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2

【印度】20150102@4:歐恰堡





1. Orchha 歐恰堡
印度城堡,印度的宮殿上下樓都好像走入迷宮,這座城堡的屋頂好像德勒斯登的 茨溫格宮王冠,夏天十分涼爽的設計,良好的排水設備,裡頭還有彩色壁畫至今都還沒有維修過,色彩仍十分鮮艷



2. 在城堡邊看到許多猴子,在飯店旁入口通常會有小廟,繞了上去原來是拜哈奴曼,印度的種姓制度即使是很窮婆羅門,都受到大家的尊敬,在臺灣照顧寺廟的是廟公,但在印度就是婆羅門了。依稀感受到這個長者每天維護這個小小廟宇的敬業精神,那是他一輩子的工作,他的兒子大部分也是同樣的職業。



3. 坐火車從賈汗西到阿格拉,英國人留下來的火車站還在使用中,雖然坐的是最高等的艙等,但好像看到小時的台鐵,也體驗了印度式的素食鐵路便當,湯湯水水的跟臺灣大不相同



節錄程華生老師的說明:
水瓶子的素食鐵路便當,右邊的那道菜應該是 Yellow
Daal (Lentils,扁豆),我在印度的日子常點這道菜來佐餐。 左邊的不能確定是哪種豆,或許是 Chickpea (鷹嘴豆)? 上邊捲起來的餅應該是Chapati,一種印度家常麵包,印度職員午餐常帶2 – 4 個金屬製的小圓便當盒,其中之一是主食,往往不是米飯就是 Chapati。
另外放菜的便當裡很可能是Yellow Daal,用 Chapati 沾著吃;若帶兩道菜,另一道很可能是 Lady's Finger (Okra,秋葵)。 飯後會打開最後一個便當盒,裡面放的是自家做的 Yogurt (優酪乳)。 聽印度人說,印度家庭自家都會做優酪乳,前一天剩一點做種,放到新奶中發酵凝固,第二天又有得吃了。 如果猜的不錯,左下就應該是能幫助消化的 Yogurt 啦。

2015/01/01

【瓦拉那西】20150101@3:2015年的第一個日出,印度人在做什麼?



1. 又來到瓦拉那西的祭壇邊,搭上了船,氤氳水霧,雖然沒有看到一道曙光,但是天初亮那時,海鳥(不是河嗎?)四處飛翔搶食,或放水燈伴隨著花飄向下游,紫色的天空轉成藍色伴隨著燈火的紅,反射石頭的金色,永恆之河色彩的多樣,小孩,老人,全家沐浴,婦女打衣,我們坐著船讓人划著,神聖之地永恆的神聖,是人的定義,大眾的祈禱而成,還是神的旨意,一切好像都不重要。

我相信多年後若再來,應該還是一樣的景象

2. 霧太大飛機誤點,瓦拉那西飛卡修拉荷



3. 世界遺產卡修拉荷,外頭有很多性愛描述,也有人獸交媾,進到濕婆神殿,當然是有陽具囉,進來捐了錢,不知道要求什麼?
導遊有他對這個神廟的獨特見解,說是印度與穆斯林的戰爭因素,佛教與耆那教的出世觀念影響印度人口變少,所以國王只好蓋這些神廟來鼓勵生育,不過存疑,回家再查清楚了

2014/12/31

【瓦拉那西】20141231@2:恆河祭

1. 德里飛瓦拉那西



2. 鹿野苑博物館與遺址:重回此地似乎比當年多了一點感覺,阿育建造的柱子還有舍利塔遺址,佛陀第一個講道的地方, 一個宗教的文化遺址,我想也只有印度人的死生觀,才會把這個地方這樣的處理,要是中國人來經營,應該修復起所有的寺廟,可能玄奘的足跡與孫悟空的神像都會出現吧!


這樣的雲霧,才會有金色與銀色的太陽吧!

3. 坐大巴士看印度的人, 寶萊塢應該有馬路人生的劇碼吧!這幾年來印度幾回,一點變化都沒有,還真的是十分難得又不可思議的地方

4. 坐了三輪車,已經沒有第一次乘坐時候感受到的刺激,這樣的體驗還是讓我覺得有趣。對於導遊說:印度不需要紅綠燈,有了紅綠燈太慢了還要等。我突然之間頓悟!


5. 重回恆河,在不同的時間看到了熟悉的人潮,恆河上停滿了船,船上的人,看著岸上七個人的祈福。也看到焚燒屍體,恆河的永恆是什麼,印度教的死生都在不遠處,這一塊聖地創造了印度教的輪迴,無論是業,法,道,門,這一切都在模糊中有了清晰感,但離開這裡應該又無感了

2014/12/29

【台北】青田茶館的一個午后,閱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青田街的雙數巷子內,在1930至1940年代興建的時候,居住的大部分是高等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前身)的老師,在茶館點了一杯茶品,打開電腦,在原有的木造房舍內,目前是敦煌畫廊。

突然很好奇曾經是哪位教授居住過,上網查了一下是『庄司萬太郎』,曾是高等學校與台北帝國大學西洋史講座的老師,再進一步搜尋下去,發現這位教授的的研究很多,有關近代的外交史、台灣史等等。甚至是後來的學者所寫的帝國、殖民、邊陲文化等論述,都參考了這位教授的論文。我一直查找看資料,竟然兩個小時的時光就消逝,從高等學校的成立,興建校舍、搬遷等等,又看到當年放蕩不羈的高中生照片,這些老師怎樣教育英才,其實還是十分模糊,後來發現高等學校教育出了不少名人,前台北市長、高雄縣長、大法官、醫師等,還有前總統李登輝,也是這裡畢業的。最近出版的書籍,也有很多討論當年的景況。

當然除了台灣人外,更多當年在台灣出生的日本籍,稱為灣生,有幸在青田街散步的時候,會遇到一些老人家佇著拐杖緩慢的行走,有一次朋友的日本同事的父親,竟然就是在青田街(當年為昭和町)出生,帶這位老先生在附近散步,看他在老屋前駐足良久,不好意思打斷他的情緒,那個房間是他小時候的房間吧!後來問了一下他為何那麼年紀那麼大了才回來看他的出身地?他的回答其實有點出乎我意料,他說他其實害怕回來,因為童年在1945年後,身為獨子的他非常不解為何他與他父親還留在台灣,四周的親友同學都回日本了,住在台灣的日子非常害怕,原來他父親的研究是具有經濟價值可生產生質燃料的細菌微生物,當年政府逼迫他留下來交出研究成果。

如今,我們很難體會戰爭的恐怖,但更難體會的是國家間的仇恨,或者種族間的疏離,台灣身處在各國間,從航海時代以來,就是各國必爭之地,我們很宿命很認命的生活在這裡,但很少去生根了解在此生長過各地的人內心真正的想法。換一個角度理解,有時候紛爭不會那麼多。

在青田茶館看著傳統漢式三合院的大門,進入後是日式的木屋,在屋內有時展出西洋畫作、各種特色的作品,坐在板凳內泡著烏龍茶,圍著大桌子聊天,欣賞庭院景致。透過閱讀,了解了以前此地發生了甚麼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更近了。

2014/12/28

《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的第二場導覽

今天上午是新書《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的第二場導覽,講完後,終於我的場次都結束了,剩下兩場是鄭勝吉、邱董老師的場次(不過,活動當天我也都會到場),一家出版社願意這樣另類打書的模式,很感恩!

今天因為是上午開始,永康街很多店家都還沒有開,所以我調整了一下路線,不過這路線沒有走得很順,可能跟我最近頭腦有點卡卡的有關,最近的喉嚨也很不好,真的需要休養一陣子。

1. 台北監獄北邊圍牆
2. 教廷大使館那一個農場區
3. 青田七六
4. 彰藝坊
5. 永康公園
6. 秋惠文庫

結束後,我都忘了是新書的活動,還好還有人記得要找我簽名。

2014/12/27

入塔

今日是阿公、阿嬤入塔的吉日,從土葬、撿骨到入塔,每年清明掃墓都去很多墓園、靈骨塔掃墓,到今天過後,所有祖先住到了同一個地方。

每年難得的叔叔、姑姑們會齊聚一起,中午一起吃飯時,三姑缺席,因為她在家親自做桂圓米糕,到了下午在燒紙錢的時候,對著我們說:

『小時候媽媽做桂圓米糕,我跟二姊很調皮,會不時的去打開鍋蓋看桂圓熟了沒,因為一直開了開去,所以很難熟,四妹比較聽話,乖乖地在房間等米糕好,而二哥經常跑過來說不要偷吃,要留一些給阿爸!』

此時,我彷彿感覺到阿公、阿嬤的微笑,還有二叔調皮的樣子,我想二叔當時應該是想要偷吃吧!而這幾個掃墓日,唯一缺席的,也是二叔,終究是浪蕩子,離開世間後,不知何時才會回來。

2014/12/26

【台北】串門子茶館,與國中同學的《茶日子》相遇

永康街鬧中取靜的角落,非假日觀光客還是很多,但是每次進入這間茶館,客人總是在庭院,可能是需要抽菸的角落,整個茶館非常有茶道氣質,但播放的卻是英語慢歌,又感受到另一種溫度。

在櫃檯發現了國中同學寫的書,書內小小的照片讓我確認再三,這幾年來一直有聽到同學的消息,跟我一樣在 IT 產業,但他又研究茶道、禪修等,而且可以融會貫通也談氣、呼吸等,這實在太厲害了,老闆描述著他的長相與精氣神,十分符合我的想像。回頭想一想這個同學小時候口條很好,邏輯能力強,身體感知非常敏感,這樣的書用科學的態度分析,才能夠寫下這些心得。

突然想起來,國中的一次校外教學,我跟同學說想在雲深不知處寒冷的山中居住,每天寫毛筆字,保持手柔軟度。如今,我的書法比國中還要退步,倒是在網路上不斷地碎念,也算有做到當年心願的一部分吧!

書、閱讀、串門子,總會激發出甚麼來!今天的奇遇,在串門子閱讀同學的書《茶日子》,算是大收穫,那麼,應該來找找這位同學一起喝杯茶了!

2014/12/25

馬桶上的閱讀時光

有天接受廣播節目 Callout 採訪,鄰居在裝潢打牆,心想說在哪裡最安靜,於是蹲在廁所馬桶連線講了半小時,講完了之後,小水瓶終於來反映,全家都是便味。希望節目播出時聽眾不要聞到臭味。

在馬桶上讀甚麼樣的書最好?當然是短篇的散文,讀兩三頁就可以告一個段落,讀完了再用力擠出便便,很有成就感。當然閱讀極短篇是極好的選擇,兩、三段文字,交代完一則小故事,結局或許莞爾一笑,有時與人生匆忙的經驗互相驗證,記起了新仇舊恨,來也匆匆去也沖沖,是極好的消遣。

當然有便秘之苦的人,適合拿本短篇小說,不用三天就可以消化完畢。至於金庸、太宰治、海明威、沙特、費曼、卡夫卡等人的作品,則千萬個不適合,而那種數獨、解題的書,適不適合則見仁見智,有時解題解不開,還真的不願意離開馬桶呢!

閱讀法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的歷史,舉凡《製作路易十四》,或是《挖鼻史》、《擦擦史》之類的書,也非常適合放在廁所閱讀,羅馬帝國從泡湯,還有公共廁所,很早就使用了馬桶,還有地下排水道等衛生措施,而且這些馬桶還一排排,有時面對面兩排,羅馬人除了廣場,浴廁真的都是社交場所啊!

逛逛文創賣店,有專賣廁所專用的掛鉤,調在繩子上,避掉廁所的潮濕,也不需要在廁所訂製書架,十分方便。

我在泡溫泉時閱讀齊邦媛的散文《一生中的一天》

十幾年前的冬天,第一次去北海道旅行,每天下榻的旅店,都可以泡熱騰騰溫泉,我帶著齊邦媛的散文書《一生中的一天》,每天讀一兩篇,旅行結束後竟然也讀完了,至於有沒有全讀到腦袋裡面,實際並不清楚。

多年後,同學帶我進入位於青田街七巷六號一棟日式房舍,是我們老師的老師馬廷英教授故居,在這邊聽到了齊邦媛老師也曾經短期暫時居住,也聽了亮軒(馬國光)老師在《壞孩子》書中描述的『錦娘』,一時之間感覺似曾相識,人與地的連結,竟然是透過幾本書串起來,齊邦媛老師書中的第二章『初見台大』,讓我驗證了這幾年閱讀到帝大到台大的故事,也有些竟是在青田七六是故事發生處。

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許許多多在泡湯時的摺痕、水痕,是我在一生中的某一天獨一無二的閱讀紀錄。那個閱讀地點北海道,竟也是移居來台灣研究農業最多的北海道帝國大學教授,從寒冷的北方,要全家移居到亞熱帶的台灣,是怎樣的心情?當年只是抱著來台灣觀光的齊邦媛,竟然就在此教書、退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慨。除了書與書、人與人的連結,地方與地方也神秘的互相連結著。

我喜歡在泡溫泉時閱讀,讀了一半放下書思考,有時候書中內容忘記了,在人生的某一瞬間,書中的內容突然被喚起,有時以為只是巧合,其實是上帝藏好的一條線,讓我們每一天都可以慢慢地循線解開人生的結,摩西真的在西奈山遇到耶和華才訂下十誡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認真的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