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4

《溫羅汀的書店散步》國一生的專注力與觀察力問題



今天帶領是國中生的導覽,剛開始還覺得這一班的同學很專心,沒想到一開始走沒有三分鐘就破功了,我在想是不是我的開場白太引人注意了。

國一的第一次月考結束,老師很好心的規劃了一趟烤肉之旅,沒想到這一趟小小的活動,讓我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個改變是好是壞我不知道,但至少我知道被火紋身後的人生,閱讀、逛書店,佔了我人生很重要的位置。

由於今天是帶國一生,我只能就我國中、國小時代,逛書局文具、書店的經歷跟這些客人分享。當我講到念大學時代的時候,可能就已經無法理解了,更遑論牯嶺街、中華商場、光華商場這些地點了,我一直在想想地圖上這些空間的冒險,到底是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原來是我國中時買了腳踏車與台北市地圖的時候,有了初步的旅行因子。

大致觀察了一下這些國一生在過程中,要是沒有人刻意的督促,有一半的人心思是漂走的,跟同學出來玩,互相聊天也很好玩,大概有四分之一是有在聽,另外可以發現有一兩個,專注力與觀察力都很好,在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下,這一兩個學生,經常是被我們犧牲掉的,因為,我們的資優班應該也無法有餘力去照顧觀察力很強的學生,但,我覺得這是人生學習路上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今天走入了舊香居,剛好老闆在,請她講了一個高中生買了絕版的"源氏物語"的真實經過,希望這些國中生有聽進去。

感謝這些書店老闆,給我們這麼美好的空間。也真的佩服國中老師,那麼有耐心的教導這些孩子。

2016/03/03

【台北】奈美首次台灣的展覽會 2/22-3/6@台北 月見ル君想フ



奈美說她在日本看了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後,覺得台灣原住民的圖騰有了興趣,於是自己在網路上收集資料創作。

在網路上與一些原住民交流後,不斷的精進這些插畫。我看過後大吃一驚:

排灣族有貴族王室,所以畫個公主把當地的特產捧在手上,有著南島風格。魯凱族也有貴族制度,百步蛇、百合花、貝殼等華麗的裝飾。達悟族的獨木舟上的圖騰,還有祭典時候甩頭髮的動作,雖然沒有畫上獨木舟與飛魚,但是一眼就看出當地文化。

奈美去年開始到台灣的原住民部落旅行,透過親自參訪精進自己的作品,這次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作品。

我去用餐時很高興遇上了創作者駐點。這似乎已經是日本創作者、看展者的互動方式,多次進入日本的咖啡館,都有小型的展覽,然後創作者看我很有興趣,都會主動來詢問我的意見,台灣這樣的展覽,通常都是家人、朋友、同學來捧場,開幕時候有點心聚會大拜拜一下,然後一星期的展覽就空蕩蕩的,而親友來重點也經常不放在作品上。

非常汗顏,對於原住民,我們除了小米酒與原住民樂天的腔調之外,還認識了甚麼?有時候看表演看到演員頭戴阿美族的羽毛高帽子,脖子戴上排灣族的項鍊,穿著魯凱族的衣服,都覺得我們對文化的認識太過粗糙了。

透過這小小的展覽,從日本人的角度來詮釋我們原住民文化,有不少收穫。— 在台北 月見ル君想フ。

2016/03/02

【台北】小玩子的玩笑成真,五十次葛森餐之四



今日一起來吃午餐的是大學心理學相關的教授,念的是我崇拜的社會學,西方的心理學是比較開放討論,不怕衝突的佛洛伊德,一聊到潛意識,就一發不可收拾。

跟這位老師認識的機緣其實是她的乾兒子在資訊公司上班,想要跟我們公司合作,於是也約了她乾媽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公司經營的方式。後來因為我臉書上有葛森餐廳的訊息,就說要來跟我聊天,並且了解葛森博士的研究。

畢竟是大學老師,學養豐富,談到大學的教育,也有很正面的看法,聊到了催眠與心理學,突然害怕聊天完,她已經完全掌握我內心的狀況,會不會被當成精神病把我關起來呢?

對於西瓦心靈圓夢術,還有葛森救命聖經這兩本書,也一直翻閱,這是我難得的經驗,應該是我太緊張了,原來跟博士聊天,也非常家常。— ──和大玩子,在葛森實驗室 (Gerson Lab) 。

《謎樣的雙眼》



今晚電影社團由我選片,放了這部我五年前看過的電影,主人更新了藍光等級的投影機,在這邊看電影,比在電影院的影像還要清晰。

上次看這部片的心得在此

http://trip.writers.idv.tw/2011/02/blog-post_14.html

這次看了許多電影拍攝的技巧,許多一鏡到底的場景,加上長鏡頭拍攝人的表情,或者是用廣角鏡拍攝所有人的活動,我們的雙眼看到的是否是真實的世界,的確值得商榷!但看到別人的雙眼,卻是真實的內心世界,觀看與被觀看,全部都靠著雙眼。

最後一幕,男主角班傑明追查到了少婦老公把兇手囚禁在他家的地牢,在鏡頭下這三個男子好像都在鐵牢中,一個是班傑明始終無法打開對女上司的愛,一個是少婦老公還活在25年前與少婦的愛情中,而另一個自然是兇手。

而少婦的老公就用無意義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回敬這位兇手,但這兩人都度過了空白的25年。班傑明終於想通了,在女上司追火車後的25年,他終於關上門勇敢的表白,而女上司桌上的玫瑰花,也變成了兩朵。

雖然討論的是愛情,但是隱喻著司法體系的崩壞,還有當年軍人政權胡安‧裴隆(Juan Domingo Peron)的統治,電影的頓號選擇在1974年裴隆過世那一年,非常諷刺的是新上任的女總統特赦了這個強姦犯作為她的保鑣。

這部電影內男主角書寫的小說,情節充滿了後設性,但卻是最真實的事件。

「人的一生可以改變任何事,人可以改變他的外貌、他居住的地方、他的家人、他的女友、他的信仰,甚至他的上帝,但是他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對他喜愛的事物的熱情(passion)。」

《丹麥女孩》




變性或是同性戀,會被當成精神病的時代,要如何突破禁忌,勇敢的活出自己,並由男性改變為女性的心理,有了深入的探討。

舞台劇的腳色經常會有強烈的對比,而這部片中的太太葛雷塔(Gerda Gottlieb),接受了即將變性的先生,而後女裝的先生也認知了同性戀的朋友,後來小時候的玩伴與太太微妙的關係,這種戀情、朋友、同學等交織的情感,演出了我們傳統的感情觀是多麼狹隘,原來,人與人之間是多元的交往關係。

埃恩納(Einar Wegener)是我以前喜歡的風景畫家,看完電影後發現她的風景畫透漏了心底的秘密,是我以前沒有發現的。

該片得到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想想為何不是最佳女主角呢?原來這部片的男女主角是同一人。

2016/02/28

【台北】從台北刑務所到殷海光故居,白色恐怖滄桑路


走到了金山南路與信義路附近,熱鬧的東門市場(#)人來人往,應該想不到在1904年,一旁的台北刑務所完工,是台灣第一座石造的監獄,也是台灣司法獄政邁入現代化的第一步。

*台北刑務所

今日這裡是台北市中心,在台北城的東門外,當時一片水田人煙稀少,放置監獄在此非常恰當。刑務所興建之初所需要的建材剛好取用台北城牆拆除的石材,當時為了搬運這些石材,還興建了鐵軌,受刑人徒手拆除石材,然後利用台車搬運到現址,而砂土則從螢橋的渡船場採取,約在今日廈門街與汀州路附近。

興建監獄時塵土飛揚,於是在監獄的北門處挖掘砂土來種植樹木,可能有地下水,或者是因為水圳經過而形成了一個很深的大水池,在這大水池旁的門內,也曾經是死刑犯的行刑場。

曾經去威尼斯的人都有坐過貢多拉的經驗,船夫能夠唱歌或是說故事,當我們經過一座橋時,船伕會說著那一頭是監獄,而每當橋上傳出嘆息聲,可能就是犯人拖去行刑的時候,也因此這座橋也稱為嘆息橋。

如今,台北刑務所北邊的圍牆、還有犯人從監獄帶出來行刑的北門還在,如今已經用紅磚封死,也有傳說這扇門是運屍門,威尼斯有船伕都耳熟能詳的嘆息橋故事,但是台灣還擁有眾多的文化資產,有多少人可以說出動人的故事呢!

的確,我們很少知道有哪些人曾經被關在這座監獄內?

1912年,曾經參與黃花崗之役的羅福星,在大稻埕從事地下抗日活動籌設組織,1913年,偷了一批新竹官方的槍枝,組織被警察一一偵破,羅福星被捕,二十人在台北刑務所送上絞刑台而死,此為苗栗事件。

1923年,蔣渭水因為治警事件未宣判前,被拘留在台北刑務所,後來被判刑也關在這裡,他寫在《台灣民報》(1924.4.21)的入獄感想:評論:「現時監獄的衛生設施很進步,各房的面積坪數相當大,房內也各有專用水道和便所,每天清掃一間。屋內也有窗戶和天井的通氣孔,衛生設備的周至,我們一般人家的房間都還不及。此外,也安排定期野外運動和每日入浴,也是適宜的設備......總而言之,從衛生方面來看,今日的監獄反而比普通家庭的設備更完全,所以入獄的人反而比在家還增長健康,增加體重。」

治警事件,林幼春、蔣渭水、賴和、王敏川,台灣共產黨員:潘欽信、謝雪紅、簡吉等都曾經被關在這裡。

二次戰時美國的飛行員被打下來的俘虜也關在這裡,1945年6月19日,在監獄的北門內,14個俘虜以「轟炸平民」的罪名處決,美軍後來丟了兩顆原子彈後宣布投降,仍關押在監獄的11名外籍飛行員,終於被釋放返鄉。

還有更多人例如:簡娥、翁澤生、黃宇宙、歐清石、楊金虎、李建興、赤嶺親助等人在不同政權,不同時空環境下被關入監獄,的確台北刑務所所關的多是一般犯罪的人,上述人等多為政治、叛亂、戰爭事件,光是這些過往,就非常值得述說與紀念。

*四六運動與許壽裳

1949年3月,距離二二八事件發生已經兩年,這兩年間白色恐怖烏雲密布,台大也發生許多教師因政治因素被迫辭職。而四六事件的引爆點,就是台大與師範學院(師大)的學生騎腳踏車載人,被警察取締後不服,兩名學生被毒打一頓,後來引發請願同學與民眾大約一千人包圍警局(今大安分局)。

後來警備副總司令彭孟緝決定抓拿主謀份子,在四月六日進入台大與師範學院宿舍(#)逮捕學生,當時台大校長傅斯年與當局協商,警告彭孟緝:「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但師範學院就沒有那麼幸運,因為當時學生姓名與校方提供的宿舍房間對不起來,於是軍警大規模的把所有學生抓起來後再一一比對姓名。

張光直當時念建國中學是高三,也被捕入獄進入台北監獄服刑,他描述獄中的環境很不好,三個人住在一間牢房。這跟當年蔣渭水的描述有天壤之別,不過當年一間牢房是關一個受刑人,後來要關的人太多,大家擠在一起也難怪環境變差了。

在張光直的《番薯人的故事》一書中,他描述獄中牆上刻著『殺許教授萬俥受苦』這句話,1948年2月,許壽裳教授在青田街六號的住宅中被殺,凶器是一把斧頭,被砍四刀喉管幾乎斷裂。警察在政府高層的壓力下,抓了高萬俥說是兇手。

許壽裳被殺害前一兩周,的確辦公室與住所都有遭小偷,警方認為高萬俥偷東西被發現而引發了殺機。不過在台北監獄的這幾個字,到底是高萬俥自白殺了許教授,還是因為別人殺了許教授害高萬俥受苦,這樣的謎團直到今日,恐怕都難以解開。

*消失的武德殿與其他遺跡

這個台北刑務所規模之大,同時可以容納約兩千個受刑人,也因此需要眾多的軍警人員維持秩序,這麼多的軍警人員住宿的場所在監獄的西邊,後來為司法人員的宿舍華光社區。

軍警人員練習劍道的武德殿,1935年完工,位於台北刑務所的西北側,裏頭有柔道與劍道場,柔道場地板下還有裝彈簧,劍道場的地板還有裝擴音的甕,武德殿的外面還有射箭場,大約在1990年代失火燒毀。

秋惠文庫(#)內意外保存著武德殿的獅子口瓦,1991年,當時還是大學生的秦政德,因為看到密密麻麻的違章建築,被荒廢的武德殿所吸引,於是爬上屋頂,把這個獅子口給拆下來。不久,這邊就發生火災,武德殿就此消失。當年的行為雖然不妥,但卻意外的保留了文物。後來秦政德創了小草藝術學院,將收集的文物照片印成明信片,對於歷史事件的立碑計畫,對於台灣文史挖掘、踏查與藝術展覽,貢獻良多。

目前台北刑務所除了剩下北邊的圍牆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之外,還有許多歷史建築,包含用石頭堆砌的地下水道,可以說明現代化水道除了原來的台北城中之外,也已經擴及到東門外,還有目前的金華街135號的紅磚屋,這座紅磚屋在日本時代就被當作澡堂使用,後來為前面變成了金華麵店。

*華光社區內的美食

金華麵店當年在此地的生意很好,一方面是金華街的馬路夠大又位於市中心,很多計程車司機能夠把車停在路邊,進入麵店填飽肚子後繼續工作,目前金華麵店已經遷移到潮州街,或許是離開了那個位置,生意就變差了。

此外,碳烤老麵燒餅、大有車料、廖家牛肉麵、杭州小籠湯包、新鮮豆漿店、盛園燒餅油條等老店,在華光社區的房子拆除後,有的結束營業,有的在附近找店面繼續營業,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也隨著房子拆除而消失。

或許時代進步,美食餐廳也要跟著時代前進,衛生與用餐環境,在這樣的房子裡面難道都是衝突嗎?在金山南路的明月堂(#),1935年由日本人創立,原本在南門市場對面,戰後由周金塗接手經營,雖然搬過兩次家,但是都在這附近。我喜歡季節性的櫻花糰子,配上紫蘇葉,想像著在櫻花盛開的樹下,欣賞著一瞬之美,口中吃著這些甜點,人生這樣活在當下,就已經滿足了。

*刑務所的外役農場

台北刑務所的設置,除了有現代化的地下水道,還設置司法機構,嫌疑犯的看守所與男、女受刑人的監獄是分開的,有醫療室、分隔病舍等。甚至針對犯案較輕的受刑人,在東邊還有外役農場可以工作。

在1960年之前,這個農場還可以聞到濃厚的稻草香味,在城市中的一方之地圍著高牆,留給人無限的神祕感。後來這邊的空地逐漸蓋起了大型公共建築,淡江大學的城區部、政大公企中心、摩門教教堂、教廷大使館都在這個區域。

談到了教廷大使館,就不得不提台灣的第一個銀行搶案李師科,在犯案前兩年,先在這裡搶了警衛的配槍,蟄伏了兩年才拿這把槍去搶銀行。

台灣黑道竹聯幫的精神領袖陳啟禮,或許父母都是司法人員,也曾經住在華光社區,一所監獄的周邊,承載了眾多人的記憶,除了台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百年來的司法制度,歷經了戰爭、政治事件,暗黑的故事也特別的多。


*紫藤廬(#)

平常日來紫藤廬,一直會感受到一股濃厚的老藝文氣息,這個『老』字,不僅僅是茶風味,而是整個空間,來的客人感覺是名人或是學者,還有整個展覽的空間,都有老味道。泡茶的方式是老的,用酒精燈加熱沸水,自己動手泡茶,一群人坐在榻榻米的空間,脫下鞋襪的腳丫子能夠呼吸,連聊天的內容都放肆了起來,這就是自由吧!而這樣的自由其實並不是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台灣經過前輩的長期努力,我們才可以自由的集會與說話的權利。

1921 年開始有供電紀錄的房舍,原來是總督府官員的住宅,1950年財政部接收使用,宿舍主人周德偉是基隆關稅署的署長,當年《自由中國》雜誌的雷震、殷海光也都曾經在這間屋子裡討論自由主義的哲學思想,或者討論當年的政治環境。

1961年夏天的一次颱風,紫藤廬屋頂被吹壞,幸好靠著老紫藤樹的藤蔓支撐,屋瓦沒有打壞天花板,周德偉重構了一幢兩層樓古典風的洋樓,有大吊燈、壁爐,形成了今日洋和混和的樣貌。

周德偉也曾請海耶克來台演講,並翻譯《自由憲章》,請殷海光翻譯了《到奴役之路》,寫了《當代大思想家海耶克學說綜述》等文章。

周德偉的兒子周渝,感染到這樣自由的氣息,所以1976年在此成立了耕莘實驗劇團,應該算是最早非官方的藝文活動團體,林麗珍的第一支舞「不要忘記妳的雨傘」曾在此策劃與排練。

爾後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多所在此聚會,黨外編聯會提出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以及1991年的波灣戰爭,是第一次戰爭透過新聞媒體即時的透過轉播讓全世界人觀賞,同時,周渝也在二樓掛起了反戰的布條。

這樣的歷史機緣,可能要了解一下周德偉先生成長的過程,1902年出生於湖南長沙,湖南第一聯合中學肄業、北京大學預科、公費赴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老師是海耶克,崇尚自由主義的,後來到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但,周德偉在就學的過程中,因為戰亂而經常中斷。或許這樣的原因,造就了周德偉不居不饒的精神。

紫藤廬由自由主義的討論發跡,到了黨外人士討論聚會,變成古蹟後的開放使用,並且成為一間藝文氣息濃厚老茶館,自由、開放的氣氛,近來研究茶道,在老房子裡持續的發酵,繼續享有這樣的自由空間。

*殷海光故居(#)

殷海光故居在巷弄內,若時光回到1960年代,殷海光被台大禁教,巷口有特務監控,自由中國雜誌停刊,殷海光想要出國進修、講學,卻被政府禁止,只能靠太太夏君璐在外打工度日。

1928年出生的夏君璐,與1919年出生的殷海光,是1945年在重慶認識,兩人靠著書信往返彼此更為了解,1949年,高中剛畢業的夏君璐,不顧家人的反對隻身千里迢迢來台灣找殷海光。想像一個在動亂時期,妳會出國去投靠一個還不是男朋友的男人嗎?可見是非常需要強大的勇氣,是怎樣的愛情可以讓夏君璐這樣的拋開一切呢?

1949年,殷海光來台擔任台大講師,開設課程有邏輯、羅素哲學、理論語意學、科學的哲學等科目,並參加胡適、雷震、傅斯年等創辦的《自由中國》雜誌。1954年,去哈佛大學一年後回台大任教,並為《自由中國》寫大量的政論文章,以筆的力量對抗極權統治。殷海光批判黨化教育、反攻大陸問題等時政。

1956年,殷海光跟學校申請宿舍,但是台大已經沒有房子提供,於是找了一塊堆放建材的空地,自行規劃設計後工人蓋了這棟好像是日式木造建築,但卻是洋式格局的房子,也是瑠公圳支流流過的地方,當時庭院一棵樹都沒有,殷海光開始自己種樹。

殷海光在台大教學期間,年紀尚輕,深受學生愛戴,下課後學生經常與老師一邊散步一邊討論,也因此被稱為『馬路學派』。平日喜歡喝咖啡的殷海光,一拿到稿費,經常就去買一瓶煉乳,打開後直接喝下肚,我想那是一種難得奢侈的幸福感吧!

目前在故居內展出台大校長發的平反公文,說明台大當時受到政府壓力就解聘了殷海光,應該引以為戒,不應該再犯。殷海光本名殷福生,當時台大的聘書都用這個名字,而殷海光是他寫作出版的筆名。

即使在後來殷海光被停止教學,但是這群馬路學派的學生經常來找老師討論。自由中國停刊後,巷口有特務監控,老師怕學生受到牽連,多次在門口貼上字條,說明身體不適,請不要來找老師。即使是這樣,學生依然如故,那是一種能夠呼吸到『自由』空氣的味道吧?

看著殷海光的書信,字跡工整,行文白話且條理清晰,邏輯清楚。故居旁的模型看了很久,上面有自由主義圖書館的規劃,在這一大區的日式建築樹木高聳綠映扶疏,若未來能夠繼續保留,讓大家來此讀書,討論哲學思想,那一定很棒!

每次去殷海光故居,在一條死巷子裡,被兩排日式房舍圍起來,一進巷底的門,不高的殷夫子讀書台,一旁種植著咖啡樹,還有一個大水池,是給小女兒戲水的,這些都是殷海光利用身體勞動一個人一土一磚慢慢堆蓋起來的,我終於了解殷海光晚年無奈的在此創造他自己的小世界的心情,目前故居的小山水池,是自由主義思考的最後一塊淨土。

2016/02/27

《高年級實習生》大叔遇到小屁女孩開的網路公司,還能夠憋住氣不講話,就是紳士的表現?



大家可能都從上班族應該怎樣做的角度切入去看這一部片,但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創的網路公司,的確都有成長太快,創辦人無法管理公司的困境來看,的確一家公司都需要有一些顧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但這部片也給了許多答案,除了『慢』下來之外,還有美國人最缺乏的『品味』,但這一點是無法用教學的方式,只能從生活去體驗,科技、網路帶給我們更快速、方便的生活,卻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人生要自己去體驗。

這部片也點到了傳統精神,當我們一切向『錢』看的時候,對土地、老屋、老樹、古蹟沒有任何依戀的時候,我們也失去了靈魂。

2016/02/24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捷克的悲情幽默



一直以來,對捷克的悲情,我們可能很難體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捷克建國到1989年之間,其實一直是活在悲慘的歷史中,這不知道是捷克的宿命,還是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性格?

電影原著作者赫拉巴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過於喧囂的孤獨》,對社會底層人心底不平衡,強烈的對比值得深思。這部小說更是他振筆疾書18天的成果,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嘲諷,對有錢人的貪財,對有權力者的慾望,加上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感。

一個美艷高挑的妓女,一個矮小的德國女人都愛上了這個矮個子的男主人翁,曾侍候過英國國王的總管,也敗給了這個矮小的人,就因為衣索匹亞的國王的身高,各種角度的詮釋,也透露出捷克在世界列強中夾縫的求生之道。

八面玲瓏的人生,也是台灣國際關係中必修課程,但希望不要那麼悲情。

【台北】小玩子的玩笑成真,五十次葛森餐之三


今日的苦主是我多年的好友,我年輕時喜歡看法國電影,自以為很浪漫,這位翻譯大師的名字不陌生,在網路上認識後,感覺認識了名人。

雖然認識十幾年,但是平常沒有見面的機會,這位姊姊很有愛心的認養了這場約會,聊了剛開始在網路上書寫,認識了一些奇特人士,好像是一場夢,真的世界上甚麼人都有,對我這個宅男來說,踏入書寫與出版,這個開始,真的有點奇幻。

今天出餐比較慢,從十二點半聊到快四點,時光流逝如煙,真的人生如夢。— ──和許景淳和大玩子,在葛森實驗室 (Gerson Lab) 。

2016/02/23

【台北】文化迷航記與星艦迷航記,公開競圖


照片為2005年台北燈會市政府前的花燈

這十幾年來文化活動從來沒有少辦過,被大家詬病的事情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離譜,為何選舉前的文宣做的那麼好,執政後的結果也只另大多數人驚嘆!

這部分的原因,大致上很多專家都有討論了,我就不贅述,可以看學姊寫的這篇文章

https://www.artouch.com/artouch2/content.aspx?aid=2016021611583&catid=02

但,除了寄望一個強人能夠做好的政策與堅持理想之外,民主時代,要如何解決文化迷航的問題呢?

近年來,公部門一直強調地方參與、溝通,但是以地方溝通的經驗來看,大部分還是以經濟利益考量為主,只剩下地方利益。若以文化活動公開招標之後,原本的目標、立意都很好,過程中就是搞垮廠商的熱情,大家都是比交情,執行的結果四不像。

其實,這些文化活動的標案,雖然都是公開,但執行過程所隱藏的溝通成本,還有執行時的偏差,是否可以用公民參與來取代?這個公開的過程,也可以分段,因為以往我們公部門的標案都是以統包為主,一家廠商除了要設計、還要做出成品,甚至還要負責溝通,或是印手冊,經營媒體關係,這些事情的整合,耗費了不少成本,透過公開程序,節省這些資源。

在網路上一堆有創意的人,公部門在執行時,可否擴大舉辦競賽,讓參賽者說明自己的理念,透過公開票選,專家投票,而設計師也能透過公開的競爭,建立自己論述作品的地位。

"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這裡敘述的是星艦企業號的旅程。它的任務,是為了要繼續探索這全然未知的新世界,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

文化探索,並不是星際探索,文化是一切人類過往生活的總和,社會前進的時候,總是要一起前進,我們以往把文化藝術的事情都交給專家來決定,是時候拿回決定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