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2

《日本人論》



原本以為一天就可以解決,沒想到多看了幾天。用楊斯棓醫師的標題:阿公那一代有邱永漢,我們這一代有蔡亦竹來開看,中間有了斷層,311之後,日本人重新了解定義台灣,而我們在眾多日本的書籍中,是否可以找到台灣人看日本人的論述呢?

蔡亦竹老師在教學中發現我們用的教科書居然是外國人所寫的。而日本人看世界各地的書籍,也都是日本人自己所述,今天一進入書店的第一主桌,大部分都是翻譯的書,是因為台灣人書讀得不多,相關的作者不多嗎?

其實,是我們太沒有自信心了。我相信出國率那麼高,在世界各地做生意的台灣人,都有對世界人論述的一套,只是為何很少這種類型的書呢?

本書第一章以許多日本學者、作家的論述,表示各式各樣的論述的優缺點,或是顧此失彼,可見日本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樣貌,像是集體變形蟲一樣的個性,而從室町時代之後,各地的藩屬各自發展,有了自己的個性。

看過不少電影,描述奇特的風俗民情,妖怪傳說,陽具崇拜,雪女,出雲神話,桃太郎等等,這樣的地方性故事被保存,村落性格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的集體意識,這就是本書的重點。

蔡亦竹老師舉了相當多的例子來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識,民俗學在台灣在日本時代交融了許多儀式,我覺得是可以探究的地方,民俗學或許是台灣可以找回自己的一個方法,我們如同"神隱少女"中的白龍,忘了自己的名字。

ps. 我覺得本書編輯分段還是需要多下一點功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