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0

【台北】中藥材與蟑螂腿,我也有這一天



大概在我中學時代,家裡經常瀰漫著中藥的味道,從小時候的衣櫃上放置的鐵盒子裡面養著吃中藥材的小蟲子,假日父親到山上去摘的夏枯草,還有針灸的器材等等。

父親那幾年學習中醫,書櫃還留有當時的講義。

可能到了同樣的年紀,看了中醫,去信賴的中藥店開了一些藥方給我,食道逆流這個長年的毛病居然改善了。

只是,從小到大打開中藥材那一剎挪都會很驚嚇,到底蟑螂會不會跑出來呢?而蟑螂是不是吃了中藥,所以生命力那麼旺盛呢?

其實照片中那是甘草,不是蟑螂腿

2018/06/09

【台北】昭和町會的展覽,看到顏滄波、石崎和彥的照片與其他...


照片
12
34

照片1:取自地質力學研究室,顏滄波教授夫婦
http://geomech.ncu.edu.tw/07_Memorial/DrYen.html

照片2:青田七六小書房,目前展示與灣生相關的文學作品與日治時期的文青生活

照片3:目前青田茶館展出的顏滄波與石崎和彥在念台北帝國大學期間一起出野外的照片

照片4:台北昭和町會記者會

今日台北昭和町會舉辦活動,邀請原家屋的主人、後代回來,在青田茶館有一些展覽品,讓我看到了以前老師的老師日常生活樣貌。

看到了顏滄波教授與同學石崎和彥的照片,就讀台北帝國大學的地質學古生物學講座,但之前本來是修習農化系有關蔗糖的研究,後來因為顏家有礦業才轉學古生物,這樣陰錯陽差,若繼續修習甘蔗農業研究,搞不好就會住在青田街七巷六號也說不定。

歷史總是令人讚嘆!

日本知名的醫生作家與歌手:一青妙、一青窈,就是顏家的後代,一青妙書寫了許多作品,紀錄了小時候在台灣的生活記憶,還有母親對於台灣菜的留戀。我必須要佩服日本人,對於那一個"曾經",可以記憶的如此清晰,多少補足了我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過去的想像。

對於日本時代的台北,或是台北帝國大學當時的樣貌,這些黑白照片好像還不足以說明,但是這些老先生老太太回到小時候的環境,眼睛亮起來,說也說不完的回憶,那眼神就好像到了小時候一般。

台北市的街區樣貌,為何會變成今日的模樣,我想大部分人是完全搞不清楚的,通常知道的就是從農田突然變成了蓋滿大樓的城市,飲水思源,曾經住在這個街區的內地人,與戰後的教授們,留下來的家屋,後續要如何再生呢?




論文作者出現眼前,原來是貌美俊帥的學者們

這幾年閱讀最多最仔細的,應該是博碩論文,有關日治時期、建築、台灣藝術史等論文,幾乎都被我爬過了。

昨日晚上,由台北昭和町會舉辦的研討會在殷海光故居舉行,題目是日本家屋聚落群的文史價值。

*邱雅雯,談台北市昭和町日式住宅建築與灣生的居住文化,她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調查這些建築當年的景況,與昭和町會的灣生鉅細靡遺的還原當時的生活場景。

*蕭文杰,從溫州街談文資守護,聽到老師哽咽奮力的熱情,我眼淚幾乎流出來,實在太崇拜了。

*顏杏如,在台日人的故鄉意識與記憶場域,從日本當年擴張的官方言論:所到之處皆故鄉,實乃遠征精神之發現。來分析故鄉的認知,戰後有了很大的改變,並從記憶來分析這個族群的形成。聽完了只是覺得只要是歷史系的人,就是美。

天江喜久,引言,髮型好帥。

黃智慧,主持

幾年前因為想要搞懂眾多台灣畫家的作品,閱讀了立石鐵臣,認識了邱函妮老師,沒想到這一切是無底洞,當時的歷史背景與族群認同,加上官方藝術展、私人協會等等組織,這些畫家如何在作品中呈現台灣的樣貌,這點其實我們的研究還是不足的。

擴大來看,這些在台灣出生的灣生,戰後回到內地,在日本往前看的政策,認為在殖民地的歷史是負面的,不敢描述在台灣富裕的童年,也只有靠著同鄉會的聚會,一起唱著三民主義的國歌,才能一解鄉愁。

回到正題,因為讀了很多這些老師的作品,總覺得應該是論文中那個年代的人,今天出現,居然每個貌美俊帥,實在讓我太驚訝了。— 和蕭文杰。


很感謝欒樹下前面的看板,很適合導覽路過的時候解說!最近還有相關書展喔!


這是在暖時光的展覽

吃香蕉的心意



這篇不是討論目前台灣香蕉盛產的事情:多餘的香蕉是否可以做成果乾,或者控制上游的產量,這些就交給專業的去處理。

大家有個總有一個錯誤的印象:我們總是把好東西賣到日本去?這對香蕉來說,好像有一點不公平,其實香蕉進入我們的口中,還有一個催熟的過程,在日本的水果店,總會有一個自然催熟的空間,或許是環境溫度濕度控制的比較好,香蕉就比較好吃。

父親到水果行,總是買還未催熟的香蕉,很有實驗精神的使用電石,或者用蘋果、奇異果,各種水果包在一起催熟,嘗試吃到不同的滋味。

如果催熟可以更有在地特色的話,如同咖啡生豆經過不同的烘焙師,或者咖哩融入在地食材的烹調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氣味,能夠吃到好吃的香蕉,心意是最重要的,如何呈現心意的文化,也是我們應該多多學習的。

我經常吃到的香蕉,是無可取代的父親的心意。

【基隆】郵便局106年紀念日



上圖:
原址:三重県伊勢市豊川町
現址:明治村
明治42年(1909)完工

下圖:
原址:基隆石牌街
大正元年(1912.6.9)完工
民國51年(1962)拆除

2018/06/08

《新聞大解讀》臺北百年三城記





與八面玲瓏高老師去上新聞大解讀,遇到上一段節目的周育如小姐,一見面就拿出日本的中學教課書,簡單易懂又十分深入的圖表數字,我們的課本可以做到這樣嗎?

要製作這樣的書籍,要花不少的資源,我們其實是可以做到的,這兩位艋舺人,展現了十分強韌的決心,讓我想想艋舺精神是甚麼?為何會呈現今日的模樣,有一定的脈絡,艋舺出了很多名人,為何我們都不熟悉,跟高老師在車上談了很久,他分析了眾多原因,但我們有辦法改善嗎?

我想花點時間來研究看看。— 和Agua Chou 和高傳棋。

2018/06/07

【台北】山田東洋的作品

山田東洋,所畫的是現代化高樓建築之外,以金融業、百貨大廈、廣場、公會堂、椰子樹、電線桿,呈現西方都市規劃外,也有些許日式傳統木屋。


圖片
12
34
56

圖片1:google 街景:帝國生命會社舊廈初建於1910年代,原為日本帝國生命保險,朝日生命保險前身,初建時有尖塔,1930年代改建,捨去尖塔。

圖片2:1930年代,菊元百貨

圖片3:山田東洋,台銀裏風景,油畫,1938年,第一回府展西洋畫,應該是黑白出版品翻印

圖片4:1945年航照圖,北邊框為菊元百貨,南邊為帝國生命會社

圖片5:山田東洋,公會堂前,油畫,1936年,第十回台展西洋畫,應該是黑白出版品翻印

圖片6:1945年航照圖,南邊框為菊元百貨


照片下圖取自台展資料庫

這樣的比對,一眼看出畫家俯瞰的企圖,除了拉高的建築之外,許多變形的構圖法,可以凸顯這些房子的屋頂的特色,去拍一樣角度的照片,會感慨天際線雖然長高了,但是十分不協調。

2018/06/06

【台北】昔日鳳梨王葉金塗豪宅,今日飯店、星巴克


照片
12
34

照片1:1955年,來源
https://get.google.com/albumarchive/104204347980012673710/album/AF1QipN8Go6kw2hRrWKpStG6catfauv9ACcpHa6nDKY6

照片2:1957年,中研院台北市歷史百年地圖,框起來的地方北邊是葉金塗宅,南邊是今日的新啟順蔘藥行,目前那個兩開間還在。

照片3:google 街景圖

照片4:今日的葉金塗宅

網路搜尋:1955 美國大兵,大部分都出現不好的新聞,但是這位美國軍人來台灣出任務期間,拍了不少照片,背後這些建築物,留下來的少之又少。

拍攝的地點,應該是大約在今日重慶北路二段107號,與民生西路交叉口往北拍,遠方的葉金塗宅的圓頂拍攝非常清楚,左邊的那棟建築今天還在,是新啟順蔘藥行。

路上都是人力車的時代,左方路邊停了很多美國車,甚至是從航照圖來看,也看得很清楚,原來是租車公司,那麼誰會來租車呢?就是美國來的觀光客囉?!

2018/06/05

【台北】養氣@回留



最近剛好有同學在研究養氣,所以在觀察自己的身體的情況下,嘗試了些許,大自然萬物真是奇妙。

從茶葉入門,然後接觸這些事物,從國中認識的同學,就有徵兆可循,雖然我們都從事過IT工作,最後還是回歸自己的興趣。

有人說人生是跑馬燈,我卻覺得是像一個螺旋梯,回留取得名字真好,很喜歡目前的素食餐。

PS. 近日的回留,台灣當地的客人多了,觀光客少了,聽到客人討論到青田街老屋,台北的特色,真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2018/06/04

【台北】一一書店 labo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我都挑星期四想來逛書店,剛好都是休息日,於是今天特地來看書。

一進門的大桌子,具有香港特色,並且與電影相關,一一書店名字取自楊德昌的電影名字,不過第一次來訪,不太好意思跟店長攀談,兩隻活潑可愛的貓四處奔跑,我坐在後面的書桌閱讀,看出去小庭院,陽光灑下來充滿了綠意,翻閱了許多港版的書店、農業、歷史建築再生的書籍,雖然字數很多,但香港的書比台灣的書還要口語化,一下子就閱讀完,雖感覺又了解了一些香港人的無奈,或許下次去香港就住在改造的青年旅館(美荷樓)!

坐在書桌看了太多本書,買了一本序言書室十年的紀錄,雖然不便宜,銅鑼灣書店事件後序言書室停止紀錄客人的資料,因為我曾去坐在裡面看了很久的書,這一本書的內容,親切的像是老朋友的日記。

書店外這幾條很長很窄的巷子,是我念中學的時候下課經常路過的巷子,記得有個同學休學一年,他跟我說他生病非常痛苦,曾經去闖平交道撞火車,這樣的風景,如今已經少有學生路過,這樣恬靜的午後讀著香港時光,一種時空交錯的魔幻感。

一一,1980年代解嚴後的台灣社會,在這裡短暫的讓我回到那個時空。

2018/06/03

1934.6.3【南投】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84年


照片:維基百科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84年,這個水力發電廠的計畫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關東大地震而延宕,也促成了集集鐵路支線。

台灣大學林鐘雄教授:「如果沒有日月潭水力,臺灣沒有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