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紫藤廬幾回,平常日來,一直會感受到一股濃厚的老藝文氣息,這個『老』字,不僅僅是茶風味,而是整個空間,來的客人感覺是名人或是學者,還有整個展覽的空間,都有老味道,但除了服務人員之外。
泡茶的方式是老的,用酒精燈加熱沸水,自己動手泡茶,一群人坐在榻榻米的空間,脫下鞋襪的腳丫子能夠呼吸,連聊天的內容都放肆了起來,這就是自由吧!而這樣的自由其實並不是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台灣經過前輩的長期努力,我們才可以自由的集會與說話的權利。
1950年是財政部接收使用,宿舍主人周德偉是基隆關稅署的署長,當年雷震、殷海光也都曾經在這間屋子裡討論自由主義的哲學思想,或者討論當年的政治環境。或許,周德偉的兒子周渝,感染到這樣自由的氣息,所以1976年在此成立了耕莘實驗劇團,應該算是最早非官方的藝文活動團體,林麗珍的第一支舞「不要忘記妳的雨傘」曾在此策劃與排練。1977年,當時美俄冷戰,所以並不能自由討論敏感的俄國戲劇,也在此放映了涅科夫的戲劇電影。
1979年,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多所在此聚會,1981年紫藤廬因為庭院的三棵紫藤樹而命名為紫藤廬,改裝為茶館開始對外開放營運,之後在此討論成立了黨外編聯會,提出了台灣前途決議文。1997年,財政部基隆關稅局打官司要回紫藤廬並查封茶館,當時的市長陳水扁指定為市定古蹟,1999年陳水扁在此與魏京生對談,後來此地轉由市政府文化局管理,目前委由「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經營管理。
古蹟茶館紫藤廬
http://www.wistariateahouse.com
紫藤廬由自由主義的討論發跡,到了黨外人士討論聚會,變成古蹟後的開放使用,並且成為一間藝文氣息濃厚老茶館,自由、開放的氣氛,希望在90高齡的老房子裡持續的發酵,讓台灣人繼續享有這樣的自由空間。
1945年美軍空照圖
藉由參與紫藤廬聚會活動的訪談,從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走到黨外時期,創立民進黨而後執政,再政黨輪替,這一路走來,本來政治理念相同的人,或轉變為不同黨派,這些人回想年少時期在這裡的努力,有畫家、作家與政治人物,或許是這樣,也讓這裡更顯得特別。我們對於『古蹟』的價值,從實際有『物質』的建築,到非物質的『精神』,還有很多路要走。有朋友說是中華民國特務史最重要的地方,我也不希望這地方也只讓人來吃頓飯泡杯茶就離開了。
整部片提到不少『文化』這兩字,到底甚麼是文化,這定義對大家來說也都不同,對我來說是一群人過往的生活方式。而藉由文化喚起對人權的認識,或許不是這部紀錄片的主軸,不過,是我個人覺得更重要要談的。
看完這部紀錄片,覺得這棟房子這個空間,一路走來在自由主義的浸潤下想要轉變,除了是一種傳承的精神外,由茶道融合儒、佛(釋)、道三家,從五四運動以來,到台灣的『自由中國』改變為傳統中國精神,這一步走的有點大,希望能夠引發更多迴響與討論,在古蹟中再創『老』精神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