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8

【台北】最早的屈臣氏,大稻埕步行者的天國



右邊 2005,左邊 2017,相隔十二年,周邊依然有車子

從以前到現在街拍房子,每次都要閃車子等很久,不久前,迪化街還有很多電線桿!很高興現在逐步消失。

一百年前台灣進入現代化社會,畫家在畫布畫上電線桿代表現代化,但是現在的現代化,是要拍出人與腳踏車。— 在 Bookstore 1920s 。


***

大稻埕步行者的天國

世界各大城市的舊城區,是觀光客最喜歡流連的地方,中東地區的大市場、歐洲的跳蚤市集、東京假日執行的『步行者的天國』,為何只要在台灣執行,全部變了調?


迪化街南段,從歸綏街到南京西路這一段,星期日試行行人徒步區,最近大稻埕不少店家與經營者發聲,深怕星期日又成為年貨大街的翻版,假期結束後留下了一堆垃圾,造成商家與民眾雙輸,大稻埕被消費完會不會又再度沒落呢?


看著全世界的潮流,舊城區只要保留著舊建築、舊文化,其實就不怕沒有人去,大家是去體驗舊城區的歷史軌跡,還是只是去吃吃喝喝,買一下日常生活用品就回家呢?我們若不能提升一次性的消費文化,熱潮過後所有人都是輸家。


2015年,台北市首次iVoting結果,公館徒步區走入歷史,大部分的商家並不願意執行行人徒步區,今日我恍然大悟,原來商家在意的是攤商,只要變成行人徒步區就等於騎樓可以擺滿了商品,客人在馬路上行走的錯誤想法。


全台灣在日本時代規劃有騎樓(亭仔腳),是方便民眾在豔陽多雨的天候下也能上街購物,但目前全台灣老街的騎樓,不是停放汽機車,就是成為商品陳列區,客人用餐區,甚至是變成廚房,圓拱狀騎樓行人窒礙難行,更無美感可言。


目前的選舉模式,民意代表不願意得罪人,大稻埕山頭林立,市政府推給
iVoting,『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的管理單位是都市更新處,既不是文化局,也不是觀傳局,想當然爾市政府又是互踢皮球。


既然無法靠公部門的管理手段,整個徒步區的交通管理費用也是市政府公帑支出,都市更新處這幾年來已經在大稻埕地區有許多的 URS
與學校、NGO合作的機制,是否應該退場,並將這一類的地方與組織轉型,凝聚街區商家的共識,商家間是否能夠組成強而有力的組織,以文化、美學為前提制定共同的願景,而不是以商業利益為主。


而退場的 URS 空間,是否回歸商業機制,或是提供更多元化公共用途。這些空間在民間是資產,但是在公部門卻是變成了負債,政府應在這些價值轉換中有更清楚的目標。


大稻埕自開發以來,十分接納新的商業經營手法,有別於艋舺、大龍峒以同鄉郊商的模式,日本時代以同業公會凝聚共識的做法,現在社會多元,百業爭鳴之下組成這樣的組織的確不容易,但是否由大稻埕的商家先行組織,也取得許多同業公會的信任,才是大稻埕之福。


馬德里的搶匪、巴黎的扒手、羅馬的小偷都沒有阻止全世界的觀光人潮,但大稻埕人潮才剛增加,我們不要被自己的消費文化所擊潰。



圖說:大稻埕不只有南北乾貨中藥材、陣頭、小吃等,是多元文化的集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