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古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3/15

【台北】暗角咖啡


暗角咖啡 #朋友聚會 No.10

連續兩晚來喝啤酒,都是晚上九點鐘一到,店內外就突然呈現客滿的狀態,周邊的幾家咖啡館、骨董店、二手書店,不是傍晚六點就熄燈,最晚也就是到晚上九點打烊關店,到底是怎樣的魅力,造就了這家咖啡館能夠有這樣的景況呢?

跟朋友聊到《日本地理大系-臺灣篇》這本書,九十年前的台灣,就有那麼精準的風土調查,然後翻閱到了兒玉源太郎寫的詩,朗讀了一下,彷彿回到了一百年前的古亭庄南菜園。

結果,一離開咖啡館,到了南昌公園(南菜園),就看到了公園桌椅上的詩,下弦月的天空,充滿了錠藍色的心情(是本 BL 漫畫!哈哈)。

2019/01/24

【台北】鐵道部台北工場


照片出處:後山鐵道風華文化資產數位博物館

1944年,在鐵道部台北工場前練刺槍術,不過這時候的工場已經不維修火車了,而是當成辦公室使用,這兩棟建築間,還有一座游泳池,日本時代真的很重視健身啊!

《水瓶子專欄》對美好建築之想像:鐵道部台北工場古蹟保存與再生
https://taronews.tw/2019/01/23/235676/



2018/12/24

【台北】工業技術學校



維基百科;台北科技大學

1912年 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莊(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分設土木、金工及電工三科。
1914年 「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 在原址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並設機械、應用化學、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 「台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 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仍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仍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臺北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並分本校(修業五年)及專修科(修業三年)。
1929年「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之專修科由三年制改為二年制。
1937年「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合前機械、電氣、應用化學、土木、建築共六科。


最近喜歡拍天花板、屋頂的裝飾,充滿了大正浪漫與奢華感

2018/10/27

【里斯本】maat 燃煤發電廠改為博物館


Museum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Google 在建這個 3D 模型的時候,新館還在興建中。

主結構是紅磚加鋼屋頂,加上歐洲建築的樣式,目前作為藝術、建築、新技術的博物館,這座發電廠是二十世紀初,葡萄牙最知名的燃煤發電廠,加上最近蓋好的新館,整個園區十分協調,進去新館看展覽,海洋的塑膠垃圾,十分心驚!


這個園區位於海邊,海邊有不少公共藝術品


保留電廠所有設施


雖然目前是博物館,但是入口仍維持以前樣子,沒有大的門面,有一些運煤的鐵軌,要進入不是很方便,但我想是必要的,讓大眾了解以前的樣貌。


發電量監控儀器


發電設備說明


辛苦的工人


愛迪生發明了蒸氣發電站,採用直流電供電給客戶


燃煤發電設備


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區一區的藝術展覽館,聲光效果俱佳


電?


不知道要表達甚麼?


新館很像一艘太空船


行動式啤酒屋


流線造型怎麼拍的好看,建築師是女性:阿曼達-萊維特(Amanda Leve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anda_Levete


新館的展覽,可以從海上與海底觀察我們所產出的垃圾。

2018/09/21

【東京】三菱一號館



1894年,興建完工,建築設計是英國建築師康德,康德是英國人,日本現代建築之父辰野金吾的老師,康德被邀請到日本之後,愛上了日本,娶了日本太太。三菱在政府政策下在東京車站周邊大量購買土地,蓋了很多西洋建築。

1968年,拆除,並在原址蓋了一棟辦公大樓。

2009年,把原康德的建築重建了回來

室內目前是展覽空間與咖啡館的經營,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可能把一些台灣第一的建築物在原地重建回來呢?

2018/09/16

【台北】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看了老半天,知道了日本時代是台銀官舍,孫運璿等人花了一千萬打造成功的積體電路,然後?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

感覺是除了積體電路,沒有前身與沒有未來的紀念館!

孫運璿先生是 1980-2006 年居住在此,1904 年的台灣銀行小王國,應該還有更多的故事可說,而且這棟洋和二館的擴建歷史,應該不少建築師參與,和館的規格也很壯觀,可惜內部看不出原來的樣態。

庭園的石頭上長的竹子,很想知道以前庭園的樣貌?原本圍牆與小白宮的砌法類似,若真的有時光機應該潛入看看。

【台北】古蹟日,公賣局大廳



難得可以大大方方走入公賣局無人攔阻,一進門看到地毯,今天是星期五嗎?

從二樓往外看,剛好看到新光摩天大樓,都市中軸線真的是權利的延伸啊!

2017/12/13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6-台北一號糧倉



日治時期的倉庫「一號糧倉」,現在位於八德路二段與復興北路口附近的巷弄內,南邊是微風廣場百貨公司,在厚重生鏽的鐵門上,有清楚的炸彈爆炸的痕跡,十分好奇這棟倉庫的身世?為何會有那麼多傷痕?

傳說興建於1940年代,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為了預防台北橋被美軍炸毀而斷糧,所以在此興建倉庫存放糧食,位於縱貫線鐵路旁的中崙庄,八德路這條道路自古以來就是錫口(松山)港口到台北城的米道,戰後命名為中正路,是台北連結到基隆的重要要道。當初的中正路只有東西段,不能分段,後來改名為八德路。

倉庫的南邊不遠處,日本時代是進馨商會,生產汽水,有富士、富貴、三手、黑松等品牌的彈珠汽水,工廠所在地就是今日的微風廣場百貨公司,戰爭時期,工廠被台灣總督府強制編入「臺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終戰後恢復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後改名為「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崙周邊工廠林立,在倉庫的北邊,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曾經是「東京自動車工業會社」。在糧倉的西邊,現今的大潤發中崙店,曾經是「台灣國產自動車會社」,是名古屋的「豐田自動車」的台灣總代理。還有「明治製菓會社」的台北工廠,生產巧克力、糖果,也在此落腳。

倉庫的原始設計,屋頂為大跨距檜木桁架,多層牆體可防潮、隔熱。戰後的正式名稱是「糧食局台北管理處中崙蔴袋倉庫」,負責整理修補破掉的麻袋,工作人員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十幾人。而後塑膠PV袋材質變成主流,麻袋廢置不用,這棟倉庫改為PV袋倉庫與糧食局的文書檔案。

2009年,該倉庫本來要報廢拆除,但在地居民向文化局申請文化資產價值鑑定,經審議後登錄為歷史建築,2013年,文化局推廣的「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廠商修復再利用。

台北市的工廠分布,從華山車站往東沿著鐵道縱貫線開發,華山梅酒廠、建國啤酒廠,到中崙周邊的汽車維修、食品飲料工廠,往東還有松山菸廠、台北機廠等一路往東延伸到南港一帶。或許台北市已經蓋滿了大樓,鐵路也地下化,已經遺忘了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的工廠在哪裡?

了解這樣的工業發展脈絡後,無怪乎戰爭時期,美軍要選擇這些工業生產的倉庫作為轟炸的目標。台北市邁入現代化都市,不過這百年的時光,農業轉為工業,然後變成商業、住宅。如今,歷史建築一號糧倉,從廢置倉庫變身為農產品超市、餐廳,期待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7/24

【九州】舊大島邸,又是一個遷移(移築)的古蹟


滿頭大汗的大中午步行到此,一進門光吹冷氣,就覺得值回票價了。進門查找了一下資料,原來,這棟古蹟曾經市民熱烈的討論要保存,後來仍舊拆除,不過決議異地保存。

http://tamatorijisi.web.fc2.com/oosimasinbun.html


從西邊的國小校地內遷移過來,距離很短,但是座向有點變動,2010年解體後,那個小學馬上就蓋好了,2017年重新組起來的舊大島邸開放,先辦一些茶道活動


DM


模型


玄關看出去,有個『大』字,表示大島邸


但是從外面看只是圖紋



圖紋真是多樣


欄間的圖案也很驚人


四疊半的茶屋,入口很矮


這個床柱真是引人注目


典型的多福窗


佛間


庭園造景的石頭也很多樣



大島邸


大島小太郎(又大又小)


辰野金吾


高橋是清


竹內明太郎

【九州】唐津銀行、東京車站、辰野金吾、曾禰達藏



為什麼要大老遠跑到這個小地方,唐津這個地方除了唐津燒之外,也是日本重要的建築師辰野金吾的出生地,很奇妙的這個有中國唐朝名字的港口--唐津,在設計東京車站的時候,完完全全秉棄了唐風傳統風格,反倒是外國的建築師,想要用一個唐博風的大門,結果沒有被採納。

*東京車站


由外國人設計的東京車站,後來全部改用辰野金吾的設計





東京車站裝飾的模,是在唐津製造的


唐津燒的重要人物


唐津人非常自豪自己的子弟設計了全日本最重要的一棟建築,而且,這位建築師也有照顧到唐津人



這個屋瓦跟我們鐵道部也相關,這篇新聞: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503150253-1.aspx

節錄:
在2014年針對鐵道部廳舍的調查中發現,從屋頂殘存石板瓦碎片的材質與加工法,確認是來自日本東北宮城縣石卷市雄勝町所生產,台博館也決定這次修復部分使用雄勝町石板瓦重新修復屋頂。

這批來自雄勝的石板瓦,背後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在2011年東京車站準備修繕屋頂,也是採用雄勝的石板瓦,當時石板瓦已經從雄勝出貨到碼頭準備要運到東京,卻遇到311地震而被海嘯淹沒,後來這些石板瓦雖經過海水浸泡,但材質、強度沒有遭到破壞,還是送到東京完成車站屋頂修復。

這次來台的日本匠師和東京車站石板瓦屋頂修復工程是同一批,且鐵道部塔樓屋頂也採用同一批屋瓦材料。

事實上在311地震後,日本雄勝町的石板瓦開採還未完全恢復,但就因為台灣鐵道部古蹟修復的需要,相關人員盡力蒐集海嘯後殘存的石板材,加工完成鐵道部所需的尺寸,在災區還未回到常軌時,日本匠師來台協助台灣古蹟修復,見證台日情誼。

有關東京車站: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1/blog-post_42.html

*舊唐津銀行


這張DM說明了唐津銀行的一些特色


唐津銀行修復原由




新舊建築圖



小小的銀行,裝飾非常繁複,整個就是歐式建築,當年長在唐津,會不會很唐突啊?


新館黏在後面,其實覺得有點多餘,但是許多更現代化的設施進入,好像是不得不的選擇。


銀行辦事員坐在裡面,這個鐵窗真是精緻




各式各樣的壁爐,其實還有更多,這邊會有那麼冷嗎?或許大型建築冬天會比較冷,但說實在就是完全複製西方的建築元素,壁爐一定要更豪華。壁爐上方的圖騰,跟東京車站,還有台大醫院舊館外面的裝飾,是不是一樣?


雖然一般客人只進入這大廳的一部分,但是挑高的設計,可以看到大部分豪華裝飾,給客人感覺就是錢存在這裡不會不見。對於重要的客人,走到樓上有許多會客室,又是不同等級的享受。


這個螺旋樓梯,跟台大醫院舊館、台北賓館裡面的都長得一樣。




層層的金庫,最後一層保險櫃放置了金條




辰野金吾(1854年10月13日-1919年3月25日),是日本第一代建築師,他的學生在台灣所設計的大型建築,都有他的影子。


辰野迷的作品,把他的作品都畫在一起


曾禰達藏(1853年1月3日- 1937年12月6日),也是唐津人,也是建築師,跟辰野金吾是同期生,著名的作品是東京丸之內的三菱財團的三菱地所(不動產)內眾多的建築,所以有人說丸之內是一個三菱的國度,後來他的學生繼承了事務所的事業,2010年,三菱一號美術館蓋回(1892-1895)原來的樣子,雖然當時設計者是外國人,但是曾禰達藏與學生中條精一郎的曽禰中條建築事務所所蓋的。



學生的模型作品:日本銀行本館


學生的模型作品:唐津銀行


學生的模型作品:武雄溫泉的樓門,概念來自海龍王龍宮


學生的模型作品:忘了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