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巴黎】奧賽美術館

原為1900年興建,從巴黎往返奧爾良鐵路的奧賽車站,後改為美術館,收藏 1848-1914年的繪畫、雕塑等作品。剛好是工業革命興起後鐵路大量興建,位於河邊工廠林立的年代,而1914年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點。重要的收藏有 米勒《拾穗》描繪窮苦的人民、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諷刺學院派學者道貌岸然、 莫內《聖拉札爾火車站》以蒸汽煙霧與旅人來表現文明進步、 梵谷《隆河上的星夜》等,收藏的藝術品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社會縮影。

線上看展: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musee-dorsay-paris

【巴黎】羅浮宮

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原本為法國皇宮,路易十六時期修復、購買藝術品補充皇家收藏,法國大革命期間設立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拿破崙在位期間擴建羅浮宮並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博物館,並且將歐洲各地將藝術品運到巴黎豐富館藏,1981-1998年的大羅浮宮計畫在廣場興建了玻璃金字塔入口,擴建整修展覽廳。除了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作品之外,古希臘時代斷臂的維納斯、沒有頭的勝利女神像,古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是目前人類歷史最早最有系統的法典。羅浮宮與凡爾賽宮收藏大衛的《拿破崙加冕》,比較兩幅畫背後的歷史不勝唏噓。

線上看展 https://www.louvre.fr/en/visites-en-ligne

【台北】行天宮社會大學古文明慢步,我要十分感謝這個疫情!

20210104, 20210111

大概接了兩年行天宮社會大學的課程,終於卸任了,這一期講了前兩堂:臺北市與淡水的古蹟,重點放在日本時代的建築,接下來就要請其他老師帶大家出國旅行了。

我要十分感謝這個疫情!

第一次遇到因此停課,然後又復課,也因為疫情之故,所以領隊都沒事,請他們來開課作課程規劃是最好的。

結束後,有同學跟我說,我的命好,可以全世界到處跑,事後我想想這十幾年好像真的跑了很多地方,而且每一趟出門都很久,真的要感謝這些老闆們可以讓我請長假,出去一個月,我回來就要做一年的功課去了解這些地方,也感謝現在科技發達,讓我可以事後在網路上回味在大城市漫步的過程。

總之,能夠上台分享,也是一種旅行的回味,感謝關聖帝君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

2021/01/03

【倫敦】國家美術館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收藏西元1290年至1900年歐洲繪畫作品,英國航海時代強盛之後對於自己的藝術家缺乏自信,多為歐陸藝術家作品,歐洲各國重要名家作品均有,完整記錄歐洲藝術史各個階段,可稱為西洋美術史的入口美術館。重要作品有北方文藝復興荷蘭范艾克的《阿諾菲尼的婚禮》畫工精細;西班牙委拉斯蓋茲《鏡前的維納斯》,充分展現畫中畫,當年借來倫敦展出被英國人民集資買下,畫作有被破壞的痕跡;德國霍爾班的《使節》底下有個船槳同時是個扭曲的骷顱頭,代表航海時代的險惡環境。
線上看展: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the-national-gallery-london

《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

《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

自從去年開始購買日本時代的臺灣人物傳記,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原來那時候的臺灣人除了去日本念書外,到歐、美念書取得博士之後回臺服務,投入各式各樣的運動,一直到戰後回歸祖國的努力,這一切在 1947年3月11日嘎然而止。

我們可能只會用一句話帶過:這就是二二八!

但,我們未曾了解我們的前輩的策略,在日本統治下如何尋找臺灣人的出路,到了戰後如何為臺灣前途著想,我想我們都不及他們的努力。

紮根,只有從認識我們的前輩開始。

連克:陳炘女兒的。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6450

《臺北老屋三生事》速寫上色活動,畫家帽真多 No.06

速寫上色活動,畫家帽真多

水瓶子導覽20分鐘,橘枳示範上色15分鐘,客人自己上色25分鐘

送了一本 #臺北老屋三生事 還有幾張橘枳的作品,感謝今天的藍天白雲。

雖然只是一個小時的小活動,但是我們的事前準備工作真的很繁複,現在的活動就是要這樣吧!感謝青田七六的夥伴們。

PS. 食堂上面有一張北投公園的水彩寫生,是日本時代足立教授家的收藏。 — 與橘枳。

2021/01/02

《萊特》

《萊特》

年輕時,我必須在誠實的傲慢或虛偽的謙虛之間做選擇,我選擇了前者,而我看不出有改變的必要。

  --萊特

二十世紀的建築師,從新藝術興起家具的設計,延伸到居家的設計,重視工作與生活的融合,從摩天大樓的興建,回歸到草原與庭院,紅到了歐洲、日本,並且融合了茶園、花園天人合一的精神,建立了與自然親近的建築。

現代主義有機體的建築,從古文明的圖騰中取材,還成為《銀翼殺手》中未來公寓的樣貌。萊特徹底的實踐了自己的格言:讓居住空間成為藝術品,無疑是現代美國的機會。

【倫敦】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源自於收藏家、博物學家、醫生漢斯爵士的收藏,過世時捐給國家,而後透過民間募資而興建,開放以來兼具圖書館的功能,很多名人在閱覽室閱讀的足跡,包含孫逸仙、馬克思、王爾德、甘地、喬治·歐威爾、馬克·吐溫、列寧、吳爾芙等。千禧年庭院改裝為室內展覽廳,令人敬畏的大圓頂可作為各展覽廳的入口。大英博物館的收藏五花八門,多為個人與財團捐獻,展現大英帝國在大航海時代,在世界各地研究調查的成果,復活節島的摩艾像、埃及的亡靈書(死者之書)、木乃伊、希臘的陶壺等,都值得反覆到訪。

在線上好好看展吧!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the-british-museum

巴別塔/老彼得·布勒哲爾1563

巴別塔/老彼得·布勒哲爾1563

剛剛點進去,一直放大,可以看到工人在蓋巴別塔的一些工具:起重機、鷹架、工人的住房、建材。建築到了雲端有點扭曲。

上帝混淆了人類的語言不能互相溝通

來源: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bAGKOdJfvfAhYQ?hl=zh-TW

2021/01/01

《淡水新政記》一個文明的接收與開端

《淡水新政記》一個文明的接收與開端

這本書除了福島的日記之外,最大的亮點就是 王佐榮 老師的後記,一萬四千公里歐亞大陸與西伯利亞橫渡。

每一個時代都有喜好旅行的人,除了紀錄那個時代之外,透過情報的收集,他騎馬橫渡歐亞大陸前,其實已經受到歐洲許多國王頒發勳章,本來是要默默的橫渡西伯利亞,但一個人單騎從柏林出發,花了一年多回到了日本。

我們熟知中國的郁永河、徐霞客、周達官、玄奘、鄭和,還有馬可孛羅等,這些旅行者或許多少都有點情報收集的任務,1895年也來過台灣的明石元二郎,當年在俄羅斯擔任外交官,列寧革命、日俄戰爭的成功,明石多少發揮了策反的工作。

台灣的外交關係,我覺得旅行者應該發揮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