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3

【阿姆斯特丹】《夜巡林布蘭》

最近幾年的電影有很多敘述藝術家的故事,把知名畫作搬上大銀幕很吸引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梵谷傳》都是描述荷蘭畫家的故事。


在長春戲院門口拿的電影明信片

某日中午剛好逛到《夜巡林布蘭》的官方網站,問了藝術史大師雨漣是否值得去看,她說要等他看試映片之後才能告訴我,但我很有興趣,於是厚臉皮的去跟雷公電影公司要了試映會的票。可能是對那時候荷蘭的歷史不熟悉,除了知道林布蘭所用光影的特色與常用黃色、紅色之外,只能說這是一部很華麗、很藝術也很抽象的片子。於是又跑去聽了雷公電影在信義誠品舉辦的林布蘭藝術講座,終於更了解這部片的背景。

林布蘭(1606-1669),當時因為宗教革新,1602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成為航海帝國強權,不但在世界各地殖民,也搬了各地的寶物回到荷蘭。當時荷蘭廣設大學,科學先進、思想開放,中產階級的興起,宗教所需的委託畫作減少,藝術家漸漸地轉向小幅肖像畫作並降低價格賣給中產階級,民兵畫就是這個時期的特色。

林布蘭或許是當年 cosplay 的支持者,喜歡角色扮演,他的自畫像有100多幅。據說他花了很多錢買衣服布料,給畫作內的人物穿著,不但可以配色,也可以讓畫作比較有故事性。林布蘭人生的最高峰就是在畫完《夜巡》這幅作品之後急轉直下,第一任老婆是他經紀人的女兒(Saskia),在生產第四個小孩的時候過逝,不久後他的小孩接二連三的過逝,只有留下小兒子。

林布蘭取了僕人作為第二任妻子,也因此被教會所唾棄,1654年,林布蘭畫了一些宗教畫,取材很特別的是在處理人性的問題上,1660年晚景,因為錢不夠了,被迫搬到阿姆斯特丹的郊區,也開了一個經紀公司來度過危機,第二任妻子的女兒照顧他到終老。林布蘭的畫作在道德上,或是有關寬恕或悔改等問題上都有很深刻的描繪。

其實我們對林布蘭的一生所知的並不多(怎麼那時代荷蘭畫家都不了解?),而《夜巡》畫作裡面的人物因為不滿畫中的臉部不清晰,而拒絕付款,一狀告上法院,判定林布蘭必須收少一點錢。這部片的就以這幅畫得罪了當時民兵隊的人為假想,發展出的故事。



這部片子的拍攝手法融合了舞台劇的模式,或有自述性第一人稱的角度,也或有旁觀者角度,聲音的背景有意無意地表現吵雜與不安,嬰兒的聲音不斷地回盪左右,真實大膽又暴露的性愛場景,跟一般美化藝術家的電影不太相同,多少了反應當時社會對林布蘭的觀感。

建議觀賞前先瀏覽一下林布蘭同期的藝術畫作,片中或許有提到或應用到許多畫家作畫的概念,卡拉瓦喬、委拉斯蓋茲、魯本斯、大衛、維洛內塞等等,或許還有更多,等未來出了DVD再去買來重看會比較清楚些。

相關網站:
雨漣:日落前的魔術時光
http://blog.roodo.com/raininglight
巴洛克時期:林布蘭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embrandt/rembrandt.htm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400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1/400.html
雷公電影部落格:夜巡林布蘭相關分類
http://zeusfilm.pixnet.net/blog/category/1112285
林布蘭注視黑暗的眼神 ── 看彼得格林納威 文 / 鄭治桂 (上)
http://zeusfilm.pixnet.net/blog/post/21526576

2 則留言:

  1. 好認真喔,給你拍拍手。

    不過,鼓掌完後要來更正一下,正確應該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喔,你這樣寫好像變成了柯洛!

    我還看過一部【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天,畢卡索在片中似乎被醜化了,變得非常俗不可耐耶。

    上映後再來看這部。

    回覆刪除
  2. 小魚:

    謝妳幫我找到錯誤,我已經更正了。《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這部片主要是講莫迪里亞尼,所以過分美化主角,別忘了他有酗酒、吸毒的習慣,不知道是否因此而死亡。

    我以前有寫過一篇很短的介紹,我知道我的索引一直做的不是很好,若是要用全文檢索的話,可以用最上方 blogger 提供的站內搜尋模式找找看。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3/blog-post_17.html

    夜巡林布蘭已經上映了,我想長春應該有演,最近好像還要上歌雅的電影,有機會再去看看。

    回覆刪除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