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書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780
1920年代的台灣,是邁入現代化最快速改變的一個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全世界的思想快速的交流,一棟棟華麗的建築拔地而起,講求美感、快速,花磚成為熱門的建材,而且經久耐用,時光流轉色澤仍然鮮明。
當兵時,在金門的荒煙漫草中驚見美麗的花磚,對花磚有了好奇心,但也僅止於驚嘆的階段。如今看到康老師多年的收集,有系統的整理出版,讓大家看到磁磚在世界文化的脈絡中佔有一席之地,從來不排斥外來文化的台灣與外島,經常是保留多元文化的地方。
小時候看著工人用水泥砌磚蓋屋,房子蓋好了在外牆貼上磁磚。台語中的「紅毛土」原來是荷蘭人帶來台灣的,日語中的外來語「太魯」(Tile)就是瓷磚。建築工人的日常用語,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外國人來台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棟棟公寓大樓,會把原本應是浴室廁所用的磁磚貼在屋子外面!或許是因為台灣多雨潮濕,貼上磁磚不退色又容易清洗。稍有講究的建築師,會去找特別的花磚,在陽台、梁柱上貼一兩塊,在平淡無奇的顏色中,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台灣的花磚流行大概就是 1920-1935年間,或許是戰爭的因素,或是更多更新的建築材料問世,也或許成本原因而式微。但最近幾年台灣推廣文化創意商品,看到不少花磚圖騰大量的被重用,無論是貼紙、膠帶、明信片、吸水杯墊等等。
企望這些有美感的事物再生的同時,能在一些老房子重新維修,或者大廈重新拉皮的工程中,加入或加回這些圖案,重新找回當年的花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