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台北】分享閱讀與書寫,題目是在地文化導覽與書寫

與學弟妹分享閱讀與書寫,題目是在地文化導覽與書寫

很感謝 Yaru Yang老師給我這個機會,我到了普通教室外,拍了一張鳥瞰照片,回想大學時代應該不可能到這麼高的地方拍照,那附近只有綜合教室比較高,想想在攝影社時期,好像有特地揹著相機到綜合教室過,可能要找找以前的底片是否有這樣的場景了。

我覺得我每次想講的事情都太多了,結果想好要串聯我講的日本時代這個人的故事,居然忘記串了,從帝大→立石鐵臣→本間雅晴→尾辻國吉→南風原朝保,這些人居住處的散步路線,其實跟李瑜《溫州街的故事》的朵雲是重疊的路線,不同時代,雖然街屋街景相同,心情卻有著迴異的景象。

http://trip.writers.idv.tw/2009/02/blog-post_27.html

最後翻閱到這篇以前寫的,沒想到當年邊畢業紀念冊,就有古今對照的想法

《愛上卡布奇諾男孩》

《愛上卡布奇諾男孩》

伊斯蘭族群在義大利的某個小城發酵,原來義大利被當成跳板,這些移民成功的全家都取得身分後,隨即跳往下一個夢想之都。

這部電影利用年輕男女的戀情來引入這個讓歐洲很頭大的問題,看來下一個問題是中國移民,有相關的電影嗎?

不過,為什麼這位女主角莫名其妙愛上這個男孩,看完了沒有答案,只能說劇情需要吧?

《器與美》

《器與美》

喝茶、喝咖啡、吃飯喝湯吃料理,器物到底重不重要呢?

從小到大,從美國來的麵粉袋變成內衣褲,中山裝,大同陶瓷器,這些其實都是器。小從裝醬油的小碟子,大到可以裝入很多人的大巨蛋建築物,都是器物,都是一種容器。

所以,這類的器物,與其說只是一個介質,不只是物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茶器在人類文化活動中,經年累月的更新中,已經幻化成為美的代名詞。

從實用到藝術性,中間的過程到底如何定義?甚麼才是美,除了千利休可以定義外,我們一般人可以說三道四嗎?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可以入門,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器物只是供奉在展示櫃內當成骨董藝術品,因為高貴而不讓人觸摸使用,這樣到底有無悖離器物原始實用之美呢?

我再三思考,並沒有標準答案,柳宗悅給我們了甚麼啟發,茶器在日本從千利休以來,應該就是柳宗悅提倡民藝,讓當年器物的追求(炒作)的思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器的精神性,這本書或許給大家有了答案。

2021/05/05

【台北】#門窗 No.04 文房

#門窗 No.04 文房

文房最令人驚豔的是這個門廊旁的八角窗,不過我懷疑那一間是警衛室嗎?還是女中室?

我覺得比較像是小小的茶之間!懷想原屋主是千利休的信仰者。

每次去文房,都會對原始設計建照者的門廊裝飾,簡單大方樸素,大小比例勻稱,但是後來整修後帶入的裝飾品,就覺得十分的浮誇,詢問其價格,下巴簡直要掉下來。

我也很懷疑,那麼漂亮的門面,屋內其他的窗怎麼那麼普通呢?會不會是戰後這個屋主整修的時候遺失原始的風格了呢?

總之,這間房子可以觀察到價格與價值的認知,每個人大不相同。

【台北】珈啡所在

珈啡所在

世勳老師從琥珀色工作室、咖啡教學到開店,一進門看到了黑膠的地毯墊、大喇叭,專業的擴大機、黑膠唱盤,還有眾多的黑膠收藏,你以為就只有音樂嗎?

還有很多可看之處,吧檯後方的器材,多半需要經過老闆、店員的導覽,才能一窺世界各地沖煮咖啡的器材,從器材了解各地文化,之前世勳老師介紹過那不勒斯顛倒壺,另我印象深刻,也介紹了柏林壺,我因此回家做了柏林壺的實驗,連結如下: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10/blog-post_68.html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10/101-no031-040.html (該篇最下是柏林壺的實驗)

我總覺得美式咖啡很沒文化,就是用義式濃縮加水稀釋,可能這是目前咖啡館最常見的沖煮模式,這次看到美式咖啡壺的器具(照片右下),真的錯怪美國人了。

除了黑膠、骨董咖啡器材,還有骨董椅子喔!有空再來介紹溫莎椅。

珈啡所在的咖啡特色,應該是藝妓拿鐵與藝妓濃縮了,超級豪華的藝妓配方豆,整個只能用奢華來形容了。

【桃園】樟之細路

樟之細路

臺灣先民的朝聖之路,跨越了不同的族群,有樟腦、桐花,從賽夏族、客家人,台灣樟腦產量到達全世界70%,是一個賺錢的道路,同時有隘勇線的遺址,也是肅殺氣氛強烈的古道。

起點的土地公廟還同時供奉土地婆,還抱著小孩,那麼旁邊的民意代表夫婦海報,是否要抱個小孩啊?

這段官方的影片非常有深度!

2021/05/04

【台北】某大學建築科系老師帶學生來訪

20210504

某大學建築科系老師帶學生來訪,後來才知道老師是去日本念書,專攻建築材料史。

還好,今天沒有講到材料!

我只有談建築空間配置,為何當年有這樣的風潮,還有小小的賣弄了一下茶道與榻榻米的關係,凹間做為展示空間的過往,簡單的提一下日人在台居家的變化,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陸續接手這部分的研究,台灣的建築其實像是活化石,希望歷來使用模式的轉變,都可以觀察的到,而不要因為"維修"而抹滅掉。

感覺應該反過來,請老師來辦個展覽?

很感謝我們有超堅強的導覽老師群,可以分組分時間來讓學生研習。

2021/05/03

【台北】這期行天宮社會大學的古文明慢步:台北城軸線、五棟日式家屋、台灣美術地景

20210503 連續三個星期,台北城軸線、五棟日式家屋、台灣美術地景

課程規劃已經交接給 蔡業聖 老師,沒想到還是排了三堂課給我,雖然是講古文明,其他老師的旅行經營,從各個角度切入談古文明都太厲害了,我實在不太適合。

於是,我就專攻台北吧!雖然台北建城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實在談不上古文明,可是,從建城到改造成為一座小型的都市,至今居然成為世界上可以數的到的排名來看,這樣的過程與世界各大文明城市,還是可以多談談的。

這幾年藉由導覽活動,極力想要把台灣史與世界歷史掛勾,想要從這些地景中看出台灣與世界的關係,其實台灣從大航海時代非常的耀眼,只是我們自己沒有信心而以!

從這些老房子來增加我們的自信心。

攝影:林景維

2021/05/02

【台北】新芳春茶行 #門窗 No.03

新芳春茶行 #門窗 No.03

窗櫺的設計元素很容易觀察到是取自"茶"這個字的意象,每次去都被窗戶吸引,當然圓柱、六角形洗石子牆與樓梯木作也都很精彩。

目前是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經營,好像很多人是來觀光遊覽車放下來,就在一樓導覽使用廁所,然後坐著休息一下繼續上車。每次來都覺得很可惜,這應該是一個可以停留很久的地方,目前二樓有茶館、書店,經常舉辦活動。

每層樓的窗長相都不太一樣,應該可以說出甚麼小故事吧?破掉的玻璃是棒球國手打破的?還是牆內隱藏著鴉片煙呢?

以下是文化部文資局的資料,說明了指定為古蹟的理由:

1.本建物係臺灣和大陸移民連接的平台,族群以安溪人為主,當時建築提供茶製作人員的聚集和活動場所。目前建築空間仍留存製茶的器材及外銷南洋,以包種茶為大宗的相關樣本,足以見證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臺北作為茶貿易港口之產業歷史,並具有廣泛的歷史、文化、商業史價值。

2.本建物結合「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與「主人住宅」等4種空間機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茶文化複合體,亦為當時臺北最大的茶工廠,係臺灣、臺北罕見之例,並具建築類型孤例之價值。

3.本建物之設計高明、空間組織活潑且機能豐富,另其3樓前廳仍為祖廳,可反映傳統生活價值觀。建物正立面泥塑出自大稻埕名匠郭三川之手,建物內部之木雕、家具、樓梯扶手皆為優異製作下之產品,具建築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