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2

1928年,郭雪湖《圓山附近》,第二屆台展特選,膠彩,絹



我一直在想這幅畫左上的遠山到底在哪裡,很像是八里的觀音山,但是山勢左右相反,用 google 地圖去觀察,若從第二張地圖的角度來看,背景是四獸山,應該山頭林立,怎麼只畫出兩個小山峰而已呢?

我也想過是否是故意左右鏡射的作圖方式,郭雪湖的視角是由南往北,不過怎麼比對都比對不出來,只能說是為了平衡構圖而畫出的那兩個小山峰吧!

很少人討論為何郭雪湖要在這邊取材?

1928年,位於劍潭山台灣神社規模已經很大,畫作左邊的明治橋還是鐵橋,欄杆有扇型雕花裝飾,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1927年入選為臺灣八景,圓山與劍潭山在基隆河兩側,明治橋刻意的被放在旁邊左邊的角落。

圓山公園,是台灣第一座公園,成立於 1897年,但重點卻是穿著台灣藍杉的農婦,有圓山文化遺址,山後還是陸軍墓園、臨濟宗禪寺,山上是陳維英退休的別墅太古巢,在這邊畫出農婦辛勤工作的用意到底是甚麼?

這幅畫作得到特選後,總督府官方以三百圓的代價買下來,後來為何又回到郭雪湖的手上呢?戰後此畫流落到台灣省教育會,當時會長游彌堅就把畫作返還畫家。

郭雪湖的選擇畫作地點,現在回想一直都是一個謎團,他想凸顯現代化的設施,但是總是放在角落,這裡是台灣的第一座公園,但確實有一些房舍、造景卻沒有畫上去,畫的卻是有如山水畫的自然田園之美,右邊的向日葵欣欣向榮的生長,日落群鳥飛翔,不過仔細端看,植物的確是有系統有規劃的放置在不同的位置。

令我好奇的還是左下的石碑,到底寫著甚麼字?是『第四遞』,代表甚麼意思呢?第四個叉路嗎?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



每次看某某學的書,只要翻一頁就開始打瞌睡,但是林承緯的書總是很快的翻閱讀完,為什麼呢?

因為太多生活周遭的理所當然,可是我們完全不知道來龍去脈!

從去年媽祖繞境時,繞過了鼎新魏老闆,到今年的白沙屯大批的隊伍可以瞬間轉為靜音,民俗信仰的力量,可以往正面、善念發展,當然信仰是人為或是神力可以討論,但民間生命力不可否定。

從日本時代台灣民俗節慶的多樣性,到了國民黨政府時代視民俗為邪魔歪道、不科學的信仰,民俗學從日本教授的研究至今真的有很大的斷層,希望這類的書可以多多出版,給普羅大眾有更正確的視角。

2018/05/20

2017年,伍迪艾倫《愛情摩天輪》



英文直譯是神奇的摩天輪會比較恰當,喜歡看伍迪艾倫的電影會知道有固定的公式,這部片女主角最後的感情的抒發感染了伍迪艾倫式的碎念,年輕男主角對鏡頭自白,從1977 年《安妮霍爾》(Annie Hall)開始與觀眾對話,過了四十年,他又回到康尼島取景。

平心而論,這部片不那麼伍迪艾倫,整部片的光線轉換的效果刻意的像是在看舞台劇。節奏也刻意的放慢,不像前幾部商業大片那麼的豐富,我喜歡這樣的節奏,道出了每一個角色的悲劇性格。

用光與火來描述感情,無論是男女偷情熱戀中火紅的烈火,或是結婚後夫妻只是同住一個屋簷的瓦斯火,父女之情,母子之情,這五個人在遊樂園生活交織出一點都不歡樂的弔詭氣氛。

其中,救生員看的書《哈姆雷特與伊底帕斯王》,點出了悲劇主角、戀母情結等等。到底是個人的性格決定的這一個人的人生,還是命運使然呢?我認為還是個人的性格比較重要,凱特總是自怨自艾的說著自己與前夫美好的戀情,還有曾經當上明星的輝煌,導致他的兒子只能在火焰中欣賞那份美好,也在電影院中找尋夢幻。

1950年代的美國,理論上是戰爭結束欣欣向榮的年代,但是在康尼島,一個休閒度假地的沒落,從康尼島第一座旋轉木馬是1876年的作品,周邊使用煤油燈的裝飾,二戰後不到海邊避暑,而到電影院吹冷氣,以及汽車的普及,康尼島有了黑幫進入造成了沒落。

最後,吉妮(凱特飾演)有機會通知到卡洛琳,但是她因為男朋友與老公的愛都被老公的女兒卡洛琳搶走,同時兒子因為縱火又惹上大麻煩,所以刻意的不通知,造成卡洛琳失蹤,這一連串的過程,更凸顯了吉妮的悲劇性格。

我們都以為大人所做的事情比較成熟穩當,沒想到大人跟小孩一樣會玩火自焚。

2018/05/19

《紙飛機生活誌》漫畫物語



我很喜歡雜誌的厚度,讀起來不會有壓力,以前,雜誌總是儘量一周內內就翻閱閱讀完畢,深度不夠,但廣度都還算不錯。但是最近幾年閱讀眾多的雜誌(我不敢點名),除了深度不足,廣度角度都不足,連一點點要搔癢的感覺都沒有,半小時後就直接進入書櫃深處。

但是,這本雜誌讓我對年輕人的企劃有了點信心,對於漫畫這個主題,廣度足夠,也是了解戰後台灣的漫畫發展很好的入門雜誌。

若是真的要挑剔的話,就是書寫的感情弱了點!加油!

2018/05/18

【台北】 1950年代畢業的台大學長



今日來了團體的客人,其中有一位是 1950年代畢業的台大學長,那是帝大改制成台大的前幾屆。

外表看起來不過六十歲,但實際已經八十幾歲,他的親友要攙扶他,他行動矯健都說不需要,堅持鞋子要自己穿,頭腦要自己動,自己的事情要自己來。

我也真希望我可以一直導覽、一直寫作、一直學習到不能動為止。— 在青田七六。

《新聞大解讀》文化資產經營



今晚九點民視台灣台《新聞大解讀》節目內容是談 1920年代本島人咖啡館文化沙龍,維特咖啡館,算是最早的文化創意店家。今天自肥談青田七六的故事,安綺談二O七博物館。



以下是相關照片

2018/05/17

【台北】光景咖啡,好多器具



剛好今天外面的陽光充足,充足到有點太過份,應該是好好待在咖啡館的日子吧?

從室內看出去有點魔幻,巷子很宅,兩側卻停滿了機車,很多行人走來走去,偶有機車呼嘯而過,因為不耐行人擋路,會猛按喇叭!有時會有小黃緩慢開過,對面的鐵皮門寫著:貨物出入請勿停車,但是卻停滿了機車,油漆字還算清楚工整,像是最近才漆上的。

穿著文青的男女,像是來做採訪,也像是來工作,聽著音樂,時而跟貓談談天,或者逛一下桌上滿滿的器物,只是入門口地上的皮鞋,這些不太相干的生活用品的共同點,可以說是容器嗎?容納咖啡的器具,或是容納腳的容器,擴及房子是容納人的生活空間。

到了停車場這個容納車子的地方,繳了比一杯咖啡還要貴的停車費,在咖啡館讓我心迷思的器物,頓時清醒了不少。

【台北】小公寓咖啡



點了一杯抹茶甚麼朵的飲料,加上北海道冰淇淋,結果,來了四球冰淇淋,原來抹茶只是旁邊這一小杯啊!

在奶油燈旁,聽著很多女大生很可愛的聊天聲音,今天的咖啡館整個很奶味!

【台北】手沖咖啡前是一個重要的儀式



1. 加熱水
2. 找出適合當天心情味道的咖啡豆、濾杯、杯子、手沖壺
3. 秤重
4. 磨成粉
5. 篩粉
6. 閉眼享受聞味道
7. 放濾紙
8. 溫杯
9. 量水溫
10. 開始手沖

喝咖啡,然後要洗乾淨好多的器皿!!!

右下角是客器客氣的手沖咖啡濾杯!

《悄悄告訴她》與《縮小人生》,追尋烏托邦或是活在當下



雖然是不太相同的電影,但是探討社會上許多類似的案例,有關男女之間的親密接觸問題。

《悄悄告訴她》其中有一段默劇,男性縮小後自願成為女性的一部分,這與《縮小人生》的男主角遭遇有點異曲同工之妙。探討兩性間的孤獨、寂寞、私密、浪漫、秘密、美麗、痛苦、悲傷的愛情故事,很多跨越道德的界線,我覺得跟《縮小人生》有很多探討的事情類似,而且後勁很強。

《縮小人生》追尋烏托邦或是活在當下

只要有人的世界,就會不斷的造神運動,本來只是研究縮小的博士,變成了烏托邦的造物主,他創造縮小世界是要維護地球的資源,但他發現貪婪的人類根本無法解決這類的問題,為了躲避下一波地球生物的大滅絕,科學家們想出了遁入地底的辦法,猶如聖經中諾亞方舟,也像是地底人的傳說。

人們以為創造出另一個大同世界,沒想到縮小世界墮落的更快速,有人靠兩個世界的匯差來賺錢,有的國家用縮小來懲罰,有人是想逃離壓力,男主角則是缺乏自信,總是聽信別人的想法。

這部電影由於包含太多的概念,很多人無法吸收而覺得不好看,但是後座力其實很強,刻意的放緩拍攝的腳步,也學習了很多古典電影的手法,真善美的風景、第一部科幻電影大都會的致敬還有小王子的玫瑰等等,只是出現一隅,卻有無限的遐想。

當然《縮小人生》被大家詬病的就是議題拉的太大太廣,但是若把前後兩段,縮小前後男主角的故事來比對,男主角的覺悟就是對人感覺的改變吧?無論有沒有縮小,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接觸更大的環境,關懷更多人與活在當下,我想是這部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