十分暗淡。

2020/04/27

【台北】中正社大的公民周活動



今天的主題是文學故事在城南,我特地從陸聯廳開始,重點擺在南菜園這個文學空間,其實是在日本統治初期的一個攏絡地方仕紳的地方,兒玉源太郎腦溢血過世後,一切好像嘎然而止。

然後在 1941 年總督府又把兒玉搬出來,規劃了南菜園的庭園,指定為古蹟,戰後成為謝東閔的住家,此時名副其實的菜園,後來變成的公園。

南菜園縱軸從火車站出來的館前路,南昌路從南門到台大校門口。橫軸是淡蘭古道的一部分和平東西路,這個台灣總督的別墅,從日俄戰爭奠定兒玉將軍的地位後,就是一個日本貴族與政府執政者互拍馬屁的地方,而台灣地方仕紳文人買不買單呢?

請大家看看《南菜園唱和集》應該有各式不同的解讀。— 在台北市。

相關連結:

2017.02《Taipei Walker》No.238,水瓶子城市漫步05:臺灣軍司令官官邸在哪裡?原來今天是陸聯廳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2/201702taipei-walkerno23805.html

《水瓶子專欄》尾辻國吉宅,亞熱帶和洋家屋夢想的實現
https://taronews.tw/2018/12/17/203851/

《水瓶子專欄》城市慢步:從南菜園拍馬屁政治,到公共開放的南昌公園
https://taronews.tw/2018/10/18/153741/

也算是兒玉神社吧?2017.07《Taipei Walker》No.243,水瓶子城市漫步09:臨濟護國禪寺,原來本堂大雄寶殿轉過座向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7/blog-post.html

2017.08《Taipei Walker》No.244,水瓶子城市漫步10:野草居食屋,原來是石井稔家族所有,戰後陳玉麟家居住過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8/201708taipei-walkerno24410.html

【台北】紀州庵五周年慶,作家的家,同安街一日表情
http://trip.writers.idv.tw/2016/12/blog-post_13.html

也是料亭,2017.06《Taipei Walker》No.242,水瓶子城市漫步08:梅屋敷在哪裡?原來是今天的國父史蹟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6/201706taipei-walkerno24208.html

另一個料理亭,2017.12《TaipeiWalker》No.248,水瓶子城市漫步14:佳山旅館在哪裡?古月莊與北投文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12/201712taipeiwalkerno248.html

紀州庵對面,2018.03《TaipeiWalker》No.251,水瓶子城市漫步17:永和網溪別墅,楊仲佐與楊三郎父子的詩畫世界
http://trip.writers.idv.tw/2018/03/20180301taipeiwalkerno252.html

2020/04/19

《從前的我們》



生活就是小說,小說就是電影,真實與虛構分不清楚!

這部電影是男女主角自己編劇自己演,《一個巨星的誕生》是男主角自導自演最後自殺,但是這部電影到底是誰殺了殺誰呢?

2020/04/05

贗作,男人真命苦,防疫最佳影片



昨日新聞大打台灣熱門景點人擠人,我想我們應該多拍攝類似的影集,多多挖掘台灣小地方迷人之處,這樣就不會都擠在同一個觀光區了。

男人真命苦從第一作1969年開始,一直到第四十八作1995年止,隨著男主角渥美清的過世而結束,第四十九作算是回憶之作。

去年底,發行了第五十作,每次想說應該每一集都看一下,然後去日本的時候,別忘了要去朝聖一下這些小地方的景點。但每次都有藉口而看了其他的影片。

這次的日劇是《男人真命苦》的贗品,把主人翁的故鄉從東京葛飾(兩津勘吉的故鄉)移到了大阪,把關東與關西的落語的不同有一番表演,並且加入了一些關東與關西文化不同。劇中對於相關的設定與原劇雖有些不同,但重點放在家庭相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男人真命苦》通常都在每年的盂蘭盆節和新年上映,很想買上那卡皮箱去旅行。

2020/03/21

《叛逆的麥田捕手》



一部作家的傳記電影,是《麥田捕手》的作者沙林傑的故事,原先以為像這本書一樣,但其中有許多異同之處,有人說是文學中反英雄的先驅。

但我覺得,是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先驅!

後來開槍射殺雷根、在大街上打死約翰藍儂的兇手在法庭上都用《麥田捕手》這本書來答辯。而作者在二次大戰中,面臨女友兵變嫁給了卓別林,這本書的手稿隨著諾曼第登陸帶給了作者莫大的心靈力量。

諷刺的是,第一段婚姻卻是納粹黨員,沙林傑到底是想接住戰後的敵軍女軍官,還是要讓自己得到救贖?

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曾經引發了自殺潮。《麥田捕手》厭惡虛假的成人世界,但被兇手拿來做為一個藉口。

看了電影中主人翁對於他老師的無情,是他的"真誠"嗎?還是他小說中的"虛偽",這是我最不解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