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湖到沼澤地,森林林業到農地,在到今日的大城市,台北盆地的身世,隱藏多少祕密在這裡?而這棵老樟木又告訴我們甚麼?大學時代受到自然科學的基本訓練,與人文歷史學科是不同的科系,於是我們在這樣的氛圍下,理工科系與文法商科系被分開了。但是這棵大約兩千年前的樟木,把台北盆地的歷史從地質科學研究的範圍,串連到人文歷史的研究範圍。
三萬年前,大漢溪襲奪,台北盆地的地貌有了很大的變化。一萬八千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之後,海水流入了台北盆地,後來許多古書描述台北的原住民,蓋高腳屋製作樟腦為業,划著獨木舟到北投與漢人交易換米回來,這樣的歷史過往,今日很難想像,但透過地質、地理等研究地球科學的學者努力,把台北的樣貌還原,可以想像原住民的生活環境。
以下是從維基百科剪出
維基百科:康熙台北湖
康熙台北湖是一座由林朝棨(1960)根據郁永河的描述,認為康熙 33年(1694年)因地震而在台灣北部形成的湖泊。依照後人估計,康熙大地震震度為Ⅵ級,地震規模高達芮氏規模七,發生地點則是在台北的新店或金山斷層。該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為1694年4月24日開始,之後大小餘震不斷,將近一個月。但此湖泊與地震是否存在,也有包含翁佳音等其他學者質疑。他們認為文獻資料不足,且事件後繪製的皇輿全覽圖並無此湖之存在、地質探勘資料缺乏湖泊之佐證,且不過數十年之內,假設之湖泊淹沒區已有漢人屯墾之證據,依此認為康熙台北湖並不存在。
看了許多許靖華老師的作品,《大滅絕——尋找一個消失的年代》、《古海荒漠——科學史上大發現》、《氣候創造歷史》等書,我們對地球的認識還是太少,馬廷英教授用古珊瑚來研究地球板塊的身世,林朝棨教授研究台灣的第四紀,今日研究地球科學的設備越來越先進,企望能有更多人投身這樣的研究,或許與人類考古學、歷史科系的互相合作,可以找出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更多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