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2

20170712《國語日報》城市美學13:《智利》復活節島,摩艾石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復活節島的發現

17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軍發現位於南太平洋中的這個小島,在航海圖上記下了這個該島的位置,發現時正好復活節,所以記錄為「復活節島」。177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再次找到該島,並記錄畫下佇立在海邊的摩艾石像。

整座島嶼都是火山岩的復活節島,摩艾石像的身體與頭上的髮髻是採用不同材質的岩石,島上不同的採石場完整的提供了這些石像所需的材料,眼睛的白色是用海邊的珊瑚來上色。有些人巨型石像是外星人的傑作,實際看過整個島的環境,雖然搬運、立起來極為困難,但可想像運用木材滾輪與小石頭來移動,並使用槓桿原理可以立起石像。

這些代表祖先的石像背對著海洋,面對著祭壇,也面對著族人居住的聚落,守護著子孫,石像的底下還是族人的墳墓。

*復活節島原住民的原鄉

南島語族的原住民,從台灣出發,攜帶著小型家禽、家畜,透過航行在太平洋的小島,原住民花了幾千年的時間由西向東移民,抵達了復活節島。更多的DNA鑑定,說明了島上的雞與台灣的雞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

*為何不再建摩艾石像?

摩艾石像後來在整個島上幾乎被推倒,對於這樣的現象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族人內鬨,互相猜忌,所以將別族摩艾像推倒,為了要徹底摧毀石像,推倒的方向是臉朝下,因為重力作用鼻子部分的突起,整座石像會斷裂而無法復原。

也有人推斷因為地震引發海嘯,被較大的海浪所推倒,因為島上的摩艾像大部分是朝向陸地,所以推倒的方向是臉部朝下。

島上人口增加但資源不足,老鼠吃盡了果實,大型樹木不再生長,沒有樹木當滾輪,人們無力再搬動摩艾石像,採石場佇立著一堆半成品石像,或坐或躺凌亂的棄置山邊,好像摩艾像彼此在交談,成為今日觀光必去的地方。

*鳥人競技

鳥人競技是摩艾被推倒後,族人不在互相戰爭,利用體育競賽模式取得領導權的方法。

春分時刻,每個族派一名壯丁稱為鳥人,爬下懸崖,划著蘆葦船「波拉」到附近的一座小島,等待燕鷗孵出蛋,偷出蛋後綁在頭頂上,游泳回到本島並爬上懸崖把蛋交給酋長,該族就得到一年的領導權。

鳥人競技有很大的風險,可能不慎掉落懸崖,海中淹死,或被別族鳥人擊斃,但這個公開的競技,總比部族間血腥的戰爭好得多。

*殖民時期,奴隸販賣,地上轉穴居的悲歌

航海殖民時代,歐洲人到各殖民地去開墾拓荒需要奴隸,復活節島有眾多的人口,是否強押人作為奴隸?是否利用傳教方式湮滅傳統信仰?是否挑撥離間原住民族群?

考古學家發現了復活節島上有不少的洞穴,洞穴口堆滿了石頭,作為一個防禦工事,敵人要進入洞穴,還真的不容易,甚至一個洞穴會有好幾個出入口,若被攻擊,還可以從別的出口逃生。

航海時代,復活節島被發現後就好像一座動物園,不時有人類探險的足跡,之後的奴隸販賣,傳染病蔓生,到處是曝屍、人骨,讓這座島嶼變成了死人島。1870年代,島上大多數居民都到大溪地做勞工,1877年,島上只剩下約一百五十個原住民。

高更第二次回到大溪地群島,1897年,畫下了《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長達374公分的長畫作,每看到這幅畫,想起這段島民被受欺負的歷史,看著復活節島修復重新立起的摩艾像,人類是否真正記取教訓呢?

*摩艾石像的文化交流

復活節島1960年發生大地震,海邊那十五尊摩艾像受海嘯、地震影響而傾倒。1982 年,日本大阪博覽會借了一尊摩艾展示。1992年,日本資助大吊車,把摩艾像重新立好,並修復了祭壇。

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自然史博物館,有從復活節島搬去的石像。日本宮崎縣的海邊,複製了摩艾像,這七尊複製的石像與大部分復活節島上的摩艾一樣是面背對這大海庇佑著他們的子孫,但在復活節島上這七尊原版的石像卻是面對著大海的,這海岸就是祖先登陸島上的地方,摩艾像遠眺著原鄉。

反思我們在任何博覽會中,是否有抓緊文化交流的機會,學習別人的文化專長呢?既然台灣原住民是南島語族的原鄉,是否有機會與智利政府取得合作,也在台灣海邊立起摩艾像,讓大家了解復活節島上的悲慘經歷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