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0

【台北】里山咖啡



今天運氣不太好,有四個歐吉桑來此聚會,其實他們已經很克制了,可是隔壁又有一桌聊天,於是我失去了專心凝聽歐吉桑世界的機會。

或許這陣子食道逆流比較嚴重,講話的時候會清喉嚨,需要大聲些才能把話講清楚,這時我才體會老人家講話大聲,不光只是耳朵重聽而已,而是大聲才能把話說清楚明白。

以前來此工作,多半大家安安靜靜的,偶有一些討論的聲音,是很夢幻的工作場所。

我開始擔心年紀大的時候,到任何地方都會被別人嫌。

2018/05/09

【台北】浮光書店


喝酒過多有礙健康

除了在臉書上浮光掠影的認識這家書店之外,今天是第一次跟老闆(但她自稱店長)談得比較久一點點,遇到了經常在台大周邊走跳的大叔,也遇到了以前在其他書店服務的美感店員,沒想到夜晚漫遊,在書店有如深夜食堂一般,每個房子內都有另一個小時光。

本來在大稻埕迪化街內的小巷子繞行,買了中藥、也喝了草藥汁,更吃了小吃,想要找一家用陶鍋炒得咖啡館,問了附近的店家卻不知道,剛好晃過 Scent cafe 香手捻咖啡 ,老闆走出來我才記起,原來上次到舊店至今,已經又過了半年,如梭的時光。

今天跟朋友聊到有關學習課程,看起來主要還是在廚藝、行銷這部分可以立即上手為主,有關建築的也經常爆滿,浮光書店與文青大叔開了一堂系列課,沒想到突然大爆發,連我都覺得意外,或許是出版行業萎縮,老鳥帶新手的風氣不再了吧?或許有志要開課程的人,可以以此為參考,各行各業不同的時光。

浮光書店的位置,有些觀光客,有些文青,離捷運站又近,雖然地下街有誠品書街,也有不少人來此買書,這個時代,既小又複合的經營模式,靈活彈性的經營模式,不太深的夜,喝一瓶啤酒後的的暈眩,全是女性聊天的聲音迴盪在老房子內,奇妙的時光。

開一家店雖然老闆就被綁在這裡了,不斷的選書、進書、活動、課程、飲品、小點、退書、找活動、想點子,不斷的輪轉,已經變成常態,也是每家店的生存之道吧?浮光的時光。

《工藝之道》



柳宗悅的書,有很深的宗教思維,翻閱了這幾本書,雖然右上是顏水龍,內容是很深刻的柳宗悅思考模式。

虛、實、貴、廉、多、少,從崇高的藝術層次往下拉到樸拙的工藝品,何謂美器,柳宗悅花了很多時間定義這類的問題,雖然是昭和初期(1927年左右)對民藝清楚的定義,從『心』出發以『用』來定義『美』,特別批判純以技巧性的工藝品,回頭來看目前台灣工藝,似乎也脫離不了這樣的窠臼。

我經常感嘆,工藝與藝術之間應該沒有界線,但就是壁壘分明。

柳宗悅也批評了資本主義與工廠機器大量生產,這與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挺身倡導美術工藝運動不謀而合。莫里斯:「手工匠人創造的一切,都使人得到美好的享受,工匠就是藝術家,藝術家也是工匠,手工技藝是最高的藝術。」

莫里斯、柳宗悅到顏水龍,從西方到東方,柳宗悅的宗教體悟,顏水龍從西洋美術的學習出發,兩人的西洋經驗,回到本土投身工藝產業,兩人思想有異曲同工,日本戰後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增加了很多民藝館,應該是受到柳宗悅思想的影響,顏水龍放棄了畫畫,而投身草屯的工藝中心。

PS. 若柳宗悅看到左上方這個用印刷仿造織布的書籤,我實際有在『用』,但實在不是織出來的,甚至不是電繡,不知道怎麼評價這個物呢?— 和 Minghui Chen 。

2018/05/08

郭雪湖,1946年,《驟雨》 水墨·紙 53x73cm 第一屆省展參展



這是郭雪湖與其他畫家們籌辦戰後第一屆的省展的作品,主要描述他戰後滯留香港,做生意所賺的錢被英軍沒收,沒有辦法下轉往澳門與朋友搭這艘小船渡過黑水溝回高雄,然後坐火車回台北,回到大稻埕的家,已經是 1946.1.16 (農曆尾牙)。

很多人用後來發生的二二八來論述這幅畫,我覺得不太妥當,以郭雪湖籌辦省展這樣忙碌的情況,應該不會反映太多時政才是,而同期的展覽作品也以描述生活景況為主。

這幅作品應該創作於回台後的夏天,省展舉辦 1946.10.22 之前,看過從日本時代台展、府展郭雪湖的作品,只能說他的風格丕變,以中國山水畫留白的方式處理,但留白之處的多道光線,底下的浪花有如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但船上平靜的樣貌,實在不像是渡過黑水溝的惡浪,反倒是描述了歸心似箭的心情,如同帆上那個人匆忙的外型。

後面簡潔的房子有如夏卡爾的幻夢,有點歪斜的五重塔,也說明了未來的不確定感。戰前以膠彩填滿整個畫布的風格完全消失,而戰爭期間前往南中國做生意賣畫的郭雪湖如此的留白,只用光線與墨染來凸顯,到底是雨過天晴,還是風雨欲來,其實看不出來。

帆船兩側不自然的方向,看著左方好像有點傾斜,但看著右方的船尾,又好像十分靜置,有如立體派的影子,兩個角度融合在一艘船。

這幅畫留下了眾多疑點,也因為後來爆發了二二八事件,有了不同的解讀,從第一次台展1927年到第一次省展1946年,快二十年的時光,從少年到壯年的郭雪湖,畫風一直改變,面對不同的政權,還有國際潮流的演變,郭雪湖有眾多不同角度的試探。

這次畫展報載老蔣購買了四位畫家的作品:郭雪湖水墨《驟雨》、《陳澄波油畫《製材工廠》、李梅樹油畫《星期日》、范天送膠彩畫《七面鳥》。

2018/05/07

【台北】義大利餐廳



昨天到某家裝潢新穎的義大利餐廳,本來在門口看進去,再看看菜單,其實價格不斐,比較像是親子餐廳,但是肚子很餓,還是勇敢的踏入。

由於距離晚餐時間還有一點時間,只有一桌人客,父母與兩位小孩,小孩也已離開哭鬧的年紀,目測約是小學與幼稚園姊弟,可是我不時的聽到小小孩用著哭音大聲講話,言簡意賅的表達理念,不吃著個不吃那個,只要吃甜點布丁之類的,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得逞,不過後來那母親結帳的時候,只要有哭音,母親就用眼神與霸氣再回應回去。

其實,哭音小小孩並不吵,桌上擺著 Pad,一邊吃飯一邊看影片,只是溝通的模式讓整個空間很不愉悅,我快速把我點的麵吃完,提醒服務人員開強冷氣,音樂的聲音調整一下然後趕快逃離那個地方,燈光太亮無法調整,這樣的餐廳的服務、餐點都還算OK,但是人客不對,我以後就不會再來了。

看來是我最難搞,也已經練就只要看到店家店名的字型,就知道應不應該進入了!

2018/05/06

【台北】溫州街文化資產散步



蕭文杰老師先在欒樹下書店說明文化資產的意義,然後在溫州街隨便一列,就都是特色:綠廊、日式洋和建築、戰前戰後名人學者、書店、人文氣息。

這些都是無可取代,而且是無法複製,房子拆掉一開發,就不可逆的無法回復的。

今天走過殷海光故居前,柯市長在競選期間曾經到過這邊拍照作為文資保存主要政見的訴求,後來到了李登輝、陳奇祿、曹永和老師曾經住過的地方,我想未來的候選人,無論市長、總統來此拍照提出相關政見,應該也可以輕易當選吧!


水溝蓋與水生植物在圓形的器物,還有原本的啤酒瓶,被當成防止鴿子、貓、小偷的圍牆,我們還要多久的時間,才能了解萬物共生共榮的環境,而不是無止境的蓋大樓呢?— 在欒樹下書房。

【台北】工藝市集


工藝與閱讀市集,在和平東路與師大路口,地點還不錯,而且有主題,晃了一圈,雖然木作最搶眼,陶藝、手作編織也不少。

我在閱讀區與夏琳小姐聊天,獲知不少八卦訊息,原來市集主辦也有品牌號召力。

共同的抱怨,就是市集的場地問題,要連結古蹟,或是不同的地方,還真是"不"可能的任務。— 和Shareen Shao 和 Minghui Chen。

《安妮日記》漫畫版



文學名著的改作或是改寫,應該還是會爆發出不同的時代意義。

以為漫畫版可以加快閱讀的速度,其實並沒有,很快的翻閱過去後再回頭看看細節,這樣的改作其實是重新咀嚼後,一個解構再建構的過程,我看著最後的說明,好想再把原著再細細翻閱一次,年輕的時候看這部作品沒有甚麼感覺,現在再閱讀漫畫版,著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一樣的時間點,同樣是從青少女的眼中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同樣是戰爭引發的故事,探討爭端的源頭,才是真正能夠解決戰爭的辦法吧?!

2018/05/05

《女神探夏洛克》



不知道竹內結子最近幾年發生甚麼事情,以前很喜歡看他出演的日劇,笑容非常燦爛,有陣子接的都是比較陰沉的角色,這齣戲,好像找回了愉快俏皮的元素。

日劇有不少模仿,無論是戲劇角色、結構、故事,很喜歡比對這樣的文化異同,模仿是一種學習,模仿後又會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最近日劇劇中似乎有一些關鍵字在互相較競:99.9%刑事案、長時間未解決案件、永遠不會失敗等等,我想網路時代,我們已經可以在不同一時間收視喜歡看的節目,而不需要一直轉台,這一種較競我想未來應該會消失。

2018/05/04

各國的市場與市集



大概每年的五月份,是全國市集活動大爆發的時刻,我想每個主辦活動的單位都卯足了力氣,想要讓大家都來參加。

但,看過國外的市場與市集的例子,我很擔心我們的市集壽命都不會很長,每一個市集,每年都要重新開始。

缺少甚麼呢?

我覺得是與周邊的建築、在地歷史,甚至是店家,產生"連結",每一場活動在甲地辦,或是到了乙地辦,全部都是一樣的,這跟全國老街一致化,算是另類的國際化吧?

不可諱言的每一個主辦單位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標,但是來擺攤的攤主又有自己的想法,難以以同一主題性的串連一個活動,但是若拉高"市集"的層級,加入"文化"特色,在某一個主題上每年或每季的活動來加強,那麼只要主題夠明確,又有一些連結,那麼很快就能把規模拉大,逐年加入新的相關元素,成為一種持續性的活動。

期待這樣的市集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