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0

《新聞大解讀》明治維新臺灣番外篇




1.台北城的現代化,從整理都市開始

兩張老地圖,可以觀察到清領到日治初期,臺北城發展的鉅變,也奠定了目前臺北市大致的樣貌。一張是1895年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雖然地圖的比例有誤差,但大致上把臺北城、大稻埕、艋舺這三個地方重要的街道、鐵路、建築物、城牆、埤塘約略的都畫出來了(圖1)。

另一張是1903年,測量比例非常精準,草地、竹林、水田、樹林、山、城牆、鐵軌、各級馬路、水圳、建築用途等等都標示非常清楚(圖2)。

圖右.1895年8月10日測製,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四千分之一縮圖
圖左. 1903年1月1日發行,最近實測,臺北全圖附圓山附近,六千分之一縮圖

我會想像若我是出生在那個時代,從原本大稻埕走到西門一帶,1895年以前,從北門進城後,城內除了公署、寺廟、小家廟之外,有很多竹林、沼澤,住在這裡的人不多,甚至有點陰森森的感覺。

到了1903年,城牆被打掉了一些,許多沼澤地被填起來,筆直的道路延伸出城,可以看到火車跑來跑去,在城內也不時聽到轟隆隆的聲音。城內的建築物多了起來,舊的公署還在使用,多了很多日本長形木屋,一排一排蓋過去,尤其是城內的東邊,出現了現代化的洋醫院。

我們來比較這兩張地圖的細節,可以發現很多相異之處:

◎臺灣縱貫線成形
◎淡水支線完成
◎南邊城牆有臺車道
◎臺北城牆逐步拆除
◎城內的道路
◎城內的建築
◎街區的命名
◎寺廟改朝換代


2. 教育現代化,芝山巖六氏先生石碑,楫取道明的舅舅是長州籓的吉田松陰老師。

來台灣不久就遇難,享年38歲,舅舅吉田松陰29早逝


1851年,魏源增訂的世界地理誌書《海國圖志》流入日本,及1853年美國的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准將率艦隊來航,松陰開始打算前往外國留學。

吉田松陰受到英美殖民帝國主義的影響,主張南進。

梁啟超認為吉田松陰應居明治維新的首功,因明治維新的主腦人物中,主力大都是薩摩藩、長州藩等西南雄藩的下級武士,而各藩中又以長州出身的最為有影響力,他們大都是松陰講學的門生,深受松陰的思想影響。因此倒幕運動及明治維新的思想引導很大程度可說是建基於吉田松陰的努力。



3. 上山滿之進,山口縣的文人總督,在任期間重要的理番政策,多次拜訪原住民部落


上山滿之進(1869年9月27日-1938年7月30日),日本山口縣人,台灣日治時期第十一任總督(1926年7月16日-1928年6月16日)。回故鄉後創立了一個『三哲文庫』的圖書館,三哲指的是吉田松陰、品川彌二郎、乃木希典,這三個人都是山口人。後來三哲文庫就整個捐給了防府市政府,變成一所公眾的圖書館。

三哲文庫的舊圖書館,牆上都掛著陳澄波的畫作

陳澄波的這幅畫作,是上山回山口後,委託陳澄波創作,畫框還有台灣原住民的雕刻,一直就掛在圖書館牆上伴隨著防府市的學子數十個寒暑,上山總督在台灣任職不到兩年,為何對台灣那麼喜愛?這幅畫說明了上山滿之進對台灣原住民的政策轉變,還有對台灣東部的開發。山口縣出身的台灣總督很多位,山口的海岸位於瀨戶內海的北邊,相對台灣東部鄰近太平洋有很大的差異,這幅畫給防府市民到底有怎樣的感受?

隨著圖書館的改建,這幅畫被收藏起來,後來被研究上山滿之進的學者兒玉識先生發現了,圖書館的公務人員害怕這幅畫壞掉,於是詢問了很多博物館,都沒有要收藏與修復。現在畫作在福岡亞洲博物館,我在網路上搜尋,發現除了陳澄波基金會之外,有一個部落格一直在更新這幅畫的消息,好像是後來大家(防府市、博物館)發現這幅畫很有價值,有了一些討論,包含博物館的修復費用,還有到底這幅畫要放在哪裡?上山滿之進的後代則希望這幅畫能夠早點回到防府,可以促進防府與嘉義的交流活動,也讓大家更認識上山總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