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2/16

《真愛旅程》



要改變已經習慣的人生,真的非常困難,原先以為是可以拋棄一切去巴黎闖蕩一番的共識,一下子就被例行性的生活所擊垮,還被別人視為是怪胎夫妻,反而是有精神病的人視為偶像。

我們到底多少時間都在過一成不變的人生呢?

2018/01/30

《銀翼殺手2049》



我們從哪裡來?從大航海時代歐洲強國開始殖民開始,奴隸被解放,各種族的人互相的學習,階級制度,進而到了複製人擁有了人的身體,每一個族群都在思考,我們從哪裡來的。

(以下有劇透)

該劇中的複製人警察,原本沒有情緒,後來發現自己是複製人生下的小孩,所以其實是真正的人類,突然間他擁有了「情緒」,但是後來真正的複製人小孩告訴他的記憶是被植入之後,那種心情的轉折、失落,是一位真真實實的人才會有的心情,所以複製人與人,其實是沒有甚麼差異的,都擁有靈魂,就跟殖民時代一樣,無論是奴隸還是主人,其實都是人無異。

耶穌與聖母、約瑟,把銀翼殺手兩集做了一個連貫,複製人只是一個軀殼,懷下了下一代的人類,具有心靈感應的能力,準備要做解放複製人的革命運動。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深思的梗,就是投影人,會不會三十年後拍續集的時候,會轉變成為主角呢?

2017/12/17

《時空永恆的愛戀》



很好的主題,異於常人的長生不老,反倒會讓正常人覺得害怕,但我覺得劇中這個男朋友,實在太不相稱,雖然哈里遜福特這個父親有演出對於愛戀的捨得,但這個兒子的設定,太過於青澀。

女主角沒有任何的理由愛上他,除非是對於哈里遜福特的依戀。

或許是要埋梗拍續集吧?

阿湯哥《美國製造》



每個國家應該會以OO製造為榮,但是這部片把美國定位是世界的麻煩製造者,尤其是把美國總統拿出來戲謔一翻。

這部片子除了是雷根當政時期,卡特、雷根、老布希都有出現在銀幕,而小布希與阿湯哥在白宮巧遇,柯林頓也出現在電話那頭。

這樣的安排可以說是每一個總統都牽連在美國軍援其他國家,就為了"反共",就在美俄兩強對立已經結束,大家也不知道在反甚麼,所以表面上是要做業績,但是造就了最大的運毒集團。

這樣的歷史是不是一直周而復始,這部片之後的歷史是老布希出兵伊拉克,在中東搞一下,如今美國不需要阿拉伯的石油了,那麼會選澤哪一個地方亂搞一下呢?

2017/11/29

1979年,伍迪艾倫《曼哈頓》



早期伍迪艾倫的電影,剛開始似乎是跟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致敬,車子的來來往往,很多快速高架道路的車子,片中也多提到買車這件事情,我想可能是石油危機在 1970年代非常的重要,但是曼哈頓人即使已經沒有地方停車了,還是要買車,最後,伍迪艾倫選擇用跑步的方式跑了兩個小時(剛好是一部電影的長度)去找回那個剛滿十八歲的小女友。

我好奇的是,伍迪艾倫刻意的不拍攝地鐵,是因為當時地鐵等於犯罪與下層勞工嗎?

當然,整部片與柏格曼致意的對話非常多,一生中活耀了六十年,導演了六十二部電影,伍迪艾倫應該是以他為追求的目標。

這部片子的對話,經常前面一句話,就跟後面的兩句話自相矛盾,刻意裝傻的自圓其說,到了最後一幕,大家驚然發現,原來曼哈頓上流社會的男女關係,講究的都不是愛,只是利害關係,而且大家都像小孩子一樣為情所困,反倒是剛滿十八歲的小女友,從一而終,希望能夠經過六個月去倫敦讀書的考驗,等待著伍迪艾倫。

女主角黛安·基頓,女配角瑪莉·海明威,還有梅莉·史翠普,當時這些人真是年輕啊!

2017/10/27

《真愛挑日子》活在當下




每一年的某一天,一起的遇見,聽起來浪漫,但是結局令人揪心,但是整個過程回想起來,或許這樣才是最好的結局吧?

活在當下!

時間不連續的剪接法救了這部電影,佛陀透過打坐可以超越時空,或許這是找到真愛的一個方法。

2017/10/08

《別讓我走》與《絕地再生》



因為石黑一雄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朋友推薦了這部去年改拍的同名日劇,然後就想到了同樣是 2005 年的科幻電影,日劇著重在複製人小時候到成年的心理成長,越看越覺得悲哀,但,即使拿掉複製人這個觀點,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過著沒人權的生活,劇中的每個階段的小世界,看似合理而單純,但其實與現實社會一樣,都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

最近拍第二集的《銀翼殺手2049》,幾年前的《月球》、《遺落戰境》等科幻電影都是討論複製人,但《別讓我走》不用科幻手法,只是用敘述方式將人帶入這樣的情境,剛開始覺得不是很合理的社會情境,但比對目前社會只要事不關己,大家就不會想要去碰觸。

一部好的小說,經常把社會現狀解構到非常單純,然後重新建構放回我們社會的很多層次都可以套用,例如這些複製人明知到成年就要捐獻器官而死,他們在死前對好友坦白道歉,也有很多人從小到大極度的討厭家庭,一直過著惡性循環鬼打牆的人生,這些複製人明明不到二十歲,心裡卻過著好像將死的老年人生。

我試圖不用科幻的角度來看這部日劇,其實是非常悲傷的片,這悲傷在於不管是不是複製人,我們對於階級族群,其實都逐漸走向這樣的世界。

2017/08/05

【台北】美國人的北門旁,西區門戶計畫以前的建築們


目前北門周邊的西區門戶計畫,在北門旁放了巨石陣,從 1884年台北城建城牆蓋北門以來,現代都市軸線與圓環的規劃方式,鐵道部、台北工場(目前鐵皮包起來)財團在鐵道旁的三井倉庫,北門郵局,其實還有一棟美國大使館。
除了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在台北火車站前有抗議事件,1957年的劉自然事件,聚集在北門旁的美國大使館聚集了六千民眾砸毀了大使館內的桌椅,憲兵軍人還開了坦克車來維持秩序,在忠孝西路與中華路(縱貫線),還有更多的建築,大部分已經消失,若要立看板或是紀念碑,其實是一整排列過去列不完。
歷史記憶的重點是各個年代的事件帶給我們甚麼反思,而不是單一棟建築蓋好的年代,我們準備好認識台北城的歷史了嗎?
#一句話得罪所有人

忍不住隨手標示一下已經消失的建築(1957年航照圖)


1. 前美國大使館(圖片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國家文化資料庫)


2. 第二代台北火車站(上色葉書)

[缺圖]
3. 扇形車庫


4. 老蔣通勤陸橋,復興橋


5. 考棚、市議會舊址


6. 鐵道旅館


7.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修復中)


8. 三井倉庫

2017/06/13

《CRISIS 特別搜查隊》、《使命和正義》(日語:小さな巨人)、《神力女超人》



從這些電視劇、電影中來看目前世界各國落入的困境,到底誰是背後的 Big Brother?

大家以為台灣換黨全面執政,會快速的翻轉不公不義,但是接連幾件事件,我們似乎有太多的無力感,大家以為美國選出狂人總統是偶然,更早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選出來希特勒,其實這些到底是整個國家機器系統的共犯結構使然,是必須透過革命、戰爭來解決,或是只是換了一個領導人、換了國會就可以解決呢?

《小巨人》

組織與個人英雄主義之間,中間有甚麼平衡點嗎?一定要仰賴好的領導嗎?我就知道這齣戲也沒有答案。看完了等於白看。

《神力女超人》

我不討論《神力女超人》中的女性主義,但一個強者簡單而直接的邏輯,想要找出引發世界戰爭的起源,然後去殺掉祂(戰神),最後,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看完電影還是一個大問號!之前的超人,深陷議會的泥沼,到底需不需要出來拯救世界呢?

我們都期待一個強人來解決問題,殊不知原來我們就是共犯結構的一員,要如何解構自身利益,勇敢面對自己,每一個人都應該問自己能夠為這個社會、世界做些甚麼吧?

2017/03/19

《聖保羅炮艇》與蓬萊閣



這部講述1926年中國發生的國民黨北伐的事件,以美國人的觀點觀察中國內戰,這一事件也導致第一次國共內戰。這部片拍攝期間正值越戰,美國人也自我省思到底為何而戰!

美國的艦艇內,居然有中國人一起共生,而中國人居然影響了艦艇內的管理文化,剛剛進入這樣的Jake Holman(史提夫·麥昆) 十分的詫異,但是到了劇終,Jake Holman 受到了傳教士的影響,居然想要留在這樣的中國,是想要求死,還是要戰爭結束呢?

雖然該片當年被國民黨禁演,因為演出了不少國民黨所幹的壞事。看這部片有強烈的感覺,至今我們在管理上依然存在著許多惡習,原來是這樣出現的,美國人早已經從二十世紀的戰爭中覺醒,而我們依然仍在這塊土地中過著沒有身分的日子。

這部片也保留了不少台灣老建築的身影,美國人可以看中這些地方拍攝影片,而我們居然不知道好好珍惜。從基隆港、龍山寺、板橋林家花園、大稻埕、淡水等地,1960年代的台北風景還真漂亮。照片中是蓬萊閣,位於今日的南京西路163號,當然已經消失。

2017/02/24

2004年,伍迪艾倫《雙面瑪琳達》



在沒有事先看影評就看了這部片,又以為看了很多伍迪艾倫的電影,應該很輕鬆可以明瞭,原來瑪琳達演出的是兩個互不相干的喜劇與悲劇,雖然搞外遇劇情是一樣的,但是一方是喜劇收場,另一方是悲劇。

所以這是電影是很好的練習,觀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結論。

伍迪艾倫的電影節奏與好萊塢商業電影大不相同,他的創新不少,像是劇中人與觀影者的對話、編劇跳出來擅改劇情,雖然目前來看.......

我們習慣看有『起承轉合』的單線發展電影,也或許習慣雙線發展但是結局融合解題是的電影,但這種同一批人好像在同一時空的雙線發展還蠻少見的。

我在想若是重新剪接,放在左右兩個螢幕同時放映,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2017/02/23

《東京白日夢女》與《慾望城市》




我不喜歡《慾望城市》,總是物化男性,只為了自己的戀愛,但《東京白日夢女》這齣東方的《慾望城市》卻表現得極好。

看了劇中這個完美的配角,帥、調酒師、會做菜、有潔癖、喜歡看法國電影,電影中不要討論劇情專心看片,整個是我的菜啊!我都愛上了著個男人。

到底適合不適合重要?還是結婚重要呢?

2017/02/04

向《萬花嬉春 Sing in the rain》致敬?看了《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52Hz, I love you》等等



很多電影的經典橋段,一直不斷的被重複,在這樣的音樂歌舞電影中播放,甚至不是音樂電影,原本好萊塢在攝影棚拍攝,目前的電影拉到了戶外拍攝,但是電腦特效把城市的樣貌打造回攝影棚內的燈光,到底電影是真實居多,還是虛構的多呢?

LA LA land 最後幾幕在天上飛舞的畫面,除了 《Belle of New York(1952)》有出現之外,印象最深刻的是伍迪艾倫的《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1996)》,甚至是最近伍迪艾倫的《魔幻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因為女主角也是艾瑪·史東,讓我覺得似曾相識。




回過頭來看,除了模仿經典電影的畫面構圖之外,到底一部電影的精隨在哪裡?這應該才是最重要的,《樂來越愛你 LA LA land》講述原本追夢的年輕人並不適合再一起嗎?,還是《52Hz, I love you》中女主角還要繼續忍受男主角十年呢?

這樣好似浪漫的愛情故事,結局雖美,現實更是殘酷,魏德聖從海角七號至今十年了,他也預知了接下來十年應該還是一樣的工作調性,中間拍了這樣的電影,除了跟經典致敬,也跟台北這座若愛似離的城市致意,范逸臣也終於擺脫了他媽的台北的印象了。

PS. 這是我少數寫電影經典橋段與電影比較的文,我覺得應該還是寫電影中的事情才對。

2017/01/30

《關鍵少數》



看了眾多的影評分享,只看到兩個字:勵志,不然在深入一些,就是提到了男女、種族平等。

也不能說沒錯,只是在美俄之間的太空競爭中,這樣的議題也描繪了一種社會現象,不是敵人就是朋友的矛盾現象,既然這些黑人女性都是為了美國的太空競爭而努力,那麼就應該不分彼此才對。此外,在法官核定是否可以讓女性黑人去白人區就讀,也是提出了『第一』的概念,既然是趨勢潮流,那麼為何不做第一呢?

我們認為太多的理所當然,都是經過前人努力的,這樣的感念與懷念,從來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日常,只是覺得是應該只出現在教課書內吧!

我們應該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獨一無二,無論甚麼事情都可以找到,無論甚麼樣的平凡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PS. IBM 的電腦,要寫程式還要用 2B 鉛筆,不是用鍵盤,輸出用印表機,儲存用磁帶機,好懷念!

2016/12/18

1977年,伍迪艾倫《安妮霍爾》(Annie Hall),自大狂跨越時空



伍迪艾倫這部電影是1977年出品,不依照時間序的剪接手法,任意的跟不同時帶的自己,或是不同時代的女友對話,以現在用電腦剪接的手法應該很容易,可是當年要這樣的拍攝技術,應該花了不少氣力。

這部片中的伍迪艾倫除了碎念是每部片相同的手法之外,這部片非常有自信與自大,不像其他片中的唯唯諾諾,也奠定了之後紐約客的流行風格,相當的不習慣那麼年輕的男女主角,不可否認的可以看出從劇場到電影中間誇張表情的脈絡。伍迪艾倫的片子,有固定的人物對比模式,經典的歌劇、舞台劇,好像非常講求如此的結構性。

此外,劇中人物不時的在演出的過程中跳脫出來與銀幕前的觀眾對話,表面是自言自語,但其實是獲得認同,而在排隊的那一幕,不相干對話的兩人,竟然同時跳脫排隊,後面那個人,是知名的媒體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十分創新的經典。

劇中許多的演員,後來也都十分有名氣。

2016/12/12

1995年,伍迪艾倫《非強力春藥》強大的阿芙蘿黛蒂



這部片當年看中文片名就不太想去看,原來也被新聞局強迫改過名字,由『強力春藥』改為『非強力春藥』,今日來看用英文直譯,或者用強大的維納斯,也都不錯。

最近看了之後,回顧二十年前的流行名詞:雅痞、無法生育、紐約客、頂客族之類的主題,伍迪艾倫還真的是帶動流行話語。當他用猶太人血統純正的思考方式,不願意領養,但是他妻子還是不管他領養了一個小孩。

領養小孩後伍迪艾倫一直活在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王》弒父取母的幻想中,於是他非常好奇的去找到了小孩的生母,預防小孩未來會愛上母親,但非常諷刺的這位生母(阿芙蘿黛蒂)是個妓女,伍迪艾倫想要讓她走上正途,用盡了各種辦法,不小心跟她上床後居然讓她懷孕了。

顯然伍迪艾倫自比為赫爾密斯(荷米斯、愛馬仕),這個神祉管體育,願意為阿芙蘿黛蒂出頭,而那個做直升機的情人,則是戰神阿瑞斯,這部片應用眾多希臘羅馬神話的對比,每一個情節都那麼的似曾相識。

結局互相不知道自己親身子女的,完美又平等,至於未來神諭會不會真的演出,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2016/12/02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為什麼總覺得現在的媒體對談人深度非常、十分、超級的不足,李安非常的辛苦的由淺慢慢的從作愛來比喻從高規格降格到低規格的創作理念,對談人怎麼無法把球接起來繼續深入探討。

可以探討:

1. 深入最高潮的那個音樂會的諷刺性,美帝英雄主義與小人物心情的對比
2. 穆斯林的軍人也是一般人,他用刺刀近距離殺人,對方的眼神投射到比利的心中,這個心靈的刺痛,必須跟隨他一輩子。
3. 東方人普遍對於禪學思想比較能接受或許深植內心,但是美國人是完全外行,拍這樣的戲給普羅美國人看,能改變美國嗎?尤其是川普聽得懂?
4. 這部片中是否也帶有一點斷背衫的影子?
5. 軍人的職責是甚麼?只是服從命令,還是有自己的想法,抑或者只是掌握石油產出的一個小棋子。
6. 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大財團掌握了定價策略,只露出該看的給閱聽眾看,蒙蔽了演員的人性,擴大對照了這部片,在對照了這個世界,不正是如此?
可以談的太多了,只是討論影片規格,是真的很淺,或許十年後,對這部片的評價,應該會大大的不同吧?

PS. 我好像罵到這個對談人了!不好意思

2016/11/21

2015年,伍迪艾倫《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一個對未來生活沒有任何目標的人,即使讀了很多書,對任何事情都有見解看法的教授,最後因為自己要被關到牢裡去,而做了更多錯事。

伍迪艾倫的電影結局,經常是一個圓滿又值得深思的結局。

這個男主角為何從沒有目標,執行一個殺人計畫,生活整個豐富了起來,神情恢復了年輕有衝勁,好像是跟魔鬼交易,走向萬劫不復的地步。

2016/11/20

1986年,伍迪艾倫的《漢娜姊妹》



看這樣的電影剛開始覺得就只是看聖誕節檔的賀歲片,後來越覺得像是舞台劇,每組對照人物對比強烈,到了結局好像有收攏,又好像沒有,看完電影靜下來想想,竟然思考了很久。

看電影時覺得每個女主角好像都是四、五十幾歲的人,為什麼都想要生小孩,後來才知道其實是三十年前流行的髮型就是這樣的老氣,回頭看看大學同學的照片,還真的是這樣。

劇中的男人每個都結過好多次婚,女人都想要生小孩來證明對老公的愛、或是自己有能力。

漢娜的老公愛上了漢娜的小妹,漢娜的前夫伍迪艾倫離婚後最後愛上了二妹,這個雖然是結局,但是中央的過程卻因為親情,化解了姊妹可能的反目成仇,用幽默、搞笑,解決了難題。

當年的文青電影,伍迪艾倫喜歡談論種族、文化、音樂、戲劇、美術、建築,對話中把種種時事、觀念暗藏在對話中,至今不墜,複習他的電影,可以很快速的把當年的社會景況投影出來。

2016/09/22

1996年,伍迪艾倫《大家都說我愛你》好萊塢的伍迪艾倫



即使是聖誕節檔次的賀歲大片,全部都是大明星,伍迪艾倫還是非常自戀的演出男主角,一個禿頭歐吉桑,卻要能夠吸引美麗的茱莉亞羅勃茲,必須要很有說服力。

若威尼斯代表一種虛無的浪漫,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猶太人)是少數喜劇作品,但是這段浪漫的愛情,是伍迪艾倫透過不當的欺騙手段騙來的,雖然後來茱莉亞羅勃茲拋棄了老公來到浪漫的巴黎,伍迪艾倫實踐了茱莉亞羅勃茲內心深處的浪漫愛情,但最後終究走不下去。

每一個人聖誕節浪漫過後,全部都選擇了原來的男女朋友,最後,伍迪艾倫與前妻歌蒂韓在巴黎塞納河邊的歌舞再現了一種浪漫情懷。

對於感情的欺騙,這部片暗地裡暗喻威尼斯商人的高利貸巧妙的帶過,在巴黎這座城市收尾,愛情、友情、親情,有了大家都高興的結局。

在醫院跳舞的那個段落,讓大家對於醫院,生老病死的場域,有了重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