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18/10/21
2018/01/03
2017/01/21
《在台灣尋找Y字路》作者:栖來光小姐,譯者:邱函妮小姐,只是寫序:水瓶子先生
在青鳥書店舉辦的新書分享,當時看完栖來光小姐的書稿,覺得這個日本人真厲害,這個島上發生微不足道的小事,透過他的觀察文字,覺得生活在台北還真有趣,例如:平常根本不會注意到的小廟,廟前會有布袋戲的表演,還有這個廟隨著當時移民來台的是哪個族群等等,或許是我們對周遭生活太『無感』,對這樣的事情覺得太『平常』了而不關注。
邱函妮小姐私下跟我說,翻譯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倒不是因為這些歷史地理的因素,而是這個作者有時候太跳,她回頭看著『北門君』跟她微笑,許多地景地貌經常會有擬人化,所以到底是要翻譯成『君』,還是『桑』,傷痛她的腦筋。
這點觀察我倒是沒有在意,或許念藝術的人,大部分都會把自己的感情放在文字內,我想邱函妮小姐本身的研究讓她非常的理性,實事求是,這樣的翻譯者,的確也讓這本書添加了不少理性的價值。
若有機會的話,利用假期,好好地在咀嚼一次這本書。— 在青鳥 Bleu&Book 。
2017/01/05
《在台灣尋找Y字路》推薦序:Y字路述說台灣的故事(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9660
到日本旅行,喜歡到老喫茶店喝杯咖啡休息,觀察剛開店時老夫婦的不用言語、彼此分工的態度,把燈箱、菜單架子推出去,打開窗戶後準時地把開業的木牌面向門外。Y字路喫茶店的糖罐、杯子,雖然很陳舊,但是透過光線折射,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的風情。來用餐的常客顧自地看著店內書櫃的漫畫,一切都不用多言,大家一起享受著這共同的空間。
關於「Y字路」,在台灣人的印象中,大部分是用「三角窗」來形容位於街角的商店。看完了這本書,很難想像作者從日本來到台灣,才居住了十年。生活在台北的我們,看著每天經過的「三角窗」,漸漸從兒時的「柑仔店」轉變為「便利商店」,或許會有母親與老闆娘在「亭仔腳」聊天的記憶,但從來沒想到曾經有小水圳、土地公廟,甚至是舊鐵道的遺跡。
栖來光從老地圖中扮演柯南的角色,在現代都市叢林中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每一個Y字路好像活起來跟我們述說當地曾經發生的故事。這本書很值得拿在手上,到某一個「Y字路」仔細地對照老地圖,回顧此地所發生的故事。
東山彰良的《流》,對於台北老城區這個場景,放入了因為終戰後來自各地的人,提醒我們必須更深刻地面對歷史;吉田修一的《路》,在高鐵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說出了台日三個世代的糾葛;我想這本書將會是一個起點,讓我們更珍惜這座城市的發展,珍惜地理環境,反省我們到底要留給後世什麼樣的城市?
人生往前走非常容易,但回頭咀嚼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非常不容易!
我們的城市目前也在開發路上面臨了「Y字路」抉擇;對於到底是要全部拆除、還是全部保留,向右走或向左走的難題,台灣獨特地經常用「火」來解決問題,或許哪一天書中的「Y字路」也會逐漸消失,但這樣多樣性的路口,是不是給我們一個「新舊並存」的啟示呢!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959
這篇書摘是野草居食屋附近為背景,除了週邊的紀州庵之外,作者還發現週邊有眾多的小廟,這我平常都沒發現,昨天參加鴻鴻的導覽,才發現哪邊還有很多素食餐廳,中醫診所,中藥店。
2016/12/07
《大人的西洋美術史》
又要來推薦一本書,其實看過之後覺得這本應該是高中、大學生應該就懂得內容,可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可能教不出這思考模式的孩子,我想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老師,而是在於家長。
經常聽到家長問:有甚麼安親班,或是有甚麼值得學習的事情,我要讓我小孩去學,去體驗一下,導致到了最後,我們的小孩是大人想體驗的"大平台",因此小孩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之前去上一個寫作班,有一個媽媽幫大學剛畢業的女兒報名,結果女兒根本不願意來,因為媽媽繳錢了,所以只好媽媽來上課,其實上甚麼課,甚麼年紀都不會太遲的。
這本書用各式各樣的角度、方法,來歸納西洋美術畫作,真的是欣賞畫作的基礎,既然取名為"大人的",我想就是大人要去了解的了,這幾年公部門一直在推廣"美學",但是光是小孩了解了有甚麼用,應該是大人好好的去學好基礎,讓小孩長大了來改變這座島嶼的美學吧!
2016/11/03
《名畫的密碼》一本書輕鬆帶你進入西洋藝術世界
從第一次到法國旅行,在羅浮宮、凡爾賽宮聽導遊介紹西洋繪畫、雕刻、歷史等故事,至今我已經去過歐洲好幾回了,也上過無數西洋藝術史的課程,翻閱過許多希臘神話、聖經、建築史等相關書籍。然而,每次到了博物館、藝術廣場、教堂的現場,心中仍然有很大的無奈感,不知這些藝術家在創作這些作品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
所有的藝術史老師都告訴我們,要真正看懂一幅畫作背後的意義,必須先熟悉希臘神話、聖經與相關的歷史故事,但是即使將這些故事全部熟記以後,到了博物館,看到米開朗基羅所雕刻的肌肉男大衛,以及不同藝術家所雕刻出的有點「娘」、又有著少女酥胸的大衛雕刻銅像,不知情的人還以為藝術家雕刻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
再看看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修復後顏色鮮豔的《創世紀》中暗藏著什麼樣的密碼?我們在現場抬著頭,死命的想要看懂畫中的聖經故事,但那畢竟不是我們熟悉的宗教信仰,等到終於分辨出哪一個是亞當、哪一個是夏娃時,脖子早就抽筋了。另外,《創世紀》畫中有許多位先知,他們分別有著什麼樣的故事?而米開朗基羅為了暗諷教皇,又在畫中哪些地方動了手腳呢?
本書前半段帶你很快的了解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與他們作品中的密碼;當然,這只是個開端,後來的卡拉瓦喬、魯本斯、布雪等大師也都創造了各自的密碼。這些密碼圍繞著歐洲歷史、文化與當時的社會氛圍,影響了後代許多位藝術家。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介紹了許多國外教堂中的藝術作品,例如米蘭聖母感恩修道院裡的《最後的晚餐》。反觀臺灣的寺廟,如三川殿,也有著不少佛教、神話、忠孝節義的故事,或許只要我們以藝術的眼光去欣賞與了解,也能有許多收穫。
姜松所寫的這本導覽書非常詳盡,用淺顯易懂、活潑生動的語言,以及許多精美圖片和細節描述,來介紹博物館裡的藝術名作,並告訴我們藝術家創作的背景,讓讀者彷彿親臨現場一般,跟隨作者一一探查名畫背後的密碼。閱畢這本書後,使我非常想再度出發去旅行,重遊那些博物館。
話不多說,我們馬上進入西洋藝術世界吧!
旅遊作家、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2016/11/02
《咖啡的科學》推薦序 一杯咖啡的背後,曲折縈紆的故事(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一杯咖啡從產地到身體裡的故事,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得清楚,但這本書《咖啡的科學》點出了這些歷史文化的轉折。
今天,不過是這二十年間,台灣咖啡的進步,從烘焙到各式各樣的沖煮方式,已經融入到了一般辦公室、家庭之中。即使家裡沒有像樣的器材,到便利商店或連鎖咖啡館,不需要店員多做介紹,每個人都可以無礙地點一杯咖啡來品嘗,無論是單品、拿鐵、卡布基諾、濃縮或是美式咖啡。
的確,咖啡樹是航海殖民時代才帶到世界各地栽種,咖啡製程的演進也花了好幾百年,到目前為止還在創新變化。阿曼的咖啡,帶有咖啡殼的味道,有著與土耳其咖啡相同的味道,但土耳其咖啡喝到底下會有咖啡渣沉澱,還可以用來算命。維也納創出了咖啡與鮮奶不同比例的咖啡,若研究了維也納咖啡館林立的起源,又與土耳其人相關。原來,各地的人都用一包包的咖啡豆與相關貿易行為來創造財富,細查歷史故事,鎖國、禁運、戰爭、甜菜根、茶葉,竟都與咖啡貿易習習相關。
刺激我們味蕾的咖啡、引發日常身體變化的咖啡因,其實是「果實籽」而不是「豆科」!因為這樣的誤解,我們經常把一杯「咖啡」當成提神的飲品,而不是養身的「水果」。
二次戰後,去殖民風潮盛行,但咖啡的種植範圍,卻越來越大,至於農民的生活,是否有獲得改善?公平貿易咖啡豆的推行,企望改善資本主義的缺點,還有蔭下栽種的農法,咖啡都考驗著你我的「人性」!無論是烘豆師、咖啡館的服務生或是喝咖啡的人,啜飲一杯咖啡的同時,是否懷著感恩之心呢?
或許人們進入咖啡館的理由大不相同,大部分是與朋友聊天敘舊,有人是為了工作,有人聽音樂,有人貪圖一杯咖啡的美味,甚至是到咖啡館欣賞帥哥、正妹,能夠聊上幾句就心滿意足。
若回頭了解一下台灣咖啡館發展的過程,放在咖啡館門口的南洋椰子樹盆摘,強調百萬裝潢,高級留聲機音響播放爵士樂,台灣這樣的一九二○年代,進入一家咖啡館就好像進入了現代化社會。用酒精燈讓水煮沸,溫度計量著水溫,賽鳳壺翻滾的咖啡粉,好像在做化學實驗一般的黑色飲料就出現了。大家談論著是西方的科學、人權的進步,也或者談論著西方印象派畫家的有趣軼事,大家聽著爵士樂,有人更大放厥辭的訴說著西洋古典樂的歷史。
以上就是台灣咖啡館的起點,一個思想爆發的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無不剷除傳統、倫理等舊思想,咖啡館成為台灣的人文、邏輯、科學思想散布的介質,也讓台灣人藉由咖啡,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
當年的咖啡館甚麼都賣,甚麼都不奇怪,除了賣咖啡、賣藝術品之外,有的甚至讓男性客人有點談小戀愛的感覺──「女給」,這種不支薪卻能在咖啡館陪聊天賺小費的特殊行業,有點類似現在熱炒店賣啤酒的小姐;不少「女給」甚至已婚,錢賺得比丈夫還要多,形成男女工作不平等的社會衝擊。
二次戰後那個苦悶的年代,咖啡館、酒樓被政府強迫改名為「公共食堂」,進一步為了杜絕情色,端正社會風氣,政府更規定咖啡館的椅背要低於肩膀,燈光在多大的空間必須要有多少燭光的亮度,窗戶不准張貼不透光的貼紙,必須讓警員能夠在戶外就看清楚室內是否真正的在喝咖啡。
從戰後政府的管制,一是物資的貧瘠,二是政治白色恐怖,三是咖啡館與情色的關係,個人認為是台灣咖啡館的黑暗時期,看了《咖啡的科學》這本書有趣的描述,原來在世界各地,咖啡館都曾有過這樣的歷史情節,是咖啡因觸動著自由人權的意識,還是國際化的思想影響著所有的人類……看完這本書,自己沖煮一杯咖啡,每個人又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2016/09/22
志龍與房龍,從《繁星巨浪》中,我讀到了人文精神!
今年年初出版社要我推薦一本藝術相關的書,當我看了第一章,無論如何就一定要推薦,還厚臉皮的詢問出版社,是否可以寫推薦序,但得到的回覆是不需要,只要掛名推薦即可。
沒想到在我都忘了這件事情的時候,出國旅行同團的團友竟然是本書的作者,回國後收到出版社送來剛出爐的『巨』作,六百多頁線裝的精裝書。後來因為想要找中東的咖啡館照片,把多年前去中東各國的照片翻出來,意外的看到志龍與領隊的合照,那張照片還是我拍下的,這樣的緣分還真令人驚奇。
如今,我再讀了一次第一章卡拉瓦喬,雖然很多藝術史的老師都會用各種的角度來詮釋藝術作品,但是在台灣,以『人』的角度來說明賞析畫作,並具體描述當時的政經環境、社會背景、生活景貌還原藝術家的取材的方式、發想、企圖心等,我想應該需要長時間的爬梳與同理心的感受,並且要隨著藝術家所到之處去體會探訪,才能完成這樣的作品。
這讓我想到了『房龍』,1882年出生的荷蘭裔美國人,以生動詼諧輕鬆的筆調,很快速的讓大家了解藝術史、建築、歷史、文化,房龍大體上也是透過旅行來了解這個各地文化,他的書在美國十分暢銷,但未取得相應的學術地位與成就,被定位在「優秀的通俗歷史作家」。
有不少人跟我反映房龍的書並不容易閱讀,我想有可能是台灣的歷史教育比較少用比喻的擬人法,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用一個『人』來形容、說明一個事件,我們也經常死背因、果,忽略中間的過程,導致看不懂房龍所要表達的過程,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人文精神吧!正是我們台灣人十分欠缺的。
『志龍』把每一段的因果辯證書寫的極為淋漓盡致,若一幅畫作代表一顆珍珠,這本書就好像一條線串起了一顆顆的珍珠,而且許多在美術館不顯眼的珍珠,當被串成一串擦拭乾淨後的項鍊的時候,我們才驚嘆每一個珍珠的美麗耀眼。
我想這本書的企圖不只是詮釋一個藝術家的故事,而是想要詮釋從卡拉瓦喬時代一直到畢卡索時代,藝術史發展的脈絡,開場白就十分戲劇性,選擇了威尼斯畫派提香的徒孫卡拉瓦喬,雖然卡拉瓦喬沒有親自被這個師公所教導過,但是書中舉證了眾多的證據。
我們在往前追溯,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與文藝復興,甚至與更早期藝術史中的歌德式藝術的藝術家都有相關傳承。之後,印象派的畫家們,也對學院派的作品有了另類的學習與諷刺,這一點正與卡拉瓦喬的心態隱隱的相呼應。
若以讀歷史小說的角度來說,個人感覺第二章的發展過於快速,藝術史這中間的故事也不少,或許是以藝術家的脈絡來看,書中這幾位大師的重點,都堪稱是光影魔術師,每個人在個性上也都十分的亮眼,這樣的繁星串起的巨浪,更能突顯這個主題。
透過旅行初識志龍兄,但是或許之前就讀過他的《擁抱絲路》一書,也讀了這本書《繁星巨浪》,感覺已經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喜歡旅行、閱讀、書寫的人即使在不同時間認識,談到高更、卡拉瓦喬,都好像是跨越時間的朋友,透過書,我們得以與古人、藝術家神交,這正是我們缺乏的思考方式,透過這些藝術畫作,其實只是一個介質,讓我們更容易親近接觸到這樣的人文精神。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178
2016/08/07
《名古屋來去喫茶店》名古屋喫茶店文化,看這一本就夠了
名古屋自 1907年開港以來,咖啡館、喫茶店融合了各式西方料理,點咖啡還送吐司、水煮蛋。到名古屋旅行,別忘了早點起床體驗獨特的早餐文化。
日文翻譯過來的圖文書,很有誠意,不但照片多,還有地圖,圖說、BOX 都很足夠,買翻譯日本的書,賺到的是編輯能力吧!
名古屋 來去喫茶店:名古屋喫茶店文化,看這一本就夠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2827
2016/06/26
《藍瓶子咖啡》推薦
2016/01/07
《世界咖啡地圖》推薦,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2015/12/31
《伊斯坦堡漫步》新舊雜陳的永恆城市 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0256
喝了一口土耳其咖啡,很重很濃的咖啡殼的味道,那是一種無法抹煞的記憶,但是咖啡味很淺,有如一縷輕煙,就好像水煙一般,雖然沒有甚麼滋味,頭腦卻輕盈的如在天堂一般,看著蘇菲旋轉,緩慢地儀式,一直一直一直不斷地旋轉,彷彿思緒直通阿拉的天聽。我試著雙手攤開手心朝上,幻想著吸收點來自阿拉的真氣。
坐纜車上了高丘,底下是墓園,進入了一個以作家為名的咖啡木屋(Pierre Loti 皮耶‧羅迪咖啡館),在希臘神話的金角灣眺望著博斯普魯斯海峽,歐、亞大陸的交界處,也是黑海與地中海的交通要道,中間有浪漫的愛情海,當然歷史上也是血腥殺戮的必爭之地。
我會想著君士坦丁大帝,也會想到十字軍東征,當然也想過鄂圖曼土耳其輝煌的年代,硬是把咖啡銷售到歐陸,希望擴張自己的利益。至今還在的城牆、水道橋,基督宗教的教堂,與改裝的清真寺,數也數不完的後宮房間,還有專門進行割禮的房間,千年歷史總在我眼中快播過去,無論是宗教衝突還是種族爭戰,但我還無法真切的感受到。
伊斯坦堡的博物館,有亞歷山大的足跡,馬賽克的輝煌藝術,也有蘇菲亞大教堂的圓頂,街道中有西方新藝術的設計,傳統的噹噹電車優游其中,應接不暇種種歷史的痕跡,當然也有現代民主抗議與鎮暴警察,我們的媒體報導中的緊張氣氛,但在當地是稀鬆平常的嘉年華。
我試著從各類書中想要得知伊斯坦堡的一切,旅行書中零星的歷史,到了當地沒有好的導遊,根本無法體會;歷史書中沒有插畫,讀了一下就睡著,更難融會貫通。但這本《伊斯坦堡漫步》所規劃的路線,讓你我在漫步中感受,而伊斯坦堡的新舊雜陳的建築,讓人真切的走入的歷史之中。
我忘不了夕陽後天空的藍,星子伴著一抹新月在清真寺的高丘上對唱,那像是土耳其的國旗飄揚著,我也忘不了地下宮殿的梅杜莎,那是一種美麗與神的詛咒,人們看到她就變成永恆的石頭,我想著為什麼人們總是恐懼的臉面對梅杜莎,變成石頭不就是一種永恆嗎?希望我也可以勇敢的面對這座永恆的城市。
2015/12/10
《羅馬漫步》推薦:完美的羅馬再現/青田七六文化長
到羅馬的第一眼,與各式電影中的場景大異其趣,羅馬競技場剩下不到一半,完全看不到華麗的鍍金與壯闊的鑄鐵建築,很多觀光景點只看到斷石殘壁。保存最好的萬神殿,進入大廳看到這神奇的天光,想想兩千年前就可以有這樣的技術,蓋起這麼大的圓頂,底下沒有石柱支撐,到底是怎樣的技術呢?
或許有人會說羅馬文化承襲希臘文化,而羅馬帝國可以快速的擴大版圖,只是靠高壓的軍事統治,若這樣來看羅馬,未免有點狹隘了,在這座城市的建築,到處可以看到混擬土的技術,能夠快速地搬動大石塊到各地,興建適合在地化的宗教神殿,建築通往各城市的道路,打通貿易交通之路。除此之外,利用各地附庸國的特產,也讓羅馬這座城市,享受了各地最新技術、最新產品,還有最國際化的新流行事物。
然而,羅馬帝國的崛起,從希臘的多神教,最後轉變成基督宗教的一神論,天主教的中心,耶穌大弟子彼得的基地,從基督教徒被迫害,到了教皇統治著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與聖地耶路薩冷的分合,羅馬這座城市與世界各國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處可見,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只是地理上的道路,也是宗教心靈之路,更是共和國民主政治的發源地。
走一趟羅馬,你會發現層層疊疊的歷史,在同一個地方發生,書中規劃的漫步路線,有時交錯而行,書中的插畫提供了回到當年的想像,緩慢的跟隨一條路的主題而走,一個羅馬,千萬種風貌,每一個歷史切面,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羅馬帝國的縮影。尼祿焚城的傳說或許不是那麼重要,但羅馬這座城市的確輝煌過,每一個年代都留下了足跡。
羅馬的都市計畫,從早期的兩個方尖碑,兩個點形成了一條線,一條中軸線互相對稱的規劃方式,歷經了文藝復興之後的巴洛克時期,製造張力的弧度,橢圓狀、螺旋狀的空間,利用光線的明暗變化,在這座城市有限的空間,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若想要知道貝尼尼與博羅米尼之間的競爭,一定要看「巴洛克對角線」這一章節,比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還要精采萬千。
《羅馬假期》的浪漫愛情,對照伍迪‧艾倫《愛上羅馬》的荒謬愛情;《神鬼戰士(角鬥士)》、《賓漢》片中描述基督宗教的崛起;《羅馬帝國艷情史》與《羅馬浴場》紀錄羅馬帝國皇帝的不同作風;《王者天下》與《帝國戰記》都可以看到軍人與帝國的關聯度,這些相同題材的電影,就好像神話中母狼孕育出的雙胞胎,雖然長相相同,但個性卻南轅北轍,正好說明羅馬這座城市的身世。
透過這本書不同路線不同角度的切入,感受得不只有羅馬漫步,還有人類文化的漫步。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8307
2015/11/05
《小日子》2015.10 No.42,我們喜愛的書籍
2015/10/08
《佛羅倫斯漫步》推薦:放慢腳步、享受孤寂、細細品味/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第一次去佛羅倫斯旅行,安排了八天七夜,到達的第一天就走了一圈,當晚有點後悔怎麼排了那麼多天,可是走到後來幾天,雖然經過類似的巷弄,但發現時間不太夠用,留下未走完的遺憾,漫步佛羅倫斯,其實要花幾輩子的時間。
本書開宗明義說明佛羅倫斯最美的風景是「人」,這些不同年代、不同專長,或許出生地也不是佛羅倫斯,但卻愛上了這個不完美、不對稱,永遠未完工的小城市,很多文學家選擇在此長居,更多建築師透過競標取得作品永久在佛羅倫斯發表的機會,貴族家族間爭奪政權,卻留下了雋永的建築,更奇特的是經過幾次大水侵襲沖毀了橋梁,佛羅倫斯人選擇了原來的樣式,把橋蓋了回來。
這樣念舊的城市,卻是文藝復興的創造地,也曾經貴族間的鬥爭,文藝復興差點功敗垂成,在領主廣場燒死了許多政敵與藝術家。但丁用方言創作,也是文藝復興可以開散枝葉的重要因素。當你拿著書在佛羅倫斯閱讀,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馬上立體起來,好像就在你面前上演歷史事件。
在佛羅倫斯散步,你要能夠享受緩慢,曾經在米開朗基羅廣場鳥瞰整個城市,慢慢的回味前幾天走過那些教堂,遇到那些雕像。旁邊有個老先生會跟觀光客聊天,我發現聊最久的是日本的女生,而老先生的太太在一旁悶不吭聲孤寂的欣賞風景。我好像有點懂得米開朗基羅的心情,俯視這座城市的景象幾百年幾乎不變,能夠在這裡創作留下作品,必須享受「孤寂」,而米開朗基羅許多「未完成」的雕像,不正也是這座城市的個性。
米開朗基羅在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圓頂還未完工就過世,布魯內列斯基親眼看到自己設計的聖母百花教堂的圓頂完工,看著他的雕像,眺望著他設計的穹頂。我們觀光客或許爬一趟圓頂的樓梯,就喘的要命,但建照這個大圓頂的工人每天上上下下,在兩個圓頂間狹小的樓梯行走,想到但丁的神曲:有關地獄與天堂,想起了米開朗基羅在梵諦岡孤寂的面對天花板畫畫,上了圓頂看到了領主廣場的雕像,佛羅倫斯不是最偉大的城市,卻是讓藝術家實踐理想的天堂,但這座天堂有時也會變成地獄。
放慢腳步、享受孤寂、細細品味,佛羅倫斯的漫步,充滿了文化傳承的意味,達文西當年在佛羅倫斯遇見年少得志的米開朗基羅,那種惺惺相惜卻又較勁的意味,達文西在此留下的作品不多,後來到了米蘭發展。而米開朗基羅晚年在羅馬創作,放棄了許多他喜愛的雕刻計畫,一切的因緣交會,就在這座小城市小巷弄發生。
佛羅倫斯在漫步的過程,會偶遇到你累世的記憶,這也是這本書給人的獨特魅力。
2015/09/09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モチーフで読む美術史
寄件者 書 |
從大學開始就很喜歡看西洋畫作的書,旅行到世界各大城市最難忘的也是去博物館,本來也都只能看畫名,大概了解畫作的內容,但是要看懂整幅畫的細節,除了要懂希臘神話、聖經、歷史之外,更大的樂趣就是藏了一些水果、動物、食物等物品的隱喻,這本書就是在介紹這些,由於也只能寫一小段推薦,我就寫了這樣兩具句話:
「這本書讓你看懂西洋畫作的隱喻,也了解東西文化差異!」──水瓶子
很佩服新經典文化,很活絡的行銷模式,跟內容網站:【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合作,還有線上展覽活動,點這裡看看答案。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還出版了深夜食堂系列,利用書籍內相關內容在網路上辦活動,我想是最好的方式,但目前出版社好像鮮少用這種模式,值得所有出版社借鏡一下。
2015/09/05
《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推薦
寄件者 書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780
1920年代的台灣,是邁入現代化最快速改變的一個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全世界的思想快速的交流,一棟棟華麗的建築拔地而起,講求美感、快速,花磚成為熱門的建材,而且經久耐用,時光流轉色澤仍然鮮明。
當兵時,在金門的荒煙漫草中驚見美麗的花磚,對花磚有了好奇心,但也僅止於驚嘆的階段。如今看到康老師多年的收集,有系統的整理出版,讓大家看到磁磚在世界文化的脈絡中佔有一席之地,從來不排斥外來文化的台灣與外島,經常是保留多元文化的地方。
小時候看著工人用水泥砌磚蓋屋,房子蓋好了在外牆貼上磁磚。台語中的「紅毛土」原來是荷蘭人帶來台灣的,日語中的外來語「太魯」(Tile)就是瓷磚。建築工人的日常用語,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外國人來台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棟棟公寓大樓,會把原本應是浴室廁所用的磁磚貼在屋子外面!或許是因為台灣多雨潮濕,貼上磁磚不退色又容易清洗。稍有講究的建築師,會去找特別的花磚,在陽台、梁柱上貼一兩塊,在平淡無奇的顏色中,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台灣的花磚流行大概就是 1920-1935年間,或許是戰爭的因素,或是更多更新的建築材料問世,也或許成本原因而式微。但最近幾年台灣推廣文化創意商品,看到不少花磚圖騰大量的被重用,無論是貼紙、膠帶、明信片、吸水杯墊等等。
企望這些有美感的事物再生的同時,能在一些老房子重新維修,或者大廈重新拉皮的工程中,加入或加回這些圖案,重新找回當年的花磚文化。
《紐約漫步》推薦序
寄件者 書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783
自從荷蘭人在曼哈頓築了一道木牆要防止印地安人入侵之後,曼哈頓注定要成為移民追夢者的天堂,雖然整個曼哈頓的大量開發不過是這一百年來的事情,但本書規劃了這九條漫步路線,讓你看到紐約不同的風情,也是美國能納入各國移民的重要因素。今日這道木牆就是華爾街(Wall Stree),轉變為全球金融中心。
*傳承轉化為曼哈頓精神
紐約擁有眾多的摩天大樓,如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也發生了許多慘案,包括2001年發生的九一一事件;股市崩盤很多富人一夕之間一無所有,從高樓跳樓自殺;也發生許多大失火事件。但這些事件到了電影之中就轉變為一種浪漫的代名詞,在《金剛》與續集、《金玉盟》、《西雅圖夜未眠》的帝國大廈,都有著某種傳承的意義,這種傳承也被轉化了,我稱為曼哈頓精神。
曼哈頓也是世界的片場,散步在街頭經常看到電影的拍攝,有時候會覺得走入了電影之中,第一次去格林威治村,迎面而來兩個親密的男同志,令人尷尬的卻是自己的內心,本書介紹的眾多的電影,看過後都覺得又重返曼哈頓的街道,除了黑幫、動作、科幻片之外,伍迪艾倫發跡的城市,也是他作品中最常入景的地方,是多元文化在此安身立命的所在。
切爾西的空中綠蔭步道,讓我想到鬧哄哄的地鐵車廂在高架橋來來往往,紐約市長曾想要拆除,如今卻變成散步、慢跑的好地方,這樣的高廊也轉變為曼哈段藝術的集中點,串聯起了很多藝廊。原本藝廊的聚集區在蘇活區,但日漸高漲的房租,這些藝術家與藝廊遷移到切爾西,讓原本是陰暗的廢置倉庫,一改過去的樣貌,我想這也是曼哈頓精神吧!
*漫步在各民族的城市
華人留學生可能會到中國城逛一逛,喝一杯珍珠奶茶,或是吃一頓港式燴飯,上海江浙菜,走一趟中國城就能滿足思鄉情懷,儘管風味不如故鄉美味,但的確滿足了華人的需求。
以前聚集的猶太區,也因為猶太人有錢了離開這個區域,書中寫著:「下東城仍保留著意第緒世界臨時駐留的小小氛圍。參觀廉價公寓博物館(果園街90號),很容易就想像得出這些移民家庭,塞到小到不行公寓裏面過的生活。」,不只如此,猶太文化的食物烹調也豐富了曼哈頓。
不僅如此,在曼哈頓你可以很輕易的找到韓國人的街,也可以找到日本書店,土耳其的食物等。在還沒有網際網路以前,曼哈頓已經是通往世界各地文化的集線器(HUB)。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寫著:人們必須在心中懷著混亂,為了能夠創造一個舞動的新星。尼采用一輩子大部分的時間在散步中思考,我們有幸可以直接按圖索驥進入作者的漫步精隨,該書的作者並不是從小在此長大的紐約客,而是比利時人,描述紐約可以有千百種方式,讓我們透過《紐約漫步》重溫一場舊夢,無論這場夢是否令人回味!
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2015/09/04
三浦紫苑《嗯嗯,這就是工作的醍醐味啊!》
寄件者 台灣‧台北3 |
前幾天收到出版社寄來的這本書,打開來看書名沒有甚麼印象,可是看了內文,我一直:嗯嗯!嗯嗯!
內容印象非常深刻,而我又翻了一下三浦紫苑寫的採訪十六位過程,跟我最近的感受很類似。我每次要採訪前總是會擔心無法體會受訪者的心情,訪完寫出來又擔心跟受訪者的期待大不相同。尤其又提到了斷食、怪人、職員、職人、工匠等等關鍵字,感覺三浦紫苑跟我好相似啊!(有點往自己身上貼金的嗯嗯)
看到了書衣的水瓶子推薦,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本書我已經看了第二回,第一回出版社給我的書名是《嗯嗯,工作教我的事》,當時書名還沒有確定,我看完後寫了一句推薦語:
專業職人與三浦紫苑跳躍的對談,原來你我都是有趣有魅力的工作者。(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嗯嗯!看完這本書,我開始愛上了三蒲紫苑,也很羨慕她去採訪時,還可以攜帶速記人員,還有人幫忙整理文字,協調約會時間等等事務,簡直就是台灣大老闆的規格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005
2015/08/31
《香港‧澳門‧旅的散策》陳彧馨
很佩服出旅遊書的作者,一直是我不敢挑戰的領域,因為市面上這類的書實在太多了,要不住在當地一陣子,實在很難體會在地的特色,彧馨為了寫《追櫻》這本書,去日本好幾趟,而且停留很長的時間,為了寫咖啡館,也是到處趴趴走,這本香港、澳門,我想也都花費不貲,而且照片都拍得很棒。
我認為的旅遊書並不是資訊完整豐富,而是到了那一地的感受能夠踏實的寫出來。因為旅遊地可以很容易透過網路查詢到,重點是那一個地方有沒有「感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4490
這是我看完書寫的推薦:說香港小,其實玩一個月也轉不完。這本書中看似好像到處吃吃喝喝,其實為香港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紀錄。例如,高樓大廈間的街道上行走的叮叮車,作者與友人到灣仔石水渠街看老屋,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景色可能會消失。— 與陳彧馨、傑利、溫士凱 Danny Wen和快樂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