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6

【山口】山中的咖啡館



這裡不是高速公路旁的休息站,而小公路旁有小農超市的所在,旁邊有山有水有綠蔭,在這麼漂亮的風景中,居然有一間只有六個座位的小咖啡館,而且,坐在裏頭還看不到戶外的景致。

這是另類的桃花源嗎?已經在桃花源中了,為何還要躲到室內去喝咖啡?

當我好奇這樣的咖啡館真的可以經營下去嗎?一推開門裏頭非常熱鬧的滿座,兩位客人看到我推門進去,就說要離開了,好讓我可以體驗一下這小小的山中咖啡館。

我點了杯黑咖啡,一反以往只要到鄉下遇到日本老人家,我一開口講英文,就搖手說聽不懂,只好用寫的漢字溝通,這位年輕人英文不錯,但是反而看不懂漢字。

(補一段內部擺飾)

昭和時代,日本文學家,流行自己設計茶室,戰後各地復興文化時,也重建了茶屋,這些茶屋多座落在江戶的庭園之中,從茶屋看出去,這一抹庭園盡收小小茶屋的眼底,無論水缽倒影,或是遠山借景,甚至是小小庭園的青苔,都是用心擺飾的設計。

那麼,這個城市中的小咖啡館被搬到郊外去,很真的很能營造出都市壅塞的空間感。讓我想到機場中小小的抽菸室,癮君子塞在其中的盛況。— 在 sonoda coffee 。

2018/07/15

【台北】導覽後碎念



假日連續幾場的導覽,有退休的大學教授,也有社區大學的同學,也有親子團,很高興每個人都有專心聽

這張照片是 cosplay 團體來借場地拍照,同時又有兩組客人進來聽導覽。

在這邊導覽七年,我最傷腦筋的有幾點:

1. 假日來的客人很多,如何隔開導覽?
2. 每組客人來的目的大不同,有的是同學會,有的是親友團,很難要每一位都專心聽導覽老師說話。
3. 有些客人會有一些特別內容的要求,到底是要重視誰的需求?

曾經有拍婚紗的新人,在亮軒老師導覽時同時在客廳拍照,那天我非常的驚嚇,幸好老師很幽默的化解了尷尬的場面。

而這樣的空間使用,我想就是互相"尊重",說的簡單卻極為不簡單,但這七年來感謝來的客人越來越能體諒這樣情況,但我最頭痛的還是小朋友衝來衝去,目前有個小書房當成一個緩衝區,有些小朋友會安靜下來看書,而大部分來此的大人有聚會的需求,多半是比較急躁的。

炎熱的夏天,急躁的人們,或許是媒體,也或許是我們的飲食文化形成對於場域使用的樣態,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讓大家"靜"下來仔細的了解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2018/07/14

父親的潤滑油與我的萬能蜂膠



從小到大家裡有甚麼故障,只要經過父親的巧手總是能夠修理好,無論是電風扇,門鎖門閂,窗子的軌道,腳踏車,摩托車等大大小小東西,都可以修好。

父親會把東西拆開,然後擦拭乾淨後,使用大量的潤滑油,所以東西修理好了不久,地上總會出現油滯,潤滑油是我父親之所以偉大的必要工具之一。

不過,現代的電器產品,小小的電路板,或者是現代一體成形,大量的使用塑化薄膜等,使用潤滑油反而是把產品搞故障的元兇,潤滑油失效了,也宣告一個時代的過去吧?



而我現在身體出了任何問題,就是使用蜂膠,無論是感冒前後,或者有任何傷口,火氣大口腔破洞,牙周過敏,內服或外用,全部使用蜂膠。我在想若是房子漏水,可能可以用蜂膠來修補呢?

每一個人的人生中,應該都有一樣萬用物,真想知道我兒子以後會用甚麼東西來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呢?

2018/07/13

【台北】大稻埕博物館,黃裕生蔘藥行、還有兜味



這是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所舉辦的活動,參訪黃裕生蔘藥店,感謝蔣訓楠先生的導覽。

經常在迪化街遇到蔣先生帶客人在街頭行走,我想其實他已經可以退休,為何要做這樣吃力的工作呢?看著他帶著平板,只要客人有問題,隨時可以把照片叫出來秀給大家看,這樣的導覽與帶觀光客又有很大的不同,到底觀光客需要知道的事甚麼資訊,有時候內心也非常疑惑,也只能說導覽的內容,要隨著客人因人而異了。

迪化街的蔘藥行,以前除了進口藥材,還有煎藥,製作成藥丸,或者是磨成粉的服務,要有中醫師駐行看診把脈,到了現在有科學中藥,也轉為養生食補,甚至是我喜歡吃的蜜餞果乾的銷售。

聽了老闆的描述,其實漢醫師除了把脈開藥方,還注重修身養性,這個傳統其實隱約在老闆的言談之中可知,照片中是老闆的兒子,雖然念的是設計,可是從小嬰兒床的玩物,就是人蔘,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人生,很願意公開他們的生活,很感恩!

我覺得了解漢藥材對身體的影響,應該是每個人的常識。— 和Fred Chiang 和黃裕生藥行。





第一次進來,還沒有點咖啡飲料,就測試咖哩飯好不好吃?

友善動物的店家,突然朋友帶來一隻狗狗,與原本店家的狗狗兩隻玩起來,也算有趣舒服的咖啡館。

2018/07/12

台灣首份報紙發行至今 133年(1885.7.12-2018.7.12)

(以下取自維基百科)



1885年7月12日(清光緒11年6月1日),巴克禮創辦《臺灣府城教會報》,因為19世紀末的台灣,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讀書寫字,使用書面語文言文,創刊時使用白話字(或稱「教會羅馬字」)出版(它是屬於廈門語羅馬字拼音),每月發行一期,1932年5月才改為如今之命名《台灣教會公報》。從1973年12月(1088期)起,改為週刊發行。

2018/07/10

【台北】原廣慈博愛院全部拆光了


20180413 的照片,原廣慈博愛院

前一陣子過去,還留有一棟,其實就只是清理乾淨並沒有整修,就很漂亮,光影打下來,多少時代的痕跡。

現在,已經僅剩下一棟已經拆除了。我們還是學不會記取教訓,這些教訓有兩點:

1. 老建築留下來,就可以說故事,使用現代材質做一些改變,讓大家更容易親近,或者適當的包覆,漏水的問題也可以解決,那個時代的公宅,搞不好品質比現在更好,適當的修整根本不會滲水。

2. 公宅在各大城市,演變成弱勢族群聚集處,即使我們規劃的再美好,規則規定限制一堆,我家附近的公宅,在樓梯間還是可以看到酒瓶,始終脫離不了貧窮。

為什麼?

物以類聚,所以很多政府對公宅的規劃,是開始分族群分年齡並讓承租戶投入社區服務,每個弱勢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應該讓他成為一個族群,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們好像還是這樣的思考模式。

我知道講道理容易,執行起來很難,目前的選舉文化又是靠數字,數字的迷思就在這裡,要比公宅的數字。這跟 TNR 有點像,好像是解決方法,但是為何街貓的還是沒有減少呢?很抱歉我用人與貓來對比。

我們期待更多樣更多元的政策,而不是集權式的管理模式。


1927.7.10 台灣民眾黨成立,至今91年



照片:維基百科

2018/07/09

【台北】急躁人生與台北『慢』步



最近幾次在青田七六帶導覽的經驗,都是客人一進來非常非常的匆忙,有日本客人的領隊,詢問我是否可以導覽,我說等下10:30am 有一場導覽,若可以的話,可以一起聽,你在旁邊翻譯即可。她連想都不想就說來不及,我說才等十分鐘,後來我跟她說,我就用這十分鐘簡單講一下。

這個急躁的領隊,帶著五個日本歐吉桑倒是非常悠閒,經過簡單互動後,我終於找到了許多共同點可以溝通,但也已經過了十分鐘,不過這領隊的日文非常好,翻譯得很到位。或許這些緩『慢』的歐吉桑經常拖行程,讓她很害怕趕不上飛機吧?

後來,一群來自高雄的歐吉桑與小朋友來,主辦人也非常急躁,一直擔心走錯路的老先生會有甚麼問題,一群人也跟著她急躁,我就想說她若真的很急,應該就跑出去找人接過來,她只是用電話與嘴巴急躁於事無補。

傳統的旅行,過於急躁,凡是都是按表操課,我想團體旅行就是這樣很難迎合全部人,所以我喜歡一個人旅行,快慢自己調整就好。在台北好像就是工作場域,大家都很急躁,不知道在急甚麼,只是想要很快把事情做完嗎?

台北『慢』步,不只是一本書,是希望透過『慢』,認識這塊土地。

2018/07/08

【台北】女僕咖啡館



上回去京都玩,冬天溫度零度左右,感冒,猛吞維他命C、喝水,住在老房子裡面很冷,只要離開暖氣範圍溫度遽降,每小時進進出出到戶外的廁所尿尿,偷偷摸摸很害怕吵到隔壁房間的旅人。

最後,去參拜了晴明神社,買了一個厄除符,身體就好了。

最近,氣溫高的嚇人,進出冷氣房,身體奇怪了起來,猛吞蜂膠,來一杯陰陽師調配的飲料(應該不用塑膠吸管才是),希望有效!

《台北慢步》第一場導覽:走在米道上,走在貨運站上



很感謝蒲添生故居作為第一個點,讓大家了解戰後從權威到運動美學,再到庶民塑造胸像的這段歷史。我補充了日本時代許多長官雕像放置的位置。

聽到希望廣場叫賣的聲音,又用喇叭刻意放大,真的很想逃離。

由於華山園區人潮眾多,所以我沒有走進去,從旁邊繞出來,結果,漏了一個很重要的景點,藤森照信的茶屋,本來要拿出藤森照信的所有茶屋的作品,來比較看看這個短腳茶屋與長腳茶屋,真的差很大,缺少了那份秘境與遺世獨立的氛圍。

也因為沒有踏入華山,也忘了給大家看建國啤酒廠的那座工廠照片,長得很像日本的釀酒工廠,我相信是有淵源的。

從米道搖身一變到縱貫線,從挑夫到華山貨運站,台北這些建設大致上就一百年的歷史,日本時代突然長出來現代化工廠,沿著鐵路沿線而建的歷史,地下化後的公園綠帶非常珍貴,希望有更多的看板或是裝置藝術讓大家了解這段過往。

今天的路線與內容,沒有串接的很好,希望下次有機會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