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原住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原住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10/20

【花蓮】薄薄社的饗宴

龍瑛宗,薄薄社的饗宴——原載《民俗台灣》第二卷第三期,一九四二年三月五日;後收入《孤獨的蠹魚》

這篇文章是龍瑛宗被調到台灣銀行花蓮分行所寫,1941年,被調至臺灣銀行花蓮支店,隔年1942年辭去銀行工作,回台北的台灣日日新報工作,雖然短短的幾個月在花蓮,但龍瑛宗書寫很多短文,投稿在各雜誌,這篇〈薄薄社的饗宴〉可說明花東一帶族群融合的景象。

因為是載在《民俗台灣》雜誌,對於阿美族的結婚習俗有了具體的描述,我們知道日本時代的台灣有原住民的強迫遷徙與與客家族群的大量東遷,而花蓮港西邊的吉野村(今吉安鄉)也是官營第一個從內地遷來的移民村。

***

敬啟者 時值冬寒,恭賀閣下益發康泰,此次乃因藏前那帕奈烏拉多的長子松本信夫儀同藏前七十七番戶吉屋拉烏羅給的養女松田節子,憑栗原基二夫婦的媒妁之言,訂於一月九日午後四時起,在花蓮港神社的大前舉行結婚儀式,然後當天典禮結束後,於藏前九十三番戶自宅,敬備粗酒淡飯宴客,百忙之中懇請尊駕撥冗參加,實乃光榮之至。

***

這一段請帖上的說明文字,指出了結婚典禮辦在花蓮港神社,然後在自宅宴客,藏前大約在今舊田浦車站附近,也就是說從神社到宴客地點大約只有兩公里,與台灣銀行花蓮支店也很近,走路或騎自行車都非常方便,而日本姓名與原住民姓名是共存的情況,甚至是長子與養女都用日本名。

***

這間小屋不是純粹的高砂族式樣,而是具有現代風格。中央是泥土房間,兩側是用本地籐蔓編成低矮的襯墊。   新娘很不自然地正襟危坐在地鋪上。新娘服是約粹內地的婚禮服。新娘梳起島田髻,頭上戴著白色頭紗,特地細心將臉畫得粉白。

***

這段說明連住宅都現代化建材非傳統住宅,而新娘還穿白紗臉化妝非常白。該篇文章還描述阿美族的試婚的習俗,但是頭目帶著黑框眼鏡卻說著原住民語,最後還有各族群的人一起喝酒跳舞同樂。

這樣的移民政策不只是島內移民而已,加上花蓮港花了九年的時間開發,終於在1939年開港,這樣的現代化成形,在龍瑛宗的短文中隨處可見,今日要看這樣多元族群文化交織的結婚典禮都不太容易了,而這場婚禮在1941年,反而是龍瑛宗害羞的提前離開。

在花蓮市區旅行,花蓮港神社(今忠烈祠),薄薄社的位置(舊田浦車站文化園區),還有台灣銀行的花蓮分行,甚至是到了吉野村(吉安鄉),1930-40年代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呢?

照片來源:
1. 國家文化記憶庫:薄薄社
2. 中研院花蓮市百年歷史地圖

2018/09/22

【東京】上野公園 TaiwanPlus 攤位:新竹的厚食聚落



上圖為1913 年大阪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臺灣喫茶亭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藏號 2008.004.0062
下圖為 2018年9.22,東京上野公園的 TaiwanPlus,厚食聚落攤位

台灣產品出國參與各式各樣的博覽會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驚豔世界,每每在旅行中看到各式屬於台灣圖騰,總是異常感動,要讓世界知道這些品牌,其實必須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加入獨特方便性。

以這次攤位厚食聚落為例,搬來了所有的食材,然後在小小的攤位開了廚藝教室,雖然容納的人不多,但可以發現報名的日本人想要多學習各地飲食文化。透過吃的味覺感受"在地"生活的樣貌,是直接可以接觸異地的方式。

周邊的餐車:滷肉飯、珍珠奶茶、炒米粉等等都大排長龍,其實還有更多台灣小吃,都很適合做廚藝教室,若可以製作成真空包,可以保存運送,方便料理的佐料,這部分的商機很大,但首先還是要能把文化(歷史+生活)說明清楚才對。

許多攤位已經在東京設立門市,印花樂、Domo Cafe 等,若品質穩定,其實也是可以把故事說完整的DM,找店面寄售也不錯,或許成立一個台灣商品館可以協助這方面的事宜。

看到以前的新聞,日本時代很多原住民到東京、大阪參訪,反過來說或許是讓各多人看到異地文化才對,這次原住民的樂團表演中,融合了世界各地的音樂元素,這種解構後重新在建構台灣文化的現象,很值得多多投入資源,建立品牌,期待— 和陳昭恩和厚食聚落。

2018/04/22

《鹽月桃甫》與《高更》

我想鹽月桃甫應該非常崇拜高更、馬諦斯,作品的構圖與內容大量的模仿,從四國的松山到台灣教書創作,戰後回到宮崎,因為戰後的物資缺乏,跟當年在台灣的生活比較實在是天堂與地獄之差別,鹽月桃甫與立石鐵臣回到日本本土後,都有回顧台灣生活的作品。




34

1. 鹽月桃甫,火祭,1929年,魯凱族祭典,前面有女性拿著兩隻小鳥、烤小米餅、盪鞦韆等,都是傳統習俗。

2. 高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1897年,收藏於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融合了各國文化與宗教神話。

3. 《360度發現高更》

4. 《南國‧虹霓‧鹽月桃甫》雄獅出版

由於不熟悉魯凱族祭典的深意,表面上看上去只是學習高更的構圖,但我不清楚是否有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等更深一層的意義?

2017/09/13

【台北】駱芬美老師,南島語族前,台灣人到底從哪裡來的?



曾經去聽過老師的演講,才知道航海時代有張地圖,台灣是被畫成南北兩個島嶼,而為何東部是台灣的後花園,要回朔到清國治理台灣所劃下的漢番界線。但這都不是今天的重點,已知南島語系是從台灣島出發的,那麼?這些人又從哪邊來?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以地質學來看,台灣受到黑潮的影響,在一萬年前的台灣西部,並沒有平原,其實沒有那麼容易生活,還是以東部的氣候最適宜生活,而這些在東部長居久安的原住民,為何會開始開枝散葉往太平洋各島嶼移動?那為什麼往北到了琉球群島就停止了呢?

另一個問題,這些人,到底是何時來台灣東部生活呢?是否是隨著黑潮從東南亞過來的呢?

我太多問題了!

2016/12/18

荒野電影社《太陽的孩子》,土地正義與溫柔的力量



我想這部片看過的人應該都會深受感動的催淚,但我比較用冷冷的第三者視角,看待著這部電影記錄著這樣的矛盾,頓時感覺到內心的冷血。

先不討論片中重要的論述,土地正義與弱勢族群的血淚,原住民小朋友到了國中,就要被迫離開家鄉到了鄰近鄉鎮去讀國中,缺乏對土地的認識,從語言弱勢、失去的母語,小孩在缺乏自信心下成長。

而到底金錢到底等不等於富裕,稻米可不可以當飯吃,土地、水圳、稻穗與人的關係到底是甚麼?這不是原住民族群的問題,也不是只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問題,是全世界以資本主義運作之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所以這部影片拿到世界各地去放映,應該都會獲得相當的共鳴。

由於今晚有電影社的夥伴參與了花東地區的土地運動,從美麗灣、大埔事件之後,更多的人投入了這樣的社運,如何與部落、鄉村的老人家『陪伴』,然後組織起來據理力爭自己的權益,這是基金會、社運團體長期蹲點與政府、財團對話的模式。

剛好這位年輕的社運者回到故鄉花東去蹲點,父母雖然是花東人,但是從小就在台北工作生活,已經是道地的台北人了。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顯,當年輕人為了自己的故鄉要投入努力對抗不公不義的時候,這時候的父母就非常不捨,到底是要放手,還是逼迫小孩留在台北工作呢?

父母教導小孩,不就是公平義理,但是當小孩要為了公平義理作為一個工作的時候,面對國家機器,面對財團這樣的巨大怪獸,我們要退縮,還是要抗爭?要是我兒子去做這件事情,恐怕我內心也會交戰吧?

同理這樣的隔代生活,也發生在鄉村、部落,青壯年在城市工作,早就遺忘了土地的價值。

但我的冷血,在這充滿了熱淚盈眶的故事中,觀察了出這樣的矛盾,我們通常用自己的既有認知,城市是富裕的,鄉村部落是貧窮的,我們這樣富裕的人,為何要到貧窮的地方去幫助弱勢族群呢?但回頭想想,其實鄉村才是富裕的,隨時隨地有水果、蔬菜可以吃,生活在海天一色,綠樹山廕旁,晚上在材火旁烤的心理都溫暖了起來,更別提人與人之間自然的交流了。

所以,其實到了鄉村、部落生活,內心才是真正的富裕吧!

這部電影中的細膩,對於土地開發,道出了不是零與一的對錯問題,世界也不是只有好人與壞人,失根的不只是原住民部落,沒有自信心的是全台灣人的共業,小朋友看到流星許下了阿公的病永遠不要好的願望,看起來十分荒謬,但是我們這件事情投射到土地開發上,其實也是同樣的荒謬啊!

台灣電影通常細膩程度不夠,枝微末節的事情或許因為經費的問題而無法做更多的呈現,這部非常貼近事實的電影拍攝時偶遇了太陽花事件,而導演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尊重部落、尊重地方的基本心態,我覺得是成功的關鍵點。

若真的還有更多的餘力,我覺得有關歷史的脈絡,無論是透過不經意的鋪陳,或者是利用五分鐘的短片說明,這部分就不會只有阿公只會碎念有關清代的事情,有關日本的治理政策,或是國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等等,會有更紮實的內容。

2016/03/08

《神鬼獵人》



看電影的時候讓我想到了1990年得獎的《與狼共舞》,同樣都是原住民相關的影片,表面上好像是新住民與原住民的衝突,但其實都是新住民的衝突,反而原住民是冷眼旁觀的。

這部電影皮卡丘與灰熊打架,是人類與動物的地盤衝突。而皮卡丘熟知印地安人各族群的個性,很理性能夠不引發衝突,倒是美國人之間因為自身利益而不顧道德信用。

後來法國人來攪局,殺了比較愛好和平族群的一個印地安人,弔在樹上並且在脖子上掛了『我們都是野蠻人』的牌子。當年羅馬帝國稱高盧人為野蠻人,互相爭戰,法國人的祖先,就是高盧人。歷史事件不斷的重複演出,在世界各地都有探險者與原住民的衝突,並且利用不同族群相處的矛盾而互相挑釁,爭奪資源。

電影中提到榮譽、信用,這部分與宗教信仰相關,舊約聖經中的十誡,就是一種合約關係,但是諷刺的是美國人之間雖然口頭訂了合約,但卻殺了皮卡丘有原住民血統的兒子,並且棄置不顧人的生死,反倒是印地安人有著一種與大地和平相處的約定。

1995年的《水世界》,同樣也是取材聖經大洪水的故事,也有不同族群的征戰,這一類的議題的確受到奧斯卡獎評審的青睞,或許人類以自我利益出發,真的永遠得不到教訓。

2016/03/03

【台北】奈美首次台灣的展覽會 2/22-3/6@台北 月見ル君想フ



奈美說她在日本看了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後,覺得台灣原住民的圖騰有了興趣,於是自己在網路上收集資料創作。

在網路上與一些原住民交流後,不斷的精進這些插畫。我看過後大吃一驚:

排灣族有貴族王室,所以畫個公主把當地的特產捧在手上,有著南島風格。魯凱族也有貴族制度,百步蛇、百合花、貝殼等華麗的裝飾。達悟族的獨木舟上的圖騰,還有祭典時候甩頭髮的動作,雖然沒有畫上獨木舟與飛魚,但是一眼就看出當地文化。

奈美去年開始到台灣的原住民部落旅行,透過親自參訪精進自己的作品,這次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作品。

我去用餐時很高興遇上了創作者駐點。這似乎已經是日本創作者、看展者的互動方式,多次進入日本的咖啡館,都有小型的展覽,然後創作者看我很有興趣,都會主動來詢問我的意見,台灣這樣的展覽,通常都是家人、朋友、同學來捧場,開幕時候有點心聚會大拜拜一下,然後一星期的展覽就空蕩蕩的,而親友來重點也經常不放在作品上。

非常汗顏,對於原住民,我們除了小米酒與原住民樂天的腔調之外,還認識了甚麼?有時候看表演看到演員頭戴阿美族的羽毛高帽子,脖子戴上排灣族的項鍊,穿著魯凱族的衣服,都覺得我們對文化的認識太過粗糙了。

透過這小小的展覽,從日本人的角度來詮釋我們原住民文化,有不少收穫。— 在台北 月見ル君想フ。

2014/01/05

【新竹】20140104-05:昔日黑色部落,今日共營社區,希望明日為共贏的社會

第二次踏入司馬庫斯,第一次進入教堂看晚會,也看了泰雅族用傳統的大樹木加上石板屋頂的教室,堅持保留母語文化與共同生活的共產制度,成為經營部落的一個典範。我們往往用自己的眼光與角度看這個世界,也說過要活在當下,但每次到司馬庫斯,就覺得我們『說』跟『做』真的是兩回事,總是說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 及時行樂 vs 永續經營

這次是跟著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執行,花旗基金會贊助的活動前往參訪司馬庫斯,由於之前看過公視拍攝的紀錄片,也前往健行過,大抵上還算了解部落的狀況。不過這次去的路反而比之前的路況還差,看到部落長老與青年親自在路邊做修繕工程,這些長老面對自己的原鄉,有著長期永續經營的決心。

一般人對原住民的印象總是停留在酗酒及時行樂的想像,的確在當年山地的公賣制度下,提供非常便宜的酒精飲料給原住民是很糟糕的政策,司馬庫斯的共同家庭在工作中絕對禁止喝酒。在這裡看到不喝酒的原住民,每個人都非常帥氣、美麗,散發出一種自然的魅力。

今日走到巨木林,回程經過公共廁所,部落青年撿拾著周邊的垃圾,也順手清理的廁所。到底觀光是帶來生機或是一種破壞,是帶來財源還是另一種對部落年輕人的誘惑?我想我們應該都沒有答案。看部落小朋友不矯揉造作的一起表演分享,我也為這些小朋友的未來擔心,未來真的能夠抵擋得住城市五光十色的誘惑,在部落中好好的生活嗎?

曾經看了許多有關原住民的紀錄片,其實,他們是非常依靠節令並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來做農作,打獵、狩獵也都會留下活口,或是取夠用的就好,生活的智慧發揮在平常的習慣中。

* 共產共營制度

首先,與部落的人接觸,我們應該鄙棄『幫助』或是『協助』的想法,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對待與相處,我們經常用自己的角度去評斷一些事情,平地人用了太多資本主義的金錢觀來看待所有的事情,迷失在『拚經濟』的議題中。司馬庫斯用了部落共產制度來管理經營自己的土地,或許是解決原住民土地利用開發與保存傳統文化,又兼具觀光的特色。

當我們觀察不丹這個國家的堅持,讓人民有這幸福快樂的生活方式。相反的看到中國從共產主義擁抱世界,反而讓新疆、西藏的種族問題更嚴重,促使傳統文化快速的消失。或者去以色列觀察奇布茲(Kibbutz)的發展,反而在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另類的發展結果。

奇布茲(Kibbutz)在希伯來文表示「共同屯墾」,類似共產主義的集體農莊,在中國實施「人民公社」有慘痛的經驗,但這裡加入集體農莊是自願的,每個成年人都必須工作換取生活所需,不論工作內容,薪資一律平等,而且財產是共有的。最早的奇布茲1909年成立,是由東歐猶太人回到以色列所建立,透過共同勞動,快速建立新的家園。1948年以色列建國,已有一百多個奇布茲組織,當年是建國的重要基礎,目前數目約270個左右。猶太人面對荒廢的土地,水源缺乏,透過集體農莊,共同開墾,這樣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餐廳、禮堂、圖書館、游泳池、網球場、醫院等應有盡有,三餐任意享用,有些奇布茲生活品質不輸資本社會。

對司馬庫斯會有那麼深刻的印象,主要來自於頭目與長老在公開的儀式都使用泰雅族語言,然後透過長老翻譯成國語,這點讓原鄉語言留存的重要表現。除此之外,這是我接觸過的部落中口條與邏輯思考最清楚,甚至是對外公開發言有一致性的說法,而不是讓每一個族人自由發揮。團結力量大,這句話雖然你我都知道,但是台灣人少有人做到的。

* 相互尊重,創造共贏社會

我也在部落看到了平地人的惡習,嘻笑喧鬧、亂丟垃圾、破壞山林、不聽導覽解說就算了,還大小聲不尊重導覽老師。我想我們到世界各地去旅行觀光,最重要的就是『尊重』,這個惡習若不改善,我們很難建立更好的公民社會。

頭目說:以前因為在平地種植稻米不時要彎腰太辛苦了,所以把平地讓給平地人而搬到山裡面,我們會好好的愛護山上的環境,也希望平地人能夠好好的愛護平地的環境。

這短短地幾句話,聽起來非常幽默而有智慧。但我卻十分汗顏,我們總是在推託責任,從來不覺得環境永續是自我的責任,能夠族群間和解共生,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最後,我們跟頭目與長老對談,這是一種互相學習,要丟掉平地人的習慣很難,在這中間讓我學到的更多。

來看看紀錄片,有空也把自我放下,去山林間走走吧!


PS1. 這次的學習之旅,走到巨木林回來,讓我更加迷惑。也幸有一些前輩一起參訪,尤其是寫報導文學的作家古蒙仁先生,或許我也應該多深入寫作才是,而不只是寫些浮光掠影。

PS2. 還遇到幫地質系教授寫傳記的楊金妮老師,她這次上山教部落婦女一些手作。

PS3. 兩日流水帳:

1.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集合,上車開往司馬庫斯
2. 薰衣草森林
3. 田埔教會尿尿
4. 司馬庫斯祈福儀式
5. 參觀原木石板屋頂教室
6. 教會內的晚會
7. 迦南木屋就寢,很高興認識昆德拉
8. 健行到巨木群,阿娜答教我如何拍出微笑照片
9. 午餐、烤肉、對談
10.發生會車吵架事件,詳細可看凱洛的臉書
11.內灣晚餐,太豐盛

2011/12/06

【新竹】 畫家的祕密花園,秘花園咖啡庭園

到了錦屏大橋,就是錦屏村入口,就可以看到多處懸崖非常壯觀,峭壁上有一個巨大的泰雅族人像好像要去打獵,橋上左右兩側也有雕像,把原住民神話與生活方式清楚呈現。錦屏溫泉不但保留了寧靜山水,溫泉也十分清澈,屬碳酸氫鈉泉,假日來泡湯的人很多,平常日也都不少遊客。



*尖石鄉錦屏溫泉,享受原民風情

原住民傳說以前有兩個太陽,後來有個射日英雄把一個太陽射掉,才有了黑夜白天。還有一隻神鳥,族人必須請示牠來決定是否要外出打獵,這些雕像在橋上都可以看到。其實到原住民部落,還沒有開始放慢腳步,只要聽到他們一講話,就可以感受樂天的性情,放慢腳步欣賞體會,試著融入原民生活。每每看到平地人帶著自己的心情來到這裡,計較溫泉不夠熱,泡溫泉的時間不夠,吃的不好之類的。這些都會讓遊玩的興致大減的。

泰雅族的房舍與教堂錯落在山上,桂竹林與春櫻秋楓的美景,那羅溪水緩緩流動聲,遠處的情人吊橋,簡直是世外桃源美景。泡完溫泉後吃一些原住民的野菜、溪蝦、鱒魚、香魚等風味餐,配上糯米酒,真的宛如人間仙境,若能在平日上班時間請假前往,相較在上班的人簡直是在地獄吧!

*那羅文學屋,發現尖石風情

2002年,台灣第1條文學步道──那羅花徑在此成立,2004年,溪邊原有文學步道被艾莉颱風沖毀,2005年,那羅文學屋以生態工法融合了泰雅族建築特色建造完成,展示各文學家描寫尖石鄉與《那羅》風情的小品,有空可以來此讀詩讀風景,感受文學氣息,搞不好經過這樣風景的薰陶,可以多出幾個文學家呢!

*畫家的祕密花園,秘花園咖啡庭園

在此美景下,我開著車到處亂晃,突然看到遠處小吊橋,旁邊有個大風車裝飾,於是就進去喝杯咖啡,主人正在畫油畫,看著他自由自在的筆觸,一層層上顏料。他很隨性的說畫畫就是要憑感覺慢慢來,只要覺得不對可以在上別的顏色,看他雖然輕鬆,可是我想應該是多年的功力。在他笑談之間就完成了油畫第一層,我望著門外的風景,雖然下著雨,雲霧在山中遊蕩,溪流在看看畫上的層次,氣韻如此神似,我想也只有在這人間仙境可以畫得出來吧!

老闆非常有氣質,慢慢地跟我說他做畫的方法,一幅畫大概會畫三次,每次畫完等三天讓顏料乾,這樣會有立體感。而且他一次畫多幅畫作,有時有其他靈感,會再把舊畫拿來改進。交談與看畫的過程中,完全可以體會到生活在這邊悠遊自在的態度,這個是一杯咖啡所換到滿滿的回憶,收穫很多。

地址:新竹線尖石鄉錦屏村那羅209號,電話:0932324689(要拜訪請先去電確認)

【新竹】五峰鄉清泉溫泉,泰雅賽夏議和處

新竹縣的五峰鄉、尖石鄉境內主要的居民是泰雅族、一些賽夏族原住民,從橫山鄉的內灣再進來這兩個鄉的山中,只需要短短半小時,就可以感受到原住民的生活哲學,山中雲霧繚繞,流水潺潺,不但可以露營烤肉玩水,也可以泡湯住宿,放慢腳步,欣賞有如世外桃源的景色。




*清泉溫泉,泰雅賽夏議和處

泰雅族的祖先據說從石縫中誕生,後來跟天地萬物學習互信互愛,學會了繁衍下一代的意義。泰雅族的祖靈祭,傳說是有兄妹亂倫違反禁忌,決定制定「GAGA」。頭目們各自帶領著族人們遷移,但必須遵守每年一次的祖靈祭,讓子孫謹記祖先的訓示。

賽夏族有矮靈祭,相傳四百多年前,矮人族教導該族農耕,但矮人族調戲賽夏婦女而兩族不和,賽夏年輕人設下陷阱害死矮人族,而後賽夏族連年欠收,所以舉辦矮靈祭,來祭拜被害死的矮人。

『此處曾是泰雅與賽夏兩族議和及埋石宣誓的地方。』,不知道當年是爭吵甚麼?不過在這樣的美景前有了這句話,一切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了。

清泉的溫泉,因水質澄清,屬弱鹼性碳酸泉,無色無味,所以稱清泉。泰雅族稱為「自然的熱水」,原住民語發音為「烏來」,兩地都有溫泉,應該是這樣的由來。1913年,日本人在這裡開發溫泉給警察專用,1921年設立「井上溫泉警察浴場」,所以也稱「井上溫泉」。後來也有稱「嵐山溫泉」,可能是這裡美景像是京都的嵐山吧!看著日本時期的風景明信片,這裡還是新竹八景之一。

1963年「葛樂禮」颱風,豪雨引發土石流,把很多房舍都淹沒。後來因為地層變動溫泉枯竭,後來921大地震後,意外的溫泉有出現了。如今河川整治後,站在吊橋上望著美景,會讓人染上優雅的氣息,住在這裡應該一點也不無聊吧!

*上坪老街,看到當年繁華

去新竹清泉部落的路上,122號南清公路,會經過一處都是磚造的老街屋,就是上坪老街。

上坪老街的所在位置,剛好是茶葉、林產、樟腦、煤礦物資進出的主要道路,進入五峰、清泉都要在這裡休息一晚,而這裡也有檢查哨,貨物要出去也要檢查過才可以出去。極盛時期有米店、酒店、旅社、豬肉店,還有屠宰場。領有煙酒配售証的在這裡就有4家,顯示當年繁華。

日本大正年間所蓋的街屋,建築型態是二層樓磚造,有文藝復興式三角山牆,也有仿巴洛克式與現代主義式洗石子等型態,亭仔腳涼廊大多圓弧造型,非常典雅,保存非常完整。

*張學良、三毛的足跡

日本時代,清泉部落這個地方是訓練台籍日本兵的場所,稱為台灣總督府勤行報國青年隊新竹訓練所。1946-1959年,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在此地,雖然張學良的房舍被沖毀,蓋的地方並不是原址,但房舍是依照當年的照片重建的。

1983年,三毛來此的天主教堂訪問丁松青神父,因為風景怡人,曾經短暫的住過這裡,這裡有間屋子因此被稱為三毛故居。

從日本時代就有的溫泉,與軍事訓練所,而後國民政府來台,張學良被軟禁在日本建築內,他與第三個情人趙一荻四小姐在此相守,爾後的天主堂的丁神父,還有作家三毛故居,看起來似乎都沒有關係的人在此地發生的故事,有戰爭、有愛情、有大愛、也有逝去的情,曾經有颱風沖毀掉這一切,但如今又恢復生機。

桃山國小、天主教堂、三毛故居、張學良故居、溫泉等景點,泰雅族的清泉部落,就像一個小世界,訴說這些歷史的種種。

2011/02/18

【佩特拉】小米麻糬的中東行

這次過年小米麻糬去中東了,我拿到明信片這天,剛好她也回台北了,看了這張明信片讓我想起了去年我去佩特拉健行一日的美好,目前佩特拉還有很多遺跡再挖掘與修復中,而我這段也都還沒有書寫,希望今年可以記錄完成。

小米麻糬的旅遊部落格


2011.2 小米麻糬在佩特拉

佩特拉之所以被隱藏那麼久,也是因為當地原住民不說,直到有西方人跟貝都因人交流說要進去拜他們的神,一進去才發現這個輝煌城市的過往。




我寄給他原住民邵族,好像在搗小米麻糬

2011/02/16

【新竹】清泉部落、張學良、三毛

從高速公路上清泉部落,開車大概還要一個小時左右,雖然目前河川整治,但是迷人優雅的氣息,站在吊橋上望著美景,我想住在這裡應該一點也不無聊吧!是因為我已經老了嗎?



日本時代,清泉部落這個地方是訓練台籍日本兵的場所,稱為台灣總督府勤行報國青年隊新竹訓練所。1946-1959年,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在此地,但目前房舍是依照當年的照片重建的。1983年,三毛來此的天主教堂訪問丁松青神父,因為風景怡人,曾經短暫的住過這裡,這裡有間屋子因此被稱為三毛故居。

維基百科:張學良三毛

從日本時代就有的溫泉,與軍事訓練所,而後國民政府來台,張學良被軟禁在日本建築內,他與第三個情人趙一荻四小姐在此相守,爾後的天主堂的丁神父,還有作家三毛故居,看起來似乎都沒有關係的人在此地發生的故事,有戰爭、有愛情、有大愛、也有逝去的情,曾經有颱風沖毀掉這一切,但如今又恢復生機。



桃山國小、天主教堂、三毛故居、張學良故居、溫泉等景點,泰雅族的清泉部落,就像一個小世界,訴說這些歷史的種種。

2011/02/13

【台灣】ivy 的民國100年

看到這個吃胡蘿蔔的兔子,想起我小時候去四四幼稚園上學,下課的時候同學一起挖小蘿蔔玩,結果被老師罰站的過往,不過,那次我是整個莫名其妙的被罰的,因為我也只是在旁邊看而已。而四四幼稚園的舊址就在101大樓旁。




我寄給 ivy 一張卑南族的照片

2011/02/12

【台北】Frances 來自100年前的蓮花明信片

Frances 特地挑了民國99年12月31日寄出這張明信片,說是來自100年前(民國100年前)的明信片,並要我跟這張照片的蓮花一樣,蓄勢待發(花)。

Frances 的淡藍色牧場


民99.12.31寄出


這是我寄給他的賽夏族

2010/01/02

【南投】依婉.姑牧的山雅工作坊

跨年到達原住民部落,我們第一站是到這個工作坊來看依婉.姑牧的手工編織,從苧麻剝皮開始到麻線捲繞成一綑綑的線球,利用一些工具能夠隨時隨地製作,即使要上山洗衣耕作,還可以邊走邊做麻線,讓我想到米勒的牧羊女的畫,這真是最早有行動辦公室的產業。


依婉坐在地上示範苧麻剝皮

要純手工製作麻線太耗費時間已經不太可能這樣做,目前工作坊是用現成的花布或棉線等原料來做帽子、衣服與眾多的裝飾品,不過仍要手工製作,在市面上可以看到不少原住民的產品,價格並不便宜,但色彩豐富鮮豔,做出來的東西也很耐用,是年節送禮的好選擇,台北烏來的泰雅民族博物館也有賣類似的精品。

依婉年輕時就喜歡縫紉製作傳統服飾,由於熱愛藝術創作,也曾參加山雅畫會與說畫學會,工作坊內掛有她眾多的山水畫,還有年輕時候參加各類活動的照片,甚至有穿旗袍或是穿和服的,從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經過了1990年代的觀光產業,到目前的文創產業,原住民歷經的變化其實非常的劇烈,依婉.姑牧阿嬤樂天而且努力不懈的製作這些藝品,我想除了熱情之外,對保留自己傳統文化應該有很強的信念,才能這樣持續的做下去吧?

原住民相關的產業,我問了依婉的女兒田韻,除了工作坊的編織教學與手工精品之外,還有她舅舅有教授打獵的課程,想想還真的蠻有趣的,這些工作除了要靠手腦並用外,還真的是知識經濟的一環。



我在工作室亂找,被我找到年代久遠的書衣,或許這產品不暢銷,所以也沒有新品,被我買了回來,我想要找本適合的書來保存。

相關網站:
山雅工作坊
仁愛鄉公所部落格:山雅工作坊
原味流行購物誌:山雅工坊

2009/11/15

【台東】黃美花用編織帶動嘎嘎哇桑部落生機

這次到花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進入嘎嘎哇桑部落(富豐社區)的梅花山藝文工作坊,阿美族的黃美花用她的巧手,編織出各種日常用的手提袋與裝飾品,我偷偷地到工作坊後面去看,舉凡飯桌上裝筷子、湯匙的用具,裝鍋碗瓢盆五金雜物,到放盆摘的籃子,都出自於黃美花的手中。我想已經可以自創品牌,媲美生活工場、無印良品,甚至可以追上LV名牌包的水準。


左:台東富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宋博芳(未婚)
右:梅花山藝文工作坊老闆 黃美花(相關新聞報導

手工編織的技術源自阿美族的傳統服飾,我們一進社區就看到一個阿姨編織大草蓆,熟練的手工編織的非常快,即使是這樣還是非常耗用體力與時間,躺在草蓆上望著台東的藍天綠地,幻想飛在白雲旁,光想著這樣的風景,就足夠讓人把草蓆買回家了。阿姨的族人也很優閒地坐在未完成的草蓆上聊天,一邊工作享受這個自然風光,我們走在嘎嘎哇桑部落的社區,看到族人坐在家門口泡茶聊天,到處和樂的景象。

美花大姐不但在工作室實際用傳統的石杵當套環,做了一個標準規格的手環,從頭到尾臉上堆滿了笑容,談到編織與這個工作坊的未來,可以想見她對這工藝品的融入,生活中處處可以應用,甚至跟家族家庭有關,阿美族的母親從小就幫家中的女孩準備出嫁的服飾,這樣的心情,美花大姐還說了她也為她的女兒做了不少裝飾品。這樣的態度,打破我原本覺得這些編織就只是單純裝飾品的想法,這些編織跟宗教聖品一般,編織過程中融入了家人的祝福。

我想編織最大的問題就是全部都是手工,品質與數量的控制很重要,希望美花大姐能多培養幾個人,並建立起品牌經營的準備。雖然這種編織品加入編織者當下的巧思做些變化,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客製化』效果,可是若要控制品質與長期經營,建立品牌與每一款產品的一致性是必要的,要傳承的不只是編織方法,還有設計理念、風格、配色等,未來還有行銷推廣的工作,希望黃美花能夠成功經營一個品牌,更帶動部落觀光的生機。



(點圖放大可以看清楚)

嘎嘎哇桑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宋博芳,很努力的用漂浮木與木雕來建立社區門面,並且用社區活動中心做教育訓練場地,凝結社區意識,未來若經過這裡,別忘了彎進來看看,恬靜的風景中,處處藏著說不完的故事。

嘎嘎哇桑部落(富豐社區)
Vincent 寫的介紹
梅花山藝文工作坊地址:台東市吉林路1段279巷83-1號(參訪要先預約)
電話:0986250791,089-232092



PS. 這次活動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邀請,由碩泰公關主辦部落客與媒體參訪農村再生,花東有好山好水,若能以拜訪朋友的角度來看農業發展,心靈會更豐富。

2009/11/07

【布拉格】歐洲最美的城市,博物館看見捷克建國史@野趣生活家

看這本雜誌的定位應該是去大自然戶外郊遊的,會收我這種很『城市』的稿還蠻驚訝的,不過有機會就寫寫囉!


這是這期雜誌的封面




點圖放大


K姐也有帶著相機寫一篇

2009/05/11

【台東】卡地布部落

今天我們分兩批,我們幾個人先到卡地布部落,是個平坦的大綠地,太陽很烈,藍天白雲,拍起照來很亮眼,剛好今天有些青年在此練舞,準備出國表演。


我們的午餐就是這群阿嬤做的,特別喜歡用葉子包起來的麻糬飯

導覽小英姐很熱情的介紹了部落小朋友的成年儀式是去打猴子,只要能獵到猴子回來,就表示已經長大了,也能獨立在野外求生,而旁邊這個木屋達古範,就是給小朋友第一次離開家過著團體生活的地方。此外,還有個巴拉冠的地方,只有成年男子可以進入,婦女與小孩是不能靠近的,是部落頭目與勇士開會的場所,而裡面的佈署非常有防禦概念,第一名的勇士要在門口,敵人來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衝出去保護酋長。

卡地布部落在清朝與日本時代都有些傳說,據說當時部落南王社的首長協助清朝平定朱一貴有功,封為卑南王,日本時代協助日本攻打太麻里附近的排灣族,可見當時部落之間的政治勢力非常複雜。

我們在此停留時,剛好欣賞了要出國表演的練習,青年不但歌聲嘹亮,一群人在大太陽下練舞沒有人喊累,動作扎實還裝戴傳統服裝與妝飾,我們在旁邊悠閒的欣賞,聽著歌聲好想躺在草地上大睡一覺。

偶而有幾台遊覽車經過,來購買這裡的項鍊工藝品,我們親自拿了顏料還有毛筆來DIY,顯然功力差的十萬八千里,這幾個人比較之下,我覺得傑利真的是非常有藝術天份的,或許請他貼出他自己塗鴉的作品給大家看看。

此外,有不少來此的人在討論怎樣做“觀光”,有不少部落的人其實有點害怕一般民眾進去參觀或參與慶典,可能會有安全與妨礙的問題,而有些民眾進入部落的時候也總以為花錢是老大的心態,而不是抱持體驗部落生活的態度。如今,我們會看到國外巴西嘉年華會成功讓觀光客參與的節慶,中間怎樣取平衡點,我覺得總要做了才能修正,所有人的心理建設都是必要的。而我喜歡這裡的慵懶時光,希望部落行程可以帶入這樣的元素。

傑利的旅遊筆記 [來去台東] 知足之旅: 台東知本‧卡地布部落‧陽光下的舞與勇士之歌
更多資訊與史料可以查:卡地布部落



P.S. 本次活動是為經濟部商業司98年度創新台灣品牌商圈計畫之台東縣台東瑰寶風華再現品牌推展計畫的「知本溫泉套裝行程部落客試遊活動」,由傳動經營顧問有限公司主辦,這篇文章與往後的書寫內容全為水瓶子個人體驗心得。

2009/05/03

【知本】溫泉、部落、山林,我要重新認識知本的流水帳

每次到知本就是泡泡溫泉住一晚,然後隔天趕往下個地點,這次停留在知本,除了溫泉之外,知本還有山林生態、原住民部落,蝴蝶生態與花草香精肥皂等,雖然只在知本待了24小時,但好像過了兩三天。


知本卡地布部落的小朋友跳的迎賓舞

每次參加這類的活動,總想書寫很多,但是往往力不從心,不是對當地的歷史文化無法深入體會,就是覺得短時間的接觸,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感受,每次都很想再去幾次,或是多住幾天。但現實與理想總是有距離,所以這次我不再那麼拼命的去探索、搞笑或是亂拍照,試著把自己放空,當作一次家庭式的旅行體驗。

我想先記錄一下這次的流水帳,避免未來要書寫的時候遺漏掉了。

1. 東遊季蝴蝶生態導覽,做精油香皂
2. 公仔彩繪
3. 大頭目餐廳的晚餐與歌聲
4. 知本街歷史文化導覽(忠義堂、溫泉老街、泰國四面佛(神))
5. 統茂飯店溫泉澡
6. 卡地布部落,剛好部落青年在練舞要出國表演
7. 知本林道

這幾年不少的小旅行,有些是政府單位的地方再造的社區營造,有些是為了促進觀光產業,有些是有機農產品的推廣,無論是自己花錢花時間去體驗,或者有單位補助,真的都讓我學習到不少。而提升台灣生活文化,真的是要自身『做』中學的。

P.S. 本次活動是為經濟部商業司98年度創新台灣品牌商圈計畫之台東縣台東瑰寶風華再現品牌推展計畫的「知本溫泉套裝行程部落客試遊活動」,由傳動經營顧問有限公司主辦,這篇文章與往後的書寫內容全為水瓶子個人體驗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