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古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07/22

【九州】搬遷過的舊門司三井俱樂部,蔡阿信、林芙美子與愛因斯坦的交會


這棟建築在港口邊其實看起來有點奇怪,原來是異地重建的招待所俱樂部。1921年興建,門司谷町1-8-9,1949年轉為國家鐵路公司,作為『門司會館』,後來 1987年的時候轉為北九州市政府,1990年指定為古蹟(文化財),七月就開始解體搬遷到目前的位置,港町7-1號,1994年完工,2007年更指定為現代化遺產。



這張照片是1990年要搬遷時的空照圖(從紀錄片截圖)


這張是目前 google 地圖用 3D 鳥瞰,發現許多老房子已經拆除,1990年搬走後,後來蓋了一棟大樓,照片最右邊還有一棟老房子作為國立美術館(2017)


1990-1994年搬移的位置


愛因斯坦 1922 年來福岡演講,來到門司三井俱樂部所居住的地方,光是浴室就比我家還要大了。


三井的地產房舍真多,這棟半木式的建築其實裡面挑高很大,好多宴客廳,感覺是台北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的放大版。

[]
1930年1月8日,台中,清信醫院
前列左起:林芙美子、望月百合子、生田花世、北村兼子
後列左起:彭華英(蔡阿信的先生)、崛江角江、山田泰子、蔡阿信
林芙美子、北村兼子受『婦人每日新聞』創刊之邀來台灣演講,一群喜歡藝術的女性朋友與蔡阿信會面後,隔天去找林獻堂。剛開始看到台灣的少女,與當地的景致很感動,但『殖民地風』又覺得討厭。


愛因斯坦的一些介紹,他在福岡的時候,還一直說這棟房子很豪華,當時是在山邊,應該看不到海景喔!我覺得應該多談一些他來這邊做甚麼?


1922年曾接待愛因斯坦夫婦,目前一樓有餐廳,還有開會的大會議室,二樓有愛因斯坦紀念室,還有作家林芙美子的展覽


目前古蹟再利用的模式


搬遷的紀錄片1


搬遷的紀錄片2


搬遷的紀錄片3

其他資料來源
https://ja.wikipedia.org/wiki/北九州市旧門司三井倶楽部

2017/07/07

【名古屋】明治村,結果一個下午沒看完,算是最後一個出來的



明治村的概念,算是把明治維新後,日本受到西方思維加上自己的設計所蓋的建築,透過移植的概念,以博物館的型態,希望保留那個時期的文化。同時可以看到那麼多樣有特色的建築,在此工作的人員非常辛苦,好像甚麼都要會,維修保持這些不同時代的建築,其實不容易,而不少地方顯得沒落很多,原本以為可以把全日本在明治時代受到西洋文化全部收納進來,如今看到好像非常乏力,即使如此,整個園區還是運作,乾乾淨淨,修復搬過來的建築還是好好的,真的不得不佩服。

不過在當時的思維下,台灣當年也受到不少啟發,小人國、九族文化村、彰化台灣民俗村等,都受到這樣的影響,當年的『新北投車站』就是這樣的被異地保存的,只是目前博物館大致上不會採用這樣的模式了,因為被搬家的古蹟失去了『場域』精神,加上又失去了『再利用』的使用意義,其實也只是一個乾屍而已。

體驗住牢房,這間比我住的旅館還大間,通風良好。我在牢房想了很久,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園區,是收納舊的建築呢?拉斯維加斯、小人國這都不算,那是模型的概念。

台灣民俗村已經倒閉了!

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答案,收納老蔣銅像的園區。

****************
遇到一個台灣全家人,弟弟到了監獄牢房內把腳踩進去,我去跟媽媽指著指示牌說要脫鞋才能進去,媽媽居然跟弟弟說:『他』說要脫鞋才能進去。為何是要別人說才遵守規則?

然後另一個弟弟問了為什麼這邊要蓋一棟大監獄在這裡,爸爸原來也不知道這是大監獄『搬移』一小部分過來的啊?

後來全家人指著遠方的老蒸汽火車,說那地方有冒煙的火車ㄟ,都沒有想要去看的意思就趕回家了。
****************

搬移過來的古蹟立意良善,可是對很多人來說,比電影片場還不如啊!

地圖點這邊
http://www.meijimura.com/chinese/list/map.pdf
名古屋相簿
https://goo.gl/photos/4p6r9dTar7DiVLNN9


02. 大井牛肉店


05. 赤坂離宮正門哨所


07. 學習院長官舍(乃木希典)


08. 西鄉從道邸


09. 森鷗外,夏目漱石故居


10. 東京盲人學校車寄


36. 名古屋,步兵第六聯隊兵舍


38. 西雅圖日僑福音教會


39. 巴西移民住宅




40. 夏威夷移民集會所


名古屋車站


市電車廂,名古屋車站


42. 尾西鐵道蒸氣機關車一號


46. 宇治山田郵局


47. 本鄉喜之床理髮店
48. 小泉八雲避暑之家(雜貨店)


49. 吳服座劇場


51. 聖沙勿略(聖方濟)天主堂


52. 金沢監獄大門


54. 天童眼鏡橋
55. 隅田川新大橋(鐵橋)
57. 川崎銀行總行的一個角落


55. 隅田川新大橋(鐵橋)


56. 大明寺聖保羅教堂


57. 川崎銀行


58. 皇宮正門石橋裝飾路燈


59. 內閣文庫


60. 東京車站前警備查詢派出所(右)
62. 金澤監獄中央看守所一角(左)


62. 金澤監獄中央看守所


63. 白洲,宮津裁判所法庭


65. 高田,小熊寫真館


66. 名鐵岩倉變電所



67. 東京,帝國賓館中央玄關,日俄戰爭後的談判桌

2017/04/10

【台北】北署→刑警總隊→大同分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照片:1933, 2011, 2017年

1933年,這座建物有很厲害的扇形拘留室、水牢,目前遺留部分的圍牆是台北城牆石再利用,原來的面磚是北投窯場所燒出的土褐色面磚。

1976年,我兒時的印象,這個十字路口車流量大,警察局前的廣場有攤販叫賣,周邊許多木材店(可能還有棺材店),三輪車、貨車、摩托車、腳踏車來來往往。

當年蔣渭水因日本皇太子來,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名義去請願而被拘留,因為多次出入北署,而北署位於日新町,所以他戲稱這裡為日新旅館。不過蔣渭水進出的北署,應該是目前大同分局對面的家樂福位置,1931年過世時,這棟建物還沒有興建。

2017年,這棟建物增建的部分終於移除掉了,也貼回了土褐色面磚,期待能有『新文化』的意義!

2017/01/18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4,臺北古蹟的遷移2



百年台北城,古蹟遷移案例還有哪些呢?接續上集節目,水瓶子再來談幾個古蹟搬家的故事!

首先,林森康樂公園裡有著台北僅存的大小鳥居,唯一葬在台灣的日本總督。鳥居移到二二八公園,林森公園蓋好之後再搬回來,咦,原址遷回,角度好像不對耶,聽水瓶子來講大小鳥居坐向應該是...

新北投火車站,居然在彰化民俗村出現,也因此保留車站站體,現在打算迎接回到原址,目前正在討論要讓舊車站放在哪個位置才好。以及松山菸廠內有一間閱樂書店,是育嬰室,民國四十多年菸廠就有這麼好的托嬰福利!走出書店是水池,好像怪怪的,喔,原有的育嬰室所在地是位於大巨蛋呢。

著名的圓山飯店,原來是台灣神社,神社前的參道是中山北路,參道有座古蹟明治橋,也就是中山橋,大卸八塊之後堆在原址到現在,苦無重建之路。(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1/1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3-臺北古蹟的遷移



台北城建城歷史一百多年,卻有相當多的古蹟的遷移案,水瓶子從日治時代談起,日本遷移了哪些清代的建物,古蹟牌坊、宗祠、古厝等,以及他們的故事。

細數二二八公園內的牌坊,植物園裡原是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的「欽差行臺」,寧夏夜市中的「陳德星堂」,還有當時日本人拆除台北城牆做三線道路,人們在沿線的林蔭下約會,所以才有好聽老歌「月夜愁」的詞—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

台北城門的故事,日治時期拆了西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在民國五十年代改建,北門因為有高架橋,所以維持清代建築原樣。北門旁的三井倉庫,敦化南路開發林安泰古厝,聽水瓶子談保存古蹟留有原始場域的精神,都在這集節目!(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10/10

【台北】閒置空間再生



生活在台灣,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能力,一個地方各自表述的超強能力,這個在以色列周邊的國家,我想早就習慣了。而我們正要開始學習而已。

這幾年的地方踏查,社區營造者希望鄰居們走出家裡,到某一個空間DIY,或是一起坐下來喝茶聊天;文史工作者希望大家了解當地的歷史演變,最好是恢復以前的樣貌;喜歡植物綠意的人希望到處種滿了樹木,地球不要再發燒了;喜歡毛小孩的人希望街貓安全,會想盡辦法抓貓去結紮;書店老闆希望大家坐下來靜靜的閱讀,享受書中的黃金屋;年輕媽媽希望有便宜時間又長的安親班,讓小孩考試第一名。

我有一個天馬行空的解決方法,既然大家生活在這裡,公用這樣的空間,就是利用時間點切割,讓大家使用同一個空間吧!

第一個問題,就是誰出錢?

以往我們政府的解決方法,就是公開招標,例如華山、松菸,以金錢來考量,所以結果都是以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這樣窮人慢慢的會被排擠在外。

所以當然是政府編列預算來維修一個地方或空間。

例如:星期六用市集的方式收租金,星期日給公益團體,星期一給社區營造團體,星期二給親子共讀團體,星期三給書店或咖啡館的老闆,星期四辦骨董拍賣會,星期五是跳蚤市場等等。(只是舉例)

當然,不同團體不能單純的用租金的方式處理,每一天的出租模式並不同,來客率、社會力、弱勢族群、教育用途等統計模式,分區分時段,讓大家多了解彼此的運作模式,也是一種學習。

或許,不只是用星期幾來區分使用方式,也可以用『月』為單位。

我知道這個天馬行空很難在現今的商業模式中運作,但是,觀察了現今的商業模式,每一家店與每一個社區間,都有某些程度的連結,只是目前這個連結只到了『人』為單位,只要超過一個店的能力範圍,店老闆就自動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城堡內了,這個問題其實頗嚴重,目前大部分人就是自掃門前落葉,顧好自己就好了。

公開招標的案子,即使經營者在怎樣有文化屬性,最後得出的結果就是變成這樣。若我們轉換出租的模式,得出的結果就會不同。

2016/04/28

【台北】朋友聚餐五十之六,萬華林宅,艋舺星巴克



萬華林宅,1932年興建,為林細保、林紅麻設計監工建造,當年在萬華火車站旁,因為符合周邊的馬路,所以為菱形的造型,而四樓上不同面向的公媽廳,不同角度看起來好像是個塔樓,林家經營工程與蔬果批發,能夠蓋起這樣的洋樓,有別於日商來台經營企業,算是白手起家本土企業成功的範例。

如今,由公部門出資補助維護,再由星巴克入主經營,目前似乎已經是古蹟再生的模式,看似是一個解決方案,但卻不是最好的方式。公部門也無力編列那麼多古蹟維修計畫,若能由大企業出資維修,由在地企業經營,最能夠講述在地的故事。

萬華本應在火車站周邊有繁華過往,但卻因為鐵路地下化沒落,這都市的脈絡在老城區都會留下風華足跡,相信艋舺不應該只有打架械鬥的故事,應該有台灣人努力打拼的激勵故事。

本來是進去感受一下紅磚屋的魅力,但是一出來手上提著一個林宅的馬克杯,還有一個紙膠帶,喝完了抹茶拿鐵,至於林家怎樣努力的過程呢?我還是不知道。

http://www.wanhualinhouse.com/


從來不買馬克杯的人,居然就失心買了一個限量的艋舺馬克杯,有沒有人要高價收購呢?

2015/10/30

【台北】蔡瑞月國際舞蹈節,台北刑務所周邊的導覽



錦町六條通的台北舊城事導覽

昨晚深夜貪吃,吃了臭豆腐,結果睡不著,又喝了點白酒,想要快點入眠,沒想到食道逆流更嚴重,一開始講話還講不太出來,幸好後來好了一點,真是辛苦今天來聽導覽的朋友,而且大家都很好,還有一位朋友給我喝了椰子油,喝下去好了很多,下次要隨時帶橄欖油、苦茶油、椰子油,真是聖品啊!

1. 東門站開場解說台北城市為何馬路那麼奇怪
2. 台北刑務所的北門,說明羅福星、西來庵、蔣渭水治警事件、張光直四六事件、藍博洲的研究等,用威尼斯的嘆息橋來比對,並說明了水池在哪裡
3. 永康公園,講這個街區形成這樣麵食館餐廳的原因
4. 青田七六,足立仁、馬場惟二、磯永吉,馬廷英教授等
5. 微笑家居,下條久馬一教授的非洲大蝸牛
6. 瑠公圳
7. 台灣油杉社區
8. 台北刑務所的公共澡堂,用台北城牆石所建的地下水道
9. 樂埔町,小笠原金亮,研究鳳梨


照片為樂埔町後方的庭院造景


都市計畫的參考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3667225103618&set=a.10150573232658618.405976.747873617

2015/07/09

【台北】新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

訪館長李莎莉,北投文物館,是台灣第二棟私人博物館,1984年在此成立的台灣民藝文物之家,2008年,整修後重新開放時而且規定客人進來一定要套上館方提供的特殊襪子,底下有防滑裝置,可以避免小孩跑來跑去,又可以預防滑倒,真是貼心。



館長因為在做原住民研究,機緣巧合之下成為第三任館長,後來在整修期間有到故宮等其他單位服務,後來再回來擔任館長,可以看到這一路走來,除了她非常擅長的原住民研究之外,也對日本建築文化非常專精,在文物館內細數生活日常的器物,博物館的展覽,在歷經多年的累積,除了文物收藏很多之外,還結識了很多藝術家,館長非常博學多聞,很有結構的描述了原民到日本時代這邊的轉變,讓我受益很多。

京都有京燒・清水燒,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土,大家一定知道鶯歌有燒陶瓷品,但是北投燒可是精品,燒出來的陶瓷呈現較白的細膩質感,文物館的一些磁磚就是北投燒,因應溫泉浴池所需防滑或蒸氣冷卻滴水,兼具美感,令人驚嘆。

我突然發想,用北投的小椪柑烤熱,然後用北投燒飲酒,一邊浸溫泉,是否為另類的北投「燒」呢?

撫觸文物館的木頭,能夠這樣的對待一棟房子一個地方,我想房子也感到十分的幸福吧?— 在北投文物館


***

*年表

1896年,平田源吾在北投經營臺灣第一間民營的溫泉旅館天狗庵
1916年,新北投鐵路支線通車
1921年,吉田家族開始經營佳山溫泉旅館
1935年,增建別館(今陶然居)
1939年,增建二樓新館
1949年,外交部使用,改名「佳山宿舍」和「佳山招待所」
1963年,林進來家族標得做為別墅與拍片地
1984年,張純明成立台灣民藝文物之家,張木養擔任第一任館長
1995年,李莎莉擔任第三任館長
2002年,北投文物館修繕
2008年,北投文物館重新開放

*題目

北投文物館,佳山旅館,館長李莎莉與原住民研究的情緣

時光回溯到1921年,佳山溫泉旅館開始營業,由來自日本的吉田家族經營,當年新北投車站已經開通三年,從台北車站坐火車到新北投,然後緩步到達這個隱匿的溫泉旅館,閒適怡情浸磺泉看庭院山水,如今看館內的「遊八福佳山之圖」,或能了解當年景象一二。

*人間秘境,身心靈全方位療癒

旅館位於山崖邊,入口在高處,路過時完全看不到裡面,非常具有隱密性,利用地形與樹木的遮蔽,營造出人間秘境的氛圍,進入旅館跨入了玄關,才能一窺溫泉旅館的真面目,但裡面住著甚麼樣的客人,門窗緊閉時,其實誰也不知道,而每一間房間外,都有絕佳的山景。

進入玄關後,從目前是一個小庭園的造景往上看,可以看到太子樓型態的屋頂,原來已經是一個大湯屋,「遊八福佳山之圖」畫了一些神仙在此泡湯,神情自若非常舒服的表情,穿著著印有「佳山」二字的浴衣,近百年前的圖畫,完全是置入性行銷的運作模式。

1939年,佳山旅館刊登的廣告:「山崖上的大宴會廳、尾牙年終公司宴請、觀光局指定觀景最佳、四邊閑靜、宴會廳可容納100人、臺北市內一通電話到府服務」,若在冬天到此旅館浸溫泉,常年溫度大約四十度的水,不用特別加熱,從大磺嘴引流過來的天然溫泉,觸摸皮膚滑嫩的舒適感,濃厚的硫磺味,在戶外的浴池尤其享受,欣賞庭院造景,宛如天堂。穿上浴衣輕鬆的到二樓的大廣間享用美食,欣賞藝妓的表演,以三味線、能樂的演出,應該算是身心靈全方位療癒之處。

當時一般人的薪水,大概二十日圓左右,佳山旅館六疊榻榻米的私人房間,一泊二食就要六圓,甚至還有汽車接送服務,從台北火車站直接載送到佳山旅館需要二圓,但免去了火車要轉車,還要步行上來的舟車勞頓,提供各式貼心的服務。

*在地北投燒與建材的結合

1935-39年間,佳山旅館陸續增建了別館(今陶然居),與主館有走廊連結,另外又增建二層樓的新館,溶入了洋式建築元素,許多房室提供家庭式的風呂。大型的凸窗可眺望山谷全景,挑高的房間因應台灣較熱的天候,還有氣窗的設置。

不只如此,利用北投的土製成的北投燒,燒出來的磁磚與地磚,還十分有創意應用在防滑、大浴池的牆磚造型特殊,還可讓水蒸氣緩緩滴下來的用途,除了洋和混搭的形式,屋子內的每個細節,融入了北投在地特色。

*從軍官招待所,到古月莊

傳聞二次大戰期間曾被軍方佔用為「日本軍官俱樂部」只要是高級的旅館,就會有神風特攻隊來消費,少年一出征可能就是送死。這與後來美軍再打越戰的時候,把台灣當成美國大兵的度假中心,很多大兵放假被運送到台北,然後到北投尋歡,不同時代,在這邊上演相似的劇碼,但結局大不相同。

終戰後,吉田家族將旅館用舊台幣賣給了「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1949年,撥給外交部當成「佳山宿舍」和「佳山招待所」提供官員度假之用。

1965年,林進來家族標得這塊外交部的宿舍與招待所,當成私人別墅。在北投成為好萊塢時期的拍片地,當年拍攝很多的武俠劇,當年姚鳳盤導演所執導的『古月莊』很有名,很多電影工作人員就用『古月莊』稱呼此地。

*文物館創辦人張純明意外的遇見

1983年,張純明在附近跑步,看到屋頂的黑瓦,走下來意外的發現這幾棟日式建築,於是跟屋主洽談承租,1984年,以「台灣民藝文物之家」經營此地,應該算是台灣第二個的私人博物館(第一為鹿港辜家),1987年,改名為「北投文物館」。2002年,又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整修,2008年,重新開放,規定客人進來一定要套上館方特製的特殊襪子,底下有防滑裝置,避免小孩跑來跑去,又可預防老人家滑倒。

1995年,李莎莉來此做原住民研究,來此拍照整理文物,準備要出版《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被創辦人邀請,成為第三任館長,可以看到這一路走來,除了她非常擅長的原住民研究之外,也對日本建築文化非常專精。

*李莎莉的人生機緣

李莎莉除了擔任第三任館長,曾被網羅到故宮博物院工作,又到民間企業擔任總經理,後回任文物館第五任館長,我非常好奇她所學為何?還有面對工作的種種機緣。射手座的她一副傻大姊的模樣,很多事情有想法就提出來討論,並且努力去執行,可能是這樣的工作狂熱,在公務部門往往會得罪別人,但未嘗不也造了今日的她,也可以有更多的歷練。

談到對原住民文化的投入,李莎莉的眼神總是透露出一股天真,唸台大人類系期間,受到陳奇祿教授的影響,在人類系標本室擁有大量原住民服裝,每次上課老師都很熱心的到標本室借出衣服,在課堂上細心解說示範。系上有卑南族同學,非常會唱歌、講笑話,只要有那個同學在場,所有人都非常歡樂,這也是她第一個認識的原住民,充滿了好奇心,也開始修習原住民語言。

各處做田野調查,與原住民一起生活,接觸到各式慶典的衣服,於是就開始做相關的研究,這一頭栽入就是三十載,我想應該很多人會問她是否是原住民?她非常風趣的回答:「我是台灣原住民第十七族,睡眠不足!」

經常看到館長身穿紅色衣服,但配戴綠色的雨傘、水壺,總總配件多是鮮艷的顏色,這點與她的夫婿謝世忠有關。在台大就學期間,謝世忠學長,總是殷勤地接送學妹,從十三歲就互相認識的青梅竹馬,在大學期間熱戀,婚後共同做了許多田野調查,兩位人類學者著作等身,謝世忠酷愛綠色,所以李莎莉只要看到綠色的飾品就會買來使用。

李莎莉在文物館內細數生活日常的器物,博物館的眾多展覽,歷經多年的累積,除了文物收藏很多之外,還結識了很多藝術家,館長非常博學多聞,很有結構的描述了原民生活文化,回顧她無悔的從事這樣的工作,種種的機緣,還可以一直不斷的研究,實在幸福,而這個幸福感,在我看來,也是因為多方接觸學習的心態,才如此怡然自得。

*庭院的枯山水

總以為到日本的庭院才看的到枯山水,到文物館也可以看到,進門的「水庭葉」以多種台灣原生植物,營造出銀行家陳逢源(1893-1982)所寫的詩《晚秋天狗庵作》,表現「秋在風林落葉間」的意境。

我喜歡旁邊的「澄心亭」,其中有三顆石頭磨成光滑的面互相輝映,是從洪以南(1871-1927)的詩《北投雜詠》中「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描述溫泉洗滌的不只是只有身體,還有心靈的領悟。

北投雜詠/洪以南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邁前賢。

看了庭院在朗誦一次詩,台灣從小較不重視心靈教育,文學詩詞也在背誦中少有體驗,更少有美學的認識,這一切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從日常生活去體會。

*北投未來

福祿文化基金會在長期投入社會公益的情況下,還能持續不斷的舉辦眾多的展覽,花了五年多時間投入大筆資金修繕,當年文物館曾是老師帶學生去參訪的博物館,一家私人博物館能夠做到這樣,實在難得可貴。

京都有京燒、清水燒,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土,大家一定知道鶯歌有燒陶瓷品,但是北投燒可是精品,燒出來的陶瓷呈現較白的細膩質感,文物館的一些磁磚就是北投燒,因應溫泉浴池所需防滑、蒸氣冷卻用途,兼具美感,令人驚嘆。

我突然發想,用北投的小椪柑烤熱,然後用北投燒飲酒,一邊浸溫泉,是否為另類的北投「燒」呢?撫觸文物館的木頭,看到許多遊客穿著浴衣、和服來訪,或者參與文物館的茶道、抓周等活動,原本是一家高級溫泉旅館、料理亭,歷經了私人別墅、拍片地,最後又成為對外開放的文物展覽館,讓大家體會舊有的生活方式,並注入新的元素,從文物到商品化的文創品,北投文物館其實一直走在潮流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