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9

【台北】靈感咖啡



許久沒有來這個三樓的咖啡館,價格便宜,適合一個人工作,往窗外看一片綠意,對面就是台大校園。

又想起了學生時代,除了在家裡書房念書外,就是總圖與樓下的麥當勞,我真的懷疑我年輕時可以受得了麥當勞客人的聲音嗎?

再想想,那時是有帶錄音帶的隨身聽,只要周邊太吵,就會掛起耳機進入自己的小世界。期末考期間,我揹著好多本原文書,有些書被我拆成兩本或三本,然後還要帶英文字典,隨時查生字,有時還會帶上翻譯本,揹著兩個大包包,好像流浪漢一樣。

後來,我經常坐的那個位置,是流浪漢與他的家當的座位,現在不知道是誰坐在那邊呢?

在咖啡館內有倫敦的雙層巴士攝影作品,開了不只四年的咖啡館,給台大學生怎樣的感受呢?穿T恤短褲,帶著iPAD來讀書的年輕人,已經不像我當時要揹著很多的原文書,所有的教科書都數位化變成電子書,作業只要上傳雲端。

會不會流浪漢也不太需要那麼多家當了呢?

【台北】My點子與靈感咖啡

2018/06/18

【台北】木柵的畜魂碑



今日散步偶得,看到這些東西,應該對地方的歷史脈絡或是地理紋路無所知悉吧?

只有右下,知道以前是在市場旁邊

2018/06/17

《凝望鄧南光》觀景窗下的優遊詩人1924-1945,王佐榮編


圖片
1 2
345

圖片1:《凝望鄧南光》
圖片2:鄧南光,京町二丁目
圖片3:1935年職業明細圖,紅框是松本商行
圖片4:1945年航照圖,紅框是松本商行
圖片5:目前 google 街景,最右邊一棟還存在。

京町(博愛路)的建築立面好像沒有本町(重慶南路)與表町(館前路)那麼漂亮,好不容易看到博愛路68號的立面,很好奇詢問了一下 凌宗魁 老師是否有老照片?

沒想到答案竟然就在我手上的書內《凝望鄧南光》,然後比較了一下1945 年的航照圖,原來此地在大轟炸下損失慘重,很多房子都不存在了。

地圖框起來的地方是目前博愛路70號,目前是土地銀行,但是日本時代是京町二丁目的松本商行。陳柔縉老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1938年,台北松山機場飛福岡機場載著松本商行的林進來,因為飛機失事迫降海面,獲救後回來還升官,戰後承接了松本商行。

本書內不少照片的拍攝位置都在此,神社祭、街上毛斷的婦女、家人小朋友等,個人推測就是南光寫真機店的位置。


上面照片拍攝的角度


照片最右邊那棟是"堀內商會",總督府官邸(台北賓館)等大型建築,就是他們承造的,鋼筋混泥土技術超強,難怪轟炸後沒有燒掉,不知道是用料好,還是運氣好?

凌宗魁、鄭培哲《紙上明治村二丁目》重返台灣經典建築



從天際線這個角度切入來看建築群,的確是一個好方法;大型建築物的外觀也會讓人印象深刻。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單只是擁有大型建築而已,還有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

這些在明治時代的確留存在台灣的建築物到底跑到了哪裡?

曾經到名古屋的明治村,不知是旅遊淡季還是遊客大量衰退,公車的班次並不多,好不容易到達了慢慢的看,還看不到一半就已經是閉館時間,即使是日本這樣的地方,經營這樣的園區也可見到窘迫的現象,可是,在參觀中可以了解他們所下功夫,想盡了各種辦法來把建築活化。

有很多人會問,老建築留在那邊占位子妨礙都市更新,留有何用?

老建築留著,生活在建築內的故事就會被保留住,當老建築重新修復,很多時候是故事自然回來,擋都擋不住,我們已經離開極權統治的年代,當時的統治者很害怕讓大家了解建築背後的故事,刻意的抹除不說,既然已經離開了那個時代,為何不讓這些故事出土,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總是這塊土地的故事。

也有很多人說,老建築移走保存不就好了嗎?

從城市發展的場域來觀察,離開了脈絡就像是一個屍體,一棟建築的硬體再生或許幾個月就重建好,但是要重建一個使用中的活建築,也唯有深知建築發展的脈絡才能做到。

活化建築不只是建築師的工作,也不是公部門說好就好的事情,需要大家的投入,但投入前,我們還是要具備相關資訊。從 2D 變成 3D 的圖像,加上時間,整個時空變成四維度,我們不可能回到希臘羅馬時代石造大型建築的榮光,但從歷史長廊的角度欣賞這塊土地曾有的建築,也是悼念的一種方法吧!讓我們不再重蹈覆轍。

建議:若可以投入更多編輯人員,建議用地圖、表格呈現大量的資訊。

1986年,楊三郎的浮世繪與瓶花


圖片
123
4
圖片1:卡拉瓦喬,《一籃水果》,1597年
圖片2:喜多川歌麿,歌撰戀之部,物思戀,1804左右
圖片3:梵谷,《向日葵》或《花瓶裡的十二朵向日葵》是系列作品之一 ,1888年
圖片4:楊三郎,浮世繪與瓶花,1986年


解說這幅畫,一般人多用色彩表現來說明,但我想從美術史的發展脈絡來看。

快八十歲的楊三郎已經跑遍世界各地,也在各地寫生,以風景畫為主,大概七十歲的時候耳朵聽不到,但色彩的運用也已經出神入化,我想他大概會想到梵谷這個人的作品,梵谷喜歡浮世繪的構圖,多幅畫中也有描繪浮世繪,成為畫中畫。浮世繪版畫在印刷時可以改變多樣的色彩,這也是印象派畫家喜歡的原因之一吧?

卡拉瓦喬的《一籃水果》據說是美術史上的第一幅靜物畫,卡拉瓦喬的一生猶如日本浮世繪中所描述的內容,尤其是卡拉瓦喬人物畫中人與人之間的張力,與浮世繪不某而和,好像在觀看一部劇場表演。

把這三張畫畫在同一個畫布,也說明了美術史這樣的脈絡。

楊三郎的老師的老師,應該算是印象派的畫家們,而印象派的畫家們受到浮世繪的影響很深。但,這些浮世繪的畫師應該也不是無中生有,他們是受到誰的啟發呢?

PS. 我找了超多浮世繪的畫作,但是要完全類似楊三郎畫的這幅,好像不是那麼容易啊!有誰知道他牆上的浮世繪是哪一幅呢?

2018/06/15

【台北】榭花文庫,《華麗島軼聞:鍵》



按時計費的閱讀空間,可能是看到從日本時代以來的文學作品,加上台灣文學的混搭,其實,這些作品都是發生在台灣的故事,打開看了幾頁,偏偏都十分陌生。一半日語一半漢字的圖書,希望無論是日語或漢字,都能夠有翻譯本啊!

翻閱了《華麗島軼聞:鍵》,我想這樣的背景,很多都要查一下網路才知道故事的發生點在哪裡?帶一點謎團的結構,歷史文學家的串接,有種今之古人感,1930年代的華麗島台灣,這些文青過著是怎樣的生活呢?

是否跟我一樣拍照打卡呢?

【台北】gLog Cafe,愛情的背後是玫瑰花刺!



會知道這家咖啡館,是大學社團學妹介紹的,從大學時代,學妹的追求者眾多,每天都會收到情書,經常都會收到情花,因此她跟朋友好奇的開了花店。

愛情的背後是玫瑰花刺!

畢業後不久,她快速的宣布男朋友與婚期,一堆男同學心碎,甚至還有人決定終身不娶,想要等到學妹再度單身為止。

在住宅區的一樓,挑高的一樓有家咖啡館,對面是小公園,雖接近台北科技大學,但又有一點距離,有時會有上班族利用這裡開會討論,但以我判斷大部分是大學生來念書,尤其又是期末考時節。

每次都覺得這是佛系咖啡館,下次可以找類似這樣的咖啡館分享給大家,應該會有類似的背景,看著櫃子上的乾燥花,原來愛情也可以長期保存,也希望這家咖啡館長長久久。

【台北】電動車主人失蹤記



每天騎 uBike 經過這個地方,總會好奇,這台車的主人呢?

電動車顯然是新買的,有些塑膠套還沒有拆封,但是已經放了有些時日,無論晴雨都在這裡,前面的置物箱已經放了一些垃圾,顯然是根深蒂固的台灣文化,要改正十分困難。

以下是我的想像:

上個月,年約八十的老先生,很開心有了新車,終於可以到公園走走,可是開車到了路邊,被疾駛而來的腳踏車撞倒,救護車送到醫院,就無法來把電動車開回家了。

***

希望只是我的想像,每天經過還是會看到這台電動車,不知道何時會消失?每天經過都編了一套故事。


20180626 1824


20180627 2330

2018/06/14

【台北】微貳獨冊,台南巷框



東區延吉街的巷弄內,大部分是餐廳、咖啡館,座位數多,這樣小巧的咖啡書店,標榜著獨自座位,應該算是異類吧?

主人選書偏好日本與台灣的文學、散步、文史類型為主,以真正的文青來比喻一點都不為過,我對其中一本《台南巷框》特別有好感,因為他透過實地寫生畫畫的模式,很快的了解了台南巷弄內的人事物,台南這座深沉穩重的城市,其實如何熟背歷史都覺得蝦子摸象,但透過這樣的踏查,也別有一番情感。

我聽著合適的音樂,翻閱了好多本書,再喝上一杯咖啡加鹹派,希望時光永遠停滯在此。

台灣電力之父紀念日:松木幹一郎(まつき かんいちろう,1871年-1939年6月14日)


日月潭台電社長松木幹一郎胸像,2010年奇美許文龍先生捐贈重塑,照片取自維基百科,感謝林炳炎阿伯努力還原台電史,並且促成重塑松木幹一郎社長胸像。

以下取自維基百科:

松木幹一郎(まつき かんいちろう,1871年-1939年6月14日),日本愛媛縣人,台灣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被尊為「台灣電力之父」

1930年1月12日松木幹一郎就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1934年10月完成日月潭第一發電所,1937年8月陸續完成日月潭第二發電所,並著手於北部火力發電所、霧社水力發電計劃,提出十年開發水力發電三十萬瓩計劃。日月潭水庫總發電量14萬3500瓩,是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七大發電所。

1939年(昭和14年)6月14日,松木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