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1

【台北】果果的甜點,與都市腳踏車道



多次來果果,喜歡這裡圓形的燈飾,這幾年甜點為主的咖啡館逐漸多了起來,吸引眾多女性來,味蕾打開也填不滿的胃。

上次來有不少來拍照打卡的年輕人,拿書來墊高,吃完甜點離開後,看到桌上一片狼藉。雖然書櫃的書不多,但多少也可了解老闆的喜好。

假日,滿屋子女聲,還有親子小朋友,一般的餐廳可能是三代同堂,這裡沒有這樣的現象,是老人家不吃甜點嗎?



在台北市騎腳踏車跑來跑去,已經變成我生活日常的通勤方式,無論 uBike 或是 oBike 都有使用,對於腳踏車道高高低低,地磚內藏水,悾悾隆隆的聲音,騎一騎會撞到電線桿或路燈,路人大部分都使用腳踏車道抽菸,若以騎士的角度來看這些設施當然不及格。

不過,有些騎士貪快,橫衝直撞,一直按鈴,一下騎到騎樓走廊,一下人行道,一下又騎到馬路,發現這樣的騎士多半不是年輕人,而是年長者。

台北到底是不是包容的城市?大家的答案應該都不一樣。

十年前去維也納,因為不小心走到了腳踏車道,被按鈴有點不爽,但是在這座城市待了幾天,發現行人真的不敢踏入腳踏車車道,腳踏車行駛的速度很快,有腳踏車專用的紅綠燈,當然,車道也不會高高低低的。

隨著觀光客增多,目前的腳踏車還是在於休閒用途,不是通勤、運動專用,我們要進一步減少機車的數量,其實腳踏車道的規劃才是正解,要趕上這樣的公共建設,並增加民眾遵守使用的規則,仍有更多需要努力,而不是拼湊出來急就章的規劃。

進了咖啡館,剛開門經常是我一個人奢侈的占用這樣的空間,好聽的音樂,圓圓的燈飾,跟幾天前不太相同,牆面上少了一些植物,詢問之後原來是幾天前有人包場辦活動自己貼上去的,活動結束後就移除了,今天這樣比較簡單乾淨。

台北市,從陳水扁擔任市長開始的公車專用道,單行道政策,到了捷運開通禁止飲食用來區隔與公車不同的服務品質等等,其實就是使用空間、時間的區隔來舒緩交通,使用道路的總人數越來越多的情況,又不太可能新增道路,也只能轉換交通工具的使用方式了,這點跟我多使用平日剛開門的咖啡館是一樣的道理,只要避開尖峰時段,就會得到較好的服務品質,那麼交通也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吧?



甜品,是西洋飲食後最後一道小點,不知道何時象徵是有錢人,吃糖代表是富裕,後來變成下午茶必吃的配備,這樣的轉換,甜品蛋糕逐漸變成了某些咖啡館的主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