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8

《間諜橋》美國如何面對恐怖攻擊後的國際世界?



美國引以自豪的人權,在九一一之後,國家安全被無限上綱到不顧世界人權,討論這個問題的電影不少,但都沒有直擊核心,間諜橋雖然是演出冷戰時期人質交換,美國人利用東德與俄國之間的矛盾,一個間諜可以交換兩個人,但更值得思考的是美國長期以資本利益為考量的政策,是否還能保有「人權」這個最基本的價值。

飛越蘇聯 White Night 這部片子的夜,具有多層的意義,緯度高的夏季,夜裡都是白的,跳著芭蕾舞的舞者得不到自由,投奔美國後意外被劫機到蘇聯,於是又被監禁並且在白光燈下不斷的跳舞,蘇聯的冬季夜裡特別長,何時才能回到自由世界呢?

最後,這位芭蕾舞在強光照射下,黑夜宛如白夜,從交換人質中又重獲了自由。

如今,《間諜橋》用相同的劇碼,重回那段冷戰的日子,柏林圍牆搭建的那一刻,美國如何運用矛盾來換取人質,這個在兩伊戰爭使用的招數,以及後來的阿富汗,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也都是在這樣的矛盾中衍生出來更多的問題,我想是我們更值得思考的。

人權為何?只有美國人才有人權嗎?

2015/10/25

【台北】揪豆咖啡,一家咖啡館的氣息,會隨著出現的客人而有所改變



揪豆咖啡,一家咖啡館的氣息,會隨著出現的客人而有所改變吧!

當然,主控者還是老闆,可能是我太專心在這邊看書,星期日下午滿座的狀態下,大家很小聲的交談。這跟上周有很大的差異,其實,我到咖啡館最怕的就是聽到大聲講話的人士,要是言之有物還好,算是吸收一點別人的經驗,但若是無意義的喧洩,那可毀了好心情,但,你永遠不知道出現在你旁邊的客人,會是怎樣的人啊!

我喜歡老闆娘自己做的甜點,無添加香精,吃下去沒有負擔,今日午後的咖啡館,同時也是很舒服的時光。

2015/10/24

【台北】咖啡館的偷聽雜記



昨日下午,在某家咖啡館聽到一年輕妹妹講她第一個工作的經驗,突然很好奇是哪家出版社,後來交談的內容,我大概猜出是哪家,剛好我跟這家出版社也很算熟,而這個妹妹把這個工作當成連續劇在描述,每個人都是老怪物、老處女,有人有憂鬱症,或者嫁不出去的女人,而出版的書在誠品書店都無法上架之類的。

聽完那段後,我稍微想了一下她的工作態度,也難怪做不下去,其實,她自己也都知道自己的弱點,但我覺得比較慘的是她不覺得有任何修改的必要性,甚至還覺得這是她的個人特色呢?

真為了這家出版社高興,沒有勉強接受不適任的人啊!

PS. 世界很小,在咖啡館千萬不要講別人的壞話啊
PS. 越來越崇拜藍祖蔚


【台北】青田七六,導覽與拍婚紗



今日上午一組新人來青田七六拍婚紗,也因為老早就安排了導覽,我想或許有這樣的交會,所有人都會覺得印象深刻吧!

上圖的右邊是我們布置的岩石牆,做為地球科學教育用途,上方是台灣常見的花草植物,做成生日花圖騰,下方則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建材。

左下圖是在台大總區校園內,本來是美軍借用的地,還蓋了一座教堂,我念大學的時候,是國防部在使用,如今變成一個表演廳,也算是重新再生的一個方式。

不知道有沒有新人會選擇這座教堂取景呢?

2015/10/22

【台北】咖啡宴大安店



中午十二點,下雨,這城市好像還在沉睡。當然,上班族已經在辦公室裏面工作了一個上午,但是這街道是屬於夜晚的感覺。

早開的咖啡館,也只能有我一個客人,享受整個空間,彷彿巴黎的夏天,太陽四點就起床,天空一片的白,但街道上無人,咖啡館前還留下前夜的喧囂,但人已經消失,靜的有點恐怖。

咖啡館、餐廳的定義逐漸模糊,這邊店家的實驗性很強,或許順便買雙鞋子或包包,讓我想起二十年前的東區,滷蛋、豆干、台灣小吃,還是當紅的餐廳型態,如今有這類型的咖啡館嗎?

【台北】與 Ken 去逛台大的圖書館雜記


還記得報紙騎縫釘的空白,還可以放廣告啊!

1. 社科院圖書館,我稍微說明了一下這裡先進的設備,沒想到,因為他的廣東國語,吸引了一個會講廣東話的大姊注意,跟他聊了一些圖書館的設備,她覺得燈光不舒服,電腦電磁波等等,這也算是奇遇吧!要是我一個人來,應該不會有人跟我說。而且,我覺得這邊的燈光超棒的,書與電腦都不會反光,可以很專心讀書。
2. 總圖書館,五樓的舊報紙好有趣,復刻版的製作日期,製作人,也可以解讀這些人的思考方式。還看到了戰爭末期的台灣報紙,一直傳捷報,珍珠港美國受創,還攻入了香港、馬來西亞。原來戰爭兩方的歷史,看台灣的舊報紙就知道了。
3. 校史館,整修關閉,意外的去拍了東西都包膜的校史館
4. 人類學博物館,16:00後關了
5. 台大的教堂,不過,現在已經不是教堂了,有誰知道在哪裡呢?
6. 必買台大鮮乳,不過,一定買不到,只好買冰淇淋
7. 在鹿鳴堂的回頭書店買了巴黎人、淡水尋寶記,一本150元,划算

由於今天我整個快睡著了,只能把朋友丟在飛頁書餐廳,然後就回家,平常這些地方經常去,但跟這個喜歡亂衝亂闖的人去,我實在很怕被警察抓去問話。



【台北】UDNTV 老街再生



今日上 UDNTV,討論老街區再生的議題,台中中區再生基地的蘇老師帶來了所有的大墩報,特色是每一期都有地圖,我每次去台中索取的時候都拿完,這次專程拿來給節目製作單位,我很意外的收集的全套的大墩報,好高興。

學生的創意無限,在每一期都可以看到年輕人踏查的心血,加上利用日本時代的地圖,或是廣告型態,或是折價券,或是鳥瞰,或是手繪,探訪咖啡館、書店、職人,學生寫這樣的作業,應該很有成就感吧!

只是,可不可以請蘇老師規定一下大墩報的大小開數,與固定的摺疊方式啊!或許會扼殺同學的創意,可是這樣非常不好收藏呢!

2015/10/21

《灣生回家》滿溢的鄉愁,需要被理解的過往



若單純一部在某個時間因為戰爭而分隔的鄉愁,這部片絕對是滿分的紀錄片,1987年,台灣與中國開放了探親,是時,媒體上滿是回去找親人的故事,從失落的兄弟,到守寡的太太,甚至是母子之情,一直佔據媒體的版面。

1971年,開放日本人來台,許多比較有經濟能力的灣生回來找了故鄉,找了在台灣的朋友,若運氣好一點,甚至還可以找到原來的房子。

但,戰後的日本,從台灣、滿州、菲律賓等地方引揚回日的灣生,其實在日本的歷史也是被抹去的,而台灣這邊當然也是不講這一段歷史。當年一個家庭移民到台灣,必須要賣掉所有的家產,用一種西部拓荒的精神到台灣來開拓,1945年戰爭結束後,這些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命運跟父母親一樣,好不容易父母建立了一點點的家園,又要放棄一切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而這次並不是拓荒,只是無奈的遷移。

灣生遷移回日本後,所受到的待遇,竟是二等公民。這是怎樣情何以堪的人生呢?

看到了片中一些灣生,為了更了解自己的故鄉,飽讀了有關台灣的書籍,為了讓自己更融入了日本社會,重新學習了日語,回台灣找兒時的玩伴,記住了原住民的名字,也用台語跟台灣人溝通。而他在日本努力的蓋了自己的家,並且掛了一個白布條,說名他是台灣出生的,這樣努力的灣生,想要跳脫被社會歧視的人生,實在令人感佩。

而片中另一位灣生,雖然父親曾在總督府工作過,曾經住在台北的幸町(大安區內),但是回日本後還是沒有地方住,只能住在廟裏面。最後,她以異邦人來形容自己,但這個異邦人回到台灣生活,本來生病的身體好了,那是一種回鄉的自在吧!

若單純一部在某個時間因為戰爭而分隔的鄉愁,這部片絕對是滿分的紀錄片,但從整部片滿溢的鄉愁,還有要處理的情感,架構上太廣泛,能夠剪接的如此,已經算非常不錯,而沒有處裡較深的立場與觀點,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或許能夠做到不得罪所有人的史觀,就很好了。

我期待未來有更多這類的電影、紀錄片,對於這樣的歷史,有更多的討論,我知道有人會用國仇家恨,會用殖民與被殖民的角度來評論,這部片用鄉愁切入,我相信鄉愁過後是「理解」,而「理解」過後,才能走向未來,期望未來有更多能夠以「理解」為主的電影出現。

2015/10/18

【台北】揪豆咖啡,每天都有不同的手做甜點



每次經過潮州街這家店,可能都是用餐時間,感覺客人不多。隔壁的牙醫診所的前身曾經是暗角咖啡,目前已經搬到廈門街一號。很明亮的揪豆咖啡,剛進門看到 illy 這個符號,會覺得來到了連鎖咖啡館。

但是,在看牆上四把手工電吉他,還有吧檯上的真空管的放大機,聽了老闆的選歌,就知道非常不凡。只是,燈光不知道會不會太亮啦!年輕人要做點愛做的事情都沒辦法吧!哈哈!

星期日的午後,從落地窗外看出去,有條小巷弄,一隻品種犬很乖也很可憐的被栓在門口,幾個外傭坐在門口聊天,等聊天結束,狗狗又被牽回家。夫婦牽著小朋友經過,抑或是年輕男女相擁路過,宛如城市的縮影。

假日,一群差不多跟我同年紀的夫婦、朋友,走進來聊聊天,會進入咖啡館的不再是年輕人,也不一定是像我這種隨處的自由工作者。

2015/10/17

【台北】紋鳴號



在家附近有一家咖啡館感覺很幸福,尤其是人並不多。一直很擔心這家店會不會開不下去,可是好像又活得好好的,今天去還有另外請服務生,那我就非常安心了。

總是來點米粉填飽肚子,還有米蛋糕,想說可以外帶回家,就不用點一杯低銷飲料,果然被老闆拒絕,不過也好,在此優閒的看一本書也不錯,兩面高挑的書牆,雖然書並不是很多,但是可以看出都是老闆挑過的,小說、食物革命等,很具品味。

我想一般人應該很難得來萬芳社區的咖啡館,但若真的住在附近,可以來消費一下,玩玩書架上的3D玩具,離開手機小螢幕,會有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