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國家美術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家美術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1/03

【倫敦】國家美術館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收藏西元1290年至1900年歐洲繪畫作品,英國航海時代強盛之後對於自己的藝術家缺乏自信,多為歐陸藝術家作品,歐洲各國重要名家作品均有,完整記錄歐洲藝術史各個階段,可稱為西洋美術史的入口美術館。重要作品有北方文藝復興荷蘭范艾克的《阿諾菲尼的婚禮》畫工精細;西班牙委拉斯蓋茲《鏡前的維納斯》,充分展現畫中畫,當年借來倫敦展出被英國人民集資買下,畫作有被破壞的痕跡;德國霍爾班的《使節》底下有個船槳同時是個扭曲的骷顱頭,代表航海時代的險惡環境。
線上看展: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the-national-gallery-london

2015/05/17

《歡迎光臨國家畫廊》多樣與包容的博物館

藝術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遠,只是我們沒有靜心的去體會。




有這種博物館的紀錄片是一定要去看,三個小時的紀錄片,也已經有會打瞌睡的準備,對於西洋藝術畫作熱衷的人,聽導覽聽得津津有味,只是本來可以透過剪接來讓這部紀錄片更讓大家看得懂,導演刻意地放慢腳步,讓大家了解博物館的經營。

加入博物館周邊吵雜的收音,強調觀看與被觀看,還有一種畫作上架,就要符合各式各樣的『意義』的存在感,一幅畫若是時光的凝結,博物館有義務透過流動的方式,讓民眾體會展出的作品。

流動的方式,包含了用手觸摸、商業的結合、舞蹈、音樂、小劇場、每個展廳的導覽,這個看似好像有關又無關的活動舉辦,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又要不打擾現有的參觀者,要怎樣達成目標,是很大的考驗,所以很適合博物館志工與員工去觀察這部紀錄片。

所謂的『導覽』已經變成這部紀錄片的『演員』,要如何精準又不失真的描述一幅畫的成因,看來需要很多歷練,而這個歷練不再西洋藝術史的精煉,而在於客人觀看的模式。

長期觀察英、法兩國人的歷史情節,隱隱約約在導覽員當中可以聽到一些對巴黎畫作的戲謔,也特別在英國畫家泰納的作品多做了更多隱喻的導覽,這樣被觀看的解說,反而給我了更多觀看者的省思,這麼有趣的對照,也只能在這部片可以觀察到,平常在博物館透過導覽耳機聽著已經規劃好的言語字句,是難以體會的。

大英博物館已經是收藏很多而且定位清楚的博物館,要如何在畫廊的定位下突破巴黎的羅浮宮,英國人其實已經有了下一步的定位。

為何該片不透過一些蒙太奇剪接法,讓觀影者更能體會畫作中的故事,或許是紀錄片的定位,讓導演做了這樣的選擇,若定位不是紀錄片,我想可以更讓人易懂。而這部片的中文預告用了一些雄偉、偉大、美麗與哀愁、驚世奇作等字眼怎是非常不妥當,何時我們才能用比較平靜的心去觀察分析,我想這才是這部片要帶給我們的。

至於片中更多博物館修復工作、裸體素描課程、特展的舉辦等等,顯示多樣性與專業程度,也是英國人的態度吧!


2012/12/08

【倫敦】簡提列‧貝利尼的《蘇丹王Mehmed二世》

簡提列 Gentile Bellini(1429-1507)是威尼斯官方的畫家,負責幫貴族與官方留下節慶的紀錄,也幫教堂畫祭壇畫。比較特別的是他到過君士坦丁堡去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王畫肖像,也曾經幫塞浦路斯的女王畫肖像畫。


簡提列‧貝利尼/蘇丹王Mehmed二世/1480年/倫敦國家美術館

當時的肖像畫還是流行以側面為主,只有神、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可以看著大家,或者裸露著身體。簡提列最厲害的就是可以把人的臉畫的很清楚,一眼就看出來是哪個貴族。這跟他父親有關,他父親 Jacopo擅長寫生素描,他的畫具有複雜的透視結構,並且把新舊畫風結合起來。

或許是父親的訓練、影響下,簡提列對於人物的表現比較寫實,但是也受到拜占庭畫風的影響,人物的表情還是顯得十分呆版生硬,比較像是木偶沒有生命。本來簡提列在藝術史上比較不受到重視,原因是他的弟弟喬凡尼畫風自然,而且人物神韻自然又有靈性,這些貴族自然比較喜歡弟弟。但最近幾年簡提列比較受到大家的重視,主要是討論他的拜占庭風格,與整個地中海文化的交流。

以往西方藝術史總是以義大利、法國為中心,總覺得其他地區的藝術風格是受到這些地方所影響,但其實文藝復興的畫作,除了有阿爾卑斯山以南、以北之區分,這兩地的畫風其實有互相影響,若以威尼斯為中心,東西方的藝術交流,其實也不可以忽略的。

我們從這幅畫作可以看到伊斯蘭世界的圖騰,不斷重複地圖案花紋,這在西方比較少這樣呈現。在肖像畫上國王穿著簡樸,不若西方宮廷貴族的華麗,堅挺的鼻樑,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奧圖曼土耳其的人種。二十一歲就打入君士坦丁堡的 Mehmed 二世(1432-1481),正式把拜占庭帝國結束,成為土耳其的民族英雄。

2012/11/13

【倫敦】拉斐爾的《教皇朱里阿斯二世肖像》

這幅教皇朱里阿斯二世的畫作,是拉斐爾約在1511年的作品,當時他在教皇前是個大紅人,與米開朗基羅的個性有很大的不同。米開朗基羅則是恨這個教皇恨的牙癢癢的,因為教皇一直逼迫他在羅馬教廷做壁畫,他寧願回佛羅倫斯雕刻。但同時期,年輕的拉斐爾卻能快速的完成各種的作品。


《教皇朱里阿斯二世肖像》/拉斐爾/倫敦國家美術館/63x40cm

很難不注意這幅畫教皇手上的寶石鑽戒,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宗教領袖這樣的喜歡財富,又這樣的高調請畫家記錄,應該是會讓人唾棄吧!但拉斐爾這幅畫把教宗畫成一個親切的神職人員,和藹可親,白色的鬍子是1511年開始留長,1512年就刮乾淨鬍子結束這樣的『苦修』,為了悼念教廷失去了波隆那(Bologna)的管轄權,其實,這座城市重要的藝術品,在 1506年就被教皇洗劫一空。

構圖上來看,雖然教皇的臉在中央,可是畫家的視角是站在教皇的側邊,一種好像比較好的朋友的角度,教皇的眼神向下,便沒有朝上望著上帝,紅衣的光澤讓人感覺光線是從上方灑下來,從鼻子一路往下到中指那隻手指,可以說是整幅畫的重心。左手緊握著椅子的扶手,稍微讓教皇堅毅的個性表現出來,但是右手仍表現年長溫馨的那一面。後頭綠色的簾子上有聖彼得的鑰匙與三重皇冠,本來是用金色的顏料,但是拉斐爾改變了主意,沒有用金色,我想可能是減少些貴族奢華的形象吧?

一個積極領導對外擴張的教皇,被人認為脾氣暴躁,他把教廷當成宮殿般的奢華在經營,在位期間有三位藝術家為他效力,建築師布拉曼帖,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畫家拉斐爾。

同一個人,再不同藝術家眼中竟然有那麼大的不同,提香在 1545年左右也臨摹了拉斐爾的畫,他跟拉斐爾一樣受到貴族的愛戴,而成為最有權勢的宮廷畫家,但同時幾乎跟米開朗基羅一樣長壽,不知道在臨摹這幅畫作時,米開朗基羅是怎樣的心情來看提香、拉斐爾這兩個人呢?

2008/12/09

【倫敦】維梅爾的站立在大鍵琴前的年輕女子@國家美術館

維梅爾的畫作除了光線的表現外,有人說也是象徵主義的開端,畫中隱藏他對社會現狀的看法。


1670年/站立在大鍵琴前的年輕女子/維梅爾/倫敦國家美術館

維梅爾的所處的時代是中產階級興起的年代,畫家要改畫小幅的畫作,不再著重在聖經或神話故事上,主題會是委託者的肖像,背景輔以藝術畫作,身上穿著漂亮的禮服,帶著貴重的手飾,證明家裡也是有點小康。這好像我們父母小時候到相館拍照留影,比較高級的相館會有禮服,也可以選擇有摩登的飛機當背景,或者是風景畫來映襯。

這幅畫背景有兩幅風景畫,正中央是愛神邱比特手中拿著一張牌,表示愛情要專一,而且邱比特的箭已經不在,可能表示這名女子心有所屬吧?!

維梅爾,1632-1675年,父親是畫商,所以他也繼承了這樣的行業,不僅如此,他還成為一名畫家,死前還沒有成名,養育很多小孩的維梅爾死後還背負了很多債務。維梅爾的畫作有風景畫、肖像畫等,這些畫作充滿了對科學的追求,並應用了黑箱透鏡,用許多工具達成立體透視的方法。他曾加入了民兵組織,不過並不知道他未何要加入!

在國家美術館裡面有兩幅維梅爾的畫作站著、坐著的年輕女子,都有樂器與畫作的陪襯,這樣的組合是維梅爾慣用的構圖法,而他的作品中把光凍結了,雖然有了樂器,但卻是打從心裡面寧靜的時光。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時代的荷蘭

2008/12/08

【倫敦】梵谷不同的向日葵@國家美術館

梵谷曾研究收集過日本的浮世繪,有人說他的畫作內也有這樣的風格。


1888年/向日葵/梵谷/倫敦國家美術館

梵谷所畫的眾多向日葵,若全部可以放在同一個展覽室並列欣賞的話,我想應該是研究梵谷心裡最好的方法,梵谷的書信中描述,他有計畫的想畫出12幅向日葵的作品,全部放在一起就會像是藍色與黃色的交響曲。

高更與梵谷交換了一些畫作,梵谷還將這幅畫重新『複製』了一份並簽上名送給高更,高更同時也畫了《畫向日葵的梵谷》來記錄,後來梵谷與高更關係不好,割耳後高更嚇得離開他。高更1901年在大溪地畫了《扶手椅上的向日葵》也算是某種程度的紀念與道歉吧!

這幅向日葵本來是倫敦國家美術館向喬安娜借過來展覽的,後來不想歸還還千方百計要西奧的遺孀賣給博物館,喬安娜本來不願意,不知道為什麼就答案賣給了博物館。而與這幅畫類似的向日葵在1983年的拍賣場上以3990萬美金賣出,買者是日商安田公司,或許梵谷與日本浮世繪的因緣是最好的歸宿。

黃色粗況的筆觸,永遠朝著太陽的熱情向日葵,就好像梵谷的心。

【倫敦】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柯陶學院美術館
【倫敦】二手藝術書店內又遇見自殺的人梵谷
【倫敦】梵谷的座椅@國家美術館
【紐約】梵谷的星夜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2008/04/08

【倫敦】霍迦斯的時髦婚姻系列@國家美術館

英國的文學作品的插畫好像就是長得這種模樣,一生為了英國的繪畫努力的霍迦斯,讓英國的繪畫走出一條有別於義大利、法國與荷蘭等地區不同的風格。


1743年/時髦的婚姻:新婚時期/霍迦斯/倫敦國家美術館

這幅畫是時髦的婚姻系列中描述新婚時期,當時英國貴族流行政商聯姻,有的是因為窮貴族跟有錢商人的女兒結婚,貴族有名氣勢力,而商人則是有錢。這種婚姻男女沒有愛情,這幅畫左方的佣人打哈欠可能是早上剛睡醒,右方的男主人出去狂歡了一整夜剛回家,狗正在嗅聞著主人口袋裡的女帽,好像出去風流一夜。中央的女主人也似乎也沒有睡,著盛裝伸著懶腰,客廳傾倒的椅子,也表示這裡也有宴會通宵達旦。

霍迦斯,1697-1764年,12歲時父親負債所以整個家庭都被關在監獄,他的兄弟就是死在獄中,霍迦斯與銀匠的工作坊簽訂七年契約當徒弟,後來他拜師松希爾學畫,霍迦斯以黑白的插圖版畫起家,以諷刺性的作品來吸引人注意,針對當時的時事做強烈的批判,後來學油彩,畫宗教裝飾畫等。


列斯特(Leicester)廣場劇院公園裡的雕像

【倫敦】列斯特(Leicester)廣場劇院區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0/leicester.html


霍迦斯的努力讓英國繪畫不再媚俗只邀請歐陸的畫家來畫肖像,與巴洛克那種華麗寫實又有不同,以道德為題材的故事生活畫,可以說就是霍迦斯的特色。

2007/12/04

【倫敦】《梵谷傳》內座椅@國家美術館

梵谷無疑是一個旅行者,從荷蘭一直往南經過亞耳、安特衛普、巴黎等最後在普羅旺斯作畫,一輩子沒有成名,瘋狂的創作,雖然只活了47歲,最後10年的創作就有800多幅。


1888年/梵谷的座椅/梵谷1853-1890/倫敦國家美術館

梵谷的從事過很多職業,有傳教士、銷售畫作的店員、老師、牧師等,一輩子好像不是很順遂,靠著他弟弟迪奧的支助,目前梵谷的故事都是藉由與迪奧的書信往返得知。梵谷是舉槍自殺的,而他並不是馬上就死去,他弟弟隔日趕到他住的地方,因槍傷痛苦而緩慢地死亡的。

梵谷的畫作充滿了黃色的快樂熱情氣息,但這件在亞耳的創作則充滿了些悲傷,他在此與高更鬧翻,有人用這菸斗來說明梵谷的生命將如煙霧散盡。



最近看了《梵谷傳》這部電影的DVD,是紀錄片的模式,沿著梵谷旅行經過的足跡,拍下當地的美景,配上音樂加上他的繪畫作品,雖然梵谷活的不久,卻留下了一個人眼中世界的真實記錄。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7/11/26

【倫敦】秀拉的安涅爾浴場@國家美術館

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是依照年代來規劃展場內容,從人物呆版的歌德式繪畫、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巴洛克一直到印象畫派大師作品都有收藏。


1884年/安涅爾浴場/秀拉/倫敦國家美術館

夏天的熱浪,這些人們泡在塞納河裡,有的人慵懶地躺在河畔的草地,遠處的工廠排放廢氣,雖然整個氣氛是悠閒浪漫的,光線也是明亮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一股陰鬱的氣質。

秀拉用的技法是點畫,這幅畫在每個人的周圍都會用白色的點來說明光線,河上的倒影,拉長的影像,若是在畫下來回的走動,會發現這個畫作是立體的。印象派我一貫的都是瞇著眼睛故意對焦不再畫作上,這對河上的倒影特別有效用,不過看久了頭會暈。

秀拉(1859-1891),成名的非常早,也非常早逝,如今留下來的畫作不多,但是每幅巨畫要完成前都畫了很多草稿,做了很多事前的規畫才完成的。

2007/11/19

【倫敦】魯本斯@國家美術館

一抬頭看到這幅魯本斯巨作,就好像看到電影《綠巨人》的情節,英雄最後還是逃不了美女這一關。


1609年/參孫與達麗拉/魯本斯/國家美術館

這是舊約聖經中的故事,達麗拉接受了參孫的敵人非利士人的賄絡,趁著參孫做愛結束後累得睡在達麗拉的的身上之際,請理髮師把他身上的神秘力量來源剪掉,就是他頭髮上的七重金鎖。這幅畫的達麗拉後面那個老鴇就是年老的達麗拉,同樣的臉龐卻有不同的表情,年輕的達麗拉似乎有同情的眼神,而年老的達麗拉貪婪的眼神,手上拿著蠟燭急切的要理髮師剪掉參孫的頭髮,右邊門外的士兵打算活捉參孫,然後參孫抓到地牢雙眼被挖掉。

巴洛克時期的繪畫講究的是光影的效果,這幅畫光的來源有三個。至於達麗拉的肉感,還有參孫的肌肉,大部分是模仿米開朗基羅的雕刻作品。而牆上有維納斯與邱比特的雕像,暗喻情與慾的事件化身。參孫的身軀幾乎占滿了整個畫作,無論是棉被或是衣服,充滿了濃厚的巴洛克華麗的繪畫技法。

這幅畫是魯本斯去義大利8年後回安特衛普的作品。

【佛羅倫斯】魯本斯的酒神@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1/blog-post_10.html

2007/11/12

【倫敦】維洛內些《在亞歷山大前的大流士家族》@國家美術館

一看到這種巨幅透視法,然後加上人很多的畫作,想當然就是維洛內些的作品。


維洛內些/在亞歷山大前的大流士家族(局部)/1565-1570年/倫敦國家美術館

傳說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打入波斯王國的時候,俘虜了大流士家族的老母與妻小,但是亞歷山大大帝並沒有把大流士的妻子抓來當小妾,而寬宏大量的放了這些家族,這幅畫的右邊是亞歷山大的年輕將領,而穿著紫黑色老母把年輕將領誤認為是亞歷山大。

維洛內些所畫的背景建築非常的立體,而人物放在畫作上也非常以層次感,這點應該是受到達文西的影響,在威尼斯畫派中,人稱『銀色維洛內些』,光線與色彩的運用表現得很豐富繁榮,整個畫作中充滿了吵雜的交頭接耳的聲音,其它維洛內些的作品通常都是歡樂熱鬧的場面。

【威尼斯】維洛內些@學院美術館5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24.html

威尼斯畫派的特色是宗教神話的題材變得比較世俗性,反而比較強調貴族的重要性,這幅畫要突顯的是亞歷山大的仁厚,正是威尼斯畫派作風,而後面的眾多庶民的圍觀,更是貴族要拉近一般平民的方式。

2007/11/05

【倫敦】提香與酒神@國家美術館

提香一直住在威尼斯作畫,可是他的作品為什麼散佈在歐洲各國?其中的奧妙就是他可以接受委託後畫在帆布上,然後完成後再送到委託者的國家。


1521-1523/酒神與阿麗雅杜妮/提香/倫敦國家美術館

這幅色彩鮮豔的畫作,帶有濃厚的希臘神話色彩,無論是動物、半獸人或是神仙及一般人,都因為喝了酒而狂歡失態,雖然是靜靜地畫作,但是卻充滿了各種聲音。

酒神巴克斯(希臘名:狄俄尼索斯)到海邊散步,看見克里特王的女兒阿麗雅杜妮在沙灘上很難過哭泣,不久前,她和雅典英雄西修斯結婚,後來西修斯心生厭倦,將她遺棄,而她悲傷絕望,想要跳海自殺,但被酒神勸阻。巴克斯與阿麗雅杜妮墜入情網,正式娶她為妻,酒神給阿麗雅杜妮的禮物是有裝飾珠寶的黃金冠,但幾年後阿麗雅杜妮病逝後,巴克斯非常難過,便將黃金冠變成星星送到天上,而自己四處流浪。

這幅畫是巴克斯迎娶阿麗雅杜妮的熱鬧場景,可以看到左方西修斯把阿麗雅杜妮遺棄後離開的船,也可以看到左上方的星星的排列像黃金冠的樣子,而中間下面的半獸人小孩腿下有一朵馬檳榔花,這種花是長在岩石縫中,象徵愛情的到來。

提香的委託者不但有威尼斯貴族,還有羅馬帝國的國王以及教皇,法國、義大利各城邦、西班牙等地,也是少數在世就獲得成就及財富的藝術家。

提香的作品:
【佛羅倫斯】提香的維納斯@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2/blog-post_27.html
【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23.html

2007/10/29

【倫敦】霍爾班的使節肖像@國家美術館

剛走到這幅畫前面就有一堆人在右手邊張望,不知道看甚麼,我很好奇的在左手邊看不出甚麼東西,而且人很多,就先離開去看別的展覽室。


1533年/使節/霍爾班/倫敦國家美術館

霍爾班是德國南部奧格斯堡人,1497-1543年,父親也是畫家,而且同名同姓,所以稱為小漢斯‧霍爾班。小霍爾班16歲的時候到瑞士學習,也到過義大利,屬於北方文藝復興後期的畫家,在巴塞爾發展得很好,但是因為有宗教戰爭,所以跑到英國發展。當時英國貴族喜歡找外國人做畫,而霍爾班後來也偏離的寫實主義,把貴族畫的像聖人一般,所以很得當權者喜愛。

左邊的這個使者是法國駐英國大使,其實重點是中間的這些天文、航海等科學器材,代表當時歐洲航海帝國的興盛。下方左邊的地球也剛好畫出法國波利西的位置,就是這位使者的故鄉。而左方的魯特琴弦斷了一條線,可能代表歐洲社會宗教革命的衝突不斷。



地板的裝飾是 Cosmati 藝術,義大利在古羅馬時期所留下來的工藝技術,畫面上地板鑲嵌圖形的設計,是霍爾班從西敏寺內殿的地板中學來的。畫作的左上角還藏有一個耶穌被盯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像隱藏在布幕後方,也是藏在畫中的密碼。

下方的那個看起來像是船用的木槳到底是代表甚麼意思?原來從右上方看下去是個骷顱頭,不知道代表甚麼意思?生命無常嗎?還是生命的脆弱?在大航海時代人類知識的傳承,畫中人物嚴肅的表情,沒有任何笑容,加上華麗的裝飾,有種使命感的沉重氣息。

2007/10/22

【倫敦】卡拉瓦喬@國家美術館

卡拉瓦喬的作品總是在世俗中讓人看見這世界的衝突,高反差的畫作中,帶著幾許的諷刺,市井小民穿上聖服,就變成了主角。


1601年/以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喬/倫敦國家美術館

耶穌復活後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有兩位門徒同行,但這兩位卻沒有認出耶穌來,走進村子後耶穌本來要繼續趕路,兩位門徒要留下來,於是耶穌就一起住下來用餐,用餐前耶穌在餐桌上感謝上帝,被兩位門徒認出來,兩位門徒震驚的嚇得幾乎跌倒,也從椅子上跳了起來,但是後方帶著帽子的老闆似乎還搞不清楚狀況!

首先這幅畫雖然是宗教畫,可是擺脫了傳統把耶穌神格化的形象,用非常世俗平民的描述耶穌復活的情節,高度反差的光與影,精湛的透視法,還有快掉下桌子的水果,這水果的靜物畫是卡拉瓦喬成名的元素之一,所以當然要畫上來,而這些水果不但有蟲,還失去了水分的光澤,水果皮還皺皺的。

另外一個對比是耶穌死而復生,不但沒有留鬍子,臉色紅潤豐腴,但是這幅畫中耶穌沒有表情的表情也是很特別,眼睛盯著被蟲咬的水果,有人說是象徵著耶穌的原罪與死亡。

我覺得文藝復興時代之後的威尼斯畫派雖然都是富貴人家委託畫家作畫,但是很多作品具體描述了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而卡拉瓦喬或許喜歡混酒館耍流氓,拿較下階層的人民來擔任模特兒,後來被貴族眷養的那段期間的靜物畫創作而成名,成名後這種高衝突性的作品在巴洛克時期並沒有被接受,但是對後世有革命性的影響。

1605左右,卡拉瓦喬又畫了相同主題的畫作,但是顯然構圖跟故事有些不同,目前在米蘭的博物館內,不知道哪時有機會去觀賞?

【羅馬】卡拉瓦喬的靜物畫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8/blog-post.html
【羅馬】卡拉瓦喬與法國教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4/blog-post_30.html
【佛羅倫斯】卡拉瓦喬的美杜莎頭像@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2/blog-post_28.html

2007/10/15

【倫敦】波提且利(Botticelli)與維納斯@國家美術館

一看到左邊那個瓜子臉的維納斯女神,就知道是波提且利的作品,這樣的臉部表情、衣服,神話故事雖被世俗化,但是充滿了高雅的氣息。


1480-1490/維納斯與戰神馬斯/波提且利/倫敦國家美術館

這幅畫的構圖很複雜,有四個半獸人的小鬼在旁邊嬉鬧,看起來就很吵的樣子,但是戰神馬斯累的完全沒有聽到已經熟睡,而愛神維納斯在旁注視著愛人的眼神則充滿了寧靜,讓人遐想"愛"到底是甚麼?

原來這幅畫是要裝飾貴族的新婚房間所畫,有種『做愛使男人疲倦,使女人振奮』的感覺,放在新婚房間似乎最能呼應。


1482-832年/春/波提且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波提且利的畫作構圖與傳統宗教畫非常不同,無論是《春》、《維納斯的誕生》或是這幅畫,其實畫面看起來很和諧,雖然中間有留白的區域,人的動作、大自然的聲音、清風的吹拂,他的畫作不只是靜止的畫,還有了音樂與動作。

波提且利是哥哥扶養長大的,哥哥是個金匠,Botticelli是小圓桶的意思,是哥哥的綽號,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變成波提且利的名字。波提且利的老師是菲利浦‧利比(Filippo Lippi),就是那位曾經是不能結婚的修道士,後來愛上了畫中的人物,破戒娶了模特兒為妻。後來波提且利還教導過菲利浦的兒子。

【佛羅倫斯】波提且利文藝復興的"春"天@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2/blog-post_08.html

畫中的維納斯是佛羅倫斯的美女,據說這個美女在世的時候就被貴族搶來搶去,後來暴斃身亡出殯的時候不蓋棺木,全城的人都來瞻望,不知道是真是假?

2007/10/12

【倫敦】凡‧艾克(Jan van Eyck)的油畫@國家美術館

美國的影集《慾望師奶》的片頭曾經有用這幅畫,讓我印象深刻,到此來看原來是1434年的作品,文藝復興前的荷蘭人就有如此的技法,令人讚嘆!

From 英國‧倫敦
1434/油彩/阿諾芬尼和他妻子的婚禮/凡‧艾克/國家美術館

雖然這幅畫的人物仍然是歌德式的繪畫風格,人物的表情生硬,身體有固定的姿勢,但是一些小動作及背景裝飾物的表現已經超出了那個時代的想像。小狗絲質的毛、牆上的凸面鏡子、還有牆上的水晶珠、兩位主角的衣服表現出光影或是反射的技法等等,就好像電腦有了3D視訊卡貼圖的強大功能般,是個劃時代的油畫表現。

腳下的小狗代表著忠誠,頭上的燈飾上面只有一根蠟燭代表上帝之眼,鏡框上有耶穌受難圖的裝飾,背後椅子上有聖瑪格麗特的雕刻,而聖瑪格麗特是孕婦的守護者,窗臺下有橘子,象徵伊甸園般的純潔和天真,左下角的木底鞋暗指婚禮,丈夫要為妻子準備木底鞋,紅色的床鋪意喻性和愛,白色的頭巾象徵純潔。而這個婚禮上的女人並不是真的懷孕,在傳統上在婚禮的時候女人因為流行這樣的裝扮把肚子弄得圓滾滾的。

Jan van Eyck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n_van_Eyck

這樣精心規畫布局的畫作,不論是不是確有其人的真實婚禮,表現了相當中產階級的生活,看了十分有意思!

細部放大
http://www.wga.hu/frames-e.html?/html/e/eyck_van/jan/15arnolf/index.html

2007/10/11

【倫敦】喬凡尼貝利尼與威尼斯總督@國家美術館

在國家美術館收藏威尼斯畫派的開山祖師貝利尼的作品還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總督的畫像,老實講我在那邊看不出哪裡有名,只是覺得非常和藹可親。


1501-1504‧羅雷丹總督畫像‧貝利尼‧倫敦國家美術館

羅雷丹總督 65 歲時才上任總督,1501-1521 年的動亂期間,以超人的勇氣整頓威尼斯共和國。這幅畫對於光線的處理非常驚人,左臉與右臉,還有衣服上的陰影,貝利尼率先在油彩中均勻加入了白色和黃色的顏料,讓這些金色銀色的線更逼真。

喬凡尼貝利尼,1430-1516年,從他的父親那邊學到了一些新舊畫風的柔和與色彩的應用,然後又透過姐夫曼帖那邊學到了透視法和形象的塑造。大哥簡提列是共和國宮廷畫家,1479年曾經被派往君士坦丁堡(現為伊斯坦堡)去作名人的的肖像畫,人物比較生硬點。而喬凡尼的人物畫之前介紹過,透過眼神及臉部的表情,往往透露出一種獨特的感情,他的許多聖母像畫面明朗、典雅感情也十分柔和,具有世俗性,不會那麼崇高的感覺。

比較了其他畫家的人物畫,這種平易近人的感情流露,淡淡地憂鬱氣質,就是喬凡尼貝利尼獨有。

【威尼斯】貝利尼家族@學院美術館2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2.html

2007/10/10

【倫敦】達文西與聖母@國家美術館

國家美術館收藏畫作從文藝復興時代前就有,來此看到文藝復興的作品,好像到了佛羅倫斯的感覺,不過這裡不像烏菲茲博物館會看到頭腦爆,好像看到各時代畫作的精選集。


1508年‧岩間的聖母‧達文西‧國家美術館

自從達文西密碼的小說電影暢銷之後,達文西僅剩下的幾幅畫作相信大家的看過了,在國家美術館的這幅是米蘭的清白信念宗教團所委託,但是達文西並沒有完全依照比較保守的委託者的一般要求構圖,方濟教會會把聖母的角色提升,然後並不會畫出幼兒時期的耶穌,顯然那時的達文西已經比較有名氣,可以不理會委託者的要求,把聖母與耶穌、施洗者約翰這兩個嬰兒的構圖與表情處理的非常溫馨,而且眼神中有分享與內省的笑容。


1483-1486年‧岩間聖母‧達文西‧法國羅浮宮

可以比對一下現在存在羅浮宮的作品,右邊那個聖安娜的手勢不同,指著施洗約翰不知道代表甚麼意義,也或許是被塗掉了。而存在國家美術館的這幅畫,施洗約翰被委託者加上了十字架,而在聖母、耶穌、約翰的頭上者標示了光環。



在美術館內還有達文西的珍貴素描手稿,裡面的人畫的真人一樣大小,是聖母抱著耶穌,施洗約翰站在地上跟耶穌玩,這幅大的素描中聖安娜也有伸出突兀的食指指著天空。而這些手勢帶給了後人無限的遐想。

2007/10/09

【倫敦】委拉斯蓋茲與《鏡前的維納斯》@國家美術館

這是電影的維納斯的劇照明信片,當我昏昏沉沉的經過國家美術館,想說就進去休息吧!不過卻越看精神越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委拉斯蓋茲的這個作品。


2006電影《維納斯》

《維納斯》這部電影其實跟這幅畫關聯度不高,一個年紀很老的演員,從年輕開始就風流倜黨,已經年紀大到走路都有問題的時候,居然愛上了好友的孫姪女,然後就帶這個小女生去逛倫敦,雙方剛開始或許是各取所需,到後來小女孩了解了愛是甚麼而去照顧這老人。這部片當然探討到倫敦老人的問題,也闡述了年輕一代失業的問題,當然透過委拉斯奎茲的這幅畫來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完了這部片體會不深,但是對於倫敦的街景,以及生活中隨時可取的豐富藝術寶藏羨慕不已。

委拉斯蓋茲(1599-1660)這個西班牙畫家的一生,因為西班牙航海帝國的興起,年輕的時候在宮廷作畫,後來受託到義大利羅馬作畫,當然也學習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作品,也到了威尼斯欣賞了威尼斯畫派的華麗色彩,當時的義大利各共和國已經沒有那麼強盛,委拉斯蓋茲到了成熟時期的畫中畫,還有人物肖像畫眼神之間看與被看的表現方式,脫離文藝復興時期那種透視法的純美學表現模式,已經深入到人與人心裡微妙的哲學意涵。

這幅畫是委拉斯蓋茲唯一留下來的一幅裸體的作品,西班牙的宗教不容許這樣裸露的作品,很難得可以留下來。19世紀在約克夏的羅克比大廳內發現,1647-1651年間委拉斯蓋茲在義大利旅行期間所完成。這幅畫透過愛神維納斯的兒子邱比特,手拿著鏡子照出維納斯的臉,愛神的眼神剛好看著我們,而我們又剛好在細看著這個美女的背影。

委拉斯蓋茲特別擅長處理這種觀看與被觀看的安排,雖然維納斯是用背影來描繪,可是透過鏡子,維納斯是看著畫家,小天使邱比特看著手中粉紅色的繩子,這繩子代表母子臍帶的關係。因為這觀看的模式角度有點奇怪,有人就研究鏡子中的維納斯似乎大小比例不對,理論上維納斯看著鏡子應該是要看著自己,為何會是看著畫家呢?所以有人懷疑委拉斯蓋茲並沒有畫上鏡中的人像,而是後人畫上去的。經過國家美術館利用X光檢測,那個鏡中的維納斯並沒有被塗改過,也就是說那是委拉斯蓋茲原始畫下的。據說這個模特兒是委拉斯蓋茲旅行義大利期間的情婦。

這幅畫在1914年到倫敦國家美術館展出的時候,女權運動者用刀劃破了這幅畫,而且還劃了五刀,當時英國社會還很保守,婦女都還沒有投票權,或許對神話中最美麗的女人下此毒手才能喚起對女權的重視?四十年後那女權運動者回憶,她當時也很討厭看畫男性的嘴臉,違背了社會善良的風俗。

至於這個國家美術館,主要收藏的並不是以皇家的角度去收藏,也不是以英國為主。主要的收藏是13世紀末到20世紀西歐各畫派的代表作品,創立於1824年的國家美術館其實背負著要教育英國畫家的責任,當時英國人大部分去請國外的藝術家來畫人物肖像,而對於國內的畫家沒有信心,有了這個美術館,讓英國畫家有機會來仿效臨摹。


1647-1651/鏡前的維納斯/委拉斯蓋茲/倫敦國家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