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
2023/04/02
【台北】青田七六與醫學
來了醫學系的父子,以及醫學院的同學,馬上拿出謝豐舟教授畫的理農學部,也是我們大一的共同回憶。
一位醫學系的教授退休後放下聽診器,講著家族的故事與台大的歷史,我到底要留些甚麼給學弟妹呢?
— 和 Annie Hung 在青田七六。
2022/10/29
【新竹】戴開成的落語與龍瑛宗的白鬼
這兩個有甚麼交集呢?原來是這段落語使用了龍瑛宗在 1939年發表於台灣日日新報的作品--白鬼。
閱讀龍瑛宗的作品有時候會覺得平鋪直敘沒有起伏,看了這一篇尤其像是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雖然沒有人吃死人這樣驚恐的情節,但是這種人與人之間在晝夜交替之間分辨不出是人是鬼這樣心情起伏之中,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到底對方是甚麼鬼,黑還是白,而多半這個世界是人嚇人居多啊!
參加 龍瑛宗文學館 所舉辦的闇夜活動,特別播放龍瑛宗所挑選的音樂老黑爵(Old Black Joe),是1853 年美國南北戰爭撫慰黑奴的歌曲,這一黑一白的對照,還有具有張力的極短篇,在戴開成的演繹詮釋之下變得更容易貼近。
日本在室町時代有眾人聚集在屋內講鬼故事的傳統,這個活動在夜晚舉辦,分成兩段,一段有點光線,另一段是全黑,看不到表演者的表情,竟然也能感受到故事的內容,讓我聯想到了司馬中原的鬼故事,對於落語師只能在坐在台上這樣受限的環境,透過扇子與手巾就可以千變萬化出眾多的段子,實在佩服。
***
幾年前認識了戴開成(忘了是誰引介的),對於他的語言能力非常驚嘆,以為他在日本待的夠久,今日開車時間跟他一聊,原來這樣神奇的身世,是一般認知大不相同是反過來的,也就是說祖父一家1947來台灣之後,他的父親17歲考上北平的清華大學於是就過去念書,兩岸分隔而不能回來,最後解嚴才終於過來依親。
青田七六剛剛開幕所舉辦的活動,邀請到的就是戴開成,以下就是他的簡介:
戴開成,祖籍雲南鹽津,在天津出生,七歲赴東京,十歲轉居台北。兵役後再赴東京,學習建築。學成返台,先後在規劃公司、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參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社區營造、環境保護等活動,並從事中日文口筆譯。現在除設計、翻譯及創作之外,也作為文化案內人,陪有緣的朋友信遊山水,深探村鎮,認識台灣及日本的自然輿人文。
聊著聊著,他說他祖父母與父親來台北之初短暫居住在馬廷英教授的家(也就是今日青田七六),他的父親(1930年出生)說同時有位姊姊也住在此,我想應該是齊邦媛教授吧?
我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戴開成的父親在中國有文化大革命,但知識份子留在台灣也或許被抓去綠島,這樣的成長經驗,從小在天津,後來到日本,又輾轉回台北念書,最後大學又跑到日本完成,這樣多元的環境,也照舊了戴開成多元文化的養成,聊天過程中我覺得語言的翻譯與文化的對照要有很深的敏感度,我簡單的詢問三十年前的"政府官員"這樣的詞作為罵人的用語怎麼翻譯不同語言,他居然一下子就講出一些詞彙。
總之,聽了他落語的表演,我已經變成戴開成的粉絲,在每一個段子結束,有一句值得省思的結尾,雖然在 youtube 有看到許多他的表演,但是,落語還是要聽現場的才有 fu,尤其是在日式有榻榻米的房間才對味。
結束之後,翻開夜流想要看白鬼,赫然發現龍瑛宗的親筆簽名,這又引申出其他的故事了......
2022/08/27
【台北】三十重聚之心有七七,我們在佣人房間聊開了。
遇到一個中氣十足的同學,在金融業服務了很久,於是帶到我們可以大聲開講的房間。
一下子午茶時間就結束,好像還沒有開始導覽,雖然以前都沒有深聊過,可是第一次聊開了天南地北,居然甚麼都可以聊。符合當年我們的廣告用語,電視購物: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減重廣告: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我一直在想,為何以前不認識的同學,可以那麼快聊開,目前為止屢試不爽,是因為都有相同的生活經驗嗎?還是其實在臉書社團的共同活動大家已經有了共同話題與經驗呢?
你遇到大學同學,也會這樣嗎?
還是單純就是我們這批人比較具有社交熱情呢?
2022/08/23
【台北】青田七六坐檯
很感謝今年新認識的老同學,一直找朋友來青田七六聚餐,我剛好拿了幾本書來送,同學、學弟都是教授,閱讀能力都很強!很感謝學弟回家就馬上讀完了。
聽他們聊投資,雖然聽得懂目前股票市場的上下游關係,但美國在投資業上還是世界的標竿,台灣如何利用經濟的優勢提高國際能見度,很感謝這些教授平時去學校教學教給我們的學生,學生時代總覺得投資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畢業後從事金融資訊系統,才了解原來真的是全民運動啊!而今日,台灣人的投資與產業如何進行提升優勢,我從同學眼中的觀察,真的獲益良多。
聽著下午的蟬鳴,忽大忽小,夏天到今天好像還是很熱,看來疫情沒人的時光已經過了,但平日下午茶生意還是不太理想,希望各位朋友介紹朋友來下午茶,我有空都可以坐檯介紹喔!
PS 話說阿伯坐檯應該很沒市場性
2021/06/09
【台北】青田七六線上導覽
青田七六線上導覽
今天一個小時的線上導覽,主要是談青田七六日本時代屋主與小孩的故事,請同事一起來談,也算是測試一下雙人輪流講的效果。
不過我發現線上跟實際導覽真的有些差別,看不到大家的動作表情與參與程度,感覺有點像是自言自語,快慢速度拿捏得不太準確,這時候我真的能體會線上教學老師的辛苦了。
10:00,27人,10:29,77人,11:10,55人
有點像是收視率調查!
2021/06/05
【台北】青田七六線上導覽
今天來參加青田七六導覽的人數,單場突破這十年來的最高值,有90個人左右,當然是線上導覽才有這樣的人數,不然每次最多就是25人就非常壅擠。
沒有接觸到實體的導覽到底要怎麼講,我做了簡報檔案,今天大致上只說明了一點點日本近代建築歷史,從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的建築,然後融入了自己傳統建築而成的,這些有著和洋混血的建築模式,又為了適應台灣炎熱的氣候,形成了目前青田街特殊的建築聚落。
下一場時間為 6/9 10:00 am 開始。詳請上青田七六的臉書專頁,內容不相同,歡迎闔家觀賞。
【台北】線上導覽
等一下請來加入導覽喔!建議使用桌機或筆電,要使用手機的請先下載 Google Meet app
🚩一起來聽聽老屋的故事吧!
線上導覽👉 https://meet.google.com/ijd-siuf-zdw
青田七六長久以來受到許多朋友們的喜愛與支持,尤其免費導覽一直都是我們最熱門的活動,但因為這一波疫情,目前老屋未開放導覽及內用,雖然未能進到老屋拍攝,水瓶子老師還是想要分享青田七六的故事給大家聽,老師會特別用平面圖,以及眾多照片來說明洋和混合的建築歷史。
如果你也喜歡老屋、喜歡看老照片、喜歡挖掘前人的故事,不妨一起來聽聽難得的線上導覽吧!🎧
時間:
06月05日(六)10:00-11:00a.m.
06月09日(三)10:00-11:00a.m.
線上導覽👉 https://meet.google.com/ijd-siuf-zdw
#青田七六 #線上免費導覽
#水瓶子 #馬廷英故居
2021/06/02
2021/05/12
2021/05/08
【台北】昭和町日式家屋的導覽
昭和町日式家屋的導覽
20210508
星期六上午十點,距離第一次踏入青田街七巷六號,大概過了十年多,後來我們取名為青田七六。
十年不算長也不算短的日子,不知道辦過幾場的導覽,也不知道講了幾場相關昭和町周邊的導覽,一路的累積,很感謝從日本回來看故鄉的灣生,在此同樣活化老房子的經營團隊與文化工作者,還有我們的房東們......等等。
有很多人重複來參加我們的不同的導覽活動,其實非常辛苦,我會塞很多內容,這種非常簡短只有兩個小時,沒有廢話不會重複內容,專注於某個特定年代特定族群特定地點的建築聚落,全世界上絕對不會有重複同樣的建築風格樣式了。
叫我們重新回到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也很難適應吧?
會後有人跟我說來青田七六這麼多次,第一次了解周邊還有那麼多文化資產,而且前屋主竟然那麼有故事性。我想,每個人居住的周邊,都可以挖掘出先民的故事,只是我們很少去找出來咀嚼而已。
為什麼每次討論先民的故事與文化資產保存,周邊的人多會打哈欠,只有在這樣的場合可以讓我盡情地講!但是只要討論到股票,每個人眼睛都亮起來呢?
2021/05/06
【台北】分享閱讀與書寫,題目是在地文化導覽與書寫
與學弟妹分享閱讀與書寫,題目是在地文化導覽與書寫
很感謝 Yaru Yang老師給我這個機會,我到了普通教室外,拍了一張鳥瞰照片,回想大學時代應該不可能到這麼高的地方拍照,那附近只有綜合教室比較高,想想在攝影社時期,好像有特地揹著相機到綜合教室過,可能要找找以前的底片是否有這樣的場景了。
我覺得我每次想講的事情都太多了,結果想好要串聯我講的日本時代這個人的故事,居然忘記串了,從帝大→立石鐵臣→本間雅晴→尾辻國吉→南風原朝保,這些人居住處的散步路線,其實跟李瑜《溫州街的故事》的朵雲是重疊的路線,不同時代,雖然街屋街景相同,心情卻有著迴異的景象。
http://trip.writers.idv.tw/2009/02/blog-post_27.html
最後翻閱到這篇以前寫的,沒想到當年邊畢業紀念冊,就有古今對照的想法
2021/05/04
【台北】某大學建築科系老師帶學生來訪
20210504
某大學建築科系老師帶學生來訪,後來才知道老師是去日本念書,專攻建築材料史。
還好,今天沒有講到材料!
我只有談建築空間配置,為何當年有這樣的風潮,還有小小的賣弄了一下茶道與榻榻米的關係,凹間做為展示空間的過往,簡單的提一下日人在台居家的變化,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陸續接手這部分的研究,台灣的建築其實像是活化石,希望歷來使用模式的轉變,都可以觀察的到,而不要因為"維修"而抹滅掉。
感覺應該反過來,請老師來辦個展覽?
很感謝我們有超堅強的導覽老師群,可以分組分時間來讓學生研習。
2021/04/30
【台北】門窗@青田七六 No.01
20210430
20210501 #門窗 No.01
青田七六的導覽,這兩天很奇怪,報名人數都差不多,但是第一天居然來了20人,第二天只來了3人。
還好兩天上午都是我導覽,覺得若是其他導覽老師來,面對這樣的落差,不知道會不會很失落。
我喜歡日本房子的門窗,雖然小小的房子,但是每一個區域的窗紋都會有些變化,小小的變化也說明了房間的用途,與房子座向陽光灑入也有關係,後方緣側門窗的大小竟然在公共招待與私人空間是不相同的,這樣的細節,我在這裡長達十年以上,竟然最近才有深刻的體會。
看來要再花多點時間了解日本的門窗文化。
2021/04/28
【台北】龍安國小的地科導覽
20210428 龍安國小的地科導覽
小學二年級來參加導覽,剛好是足立仁教授的兒子也是小學二年級的年紀,教授在後院蓋了一個大水池,給有氣喘的兒子游泳健身。
不知道當時二年級與現在的二年級小朋友,理解力是否相同?
最近這兩年覺得好像二年級學生的理解力有點落差,是我的表達能力變差了,還是其他的因素呢?
社大的朋友在旁邊觀察,他給我一些意見,可去看目前二年級的教科書,是否可以旁徵博引呢?或者可以跟NGO團體合作,合作辦理一些的課程。的確目前以地球科學的服務,在老屋活化中,只有我們青田七六,別無其他分號,如何擴大推廣這樣的服務呢?
照片後面的新人與小朋友的導覽,形成一幅有趣的對比,我十分佩服那一個攝影師,可以逗得新人笑嘻嘻的,留下了美麗的回憶,而我之於這些小朋友,留下了甚麼呢?
2021/04/20
【台北】某大學文學與旅行的課程:台北都市改正與秘密走讀
某大學文學與旅行的課程:台北都市改正與秘密走讀
每次到大學演講分享走讀我都會想要到底採用怎樣的策略,要講很多很廣,還是要講的有系統,或者只是講笑話,或是自身的經驗分享就好。
今天決定要在一個半小時內,塞入最多最多的內容,於是採用快轉模式,從 1895年來台的森鷗外講到他的偶像皮耶·羅逖(Pierre Loti),從井手薰在放送局的演講,看一下台北城的全能大改造,如何轉變為一個田園城市,再從龍瑛宗的作品來看台北城,分享日本時代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從西門町的聚會,與即將入伍的朋友走到東門看日出,大部分只能點到為止,必竟這是我的選擇,希望比較聰明、專心的大學生有一點收穫。
可能是想講得太多了,所以,居然忘了皮耶·羅逖(Pierre Loti)的名字,我還去過伊斯坦堡的咖啡館兩次,詳細如下:
http://trip.writers.idv.tw/2018/10/pierre-loti.html
走出教室,經過文薈廳,看了師大路這條非計畫性的道路,經過梁實秋故居,談了一下廖繼春的雲和畫室,在雲和街散步談楊佳嫻的作品,順便也提了一下人間四月天,然後到了溫州街18巷,簡單的聊了一下日僑學校的事情,最後的重點在彭敏明教授的逃亡,與他的鄰居臺靜農,念了一些書的重點與地景地貌。
本來想在青田七六結束,沒想到只走到這裡,時間就不夠了,這也是很好結束的地點,最近大院子舉辦活動,很多黑衣人在巷口迎接客人,剛好也是當年監看附近教授的地點,不同時代有著迴異的面貌。
2021/04/07
【台北】南港社大同學來訪
這次 Desiree Lu 接了南港社大的課程,通常以世界文化遺產的課程,會以旅遊的角度,一個國家或一個文化圈來介紹一個地點的歷史文化。
所以,每次社大同學帶來青田七六的時候,我每次總會想到課程主題與這邊的關聯性。在行天宮社大帶了世界文化遺產古文明的課程大概兩年多的時間,我總是會放入台北的文化空間,有些人可能非常不解這個只有一百多年,而且大部分的建設是在日本時代的台北市,到底有甚麼好講的呢?
於是,我不斷的分享這十年來的自己的遇見,以前參加導覽活動,或是看文史資料,都覺得跟自己無關,就是別人家的歷史,或是都是看神主牌,或是寺廟的一些雕飾,看了一些破舊的房子,有甚麼好講的呢?
我們對於自己的土地,真的了解太少了。
所有的歷史都是堆疊起來的,於是把從小到大的生活體驗,或者所遇到的人事物連結起來,就是我的導覽內容了,很開心大家有所收穫。
很感謝老師幫我賣書。
2021/03/29
2021/03/27
【台北】帶師大外籍同學走讀周邊建築
20210327 帶師大外籍同學走讀周邊建築
地點:東門捷運站三號出口平面
主題:宗教建築與昭和町學者社區
行程:台北監獄圍牆→摩門教聖殿→師大美術館→青田茶館→青田七六→聖家堂→清真寺
我得承認剛開始接外籍生有點害怕,因為從小到大對於台北的認識不太相同,歷史與地理關係可能沒有台灣人那麼清楚,後來發現這些學生還蠻專心的,即使台灣籍大學生,可能連蔣渭水、四六事件也不太清楚,一切都從頭講起就好了。
這次多談了師大美術館,這棟建築目前是毀多於譽,但我試著從世界各地的建築來比較,讓大家有不同的思考方向,當然我好的壞的都有講,就讓同學自己去評斷了。
最近,清真寺與聖家堂都在整修,從外表都看不到,還好帶了一些照片。建築可看到與觸摸到,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談到日本被歐洲人嘲笑的過往,透過這些建築,原來世界在這裡都有留下足跡啊!
好專心!
地點:東門捷運站三號出口平面
主題:宗教建築與昭和町學者社區
行程:台北監獄圍牆→摩門教聖殿→師大美術館→青田茶館→青田七六→聖家堂→清真寺
我得承認剛開始接外籍生有點害怕,因為從小到大對於台北的認識不太相同,歷史與地理關係可能沒有台灣人那麼清楚,後來發現這些學生還蠻專心的,即使台灣籍大學生,可能連蔣渭水、四六事件也不太清楚,一切都從頭講起就好了。
這次多談了師大美術館,這棟建築目前是毀多於譽,但我試著從世界各地的建築來比較,讓大家有不同的思考方向,當然我好的壞的都有講,就讓同學自己去評斷了。
最近,清真寺與聖家堂都在整修,從外表都看不到,還好帶了一些照片。建築可看到與觸摸到,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談到日本被歐洲人嘲笑的過往,透過這些建築,原來世界在這裡都有留下足跡啊!
好專心!
2021/03/24
【台北】某小學二年級的校外教學
每次小朋友出來,老師與家長就要大費周章的保護大家到此。今天下雨,我有點擔心是不是小朋友會把室內搞得非常濕!
結果是我多慮了!
剛好,足立家新居落成後不幾年,足立元彥被告知有氣喘,於是父親足立仁(1897-1978)在後院興建了水池讓兒子游泳健身,也因此得到了獎牌。足立元彥學習游泳的年紀,剛好就是這群小朋友的年紀,詢問了一下,一班大概有四、五個小朋友都有氣喘的現象。
當年足立教授大概是30歲遊學歐洲然後來台北帝大任職,在台北興建了這棟自宅,1931年完工時是34歲,有了三個小孩。
馬廷英(1899-1979)教授與足立仁教授年紀相仿,1945年,46歲來台北接收帝國大學改制台大,成立地質系,以當年的標準來看,是比較晚婚,但也有兩個小孩。
於是,我就很好奇了詢問了這些小朋友的父母的年紀,讓我非常驚訝的是居然大部分都是四十幾歲,還有爸爸是五十幾歲的。覺得現在的父母好辛苦,等到要抱孫子的時候,可能年紀都很大了,幾乎抱不動小孩了吧?
PS. 發現現在的老師都是三頭六臂,補充的時候樣樣精通,而且內容還十分的到位,十分佩服。
2021/03/22
【台北】台大醫學與人文的通識課程
台大醫學與人文的通識課程
大部分是醫學院學生修習的課程,所以多提了一些日本時代的學者教授,居住在青田街六巷、八巷的下條九馬一、掘內次雄。
可能學生太過專注,還有我的喉嚨狀況不錯,所以講滿了一個小時後發現,我居然塞入了兩個小時的內容,包含從歐洲的城市博覽會到英國維多利亞的建築影響了日本後來的脫亞入歐政策,所以台灣滿滿的歐式建築,昭和時期大量的洋和混合的格局與樣式。
最後簡單講了一些日式房間的樣式榻榻米與多福窗,加上茶道的規矩,我竟然延伸到了去 moho 美術館的桃花源紀,下次或許可以拿出鹿鳴館多談談日本在洋館文化的學習有哪些!
感謝這些台大學弟妹給我的功課,問了一下同學的出生年,這些同學的年紀,剛好是我兒子的年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