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31

【台北】鐵道部前


這棟建築對著北門,西區門戶計畫的車流量很大沒錯,但是要拍到這樣悠閒的畫面也不難— 在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這棟對著南門


這棟對著西門


這棟遙遙對著小南門


這棟對著東門的已經拆了

2017/12/30

《漫漫回家路》



我是因為妮可基嫚才會選看這部DVD的,沒想到妮可基嫚的戲份不多,不過,的確是畫龍點睛的一個角色,對於這個印度少年對於母親的找尋,這位後來的母親其實扮演了更重要的態度。

片末,真實故事的男主角出現了,怎麼跟男主角差那麼大啊?男主角太帥了。

每個人都會猜測對方在想甚麼,這位印度小男孩長大後,想要去找尋那個失去的親生母親,透過 google earth 不斷的一個小村莊一個小村莊去找,就自己童年的記憶去找,從開始在網路上尋找到真正找到,煎熬的四年的時光,這四年到底要不要跟母親(妮可基嫚)說,母親是否會不諒解,要不要跟女友分離,種種的糾葛,在這個年輕人的心中,跨越了種族的思考方式,最後回到印度老家,生母為了等待兒子,一直在原來的地方不敢離開,算是非常美好的結局,但,這麼多人花了這麼大的力氣二十五年對人類來說,也是不算短的時間啊!

國界、膚色的界線,母子、兄弟、夫婦、男女朋友的關係,每一個異同之間的關係,都值得我們深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解對方真的不容易。

印度、澳洲,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可否認的印度這個文明古國自有自己一套的社會運作方式,英國人進入後才得以透過鐵路的建設,英語的統一讓這個國家互相溝通,但是澳洲卻是英國囚犯流放的地方,從歷史看這樣的發展,這部片對於兩位母親的和解與理解,其實在殖民後的全球化現象,一直到現在這樣的理解我們還是不夠的,當你以為印度是保守不夠進步的時候,有時候這樣的社會親情卻是密不可分的,當你覺得白人是因為生不出小孩才去領養窮人的小孩,但其實他們並不生不出來,而是有更廣大的愛,願意接納頭腦有點問題的小孩,看看是否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呢!

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都是可以被重新思考,重新定義的,是很好舉辦討論會的一部電影。

【台北】小學同學會




上班族中午簡餐,往往很難選擇,不是口味太重,就是太油膩,沒客人不敢進去,選擇口味又覺得不想吃,你有這種困擾嗎?

到這邊就像是回到家裡一樣,重點是甚麼選擇都有,一下老闆就會變出來給你。— 在 City廚房。



每年都會在安東街19號的 city 廚房舉辦,許多同學會從國外回來國年,在歲末年終看到每個同學的變化,心裡說不出的那份感覺。

因為同學中有醫師,所以我都可以獲得一次看診的機會,其他同學有老師,也有會計師、記者、貿易公司、辛苦的家庭主婦,可以說是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小學時期不會了解到大家的想法可能南轅北轍,但的確面對後來的人生路,可能都對不同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當然,相同的看法更多。

即使,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不會吵架,和諧的笑鬧,這就是奇妙的地方。

台灣這塊土地有各式各樣的人,但是在媒體上為何都是對立面?媒體不是作為化解對立而存在,卻是要引發對立而存在,這樣的聚會後,每次我都在想這個問題,又剛好歲末年終,反省反思社會政策,或是討論選舉,永遠無解。

我會想到《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北海道的小學校畢業後的學生,各自有自己的人生,但是卻在多年後回頭找老師,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找到了當年意外的真相,也打開了各自的心中的傷痛。

不過,我們沒有這樣的過往,是在快樂的童年中長大的。

2017/12/29

【台中】書店滄桑,還有出版社的滄桑



昨天逛書店,看到這本書,本來覺得還算普通的政府出版品,但是翻開一看,有很多補丁,貼上了歪七扭八的照片與圖說。

也就是說,可能趕著出版,或者是求好心切,也有可能資訊錯誤,或是因為房子長相不同了,所以做了這些亡羊補牢,或者照片沒有版權被告等等,我內心上演了不少小宇宙對話。

本來沒有想要買的書,有了這些補丁,讓我更想了解背後的故事啊!(我好壞)

2017/12/27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7-霧裡薜圳的散步



大台北地區三大水圳道,本集介紹霧裡薜圳及與瑠公圳中間點-瑞安街。我們要從九汴頭分水站,現在的溫州街45巷開始散步起。

在1939年的瑠公圳水利圖上看九汴頭分水站,霧裡薜圳三條支流從此分出,再往回找1895年台北市地形圖,可發現共有四條。往東有三條分支流,延伸到新生南辛亥路口,於是我們走進台大醉月湖。醉月湖的左(西)邊是霧裡薜圳第一支流,從溫州街45巷分流而來,東邊則是大安支流。當初瑠公圳引水從四獸山、象山取水,因此很可能醉月湖當初周邊的眾多埤塘,是由從新店引水灌溉。醉月湖舊稱牛湳池,推測日治時都市改正將池填平,變成沼澤地,而埤塘填平的後果,下雨會淹水,於是興建了新生南北路下方的排水溝。

出台大校門往辛亥路,就到了龍安坡。龍門國中內有個古蹟「龍安坡黃宅濂讓居」,校舍也配合古宅的建築風格興建。傳說中1853年北台灣發生漳泉州械鬥,延伸到黃家居住的新莊,舉家遷移到此。大安區當時有五座大宅第,在日治時被徵收為帝國大學、戰後被徵收為憲兵隊用地、學校用地以及建國辛亥高架橋用地等,黃家只剩下古厝,於是捐給政府做指定古蹟,保存下來。從古宅三合院中,很容易看到防禦工事,聯通走道、刺竹等,而水井則自給自足,周邊的水圳道供給水田生產,為黃家家族事業。

接著沿瑞安街慢慢散步,可以發現街坊鄰居不少是客家人,這裡還留有老行業,修自行車、推拿、國術館等,沿街建築老公寓、豪宅大廈、日式建築隱身混搭其中。到222巷口,驚喜見到有一株大樹的綠蔭小公園,原來台北多半學校公園旁,應居民要求蓋停車場,水泥建築的覆土不夠,因此小公園的樹長不高。而瑞安街的里長當時堅持保留樹木,於是這裡綠意盎然。 推薦一個私房景點「水牛書店」,一定要到二樓咖啡座,點杯咖啡坐在沙發上看書,偶爾眺望窗外想像霧裡薜圳的過往。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撫台街洋樓?還是大和町洋樓



每次都要來正名一下,撫台街,是一個"街區"的概念,不是一條"街",本來這個街區叫做撫台街,後來改名為大和町,延平南路叫做大和町通。

經過這裡無數次,也用相機留下紀錄,從來沒有拍到過前面沒有停車的樣子,今天運氣好,不但天氣好,還沒有車子。

一樣,豬腳肉飯大排長龍。

【台北】京町八號



京町在哪裡?應該很少人知道,位於現今的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中間的博愛路八號,前後都有門的咖啡館,兩邊看出去都是古蹟,這樣的借景,比坐在古蹟內喝咖啡,看著外面的人一直往內拍照,實在有不同的風情。

這幾年一直在台北各大小街道慢步,不然就經常一個人坐在咖啡館敲著鍵盤胡思亂想,今日踏入京町八號咖啡館,剛好清志老師前幾天在聯合報寫了一篇城中區咖啡文化的復興,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年齡層偏高,意外的我偷聽到了許多的看法與想法,目前媒體的同溫層實在太厚了,能夠接觸到不同人也算是收穫良多。

我想著在若一路往北,延平北路的咖啡館們:

南京西路口:森高砂,以前的維特咖啡。
保安街口:第一唱片行,亭仔腳也有類似的風情。

馬路的轉角,是適合被欣賞的角落。

是否可以用一條街列出這些咖啡文化的昔今,一個街區的興衰,若能有一家咖啡館,最好是老咖啡館,那麼那樣的歷史是不是就能被凍結在那段時光呢?

每次來撫台街洋樓前,我靜靜的望著這街景,百年來從無到有的街道,政權的更替,我們有為了自己留下些甚麼嗎?日人來西門附近,開設了台灣第一家咖啡館,門口有種著一顆椰子樹,象徵著日人對南島台灣的想像,我期待我們的咖啡館有這自己的想像力。

在北門二樓開家"陳法咖啡"如何呢?

看到客人翻閱著書架上朋友寫的書,我是否要去跟老闆打聲招呼呢?然後再置入水瓶子的書,或許下次來再說!

【台北】鴻儒堂書店



幾次進入鴻儒堂,不少日文介紹台灣的書,翻開來看好像我們生活的台灣是兩個世界,嚴格的來說,應該是以 1945 年為一道牆,但是這道牆在日文與漢文中間居然有了交流,很感謝有這樣的書店與出版社。

回頭想想 1949年後的台灣與中國,不正也是兩個世界,那麼,1945年的這個界限又如何呢?感覺上我們應該有一些中性的用語來描述這些地方這些地區的政治實體,但,我們從來沒有仔細去理解這些用詞的意義。

真的會有這樣的時代來臨嗎?

或許台灣就是一個沒有"根"的地方,板塊一直在運動,要用中立的眼光看世界本來就不容易,隨時有各處的壓力,小小的書店,好像是這樣的一個起點。

1936年的書店到現在的歲月,之前發生了甚麼事情,也是我很想了解的。— 在鴻儒堂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7/12/25

《燦爛時光》義大利片,非台灣的連續劇



我們很少去理解在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日本義大利同是戰敗國的角色,戰後民生凋蔽,1960年代世界一股反戰運動之下,義大利人民到底是怎樣的心情呢?

古文物在 1966年的大水災之下,沒有未來,沒有目標,加上冷戰兩大強國的對峙,義大利國內年輕一代的到底要有甚麼作為呢?

劇中男主角透過旅行找尋目標,決定投入精神病人的人權維護,在醫學與法律的專業下跨界努力,但他的弟弟就沒有那麼幸運,雖然一輩子擔任軍警人員,沒有目標的人生,小小的壓力,讓他選擇了自殺結束生命。

這是一部六小時長的紀錄片式的電影,紀錄了義大利1960-2000s那一代的包袱,即使漫長,也就這樣的走過來了,傳統是甚麼?雖然劇中沒有過多的詮釋,但是家庭的羈絆,似乎給了一些答案,也是劇末最甜美的記憶。

2017/12/24

【台北】日本時代文化資產再生的導覽,台北城市散步


這張變電所的地圖,取自洪致文老師的部落格 http://cwhung.blogspot.tw/2016/09/p_26.html

這是台北城市散步所舉辦的導覽活動,承襲去年因為古蹟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自燃現象,規劃的導覽路線,今年重新規劃,因為我想要帶大家看到更多,所以多繞了一些路,總共走了三個小時,大家真是辛苦了。

路線原本規畫是這樣:

長慶廟前(集合) → 野草居食屋 → 南昌公園 → 臺灣電力公司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 → 梅門德藝天地 → 油杉社區 → 青田七六 → 殷海光故居 → 俞大維故居

我硬生生多繞了古亭變電所、軍司令官邸、尾辻國吉宅、樂埔町、大樹先生的家、清田茶館、和合青田等等。

可能是我太囉說了,把每一個管理單位、還有日本時代所居住的官員、教授、基層公務員,為何會在這裡置產,做了甚麼樣的研究,簡單的說明了一下,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經營單位(除了青田七六、野草居食屋),並不會把日本時代為何蓋了這些家屋,或是蓋了這樣的招待所來龍去脈說給大家聽,甚至是官方的網站都說得不清不楚,就算你討厭日本人,漂亮的房子是人家建的,總還是要飲水思源說明一下吧!

人物關鍵字:陳玉麟、石井稔、佐久間左馬太(了覺寺)、兒玉源太郎、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富子、井手薰、明石元二郎、尾辻國吉、足立仁、磯永吉、洪炎秋、彭明敏、臺靜農、李渝、殷海光、立石鐵臣、俞大維、黃子正。

此外,今天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台電所使用的辦公室,還有台灣電力的發展,做了簡單的說明,很感謝網路上前輩的挖掘,不只是只有酸菜火鍋的記憶,而是與戰爭時期的大甲溪發電廠連結了起來,還有台北各種的變電所,從日人的規劃,現在還都沿用呢!

最後,到了台灣第一個日僑學校的所在地,簡單的提及彭明敏教授逃亡的過程,還有殷海光老師的住處,到了最後一個點,最新指定為古蹟的地方:俞大維故居,剛好,遇到了黃光國老師,他的父親黃子正,當時在滿州國是溥儀的御醫,順道介紹了一下(導覽當時好像講錯名字)。

這也實在太巧合了,目前迪化街的綻堂蒔光,就是黃子正居住過的地方,而經營的業者正剛好也協助修復了殷海光故居旁的日僑學校,也驗證了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只要房子留著,故事就會源源不絕的跑出來找我們,對於台灣歷史拼圖,也一步步清晰了起來。

有了這些記憶,要再生,其實都不難。

補充:
野草居食屋部分,我很快很簡短的帶過,可以看這一篇是稍微詳細一點的 http://www.fireweeds.tw/2014/02/blog-post_21.html
原本辦這場活動的說明 https://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245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8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