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4

【宜蘭】Stay 旅人書店

每次到四九這邊,都覺得是一直不斷進化的書店,雖然書架上的書不多,可是每一本可都是有主人風格,雖然不全然是新出版的書,可是每一本都讓人想要收藏。


在這書架前看了好多書,買了《上行京都》

這是獨立書店的優點,可以吸引到臭味相投的人,即使是飄雨的午後時光,也有幾個朋友在書店內晃蕩閒聊,享受幾許生活的肆意,外觀不起眼的小屋,進入室內極簡的裝飾,沒有過度的用品,突顯簡單的哲學,拿起主人設計的小刊物,這條路走得深度,才能走得久。

我又開始慫恿四九要來辦文化導覽,如頭城的 Roger Li 所做的事情,至少讓更多在地人投入,知道如何愛鄉愛地方,四九總是很謙虛的說他甚麼都不會。

不知道我是要害人,還是給誠心的建議呢?一切隨心而走不是那麼容易。


之前到舊書櫃買了兩本書:《祖父的六抽小櫃》、《柳宗悅,日本民藝之旅》

【宜蘭】旁觀者逛市場


很喜歡到一個地方逛市場,除了可以看到曾經繁華過的老房子立面,雖然我們很喜歡用大招牌遮住。也可以看到地方特色物產。

我其實想到宜蘭市的市場去吃魚丸湯,繞了兩圈,找不到熟悉的店面,於是在市場、陽明醫院、大小巷子內晃蕩,看到了老人坐著輪椅、小電車,有些甚至吊著點滴,還是很享受逛市場的樂趣,反倒是我這個揹著大黑後包包的大叔,一看就是局外人的死觀光客。

已經煮好的滷味、生鮮魚貨與醃製好各式雞鴨肉品,傳統殺豬肉攤,從市場滿溢出來綿延不斷的蔬果攤,諾大的馬路停滿了機車,原來大家都不是走路過來買菜,只有我這個觀光客才是散步過來的。

宜蘭市區小小的,應是很有特色的小城風情,機車與汽車若有效的安排,是個很容易長居的地方。

【宜蘭】淡江大學蘭陽校區,我的《書寫人生》

晚上八點鐘,窗外雖然飄著細雨,朦朧中看的到蘭陽平原的燈光,夜晚雖看不到龜山島,也看不到海,但聽到大鳥叫聲、蛙鳴,以及種種的天籟。


若以我現在的年紀,能夠在此仙境念大學,一定非常的享受。但是要是回到二十幾年前,我想我死也不會來此念書吧?能夠享受空寂的人生,或許都有過人之處,佩服在此服務的老師。


告別了美麗的淡江蘭陽校區,雖然能見度沒有很好,但是很喜歡這樣的溫度,有點熱但也不至於汗流浹背的中午,我穿著T恤出了校門。

門口的警衛問我說:你是做甚麼工程?我愣了一下,回答說:來演講啊!

後來才發現,原來我穿著太像工人了。哈哈!也很少有人一早就來學校演講結束的吧?課程的時間是上午八點到十點,一結束,我就急忙的想跑到宜蘭去逛市場。

【宜蘭】The Wall 賣捌所


今天差點就要坐進去凹間當成展覽品了。

這是台灣應用日式空間的趣味吧!保存良好的日式木屋,若沒有被拆除掉蓋大樓,也沒有被重建,總會看到歷史的痕跡。

那邊可能改過變成廚房,或許櫥櫃被改成展示櫃,榻榻米或許被換成木頭地板,原來就被墊高的高床式建築,因應生活空間的需求,庭院也墊高了,所有的空間充滿了不同年代不同的用途,而主人原先最喜歡放置凹間的那根木頭,或許被釘上了很多釘子,庭院那顆主人最喜愛的家樹,還在那邊呼吸。

我最喜歡二樓的榻榻米房間,沒有過度的裝飾品,簡單樸實的讓客人在此活動,紙門一關一開,可形成多個不同大小的空間。

有生活氣息隨興的裝飾品,掛著反核旗與獨立啤酒,動感的後現代搖滾音樂,坐下來點了一杯黑栗醋果茶,標示著每種料理飲品都是廚房阿姨手工現做,充滿愛意,所以要耐心等候。等了一陣子,我偷偷的跑到廚房外去觀察到底阿姨來了沒有,原來今天值班的阿姨是一個充滿了笑容可愛的正妹。

由於充滿愛意,由於充滿愛意,由於充滿愛意,所以非常需要你們的耐心等候。

我沉溺在凹間主人柱前面的隱匿空間,可以聽到所有人的聲音,包含遠方的廚房,右前方客廳那一桌,除了兩個把玩相機的男客不發一語,前面媽媽行雲流水的台語聊天聲,無論是節奏用音調,還會學不同人講話,比說書人還厲害,值得學習!

2015/04/23

【宜蘭】頭城木房子咖啡‧茶館


去木房子咖啡‧茶館翻開在地人的手繪書,我沒有看太多的文字,就讓我感動滿滿,是那樣的線條,一下子就說出了對於頭城的回憶。佩服馬丁的功力,那文字更是催化劑,不知道頭城人有無看得懂?


我只要一出門,就會遇到好多好熱情的人們,很高興巧遇這個療心卡的製作人,我是非常嚴重的卡片控,只要有出撲克牌、療癒卡、心靈卡之類的,我一定大量收集,只是最近幾年覺得堆在書架上也不是辦法,遇到有需要的人就送出去,這一本療心卡現在不知道在誰手裡啊?

看著木房子夫婦在這邊經營,還接了不少導覽,想必一定非常辛苦的支撐,但是夫婦可以一起努力,怎樣辛苦都很甜美,而且他們的導覽還是收費的喔!地方公部門也不知道如何補助,或許也是不錯,這樣可以殺出一條生存之道。

【宜蘭】頭城綠木由心

從家裡出發,不過四十分鐘,我就坐在一棟日式木屋內,而且是坐在以前的衣櫥內,這裡曾經也放置過書架,成為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的拍攝地,如今,劇中拍攝地的兩家閱樂書店,都有提供飲品服務,也都有書架。


書,雖然是配角,但是都默默的在角落發光發熱。正在考慮要不要把自己的書送給老闆?希望安插在一個角落等待有緣人。

去年,經過這家店在拍攝偶像劇,今年有了另一個主人,於是跑進來就開始工作讀書,老闆很認真的介紹產品,有文昌筆套、環保筷子湯匙之類的,幾樣產品都有很好聽的名字,可惜我只想要趕快坐下來,都沒記住。

看書看到一個段落,突然發現那邊有陶藝品,是 大隱陶集 孫老師的作品,心想不只是書架上有熟悉的書,聊了一下,老闆居然以前還是同事。

老闆跟我同年紀,但看起來比我年輕的多,今天的相遇,一切應該都是老房子的機緣吧?頭城的細雨沒有那麼急,我在街上繞了一下,看著老闆專心的窩在溫暖燈光的房子內,除了迎接假日的觀光客,平日也有一些國高中生客人,一個空間要談甚麼文創再生,只要有人的交會,就有了一切。

2015/04/19

【台北】城市的書香與菁英區,楊佳嫻的溫州街與台大


楊老師也太強了,可以一直講一直講。

楊佳嫻描述了簡媜的《天涯海角》裏頭有穗花棋盤腳,在傅園也有看到,終於跟作者有了一點點的交會。

今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學院一直是我們這種理工宅男,夢寐以求可以踏入的地方,到了大三終於有時間選修文學院的課程,可能可以選的太少了,於是修了洞洞館的哲學課。

我想起了當時學生運動,文學院也參一腳,不但同學頭上要綁刻意的白布條,在文學院的大樓上也掛了白布條。那天,1989年,我特別拿了相機去拍美女,真應該把當年的照片翻出來數位化才是。

比起文學院的明亮,椰林大道的另一側的農學院顯得非常的陰暗。而我聽到楊佳嫻說文學院那邊熱的要死,研究室都塞不下老師的辦公桌了,這點倒是跟地質系蠻像的啊!

當我跟著導覽老師一直走,心裡浮現的是國中畢業我跟著同學騎腳踏車來玩的畫面,那天的台大行,讓我三年後可以順利的考上台大,今天不是我帶導覽,心情輕鬆的慢行,讓我想起了一些軼事。

在校史館買了一個帆布袋,上面有許倬雲教授所說的:現在全球正在經歷巨大轉變:知識成為商品,知識成為權力的來源,掌握知識的人操縱市場、操縱知識的武器。



2015/04/18

【台北】這城市的人們,理所當然的角色扮演


每次到了公共場所,就覺得為何台北市的人個性那麼鮮明,例如坐捷運的時候,孕婦、老人、小孩一定要坐在博愛座上。

我看到了某個胖胖稍有不方便的女士要求一定要坐在靠門的位置,還把一個不算老的太太趕起來,而這個不算老的太太旁邊坐的是行動稍有不方便的女兒。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在眼前不斷的流轉,我聽到了小朋友一定要坐在博愛座上大聲的喧鬧,下車的時候一定要奔跑、跌倒、哭泣,然後阿公阿嬤一定要上前去抱起來,父母則是在旁邊裝作不關心。

大陸的觀光客一定要在捷運吃東西、一定要不小心濺出飲料,然後歐美外國人一定要不知道路,日本人一定要拿一本旅遊書,香港人一定要揹著背包熟門熟路的行走,歐巴桑一定要豪邁的發表正義言論,歐吉桑一定要低頭的表演自己不存在,年輕人一定要一群人在一起表現出存在感,而大叔如我則是只能在臉書剩下一張嘴。

以上只是捷運內外、公園、路上行走的遇見,這些有強烈角色扮演慾望的城市人們,或許只佔不到一成比例的人,卻代表著我們這個城市的各年齡階層對彼此的認識。

更深入的,進入一家咖啡館,客人一定要過分的要求,來看看服務人員的反應,而服務人員一定要充分滿足路過不一定是該店的客人。這不是很荒謬嗎?

但是,每天看著大家 cosplay 各式各樣的角色,不能逾越,也不應該有別的表情。今天,你要表演怎樣的人呢?




今天在赤峰街周邊散步繞了三圈的導覽

繞了三圈的店沒有重複到,的確不容易,赤峰街在三十年前,都是五金雜貨,牆面有紅包場海報,牆面總是斑駁油油的小吃店,二十年前是修車廠與汽車零件,十年前有些店轉賣汽車音響。我不知道在淡水支線(北淡線)的鐵路旁,這裡有些甚麼?

最近看了李日章教授的《赤峰街五號》如今是個美髮店,在這巷道內散步,的確新舊交融,心裡是五味雜陳,導覽者張嘉行說:沒有好壞對錯,幾年後這邊就會像忠孝東路東區的巷內一樣,滿是服飾、餐飲店吧!

這城市變化的太快,我的確已經忘了他當年的容顏。

《黑膠男孩》與爐鍋咖啡音樂廳店

我只知道這是一人分飾多角的音樂劇,沒想到會那麼有戲劇性,而且用黑膠時代,到了錄音帶時代,到了現在用 MP3 時代,劇中的父親雖然沒能陪著小孩長大,但聲音一樣可以傳承很多事情。



(由於不能破梗,就讓大家一起進入實驗劇場去看結果吧!)

我可以把一本書的手稿留給我兒子來出版嗎?




久未來,剛好家裡沒豆子,買二送一。這裡一樣客人一多就忙得不可開交,但也只能配置一個妹妹,手忙腳亂之下還能手沖,而且還有老闆雄厚的氣味,厲害!!!

2015/04/17

《約飯》從相親到約飯/2015

這一百年來,全世界的男女平權運動自由戀愛後,沒想到男女還是要靠相親才能走入婚姻。



雖然參與約飯的人只有男女雙方,少了雙方的長輩,也少了敲邊鼓的媒人,但是基本上型態是一樣的,有的是男女少了自信,有時是少了一個步入禮堂的理由。

媒人變成了食物,室內裝潢成為了解各地文化的敲門磚,了解食物細部的調味方式,來分辨做人處事的基本態度。

要在一頓飯的時間認識一個人非常不容易,很多人總覺得談戀愛太花時間了,還不如就一直約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