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18/12/09
【台北】味道 DIY
十幾年前曾經瘋狂的去購買精油,只要感冒、頭痛、疲勞,或者是痠痛等徵兆,只要聞精油的味道,就好了大半。
這幾年反而沒有用這些方法,今天在青田七六"家的味道"聚樂部活動中,非常愉悅輕鬆的度過這樣的午後,還做了擴香石與可以面帶桃花防老的乳液,不知道是真的有作用,還是心理作用佔了大部分,抹上了還真的很有自信呢?皺紋也好像減少了不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青田七六粉絲頁找找相關的活動喔!— 與 Monika Shen 在青田七六
【台北】文學之路導覽,《老派約會之必要》
圖文不符
從同安街走到雲和街,轉溫州街到青田街
這是一個共學團體參加的導覽,來的客人從四歲到十二歲的小朋友,當然也有大人,起先有點擔心路途很長,這些文謅謅的文學散文大家吸收能力會有差異,沒想到最投入的是那個十二歲的小朋友,很多我講一半的故事,都是他提醒我把故事講完。
飄著雨的開始,剛好朗誦了余光中的散文,今天講了很多悲傷的故事,突然想到電影:比悲傷還要悲傷的故事,我心有所感,所以講了很多老房子拆掉悲傷的故事,包含老教授因為台大蓋宿舍,被趕到另一個老房子,還有廖繼春與梁實秋的平行時空等等。
1.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2. 劉墉的畫作
3. 家變,王文興
4. 雅舍小品,梁實秋,與廖繼春
5. 雲和,楊佳嫻
6. 欒樹下,牆邊的文學作品介紹
7. 逃亡,彭明敏
8. 溫州街的故事,李渝
9. 從溫州街到溫州街,林文月
10. 青田七六
小朋友很穩定的走完,一起參與了大人的活動,這是共學團體的一大特色,很羨慕這樣的小朋友,從小就進入了大人們的世界。
這是悲傷的開場白,取自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裡風裡,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淒淒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
希比兒 謝謝水瓶子老師帶領的文學導覽,整路的陰雨綿綿,好符合老師比悲傷更悲傷的這些故事,兩個小時的時間真的好短,未來有機會一定會再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臺北各角落💪💪
2018/12/08
【台北】書街導覽
【台北】好直接的加蚋仔藝術散策(散步)
2018/12/07
2018/12/06
《不塑過日子》
2018/12/04
《看見李火增》
今天鄭麗玲老師帶了學生來青田七六參訪,大一的學生很乖,都能專心聽講,而且也多能思考,應該是老師很厲害吧?
以前郭雪湖念過的工業技術學校,我想想若是當年他沒有休學去學畫,台灣會不會有一些公共建築畫掛上郭金火的名字呢?
很高興今天見到了研究台灣在日本時代的偶像,居然忘了合照,希望下次有機會
《老街誌》與里斯本的地磚
比起中規中矩寫了老街的歷史與由來,串連名勝古蹟的書,我只能說那樣的書是工具書,而我更喜歡這本書書寫的模式。
現代人對於閱讀很長的文字可能已經有恐懼感,要在一小段文字中帶入老街歷史的確很難,我想作者張倫已經有這樣的功力,雖然沒有辦法交代完來龍去脈,但是已經把重點交代清楚,配合照片、地圖的說明,引發了讀著想要一探究竟。
每一條老街都有"訪職人"的單元,台灣每一條老街應該是不同的歷史,但是我們的老街再造變成了雷同,看到了這個單元,至少每一個人都是大不相同的個體,很成功的描述了老街的表情。
若要說甚麼挑剔的話,我覺得書的開本太小了,許多照片顯得太小,或者是內容太多了,應該在減少一點。不過台灣的出版社與讀者就是要很多吧?
我期待有"老街誌"這樣的雜誌出現!
2018/12/01
《台北慢步》焙思書房
【台北】青田七六的科普導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