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北慢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慢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7/31

《台北慢步》快閃簽書會



很感謝源源不絕來簽書的人潮!(我眼眶都濕了)— 和Cynthia Kuo 、亞蘋、劉瑀靜、曾淨慈、張學蓓、鄭羽涵、精靈、 Sung Yin和江巧文。

2018/07/27

【台北】李南衡老師,綠色和平電台,台北慢步



這陣子上太多廣播,只要看到麥克風嘰哩呱啦講不停,我想主持人一定很討厭這位自言自語的大叔。

這回遇到了崇拜的李南衡老師,很臨時的請他幫我念一首陳維英退休的時候所寫的詩,但老師沒有準備很怕念錯而作罷。

〈太古巢即事〉之四

隔一重江佛國開,劍潭寺隱碧林隈。
山僧日日通音問,故送鐘聲渡水來。

OR

隔一長江佛國開,劍潭寺隱望林隈。
山僧日日通音問,故遣鐘聲渡水來。

誰能念台語錄音下來給大家聽呢?— 在綠色和平廣播電台。

收聽點這裡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PAijMNShSeZLBdG99dPyjy_poK1EF2AN

【台北】news98 電台登高望遠



去上 NEWS98 電台,結果我一直講錯飛碟,真是不好意思

上姚舜大哥的節目,比我長幾歲,可是拍起來我好像變成大哥,真的要多多保養一下,學習哈哈大笑。

那天討論了 KUSO 梁實秋的八卦,很怕下次去梁實秋故居會招致報應。

有次去的報應,開錯到人家的腳踏車鎖,希望有機會記錄下來。





從小就喜歡登高望遠,到各大城市必定會登上最高的地方眺望,這些年來這樣的活動減少了,趁著到電台錄音的機會,剛好在古亭捷運站旁,就用長鏡頭來看看台北日常吧!

寶島聯播網談《台北慢步》

2018/07/25

【台北】台北慢步錄音



照片
12
34

照片1:Rufous Cafe 燈飾
照片2:光華寺屋頂
照片3:光華寺圖騰
照片4:遠雄金融中心

小時候剛玩單眼相機,用旅遊鏡到處亂拍,現在回頭來看當時的攝影作品,抓了不少好表情,感嘆現在隨手帶著手機,但實在拍不出好作品,於是重新裝上旅遊鏡去街上亂拍。

台北街區多樣的表情,隨便拍都是素材。不知道是眼睛不好,還是手指退化手力不若以往,以前對焦速度很快,現在按快門不是時機已過就是對不到焦,只好拍這種靜態照片。

去了某廣播主持人家裡的錄音室,散步一下周邊真是精采

2018/07/24

【台北】電台、中央廣播電台



以往去電台錄音,都是獨自去,甚至還有自己對麥克風自言自語,然後就回家,到底收聽戶在哪裡都不知道。

因為出版《台北慢步》的關係,所以出版社還派人跟我一起去電台,有時還錄影、直播,好像帶著經紀人一般,真是風光啊!還我誤以為變成大明星了。

這幾年接觸廣播電台,從逐漸沒落,因為網路直播與 Youtuber 的興起,廣播好像找到了另一條路,但是投入的成本與原本主持人、製作人的分工其實很大的不同,面對目前網路媒體的競爭,大家都在找出路,到底擁有錄音室的廣播電台,這些人力組織與器材設備,到底是負債還是資產呢?

其實很感謝電台給我機會打書,但是為何要寫書,我沒有忘記初衷,只是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我們是否可以投入更多永續經營的節目呢?— 和張鐵志。

2018/07/23

【台北】中廣,胡大哥節目



今天上了胡大哥的廣播,很暢快的聊天聊了很久,我都很怕我話多說不停,很收斂的收尾,本來只想推一本書,但胡大哥非常阿沙力說既然舊書再版就應該再推,於是,今天就變成水瓶子兩本書互打的局面。

這件事本來不好說,胡大哥手上那本書是幾年前的書改版,出版社在我的要求下,脫離"捷運"這兩個字改為"歷史",我覺得比較符合我書中的內容,而歷史系畢業的胡大哥說他最討厭文人相輕,竟然大力跟我聊歷史,讓我十分感動。

中廣 7/25 20:00-21:00 請大家收聽,最重要的請購買《台北慢步》與《台北歷史散步手帖》

購書連結在此
http://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cat/all/key/水瓶子/adv_author/1— 和 Mark Hu 。

【台北】小芬的藝響世界



轉眼又幾年沒遇上小芬老師,因為出了新書《台北慢步》所以有機會跟老朋友碰面聊聊。

今天快閃到IC之音,劈哩啪啦很快速的就我一直講話,然後非常快速的我就離開了,離開後才發現忘了合照,而且我竟然講話講得又快又急,然後匆匆的就離開了電台,真是這本書的反宣傳啊!

了解小芬老師的人應該知道她的個性比較急,而了解水瓶子的人也應該知道我的個性就是慢,沒想到這些年來,我變快了啊?!反思這次上廣播,會是怎樣的效果啊?

https://www.ic975.com/program/小芬的藝饗世界/— 和魏世芬。

2018/07/22

【台北】華山內的快閃店 COFE,恰如其分的土生土長


華山內的快閃店 COFE,恰如其分的土生土長

一進去就遇到了 王詩鈺 (Wang Shih Yu) 站台,又遇到顧瑋 ,然後又遇到了許多知名的作者,藝文界人士,整個文青魂發作!

其實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漂亮的器皿,加上 menu 上第一個特色飲料,只能直呼不可能的美味,還有看起來是巧克力但又不是巧克力的東西,這些都是台灣咖啡相關產品,簡單單純有產地,希望有機會成為代表台灣的特色產品。

剛好詩鈺站台,順便問了之前設計的濾杯,本來還很猶豫是否要下單,這回就直接當下就網路下單了,果然有專業人士介紹說明原理,還是很大的賣點。

ps. 後來上了青鳥,感謝有進小弟的新書《台北慢步》

《台北慢步》第二場導覽:北門到南門



這是玉山社辦的導覽第二場,天氣看起來不錯,陰陰的豔陽躲起來,很開心的講了兩小時之後,發現滿身大汗,在街頭簽書,對來參加的人十分抱歉,竟然要作者簽名,要辛苦的苦行兩個小時後才可以,這應該是出版社首例吧?

不過,回頭想想,買書的客人應該也是難得的回憶!

城中街道狹小,行人很多,辦活動的聲音很大,導覽起來不是那麼容易,雖然大家帶著導覽耳機,但是周邊雜音很多,互相干擾,結束後我到了華山園區,這樣的噪音印象更是大爆發(後述)。

這幾次導覽把講義升級了,全部是A3彩色照片,投入導覽活動這十年幾年的時光,從免費到收費,從大聲公到導覽耳機,從一隻嘴講話到可以同時採訪老闆吃冰淇淋,然後艱困的出版了許多散步的書,我想應該還有更多可以升級的小地方,未來製作更精美可以收藏的地圖,或者是有更多的參考資料、影片,讓台北慢步更加立體化,這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2018/07/20

從《台北小散步》到《台北慢步》,到全世界散步



今天去拜訪老夫子姊姊,喊了很久的書《高加索》(亞美尼亞、喬治亞與東土耳其)終於要交稿了,相信新書就要出來了。

從 2012 年出版我第一本散步書《台北小散步》六條路線,到現在也六年的時光,到現在《台北慢步》十條路線,台北有散步完的一天嗎?答案應該是永遠不會結束,散步的當下會有更多的主題出現,不同層次的散步串連這些點,讓台北呈現更多的樣貌。

右上的書架是 欒樹下書房 最近的主題:日本書展,這些相關的書,都是散步的各類主題,就用慢步的方法來認識我們居住的地方吧!— 和林婉美和洪丞。

2018/07/18

【台北】台北慢步@世新電台


很喜歡到世新大學的電台錄音,不只是感受到年輕的氣息,錄音的時間是傍晚,也不會那麼熱。

《台北慢步》新書出版一陣子,居然是第一次合照,測試一下倪可得新相機,效果不錯。也很佩服倪可,每次要訪談前先看完書,還用螢光筆畫重點,我都很佩服自己為何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啊?(自戀中)

同學問我這是我的第幾本書?數了一下,就當成是第九本吧!有"台北"兩字的書名是第六本。

#小人恆立志 說要書寫世界各大城市的容顏,一本都還沒有成功,到底是要從哪個城市開始呢?

【台北】台北慢步@教育電台


最近去教育電台上節目,我發現錄音時還算順利,可是驚奇的是在上下節目的旅途,發現了原本沒有發現的事情。

最近隔壁建功神社在整修,雖然經常進出教育電台,沒有發現旁邊有一個小小的展覽室,這一檔主要介紹林獻堂,我才想起我書架上有一本他環遊世界的書,只看了一半,看完展應該儘快再把這本書看完才是。

有空經過南海路的人,也請去看看展喔!

《新聞大解讀》台北慢步、台北城市散步的導覽、金車文教基金會千人走讀



以下是我的大鋼

1-1. 為何舉辦散步的導覽活動?
因為十年前流行部落格,部落客們假日帶著相機沒處去,開始舉辦後,發現我們真的不了解自己的這座城市。

1-2. 為何書寫散步相關的書?
因為去波士頓觀光有自由步道、黑人權利步道,為何台北沒有?於是就想自己定義,自己書寫這樣的散步路線,後來發現越走素材越多

1-3. 走一條台北的自由主義之路,從台北刑務所的圍牆,經過許壽裳、殷海光、彭明敏曾經居住的住所,曾經是特務密度最高的地方。

2-1. 透過散步發現台北與薩摩藩失落的歷史,連結了古侖美亞與江山樓等各行各業在台灣的足跡。

3-1. 歷史是不斷累積的,田調、野外、踏查,可以不斷的驗證,並且論述自己存在的意義。


今天去上新聞大解讀,主題是台北慢步,以散步導覽的方式了解台北。

感謝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的邱董與 金車文教基金會 King Car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清芸姊大力協助,一個是一年舉辦一次大活動的千人走讀,一個是每月累積千人次的活動,很佩服能夠以散步帶活動的方式,持續讓民眾了解台北。

一開場胡大哥就說明了各大城市都有知名文學家散步紀錄,從柏林、巴黎流動的饗宴到維也納昨日世界,都有相關的書,然後我說布拉格也有,可是我居然忘了書名,回來一看書架,是《布拉格畫像》,我覺得歐洲各大城市不只是只有一本代表那座城市的散步文學書,用散步慢步營造台灣認同,是最完美工具啊!— 和Mark Hu 和邱翊。

2018/07/08

《台北慢步》第一場導覽:走在米道上,走在貨運站上



很感謝蒲添生故居作為第一個點,讓大家了解戰後從權威到運動美學,再到庶民塑造胸像的這段歷史。我補充了日本時代許多長官雕像放置的位置。

聽到希望廣場叫賣的聲音,又用喇叭刻意放大,真的很想逃離。

由於華山園區人潮眾多,所以我沒有走進去,從旁邊繞出來,結果,漏了一個很重要的景點,藤森照信的茶屋,本來要拿出藤森照信的所有茶屋的作品,來比較看看這個短腳茶屋與長腳茶屋,真的差很大,缺少了那份秘境與遺世獨立的氛圍。

也因為沒有踏入華山,也忘了給大家看建國啤酒廠的那座工廠照片,長得很像日本的釀酒工廠,我相信是有淵源的。

從米道搖身一變到縱貫線,從挑夫到華山貨運站,台北這些建設大致上就一百年的歷史,日本時代突然長出來現代化工廠,沿著鐵路沿線而建的歷史,地下化後的公園綠帶非常珍貴,希望有更多的看板或是裝置藝術讓大家了解這段過往。

今天的路線與內容,沒有串接的很好,希望下次有機會改進。

2018/07/07

《台北亂走》



部落格時代就一直看 freeleaf 在台北亂走的文章,尤其是大安區的文章很多,有關水圳道與大安森林公園等,讓我重新認識這地方。這本書應該是集結當年的文章,看了書上的照片,大部分的設施都不存在了,不過十幾年的時光,竟然留下來的,只是書封上左上角的水溝蓋與圍牆。

這是一本懷舊的書(無誤),僅僅十幾年前的台北跟今天就大不相同了。

一看到書封照片就覺得很熟悉,即使地上的箭頭不知道重劃了多少回,柏油路重鋪了多少回(大安區)這裡是青田街七巷與和平東路一段183巷的交會。

當我看到作者的『想起地理學』這一章節,跟我的從小到大對於看地圖的心理不謀而合,偏偏我是一個方向感很不好的人,手機GPS的普及真是一大福音,當時大學會選填地質系,完全是因為依照排名填入,唯一有可能的就是與地圖相關。

雖然作者沒能進入台大地理系就讀,但這十幾年的研究,為台灣地名的由來與考據,打破了傳統我們依照地名的漢字說故事的窠臼,還原當年念音與習俗來分析,對台灣歷史有極大的貢獻。

也請大家順便支持一下我的書《台北慢步》

2018/07/06

【台北】《台北慢步》新書分享會,永樂座



這是今天《台北慢步》新書分享會,感謝 倪可 拍照

結果,麥克風一拿起來,一口氣講了一個半小時,超過了半小時的時間,我完全無感。

今天想採取比較輕鬆的模式,放一些老照片,讓大家猜猜看這棟建築在哪裡?果然,今天來的朋友對這些老照片比較陌生一點。

下個星期就可以在博客來,或是在各書店買到《台北慢步》,若要搶先買到,請到永楽座書店。— 在永楽座。

2018/07/04

《台北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雖然說這種街區導覽帶了很多回,但是以書本的形式呈現,加上與讀者的互動,還是很少舉辦,有別於坐在冷氣房演講場地的分享,實際走動的導覽還是大不相同。

閱讀、導覽、講座互相整合,難度很高,節奏不一樣,很希望大家試著多參與這樣的活動,也試著規劃一條屬於自己的慢步路線。

重點是:導覽+一本書+台灣文學館文創品,只要 $499,實在太便宜了。



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記得小時候上學路上,由於家離學校比較遠,每日總是提早出門,走不同的路線,腦中天馬行空亂想著,想像自己是坐飛行器、騎腳踏車、行船、開車,或者化身為麻雀、貓咪來看這個世界。所以,放學的路隊,我們會在路上玩耍,走不同的路線,經過不同的地方,玩不同的遊戲。

  如今,在台北市遊走的上班族,即使是計程車司機,可能都不知道每一條馬路的由來,為何要這樣規劃,歷經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從清領、日治到民國時代的台北市,歷經了怎樣的變化?

  台北的都市紋理—道路、鐵路、水圳道、古蹟、遺跡,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許多歷史故事。台灣人不若日本人喜歡立碑,走在日本大小街道的角落,可發現數不清的大小石碑,根據石碑上的文字去網路上搜尋,都會有一大堆資料跑出來,但是走在台灣的街道,除了路名、商店廣告招牌外,看板上難得看到與在地歷史相關的資訊,反而常跳出「南京到長春壅塞」的資訊,彷彿身處中國的高速公路。

  打開不同時代的地圖、航照圖、照片,找出古地名、都市紋理的演變,居然發現我們不在意的角落背後有那麼多的連結。在台北慢步,跨越不同的時代,可以玩故事連連看,就會發現同一個巷弄可以用不同的主題串連,而在巷弄裡遊走,就好像玩爬樓梯遊戲,只要走不同的巷道,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台北市的歷史還不至於像許多考古遺址,不同文化圈的層層疊疊那麼複雜。台灣北部在西班牙時代,隸屬於菲律賓管理,是西班牙航海貿易的亞洲樞紐。在清領時期,台灣是中國沿海的一部分,不論是郁永河來開採硫磺時,或者是羅漢腳來農墾時,都是屬於邊陲地方。到了日治時期,將農業研究的中心放置在台灣,作為更進一步南向的前哨站,期望建立以島鏈為基礎的帝國。

  從這樣的歷史來看,不同的角度,慢慢的藉由步行省思,參訪大大小小的景點,串連出不同主題的散步路線,正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模式,將多元文化納入日常生活之中,逐漸收納融合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懷念兒時經過的水圳道,下大雨過後在圳道裡划小船、抓魚的往事歷歷在目,不禁令人想要穿越歷史時空,回到當時。事實上,只要每一個人都規劃出一條散步路線,這樣累積起來的文化厚度,就足以媲美世界各國;即使這樣的目標非常長遠,但隨著年歲的累積,城市發展的文化厚度增加,相信是可以達成的。

活動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