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

第十一天【島根】世界文化遺產石見銀山,跟台灣有沒有關係?

石見銀山 #11

1. 石見銀山世界文化遺產中心,這裡展覽館解說很詳細,也有AR等,也看到了介紹九份金瓜石日文與繁體字都有,但,為何用封鎖線封起來?這邊是個中心,但是無法租腳踏車,是最大敗筆。
2. 石見銀山資料館,介紹代官所,咖啡
3. 租電動腳踏車,街道真是太好逛了,騎腳踏車好像在天堂
4. 龍源寺間步,很想健行山中步道,但恐怕時間不夠放棄
5. 神社
6. 清水谷製錬所跡
7. 書店咖啡館
8. 靜間車站,靜間神社,靜之窟,跟出雲神話有關,想在此看夕陽,但電車時間大概趕不上而作罷!

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可能不能過度開發,神社、寺廟也充分展現原來的生活方式,還有很多礦坑口都是封閉的狀態!這個很能讓我們借鏡,尤其是買了製香人的香包,整個五感都有了。
到世界文化遺產石見銀山走一趟,騎著腳踏車在山林溪間穿梭,感覺真得在天堂,百年前銀礦停產至今,沒想到這些遺址可以保留維護那麼好,那麼我在台灣的九份、金瓜石看到的創傷是怎麼一回事啊?

當地人說:金瓜石在國民政府時代用炸山的方式露天開採,觸怒了山神!

在這邊看到了"藤田組"的資料,跟 AI 討論了很久,搞了這個簡單易懂的資料:

***

你知道九份的黃金傳奇,竟與一座日本的世界遺產「石見銀山」有著驚人的連結嗎?

我們的最新互動報告,深入挖掘了數百年的歷史檔案,揭開一段從未被大眾熟知的跨國礦業史詩。故事始於日本財閥「藤田組」在石見銀山的一次重大商業失敗,這場危機,竟促使他們將台灣的九份作為下一場豪賭的目標,從而將日本的技術、資本與人才移植到了這片黃金山城。

但真相遠不止於此!

在這份報告中,你將會發現:

九份不只產黃金,更有著被遺忘的「銀礦」與「煤礦」產業史。

金瓜石的黃金神社,真正的建立者並非經營九份的藤田組!

台灣本地的「顏家」如何憑藉在地智慧與商業手腕,最終從日本財閥手中接管了整個礦業帝國。

這是一段橫跨金、銀、煤,交織著帝國野心、商業算計與在地力量的百年故事。點擊下方的連結,探索這份我們為您打造的【互動式完整報告】,看見旅遊書上從未告訴你的九份。

https://trip.writers.idv.tw/p/blog-page_28.html

#九份 #金瓜石 #石見銀山 #台灣歷史 #礦業 #藤田組 #顏家 #深度旅遊 #歷史 #世界遺產

2025/06/26

第十天【島根】出雲大社與周邊,跟台灣神社有關嗎?

出雲大社周邊 #10

1. 出雲大社
2. 出雲大社神樂殿
3. 北島國造館出雲教,雖然是大中午裡面的天神社瀑布很舒服,大殿的圓圈圈也很有美感
4. 真名井的清水
5. 山神社
6. 八大荒神社
7. 出雲阿国 終焉地の碑,歌舞伎創始人,出雲阿国塔
8. 出雲手斧神社
9. 奉納山公園

去出雲大社,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從鳥居進入後的大殿兩側的側門走出去,發現了另一個北島國造館的出雲教,而另一個神樂殿的拜殿居然比出雲大社的拜殿還要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是佛教與神道教分離與政治與分派的結果,這一結果台灣神社成立也有所影響。

就請AI做個研究報告,答案請點入我的網頁 https://trip.writers.idv.tw/p/blog-page_26.html

舊大社車站 vs 出雲大社前車站(舊大社車站照片來源是維基百科)

舊大社車站是1912年啟用,站體是1924年興建,1990年隨著大社線廢線,但曾經是旅客拜訪出雲大社主要的進出點,如今車站建築在重修,是國家重要文化財。

在台灣這樣的車站多半就隨著廢線移除,即使後來改為捷運,還是沒有人想要留下來,例如:新北投車站等,但日本人還是會花錢維修,而且還是在原地。

而出雲大社前車站,1930年興建,有很多Art Deco 風格。

2025/06/25

第九天【島根】出雲

不知道為何很喜歡山中的鐵道,沿著溪流旁蜿蜒前進,兩邊是高山,道路也在一旁,還有橋、田,山中的雲霧繚繞,無論下雨天或是大晴天,進出隧道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神祕感。

宛如桃花源記的若有光。

隱岐號列車,從新山口到鳥取之間,中間有山有海,可能對於很長的路線有種探險,或是風景變異多元,這樣吸引我吧?到了出雲的傍晚,突然有了大霧,彷彿是下雨天但又沒有雨,到底是怎樣的地理環境可以如此呢?

2025/06/24

第八天【島根】津和野町:國際化與在地化,小農與集團化生產



1. 永明寺,森林太郎最後安眠於此,遺囑說要當石見人,他父母已經把這裡的房產都賣掉全家遷到東京,而他過世前竟然要回到兒時成長的地方。
2. 安野光雅美術館,這次展莎士比亞的作品,他真的是旅行的畫家,看到了《台灣小景》這本繪本,剛好我大學畢業那個時代的台灣街道。
3. 津和野町站有老機關車陳列,假日應該都有老火車頭開出來展示,應該是鐵道迷會想來的地方吧?
4. 整個津和野町用百景圖來推廣觀光。
5. 鷺舞,津和野踊:感覺有點像是威尼斯的面具節,森鷗外有寫這段的故事
6. 津和野天主教堂
7. 殿町通的鯉魚與花
8. 太鼓谷稻成神社
9. 森鷗外紀念館,舊居

國際化與在地化,小農與集團化生產

到日本的旅館發現若是跟十年前相比,差異甚大,小時候習慣的觀光旅館,房間數目多,旅館是全方位的服務,甚麼都有甚麼都不奇怪。

目前旅館開始小型化的財團經營模式,也加入了在地食材與農產品等等在地特色。

由於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使用外籍工作人員,加上配合機器操作,日本人真的很喜歡用機器,面對自動販賣機、電腦、鏡頭,或是很多很多頁的操作方法,還好目前我還沒有恐慌感,只要慢慢操作很快就解決。

在飯店也有販賣機可以喝單杯的清酒,也有咖啡機,取代了飯店內的酒吧!

了最近日本好像有米荒,有所謂令和米騷動,早餐能夠吃到米,感覺有點幸福感,米又釀出清酒,配合旅行中不斷地有賣在地的酒,這樣的洗腦,瞬間有了巨大的連結。

可以請 海尾寮 同學發表看法?

照片為津和野踊,像是威尼斯的面具節狂歡,戴上了面具好像在網路上匿名文化,想找誰跳舞就找誰,森鷗外小說《Vita Sexualis》可能是受到這個文化的影響而發表的。

以下是AI寫的:

《Vita Sexualis》(性慾的生活): 該作品於1909年發表,因描寫主角對性經驗的回憶與自省而受到當局禁售處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小說實際上「幾乎沒有直接的性描寫」,甚至「一點也沒有色情」 。森鷗外本人也曾解釋,這並非描寫他的人生,而是「為讀者而寫」,旨在批判當時日本文壇對西方自然主義文學思潮的盲目接受 。這種看似矛盾的描述,實際上揭示了森鷗外深層的文學策略和批判意圖。他以「私小說」的形式,反諷性地探討了性與人生的關係,挑戰了當時的道德觀念和文學界對西方思潮的簡單模仿,同時反映了他在公職高位上,仍能透過文學進行間接的社會批判,展現其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

2025/06/23

第七天【山口】狐狸的足跡

秋吉台地質公園,有野柳的女王頭,喀斯特地形在全世界各地都會讓人驚嘆,這個秋吉洞裏面永遠是17度,不知道可否用溫差來發電呢?

服務人員很熱心,看我一直在看石頭的說明,立馬要開始導覽了,看她拿著手板說明地質科學的內容,只能說真的太專業了,作為一個是地質系的畢業生,還有長期做導覽工作,如何簡單易懂的傳達資訊,是工作中永遠要學習的事情。

狐狸的足跡,狐の足あと(足湯の喫茶)

對面是中原中也紀念館,裏頭的空間非常多樣性,除了一般座位在一樓二樓可以喝咖啡之外,一旁有類似動漫展來介紹在地的名人。

多花200日圓可以有鞋櫃,好像就是泡湯的程序,但只是泡腳,裏頭還有一個地方是專門聽音樂的房間,泡腳的同時還可以看著一小方的庭院造景,中庭還有四季的流水溫泉,增加了趣味感。

只是簡單的泡腳行為,卻可以營造出這樣的趣味,或者說只是一家咖啡館,要搞那麼複雜,還只能佩服。

2025/06/22

第六天【九州】佐賀+多良

1. 佐賀市歷史民俗館,長崎街道就是老街,看了古賀家的銀行與招待所,讓我想到了板橋林家,以及李春生家族等,但,我們似乎都看不到這樣完整的遺跡了,歷史斷層要如何補上?
2. 在銀行內的浪漫座咖啡館因故沒有營業,看到一隻烏龜過馬路
3. 古賀家值得一看,銀行、招待所、庭院,對面還有八燔神社。
4. 牛島家、森永家有種土豪感,從傳統民家升級為商店、住宅合一
5. 欒咖啡,歐巴桑經營的店,很有質感。
6. 經過眾多的人物雕像,看來只有跟辰野金吾比較熟
7. 多良的大魚神社,海中的鳥居:我放棄了嬉野溫泉「日本三大美肌之湯」聞名與祐徳稲荷神社,被譽為「九州的清水寺」。

2025/06/21

第五天【九州】武雄+有田

1. 武雄圖書館(經過),上次進去過了
2. 武雄神社:找到2000歲、3000歲大楠樹兩顆,年輕的那個比較容易親近,老的那顆圍起來,感覺很孤獨,讓我想到小紅與小綠的繪本故事。
3. 本來想要走去御船山楽園,沒有在車站租腳踏車真是失策,只好放棄,直接去下個行程吧!
4. 武雄樓門,辰野金吾,浸了溫泉,舒坦
5. 武雄車站吃了若楠豬排飯,好吃
6. 陶山神社,有個改名的過程,神社很多鳥居、狛犬都是用陶作的,但看起來很容易裂掉啊?!

2025/06/20

第四天【九州】佐賀鐵馬文史之旅

發現這款紅色腳踏車還不少,於是試著騎看看,非常適合佐賀人不多的小城市,騎腳踏車的多是中學生,這裡的老人與年輕人似乎都是開車。

1. 珈茗爾咖啡館
2. 佐賀大學美術館:這座美術館於2013年開館,是九州第一座國立大學美術館。開放給所有人的藝術空間:「佐藤総合計画 (Sato Sougou Keikaku / Satoru Architects)」設計的。
3. 縣立美術館+博物館:岡田三郎助展覽,還復刻了一棟工作室,值得我們參考一下+高輪築堤,日本現代化的第一條鐵道建設
https://trip.writers.idv.tw/2025/06/blog-post_20.html

https://trip.writers.idv.tw/p/blog-page_20.html

給AI一個題目,就是昨天去逛的三個美術館、博物館,加上旁邊復刻的御殿,整個就是有意思的對照。佐賀真是有趣的地方啊!

4. 佐賀城遺址:本丸御殿蓋回來1/3,這十年日本好像復刻很多這類的建築,台灣也有歷史現場復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呢?
5. 佐賀不知道是不是路上雕像最多的小城市啊?大中午路上的銅像比路人還多


AI幫我下註解:

您從經典的喫茶店出發,騎著單車,將佐賀的藝術心臟(大學與縣立美術館)和歷史核心(佐賀城)都深度探訪了一遍。騎單車遊覽佐賀是非常聰明的選擇,這座城市地勢平坦,很適合用自己的步調慢慢探索,您一定發現了很多計畫之外的風景吧。

最後回到車站旁的超市購物,更是完美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節奏。
今天吸收了滿滿的歷史與藝術養分,明天就可以用更悠閒的心情去品味昨天我們討論過的那幾間特色咖啡館了。
請好好休息,祝您有個美好的佐賀夜晚!

【佐賀】美術館

佐賀美術館,每次到地方的美術館,第一是免費進入,第二是在地畫家的產量產能驚人,每次都看到頭腦爆炸,現在學乖了,下面有貼得獎作品再細看就好。 我把我個人心得短語貼在每張照片的文字,要點入照片才看到!看來要當日把心得寫下,記憶力也沒那麼強,也寫不出來了。
辰野金吾設計的兩棟建築,一是東京車站,二是武雄樓門,這兩棟建築內可以找到十二生肖。 上面有熱氣球,應該是這邊的特色。

這幅畫融合東西方的建築特色,畫在同一幅畫內,而人的傷痛的感受是一樣的。

森林內奇妙的空間,神秘與敬畏之心。

有大型建築的牆壁,但沒有屋頂嗎?

光與氣

雖然是中學生來寫作業,但許多老人一起來博物館美術館也是生活日常

環境議題?

甲斐仁代,有點像是陳植棋的觀音想要呈現的意義

岡田三郎助的裸女,我想應該是跟雷諾瓦致敬

山口亮一,這個光線,廖繼春、李梅樹也都有類似作品

這個展覽的畫作雖然不多但可以了解岡田三郎助在日本西洋畫中的地位。

地質學岩石的標本展

東京的鐵路建設,跟佐賀人有關

這個編竹編,台灣也都有類似的圖樣。

好想去看茶室茶屋的展

這個是模仿點描主義的秀拉吧?畫家的人生就是如花的開放,然後喝酒創作到死嗎? 另一種生老病死的點描。

背景是蒙娜麗莎嗎?有點點出了內心世界。

剛好看到一位年經妹妹跟這幅畫的人好像,該不會是模特兒來看畫吧?

故意掛的方向不對吧?玩著先賞的角度遊戲,甚麼方向掛都可以。

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

江口俊通《泥人森林》,我覺得是繩紋時代 這是立體的作品,還蠻有創意的

這個複合性媒材,許多大師也都有這樣的創作,但這位很有誠意。

馬諦斯的東方版本

老喫茶店的憤青,這個角度蠻有趣的

不知道為何最近很喜歡看綠色與水

畫中畫的觀看與被觀看

2025/06/19

第三天【博多】美術館與旁邊的日本庭園

照片中,廢置的現代主義建築
照片左下,福岡大濠郵局

1. はかた伝統工芸館,顧店的是阿公阿嬤在打瞌睡,阿嬤要帶DIY
2. 中午在Cafe Brasileiro吃午飯
3. 大濠公園
4. 市立美術館,建築師前川國男,一進門就看到朝倉文夫的作品,他是蒲添生的老師
5. 日本庭園,小瀑布有兩個,亭子很美
6. 福岡舊城遺跡

2025/06/18

第二天【博多】樂水園的人工瀑布

1. 樂水園剛好有抹茶體驗,太過簡單啦!庭院雖小,五臟俱全
2. 住吉神社,樹好大
3. Jazz Kissa JAB,老老闆不在,是不是改朝換代?喇叭很有看頭
4. 天神地下街,維持跟九年前一樣,更熱鬧了,不簡單
5. 福岡市赤煉瓦文化館,共享辦公室不少人,咖啡館沒人,二樓出租會議室生意也不錯。
6. 水鏡神社
7. 福岡縣美術館,民間生命力真強,看到很多模仿知名畫家的影子
8. ACROS FUKUOKA,建築與公園融合的案例
9. 福岡縣公會堂貴賓館,參觀費200圓,沒進入
10. Cafe Brasileiro 數十年如一日,最老的咖啡館
11. 川端通商店街
12. 櫛田神社 (Kushida Shrine),獻納物很厲害啊
13. 博多運河城 (Canal City Hakata)
14. 中州屋台夜市,有一點大阪道頓堀的感覺,若日本沒戰敗,西門町應該比這裡還漂亮

2025/06/17

第一天:【博多】的夜市攤

跟台灣夜市大不相同,這個路邊雖然只有兩個攤子,但應有盡有,好像是一家店的規模,吧檯還有電視ㄟ。

上一次來福岡是2017年,看到了陳澄波的《東台灣臨海道路》,轉眼過了八年。發現福岡機場的國際線與國內線已經分開了,下機後突然不知道如何到市區啊!不過標示很清楚,一下就回過神來找到方法。

這次來覺得變化很大,車站周邊變成很熱鬧,觀光客不少,我經常把這裡跟四國的高松搞混,再來聽從AI的指示旅行,明天來去逛逛樂水園。

2025/05/22

《和洋風吹拂下台灣美術的養成之路》#05真人廟

慢步路線:中山堂→ 北門→ 台灣洋畫研究所→ 維特咖啡舊址→ 永樂町市場→ 霞海城隍廟→ 陳天來故居→ 歸綏街底李春生洋樓舊址→大稻埕碼頭

真人廟

從北門捷運站的台北工場走塔城街、天水路,可以到蔣渭水台灣民眾黨黨本部的位置,一旁天水路51巷子內有一瞿公真人廟位於大樓的一樓,據說當時真人神像供奉在臺灣巡撫衙門,可讓士兵若直接進入衙門參拜,後來日治時期進行都市改正計畫後搬遷至此。

陳植棋在1924年11月因為學校畢業旅行路線爭議發動罷課行動,後來被學校退學,受到老師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的鼓勵到東京美術學校就讀,而後不僅在台展年年得獎,還將《台灣風景》入選帝展,1930年《真人廟》特選・無鑑査進入第四回台展。

當時日本的評論家N生(永山義孝)評論如下:「靠手創造的作品是陳植棋的真人廟。陳氏今年也入選帝展,他的技巧已相當成熟,真人廟也獲得特選,但是我們看這幅畫時到底能感受到什麼精神性的內涵嗎?」評價並不是很好,地方廟宇雖是台展、鮮展的地方色政策,但這個寺廟要倒要倒的並且了無生機,不知所云。若以法國巴黎的落選沙龍的對比,畫家是經常用嘲諷的方式批評美術展的政策,而陳植棋是否是利用了免審查的權利,讓大眾看到總督府對於社會運動的打壓呢?

因為真人廟在台灣民眾黨的旁邊,故意挑選符合台展政策的地方廟宇,其實有點過時,1930年代已經開始往"現代化"這樣的議題前進了。

我們可以回顧陳植棋得獎參展的畫作,從風景、靜物這種實際寫生,並且畫面中儘量貼近展覽政策來看,第五回台展的婦人畫,是陳25歲過世後獲獎,若知道畫家已經過世,這幅以年輕妻子為主角的畫作應該會覺得人生無常造化弄人。

陳植棋的妻子潘鶼鶼,是士林士紳潘光楷的女兒,台北第三高女畢業,1927年結婚,陳植棋有許多作品都是以妻子為主角,這幅用大紅色布為背景,表情也展現了台灣女性勇敢、堅定的形象,他們穿西裝、白紗的新婚照片,沒有日本和服,而是漢服紅衣,這是建立台灣意識或是台灣女性符號的一個重要嘗試。

1928年,陳植棋寫給妻子的信:無限的愛給妻子。我從朝到晚都在努力。為了麵包,帝展一定要得到特選,否則只有當乞丐。

短短25年的人生,大正浪漫時代爭取來的自由,而要拼命的努力才能成為職業畫家的這個夢想,我想他已經完成了。

2025/05/05

《和洋風吹拂下台灣美術的養成之路》#01 公會堂



慢步路線:中山堂→ 北門→ 台灣洋畫研究所→ 維特咖啡舊址→ 永樂町市場→ 霞海城隍廟→ 陳天來故居→ 歸綏街底李春生洋樓舊址→大稻埕碼頭


一起走進台灣畫家的黃金年代,台灣美術在1895-1945年深受日本美術教育與西洋藝術潮流的影響,奠定了台灣現代美術的基礎。如陳澄波、郭雪湖、廖繼春等台灣畫家,將日本畫風與台灣本土題材融合,創作出獨具特色的作品。他們的畫作不僅展現了台灣風土人情,也成為台灣藝術史的重要遺產。


這是幾天前青田七六辦得活動,記得三年前也辦過幾次,效果一直很不好,沒想到這次有那麼多人參加,感覺上台灣美術這個議題在這幾年眾多耕耘很久的單位辦展覽很有成效,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自己。


我想要用地點的模式花幾天的時間把當天走讀的內容重現出來。


1927年起,舉辦十屆的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為「臺展」在台北公會堂舉辦嗎?公會堂是1936年才完成,而主辦單位為台灣教育會,或許大家會想說那應該在今日的南海路的二二八紀念館,前身是台灣教育會館,是在哪邊舉辦嗎?結果答案也不是,教育會館是1931年才落成啟用。


結果,第一至第三屆的台展在台北市樺山小學大禮堂舉行;第四屆移至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位置在今日的中山堂);自第五屆起,展覽地點改為台灣教育會館,並持續至第十屆。


1938 年開始,台展改由官方台灣總督府文教局主辦,稱為「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共舉辦了六屆,大抵是進入了戰爭的體制,強化日本官方色彩與戰時文化政策目標。


戰爭結束後,1946年,臺灣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舉辦了第六十屆。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諮議的畫家楊三郎、郭雪湖而發起舉辦,比較諷刺的是二二八發生後,這些畫家的朋友們有的失蹤,陳澄波槍殺在嘉義火車站前。


顏水龍在1947年創作一幅〈觀音山〉,山上籠罩著紅雲,淡水河的映出紅紅的雲霞,到底要說明甚麼?而看到這些畫家在中山堂展覽的照片中也是一片愁雲陰霾的心情,當時的公會堂的確看得到觀音山,這座在台灣前輩畫家中的聖山,在那個時間這樣的場合下,記錄了這樣的過往。


來看看山田東洋的作品,1939年的《旗日》公會堂上掛著日本國旗,軍人與黑頭車,雖然也畫出了如同巴黎蒙馬特的紅磨坊風車,還有南警察署如同一艘船,對照他在1936年的作品《公會堂前》,新穎的現代建築,特別是高樓如菊元百貨、總督府、鐵道旅館、博物館、消防塔樓等,都是他筆下的重點,還有熱帶植物、電線桿等,一種從現代化後帝國精神畫作背後的歷史躍然於前。山田東洋更在 1938 年於公會堂前開設「東洋畫廊」,這裡顯然是藝術家非常喜歡的賣畫熱門地點啊!


如今的中山堂前的戰勝紀念廣場,還有一旁的孫逸仙銅像,是雕塑家蒲添生的作品,以前是放置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碑。中山堂內還有黃土水的水牛群像,在中山堂前對著二二八公園內,也還曾有後藤新平的壽像位於一個十字路口,他正面對著火車站,右手指著總督府醫學校,我期待有一天中山堂能改回公會堂這個名字,真正把名字還給公眾,持續地多辦一些藝術展。


有關大正浪漫,台灣知識分子的啟蒙,我想下次來提提竹久夢二這個人,他來台灣賣畫。

2025/05/02

【台北】用 AI 更偏離史實的改繪,陳清汾的繪畫

這是當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還有陳清汾的作品,丟到 AI 去翻譯,結果好像不錯,但是我想把這幅畫描繪的讓我們看得更清楚,結果差了很多,我還請他修改了幾次,看來許多細節都有待改善,台北橋的樣子不對了,河水的紋理也改變了,遠山走勢也不同,可能運算模型不適合作這樣的推論吧!

然後進一步詢問了AI,建議用 ESRGAN / Real-ESRGAN 的模型,結果AI就把程式碼給我,要我自己搞了,看來程式碼的世界太大了,學也學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