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同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同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11/23

【台北】大同分局,日本時代的北署

每次經過大同分局,就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念過雙蓮國小,附近都是一堆違章建築,很多木材、五金、小吃店,中午時間人來人往交通繁忙,父親有時會帶我在附近吃飯,有時也會拿糧票到米店換米。



2011.11/大同分局外觀與內部樓梯

當年蔣渭水因日本皇太子來,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名義去請願而被拘留,因為多次出入北署,而北署位於日新町,所以他戲稱這裡為日新旅館。不過蔣渭水進出的北署,應該是目前大同分局對面的家樂福,1931年過世時,這棟建物還沒有興建。

印象中,米店在一個高大的石牆旁,我想應該是大同分局的旁邊的圍牆,日本時代這裡是台北北警察署,裡面有個水牢,可想而知這裡高聳的圍牆就是怕犯人逃脫,而圍牆的石材據悉是1900年代拆除台北城牆搬過來的。

1933年,臺北北警察署完工,從對街看過去流線的L造型,三層樓的水泥樓有典雅的西洋圓柱,窗子是新藝術拉高型態,窗子上方是拱形半圓狀。進入這棟建築物左右都可以上樓,看著簡單的圓柱上方的花紋,被塗上厚重的水泥漆,快80年的歲月,仍然可見建築的風采。

目前大同分局後方已經蓋起了新的警察局,旁邊原來是警察宿舍的老建築也拆除了,目前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在三樓,這個曾經關過「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的地方,搖身變成紀念館,還真的蠻諷刺的。

【台北】靜修女中,台灣文化協會創始地

1916年(日本大正5年),天主教道明會的西班牙神父根禮孟德創立了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也就是今日的靜修女中。有歌德式風格,西班牙古堡形態,也有修道院的感覺。


2011.11 靜修女中大門

在靜修女中校門前的寧夏路旁,有神父的雕像,紀念他為了台灣女子受教不評等所做的努力。靜修女中知名校友眾多,老一輩的有連方瑀、張小燕等,年輕一代的影歌星有林心如、何嘉文、季芹、安心亞等人。

蔣渭水1921年(大正10年)也在此召開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當時林獻堂取得台灣總督府許可,據說有一千多人出席,跨越社會各階層人士,士農工商、醫師、律師都有。蔣渭水的思想先進,不但寫文章大力批評買賣婚姻、嫖妓納妾,更大聲疾呼男女平權、婦女解放。

1912年,蔣渭水當醫生後,上酒樓認識的藝妓陳甜一見鍾情,不久陳甜就嫁給蔣渭水為妾,並教她讀書識字。蔣渭水元配是家裡幫他決定的童養媳,或許因為如此,蔣渭水特別鼓吹男女平權。文化協會的民權啟蒙運動,陳甜是唯一的女性。蔣渭水過世後,陳甜就出家終老。

【台北】文萌樓,風化區,一段傷心的過往

歸綏街文萌樓周邊的街屋,建於1924-1925年間,在日治時代,歸綏街是服務販夫走卒勞動者的平價風化區,不遠處的江山樓也是酒家,服務比較有錢的人,內有才貌雙全的藝旦。



2001年,公娼走入歷史,性產業轉移到萬華一帶,歸綏街的老街屋牆上長滿的雜草,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文萌樓保留了當年公娼的營業空間,或許我們可以比較正面的態度來看性產業,讓人了解這一段傷心的過往。今日雖然已經沒有公娼,但是性產業我想永遠會存在的。每次經過這棟房子前,潮濕的霉味傳出,2006年,曾經是公娼的官秀琴落海自殺的過往,都讓我深思。

看到隔壁還在生產製作麵條的小型工廠,是不是在都市更新後這些人的生活就可以解決?女性的身體來做為營利的工具、女性身體的自主權等問題,我們的立法院是否有跟上社會的現實面?還有國際的潮流如何?在文萌樓指定為古蹟後一切也都不能解決吧?

如今看這似廢墟的街屋,仿巴洛克的裝飾透露出黯淡的美感,看起來不像是同時建好的,但一棟棟的風格卻十分雷同,指定為古蹟的文萌樓不會拆除,可是整個街屋在都市更新後風味就消失了。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歷史,學習進步的路還很遙遠。

2011/11/22

【台北】蔣渭水紀念公園

在雙蓮國小對面的公園,有座蔣渭水的紀念銅像,提著醫師包幫台灣人看病。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對蔣渭水的了解並不多,這幾年才真正認識這號人物,或許同是醫師也搞革命,所以有人稱他為台灣的孫中山。



日治時代,1912年,蔣渭水在台北大安醫院開始執業,感嘆文化風氣不好,認為台灣社會生病了,於是在1921年,在靜修女子學院(今靜修女中)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1927年成立台灣民眾黨,這個黨算是台灣人第一個成立的政黨,蔣渭水為了推廣他的理念,還發行台灣民報。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還數次到東京去請願,為了台灣人要有自己的憲法與自治而努力奔走。

蔣渭水在文化講演後,遭到警察唆使的流氓丟泥巴,還特地拍照下來,把泥巴當成勳章來紀念,請願活動被北署(今大同分局)拘留,多次出入牢房。他還曾有在用水中下毒下細菌想把袁世凱暗殺掉的想法,還真的去做了,可惜沒有成功。更奇特的是蔣渭水還開設了大型酒店『春風得意樓』來經營,並代理宜蘭的老酒賺錢。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因腸傷寒病逝於台北醫院,逝世時身無分文。臨終遺囑:「台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實所至望。」

這個年紀輕輕40歲就過世的怪人,80年後立了這座銅像來紀念他,蔣渭水的革命強調非武裝民主,也強調男女平權,這點在現在來看都是很先進的思想。

2011/11/13

【台北】貴德街看不見的遺跡2

很早就想把貴德街一個個點的歷史讀熟,然後去憑弔紀錄一番,但沒想到一直沒時間(偷懶),有機會接了一個案子,但是其實字數不需要很多,就整理了一番,每次重讀貴德街歷史,就會感覺那是臺灣史重要的一頁。



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也屬於淡水港的一部分,當時蘇格蘭商人陶德(John Dodd)來台開設洋行,栽種、研發茶葉技術,1865年,他引入中國安溪的茶葉來台種植,在艋舺、大稻埕都有設立製茶烘培的工廠,開啟了大稻埕國際化歷史的一頁。

1886年,劉銘傳引入外資要開發大稻埕,李春生與板橋林維源合資蓋了一些洋樓店鋪出租給洋商,有建昌街、千秋街,這兩條街就是目前的貴德街。

今日走在貴德街的亭仔腳,完全感受不到港邊往來熱鬧的場景,撿茶葉的婦女在此邊工作邊聊天,工作一天下來就可以領薪水,比較有錢人的洋樓會把房子地基蓋得高高的,避免大雨淹水到家裡面,西寧北路以前是房子的後門,可以讓小舟進出貨物,前門從貴德街進出,很難想像今日只是小巷道的貴德街,曾經有人來人往繁華的過往。

*德記洋行(長安西路303號)

德記洋行,如今已經變成德記大樓,1845年英國人創立於廈門,屬英屬東印度公司,台灣開港之後,1867年德記洋行來台安平港、淡水、大稻埕設立分行,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的進出口貿易。

1911年,德記洋行在台灣因日本帝國商人透過專賣制度而排擠外商,使這些洋行紛紛離開結束營業,1974年開始,德記洋行代理消費性飲品,也接手經營開喜烏龍茶,在台灣的德記洋行目前最大股東為統一企業。

*怡和洋行(貴德街36號)

怡和洋行,今日完全找不到遺跡,只能在貴德街34號前的怡和大廈前招牌憑弔。1813年東印度公司特許到期,一個船醫接手經營與中國茶葉、鴉片的買賣,本來總部設立在廣州,後來香港割讓英國,於是遷移到香港,在中國各港口設立分行,上海、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等處。

怡和洋行當年政商名流,並支持戰爭的軍火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胡雪巖、李鴻章、伊藤博文、張學良都有些關係。怡和集團在台灣有怡富證券、頂好超市、Pizza Hut、IKEA等知名企業。

*李春生紀念教堂(貴德街44號)

李春生有台灣的茶葉之父的封號,1838年生於廈門,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工作,與陶德一起來台,擔任寶順洋行總辦,經營茶葉生意,教導茶農。寶順洋行結束營業,轉到和記洋行。

而後李春生自行創業投入煤油市場,成為北台灣石油的大代理商,除了茶葉、煤油外,他還有樟腦、米、糖、布等的貿易事業。除了經商,李春生還勤於寫作,時事評論、茶葉製作、哲學思想等等。

1895年日軍來台,台北城陷入混亂,他有提議迎接日軍進城維持秩序,在日治時期他也擔任台灣史料委員會的一些職務。1924年過世,享年86歲,李春生是台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教徒,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


*港町文化講座(貴德街51號)

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人領導的組織「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並在港町(貴德街)設置講堂,稱為港町文化講座,每週六舉辦文化講座,藉由演講來提倡民族主義啟迪民智,散播新思潮的種子,並教育民主的素養。

除了辦理講座,台灣文化協會以《台灣民報》做為宣傳工具,在台灣各處設立讀報社,成立文化書局、文化劇團,也舉辦各種有關歷史、法律、衛生等短期或長期的講習會,進行文化演講會、文化劇運動。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貴德街51、53號)

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外觀初看貌不驚人,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也是一「三角窗厝」,但細看陽台、天井與竹節式落水管,墊高的騎樓都是當年臨港容易淹水的見證,窗門板則是可拆卸式,方便做生意拉開後方便擺放陳列的設計。

莊協發商號雜貨店,歇業20年後目前重修為柑仔店風貌,在文史學家莊永明老師規劃下變成「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李臨秋故居(西寧北路86巷4號)

李臨秋,知名作詞家,1909年生,父親為富商,後家道中落,1924年,進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他以閩南語為兩部中國上海電影填廣告歌曲的詞,頗受歡迎之後,再接再厲,創作《望春風》為代表作。《四季紅》、《月夜愁》、《雨夜花》、《補破網》等均膾炙人口。

*林柳新紀念偶劇博物館(西寧北路79-1號)

林柳新偶博館的前身是進春茶行,1918年,周卯創立於現址,出口茶葉到泰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與廈門等地,長子周士富在泰國設立德春茶行。而後1931年才改建成現在的樣貌。原建築群有住家、製茶工場、茶棧房等,可看出整體製茶產業遺跡,茶棧為洋風立面,目前保存狀況良好,製茶工廠尚保有原磚牆。

林柳新家族買下後,2005年將台原大稻埕偶戲博物館遷移到現址,並改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經常舉辦偶戲、展覽、導覽活動,並有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偶戲館藏。

*陳天來故居(貴德街73號)

陳天來故居,建於1920年,目前為臺北市宅第古蹟。陳天來(1872-1939年),父親曾受聘於廈門英商怡記洋行,當年與李春生是好友,一起來台打拼,販售專供茶業烘焙用的木炭。

陳天來從小就幫忙店務,為了解茶商的需求,還到福建探尋製茶的過程和方法。1891年,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致力發展茶葉貿易到南洋市場而致富。曾任茶商公會會長,奔走「製茶稅」的廢止運動。陳天來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蓬萊閣」(酒樓)、「第一劇場」、「永樂座」是他眾多投資經營的娛樂事業。

*辜家鹽館(歸綏街303巷9號)

1920年,辜宅完工,建築有中國閩南式與西方折衷主義交會的風格,辜宅建造時的機能,本來商業用途為主,有前後兩棟,外牆、結構皆以磚石、檜木為主要建材,另外再以洗石子家徽裝飾最為繁複。一樓做為鹽務辦公場所,二樓做為接待官員、賓客,三樓做為公媽廳。1963年鹽館拆除,後棟成為辜家主辦之榮星幼稚園場所,並使用至今,進入幼稚園還相當不容易,音樂班非常有名。

2011/09/05

【大稻埕】爐鍋咖啡館@小藝埕

每次開車去關渡汽車保養場,總會偷閒跑到關渡總店的爐鍋咖啡館,享受一下老闆自己烘焙的咖啡豆,種類很多,新鮮又有自家風味,店裡充滿了後現代搖滾風,這邊也舉辦過大小樂團的表演,不用門票只要低消就可以享受到那種搖滾的放肆音樂。



後來得知爐鍋在大稻埕開了二店,還是在一棟1907年所建的台灣第一間藥局的二樓,今年初修復好重新開放,爐鍋特選在今年的愚人節舉辦開幕,並舉辦了樂團演唱會同樂。

位於霞海城隍廟斜對面的小藝埕一樓是賣文創產品,以價位與精緻度來看,非常適合給來台觀光的遊客帶回去收藏或當禮品送給朋友,二樓就是爐鍋咖啡館。目前,永樂市場是布店的大本營,周邊的小吃店面從凌晨天還沒有亮就開始營業,差不多上午七八點就要收攤,咖啡館的營業從中午開始,其實晚上六點迪化街上的行人就開始冷清起來。如何在這樣的區域經營起咖啡館的固定客群,其實是蠻大的挑戰。

倘若回到日本時代,比較靠港口的貴德街,雖是撿茶葉烘焙茶的進出口區,但已經逐漸沒落,大稻埕火車站附近有曬稻穀的地方,到處有米店。迪化街是南北貨與中藥材的大批發聚集地,不只如此,在諾長的街屋中的天井,還是煎煮中藥的地方,屋頂可以曬這些藥材。這裡也是北部布店批發與訂做西裝的所在,有波麗露西餐廳、第一家維特咖啡廳,來此約會的紅男綠女,路上女士穿著和服或是旗袍,男士戴頂黑色的圓帽,穿著時髦的白色西裝,百年前的大稻埕,拉著三輪車的車夫來來往往,牛車馬車也在兩旁行走。


四月望雨的大稻埕進行曲

地址: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2巷1號2樓
電話:02-2552-1338
營業時間:11:00~19:00 每月單週週一公休
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luguo

我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去爐鍋咖啡館的,若是你在這裡遇到了超氣質總是微笑的老闆娘,還有烘焙咖啡豆狂專業老闆,聊聊過往的大稻埕與現在的迪化街,各種文化的衝突在這裡,似乎都不是衝突,而是一種美麗的混合,原來自台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演進的。

來看看以前這棟樓長的甚麼樣子吧?
【台北】屈臣氏大藥房@大稻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11/blog-post_07.html

2011/06/30

【台北】女性意識之路@台北散步導覽

台北有女性意識之路嗎?在波士頓,我依照旅遊手冊,走過了黑人權利自由蹤跡的路線,真希望台北也要規畫一點這樣的導覽路線。不過,文化局好像沒有這樣的想法,我就自己來發想吧!



1. 蔣渭水紀念公園(台灣演義:台灣孫中山‧蔣渭水

2. 大同分局(可看水牢、台北城牆石):將成為新文化紀念館
*** 乍看以上兩個點跟女性意識無關,可是蔣渭水當時男女平權的思想,也是很先進的

3. 歸綏街文盟樓:從日本時代開始的酒店茶樓文化,歸綏街在戰後變成公娼館的聚集地

4. 靜修女中: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天主教女子學校。1921年(大正10年)台灣文化協會舉行創立大會的地點。
*** 經過寧夏夜市入口

5. 蓬萊國小
*** 若可以的話,可以繞過去黑美人大酒家,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口,不過沒開放

6. 日新國小:1917 年建校,當年日新國小只招生男生,蓬萊國小只招收女生,因此戲稱「日新公,蓬萊媽」。日新國小建校初期借用大稻埕女子公學校(即永樂國小)上課。1934年日新國小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實施男女分班。

7. 赤峰打鐵街:一種只有父傳子的師徒制行業

8. 捷運中山雙連地下街的舞蹈文化

9. 剪髮街:由女性反過來主導的文化現象

10. 蔡瑞月舞蹈社(台灣演義:舞動台灣‧蔡瑞月

這是年初我接大安社大的課程,所規畫的一條導覽路線,無論是一個人走,或是一群人跟著導覽老師走,應該都很有意思!有點想像力,在這些建築前回想當年所發生的事情,雖然建築物的變化頗大,但也會有穿越時空不勝唏噓的感覺。

2010/07/11

【台北】陳德星堂,德星幼稚園

這幾年每次在大稻埕散步,經過陳德星堂,都不得其門而入,當然也不好意思直接按電鈴說想要進去參觀。剛好四月望雨音樂劇辦了一場與鄧雨賢相關的導覽散步,進入了陳德星堂。

From 台灣‧台北‧大稻埕

陳德星,並不是人名,而是堂號,是大龍峒陳悅記家族的宗祠,也就是清朝末舉人陳維英之後,在正殿內的石柱還有另一名人陳朝駿的簽名,曾任茶商公會理事長,台北故事館也是他所興建的別莊。

1912年興建的陳德星堂有著很多曲折的故事,本來這宗祠是在現今總統府旁,因為日本人要蓋總督府,所以用現在這塊地來交換,現在陳德星堂的石柱還保有清光緒年間的字眼,就是從舊址搬過來的。陳德星堂的設計建造者是知名廟宇建築師陳應彬,北港朝天宮、保安宮的主殿一側拼場的木雕等廟宇都是他的作品。


點入相片按右,有整個陳德星堂的介紹

陳德星堂目前還有部分在整修,看三川殿的屋頂,還有雙龍石柱,有升龍與降龍並列,還有門神都是非常經典的廟宇建築元素,裡面還有名人的對聯落款,台灣的家廟已經不多,能保有這樣的祭祀公業還真的不容易。

再訪陳德星堂 歷史篇

2009/12/01

【台北】可可設計人文咖啡館與巴布亞新幾內亞

第一次踏入這家咖啡館,有點驚訝周遭的環境是高級的住商混合區,地下室居然有這樣氣味的咖啡館,室內裝潢現代設計感很重的咖啡館,想必是設計師開的店吧!



下午的可可設計裡面總是坐滿了人,有部分是來談設計裝潢的案子,或許設計公司就在附近,也或許老闆就是設計公司的合夥人?(這點我沒去問),最讓人驚艷的是這個裝咖啡的杯子,特別設計一定是要左手拿,純白的杯子有著椎形的杯底無法站立,必須要準確的放在杯墊上才可以,這個菱菱角角的咖啡杯很新奇,可是其實並不符合喝水的人體工學,或許我喝咖啡太不專心,經常會喝出嘴,把黑咖啡灑在衣服上。

我喜歡坐在裡面的小房間,最邊邊有面紅磚牆,搭配著木板搭起來的桌子與小隔間,概念像是小積木,牆上掛著抽象水彩畫。每天的下午有無數人在此洽談生意,或是許多女人在此聊工作與人事物,談感情、談男女也談政治,倒是來這裡的男性多是談生意,像我一個人拿著筆電工作的人不多。聽著店裡放著多樣的音樂,多是輕鬆抒情帶有爵士風的流行音樂,好似陳綺貞的聲音,但是卻不是,喝了幾口瓜地馬拉莊園咖啡,我耳朵或許再也辨識不了其他的聲音的醉了。

某次來,我點了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莊園咖啡, menu 上沒有描述這咖啡的味道,我喝下了一大口,任憑著思緒到處亂飛,身處熱帶森林,很多蚊蟲亂飛,赤道上人口眾多的國家,出生率很高,但是死亡率也很高,從葡萄牙、澳洲、德國、英國都殖民統治過,生存在這裡的人,到底是怎樣的心情。舌根沒有果香,些許的甘,但是不甜,也沒有苦澀,好像有高大的闊葉樹,沒有去過,而我也只能從小說與電影去假想,《愛在瘟疫蔓延時》描述南美洲被殖民的國家的愛情故事,是不是類似?1997年「劉其偉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紀行」獲獎,不知道現在還找的到這紀錄片嗎?


可可設計人文咖啡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巷6號B1
電話:02-27019227
營業時間: Am10:30 - Pm11:00
假日前夕延長一小時打烊

12月1日起有交換聖誕禮物的活動,或許你也可以來參加,輕鬆地上網瀏覽,也可以辦公寫文,偷聽別人的感情故事,也可以讀一下破報,看一下咖啡館的小展覽與小文具,會有不同的想法。我在都市的現代水泥叢林中,幻想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叢林,可可設計人文咖啡館是個可以讓人產生創意思緒亂舞的地方。

2009/07/19

【台北】乘坐時光機器,遙想大稻埕碼頭當年盛況

每次夕頭黃昏時經過大稻埕碼頭,一整排的照相機與腳架,讓我很想找天去體會一下。


LG Viewty Smart 的超廣角拍攝,入夜的大稻埕碼頭少了寧靜,更讓人覺得夜生活還沒有開始

大稻埕碼頭淤積的泥冒著泡泡,一股惡臭味,卻反射出夕陽的美與天空的藍

淡水河面的光線變化,從黃昏開始就不斷地變換,太陽下去休息,月亮的接替上來,配合快速道路上的路燈與車燈,用相機看這一片景,比用眼睛要有趣的多。

每次看到這個港口這片河面,就會想到台灣在清末港口的貿易出口的繁盛景像,有大批的帆船在此上貨,河邊應該有許許多多的洋樓豪宅,還有許多移民來此掏金的年輕人,碼頭邊此起彼落的吆喝聲。我需要把這裡的很高的河堤去除掉,然後把很多汽機車換成人力車與馬車,高架橋也忽略掉,當年沒有高樓,可以直接看到許多撿茶葉的婦女,或是節慶迎神的陣頭設備。

當年的夕陽,許多工人坐在岸邊休息,跟工頭領了一星期的酬勞,正在此地梳洗,討論著晚上準備到附近的哪家酒家!


LG Viewty Smart 手機的藝術照模式拍攝,暖色與正常模式更有不同的風情

往淡水的最後一班火車進站了,我在河邊聽到『切嚓!切嚓!』的聲音,蒸汽灰煙冒的半透天,汽笛聲響起,那個年代已經逝去。我回到現代,出口已經不是靠這個大稻埕碼頭,汽機車來回喧鬧著,空氣不怎麼好,我聞著河面淤泥的臭味,頭有點痛,河水緩緩地往淡水流去。原來,歲月的流逝在人們心中,甚麼都不曾留下,只留下照片中的夕陽美景。

PS. 這篇文章是水瓶子個人遊覽心得,僅利用新款手機LG Viewty Smart 隨手拍攝影像。

2006/04/14

【台北】雙蓮國小


2006/4/1 17:00

為什麼對這個國小情有獨鍾,因為父親在這裡任教三十年退休,我小學一年級也是唸這所小學。

那時,每日清晨五點半起床後吃完早餐,大約六點出頭,父親就騎著機車載著我去上學,從我家騎車到那所學校,大約要花四十五分鐘。我總是第一個到教室,現在回想,也不知道那麼早去學校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好像沒事做就是打掃吧?由於一年級只需要上半天課,下午我不是在操場上跟其他老師的小朋友玩耍,就是去下象棋圍棋,不然就到我爸高年級的班上,坐在最後一個位置安靜的做作業,也一起聽老師講課。直到晚上父親忙完了教職載我回家,而我經常在機車後面睡著了。

整整三十年沒有回去仔細看,諾大的操場變小了,很多教室大樓也都翻新,牆上充滿了小朋友的作品,以往的日本式體罰教育,一直到現在愛的教育,整個校園內都以小朋友為主的考量,這變化真的很大,或許很多家長會抱怨當前的教育缺點,但是多回去以前唸書的地方看,我會仍然充滿了感謝,也希望多給教職人員一些鼓勵。

父親曾經在此帶過足球隊到美國比賽,也擔任過福利社的委員等等,我站在以前的車棚所在地,看著蒸便當的廚房,駐足良久,想著歲月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