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京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京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11/18

【京都】不知道為何?最近迷上了吃巧克力。



自從上次京都回來後,我對生巧克力的連結是一個加拿大人,老闆娘講話超慢超輕柔,所以吃了這個巧克力就很有幸福感

http://www.kyoto-namachocolat.com/

感謝幫我買巧克力的苦主,也希望你到那家店有這樣的感受

2013/11/07

《京都》與源氏物語

隨從人等酣睡之後,源氏公子覺得百無聊賴,心中回腸百轉,胡思亂想道:「此等無情女子,實是可惡。但我對她戀情依舊難消,以至情火中燒。而且她愈是寡情難近,愈是引我牽腸。」這樣想著,又念此人冷艷無常,難以接近,心想也可就此罷休吧!

--源氏物語,第二章帚木,末



去京都多次,嚴格算起來算是第一次的自助旅行,就跑到了京都去,之後每次的自助旅行,京都給我不同的感覺,每次都沒有重複的景點,只要想找甚麼主題的地方,都可以找的到,不枉為千年古都。

桂離宮、修學院離宮,進入這樣的庭園造景,小景大景互相托襯,小到一顆石頭都要進入深山尋找,大到一座山的山景都要想辦法映入眼簾。水中月光倒影,只有在對的季節可以盜取到,無奈的文學皇帝,也只能隱身寄情於小小的京都,沒有實權,就連虛名也那麼不自在。

大大小小的寺廟,一家家收門票比貴,看的是千年百年的造景,有名氣、傳說,也有當年的流行時尚,如今細細品味,一樣不退流行。京都,很早很早就商業化經營,就連講究心靈的寺廟也一樣。而且每一家寺廟的庭院,竟然遵循著行銷學的原則,每家都可以作為教材。

若你說台南人是生意人,他們一定不同意,而且會舉出十個例子來反駁你,而千年京都,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生意人,不用經過學習就是這樣,京都人的笑容與不計較,表面上是天衣無縫的,但是熟知的人知道京都人心裡想的跟外表是兩個樣子。甚至,大京都人跟京都市區的人,還是有分彼此的。

因為,京都人以自己的歷史為榮。

經過一條條用一個漢字或兩個字來表達的街道名,說明了這座城市的龜毛個性,即使現在看不出當年的榮景,但是周邊的石碑、店家名稱、甚至是老照片,會讓你回到那個過往。無論是坂本龍馬被新選組追殺,或是織田信長被燒死的本能寺,無論是不是真實的發生地點,甚至是小說羅生門場景的羅城門。京都一再提起歷史事件,而這些事件背後都是痛苦不堪的,京都人並不忌諱。

我看過京都的慶典,有些人迷惑在楓葉的紅色,但我只要看到一張綠苔的照片,一扇小小寺院的木門,這樣的古樸自在,就想讓我一在地前往。

我喜歡京都的古書店甚過東京的神保町,因為很容易親近。我喜歡京都的鴨川,因為可以看到常民與學生的生活。我喜歡京都周邊的山,因為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的晨昏夜色,還有四季的變化。我喜歡京都的高塔城門,因為可以看到愛物惜物與天人合一。我喜歡看到職人的專注,因為可以嘗到千年的味道。

時光,在京都不算甚麼,老人在此一個個都像小孩一樣,而我們也只能謙卑。


2013/09/29

【京都】智仁親王的桂離宮

2012年去了京都兩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桂離宮,久久不能忘懷這樣的庭園造景,還有木造建築那種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精神,若是你只在京都待一天,最佳的去處不是金閣寺、清水寺,我認為就是桂離宮。要進入桂離宮參觀,必須到宮內廳登記,通常外國人帶著護照,隔日或後日大多可以申請成功,反而是日本人要用明信片、透過網路報名,參訪比外國人麻煩的多。


這是在古本書店買到的一本雜誌,介紹京都的景點,這頁是介紹桂離宮

進入桂離宮前,是竹編的圍牆,四周有高樹聳立,進入時地上有緊密的碎石迎接,所有人踩在石頭上的聲音甚是青脆,迎接客人的草棚,旁邊種了鐵蘇,整個庭院充滿了各式奇石,是親王親自入山裡挑選的。


2012.5.17

我最喜歡桂離宮的松琴亭,非常簡單藍白交錯的方格,畫在紙門、牆壁上,至今看起來還顯得十分洋化,為了搭配這樣的設計,連在地上的踏腳石,也都是去找有點藍綠色的大石,而許多的大、小石頭的放置,也都有其意義,下雨的時候聽著雨滴從屋簷滴下,撞擊到一顆顆的石頭,發出不同的聲響,應該別有情趣。導覽人員跑到室內,然後關上紙門,很多日本老先生、老太太一陣驚呼,原來是因為藍色的格子因為沒有受到陽光照射,所以顏色比較深,意外地與周邊的藍白格有了不同的觀感。

八條宮的智仁親王(天正7年正月初八(1579年2月3日) - 寬永6年四月初七(1629年5月29日)),本來是有機會當上日本的天皇,但當時大權掌握在豐臣秀吉手上,智仁親王是豐臣秀吉的養子,本來要擔任關白一職,1589年(天正17年)豐臣秀吉的生了兒子鶴松,取消了當時的約定,鶴松三歲夭折,改立豐臣秀吉外甥秀次,後來又生了小兒子秀賴,秀次切腹而死,智仁親王可以說是逃過一死。

智仁親王的哥哥後陽成天皇想要傳皇位給他,但德川家康認為他與豐臣秀吉有關,另立後水尾天皇。從小就在這樣瞬息萬變的政治圈中長大,我想應該很了解自己的生命並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八條宮外的桂離宮,成為一個逃離人間權力鬥爭紛紛擾擾的一個世外桃源。智仁親王從小身體不好,熟讀《源氏物語》,於是把這個地方重現光源氏的「桂殿」的風光。智仁親王過世後,桂離宮荒廢了一陣子,後由兒子智忠親王繼續桂離宮的建設。

智仁親王過世時五十歲,他兒子智忠親王(元和6年十一月初一(1620年11月24日) - 寬文2年七月初七(1662年8月20日)),也只活了四十一歲,倒是他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了大部份桂離宮的建設,整個桂離宮其實是智忠親王所完成。這倒讓我聯想到開發瑠公圳的郭錫瑠,1765年八月,因為台北來了一個很大的颱風,水圳毀於一旦,郭錫瑠抑鬱而死,兒子郭元芬最後完成父親的志業。

因為無法在此地待到晚上,很想看看書院外有個月見台,用竹子編製而成,這個月見台上並沒有護欄,從室內望向外面是大水池,視野的終點是山水景緻,月亮在山頭升起,倒映在水面上,那個景緻應是只有天上有,當你用水杓洗手洗臉的時候,也可以看到月亮的倒影,這樣的清明皎潔,滿月時心靈甚是純淨。我當然在那邊也只能幻想,若有一天在那邊住一夜,此生應該也無遺憾了。

日本的天皇自古以來難得有掌握權力的,不是出家當和尚,就是遁入庭院看書、寫書、做設計,桂川旁的桂離宮,不但代表著月亮中的桂樹,欣賞這樣的庭園,沒有看到花,也彷彿聞到桂花香。


浮月(翻拍 NHK 的桂離宮)

跟大家一起進入桂離宮吧!點入下列網址後往右點,都是桂離宮。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9399262211373772277/aWByzE#5810531104879831218

2012/08/31

【京都】Kyoto 生 Chotolate (京都生ショコラ),溫柔的老闆娘

一進門看到可愛的大狗,跟我們打了一下招呼就繼續睡覺,進入玄關看到大黃貓躺在鋼琴上睡覺,金髮大眼的女主人 Sherry 說她的名字叫做"喵喵",跟他打了一下招呼,講了幾句話,牠又繼續睡覺。大狗跟大貓在百年町屋內,一下讓氣喘吁吁的我把心情腳步放慢了下來。

那就坐下來體驗一下吧!





我們坐在庭院前的緣側,老闆端來了巧克力與抹茶,剛從冷凍庫拿出來的巧克力本來有點硬,可是一會就開始入口即化!果真是天上美味。日本人男老闆,本來在紐約飯店集團工作,也在外交官邸服務過,現在專心做巧克力。我真的非常佩服日本職人的堅持,光就這個巧克力,就可以做成這個樣子。

不過,其它附加的要把巧克力冰凍的帶出國回家,就要大費周章的用冷凍乾冰加保利龍包裝,為了搭配巧克力還要會泡好吃的抹茶,甚至是還要整理這個老町屋,各樣的搭配可一點都馬虎不得啊!

當天遇到那隻大狗的原主人夫婦來訪,那隻大狗高興的跑來跑去,然後一直在原來的主人身上搓來搓去,已經是八年前的主人,每年約莫會來看這隻狗兒子一兩次,那種興奮的心情,讓周遭的人都可以感受的到,那隻大貓冷冷地瞪了一眼,繼續在鋼琴上睡覺。

我用毛筆在宣紙上寫下,『生』活樂,若你到京都,別忘了到這家有金髮溫柔美女的店,從加拿大陪著老公嫁到日本的女人,她總是說:日本人不喜歡移動,所以她陪著老公來日本,也陪著照顧年老的父母。那種日文式的英文,輕輕柔柔的,有時搞不太清楚他是講英文還是日文。

短暫地體會,其實很難體驗他們的町屋生活,不過看到一個陌生的旅人拿著旅遊書走進店裡面,吃了幾顆巧克力,坐在客廳(座敷)靜靜地看著庭院,享受蘊藏千年的時光。


2012/08/29

【京都】小姜姐的岡崎半日遊行程

在京都的岡崎散步,隨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景,這邊的廟很多,又在平安神宮附近,往東邊走就是東山區,住屋的密度很低,又有運河在旁慢慢地流,無怪乎很多人到這邊租屋開店,一年四季都會聞到不同的氣味,樹木花草的顏色,還有蟲鳴鳥叫,各類的感受都不同。



我住在京都的台灣人小姜姐開的民宿一個星期,她說常來京都的人每年都會回來,她開民宿這兩年,來住宿的客人都變成了朋友,一再的回來。而我是因為訂不到胡亂座的民宿才來的,所以特別在最後一天帶我在附近逛,因為小姜姐是開車,我本來在京都這幾天都是緩慢地騎腳踏車晃,讓我覺得這半天的行程太豐富,實在消化不良,我想小姜姐是希望我再去京都散步,而且是在岡崎散步。

京都小姜家民宿:http://usamikyoto.blogspot.tw/

小姜姐一下指這邊說那個寺廟很美,然後又指這邊說這一排樹在幾月的時候會怎樣,她說她也喜歡在這邊散步,後來又跑到店裡就跟老闆哈拉,我跟在後面一直猛拍照片。

1. 進進堂京大店:

一進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桌子,那種日本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大講桌,我念大學的時候很多教室都還有使用,現在已經很難看得到,還有釉燒成綠色的瓷磚,整個很復古,連打價格單價的機器都是骨董吧!

所有東西都有古味,包含咖啡的味道都是,跟其他咖啡館不同,來這裡的人各類型人都有,也正是在大學門口才會有這樣的多樣性!

2. 福壽創:

這家在岡琦附近的町屋,是一個藝術家在裡面創作,該町屋也讓其他藝術家一起來此辦展,若想來看展聽蟬鳴鳥叫,也可以在這裡點杯咖啡坐下來。

我們來的時候,並沒有其它客人,看到藝術家布置的巧思,在各類復古懷舊的形態上,會在視覺的最中間放入一個玩具,例如兩個人坐在窗邊喝茶,兩人中間放著一把水槍,雖不知道代表甚麼?不過會讓人會心一笑。

小小的町屋有兩層,我算了算,也可以容納到30個人的座位,藝術家說這裡的四季都不同,可以讓他源源不斷地創作。

3. Kyoto 生 Chotolate (京都生ショコラ)

一進門看到可愛的大狗,跟我們打了一下招呼就繼續睡覺,進入玄關看到大黃貓躺在鋼琴上睡覺,金髮大眼的女主人 Sherry 說她的名字叫做"喵喵",跟他打了一下招呼,講了幾句話,牠又繼續睡覺。大狗跟大貓在百年町屋內,一下讓氣喘吁吁的我把心情腳步放慢了下來。

那就坐下來體驗一下吧!

我們坐在庭院前的緣側,老闆端來了巧克力與抹茶,剛從冷凍庫拿出來的巧克力本來有點硬,可是一會就開始入口即化!果真是天上美味。日本人男老闆,本來在紐約飯店集團工作,也在外交官邸服務過,現在專心做巧克力。我真的非常佩服日本職人的堅持,光就這個巧克力,就可以做成這個樣子。

不過,其它附加的要把巧克力冰凍的帶出國回家,就要大費周章的用冷凍乾冰加保利龍包裝,為了搭配巧克力還要會泡好吃的抹茶,甚至是還要整理這個老町屋,各樣的搭配可一點都馬虎不得啊!

當天遇到那隻大狗的原主人夫婦來訪,那隻大狗高興的跑來跑去,然後一直在原來的主人身上搓來搓去,已經是八年前的主人,每年約莫會來看這隻狗兒子一兩次,那種興奮的心情,讓周遭的人都可以感受的到,那隻大貓冷冷地瞪了一眼,繼續在鋼琴上睡覺。

我用毛筆在宣紙上寫下,『生』活樂,若你到京都,別忘了到這家有金髮溫柔美女的店,從加拿大陪著老公嫁到日本的女人,她總是說:日本人不喜歡移動,所以她陪著老公來日本,也陪著照顧年老的父母。那種日文式的英文,輕輕柔柔的,有時搞不太清楚他是講英文還是日文。

短暫地體會,其實很難體驗他們的町屋生活,不過看到一個陌生的旅人拿著旅遊書走進店裡面,吃了幾顆巧克力,坐在客廳(座敷)靜靜地看著庭院,享受蘊藏千年的時光。

4. 好日居

會知道好日居是看了惠文社那本從從書店窗口看京都的書,我來了兩次(一次五月,一次八月)都沒有開門,我還一直再想是不是我帶衰,會不會又倒店啦!

還好查了網站,都只是休假而已!今天進來一看,果然設計非常簡單的町屋,門面不寬,但是屋內很長,這是町屋的特色,據說當年做生意政府要抽稅,就是依照房子的寬度收費,所以町屋的門面都不大,這跟迪化街的房子很像,一進去都別有洞天之感。

女主人橫山晴美,她就住在這間租來的町屋樓上,樓下的整修與裝潢她都有參與,我很好奇那個稻草牆面她如何施工,做的那麼漂亮與復古,她說本來那一大面牆是師傅作的,但其它地方都是她自己 DIY,她還說技術不好,可是我根本看不出來跟專業的師傅做的有甚麼不同。

町屋內的擺設,都有很多禪意,這種是不需要透過言語解釋,就能體會一二。她也曾經到過 京都小姜家 泡茶,帶著她心愛的泡茶用具就這樣過去了,能夠把生活、茶道與創意結合,自己住在町屋過生活頂好的,或許我來的時候客人不多,不知道她是否可以收支平衡,不過看著她的笑容,我想應該還活的下去吧!

有點讓我想到台北永康街53號 大玩子 的客廳,會不會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呢?

橫山小姐看我一直冒汗,送了我一把扇子,坐在室內沒有開冷氣,雖然外面大太陽,但是只要心靜下來,搧一下扇子,就涼了下來。看來要找時間回送一把青田七六的扇子,我問了她的生日,就刻上生日花寄過去吧!

2012/08/28

【京都】流水帳 20120828:町屋咖啡館與古書店

1. 京都國立博物館

全部都是老先生老太太來參觀,有一個老太太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先生看展,後來老先生駐著拐杖起身,老太太吃力的慢慢坐在輪椅上休息。這一幕我看了真是非常驚險,很怕這兩個人跌倒,想過去幫忙又不知道怎樣幫,然後我看了那個館方的服務人員,也是跟我同樣的表情與心情。


1897 年蓋好的博物館,片山東熊設計的本館,有著辰野式風格。

2. 三十三間堂

看到了那麼多神像,其實佛陀是禁止弟子為他作像的,但是想想其實這些神像的表情,不就都是人類的眾生相嗎?

三十三間堂有幾部電影(宮本武藏)、電視劇都在這裡取景過,對這樣巨大的宗教建築肅然起敬。

3. 鴨川

每天利用鴨川的散步道悠遊的騎著自行車來回,總是會看到捕魚的大叔,晚上會有練習吹喇叭的年輕人、有時有笛聲傳來,大鳥佇立在此看這一切,更多的是橋上的觀光客眾多的生態。

原以為站在橋上當觀光客,或上樓坐川床,可以看清楚京都人的生活,這幾天下來,才知道越接近河面,才看得更清楚京都生活的種種。越接近土地,才能生根滋養,文化不就是這回事嗎!

4. 內藤商店

從這間快兩百年的商店,我們看到了甚麼?1818年創立的掃把店,可以做到都是歐巴桑進來一直買清潔用品回去。

整個日本的歷史都可以圍繞著『清潔』打轉吧!我想。

記得我外婆每天一起床就要梳頭髮穿著端莊整理的乾乾淨淨才敢出門見人,家裡經營雜貨店、幫人做衣服修補衣服、洗頭髮等等事情,用最簡單的形容就是門面,而這個過程就就是『清潔』。

5. Cafe Bibliotic Hello!

有書櫃、又是町屋,這樣的咖啡館總是吸引我,於是大中午就跑去。

一進來發現進來的客人還蠻多樣化的,可能是接近許多商店街的緣故。一種是隻身進來的女客人,總是拿著手機拍著食物。另一種是兩個姐妹來聊天,今天還有遇上年輕的男生喝杯咖啡抽菸。最好玩的是遇到一群歐巴桑,應該是中午聚餐完就一起進來,雖然每個人聲音都有降低,可是整間咖啡館還是都是阿巴桑的聲音。

這間咖啡館的書架大部分都是料理的書,我點了自製的生菜沙拉,裡頭有京都野菜,還有醃製的番茄,現在我學會了,只要看到菜單上有[自製]兩個字,點下去就對了,體會一下老闆的用心研發。

6. 中井古書店(京都市左京区二条通川端東入新車屋町16)

想說既然在京都那麼多天了,應該好好逛逛民宿的附近,一直在附近有看到『本』的招牌,於是跑進去逛逛。先進去一家幾乎都是賣毛筆字帖,裡面有不少珍藏本,這家店裡面很亂,似乎還在整理中,隔壁的隔壁也是同一家店,我買了一本剛好是講修學院離宮的泡水書。

我在中井書店逛最久,這邊有東京神保町古書店的氣味,不過沒有那麼嚴肅或高級,很多很多歷史的書,文庫本也不少,我靠近門口的書櫃上發現"太陽別冊"的雜誌,主題不外乎:王朝、京都、奈良、寺廟,原因為很普通的介紹,沒想到有超級多照片,很多寺廟裡面不能拍照,他都有拍的非常清楚,有加上古籍古地圖的佐證,大約是 1977 年左右出的雜誌,雖然有35年的歷史,可是書還是像新書一般,一本1000日圓,我忍痛買了一本《京都》回來。買了不少這種書,都想說以後要寫寺廟的時候可以參考,可是都沒有寫。

後來走回去發現我住的樓下就有一家咖啡館,對面也一家,時間可能不夠讓我去體驗了。

6. 補眠

7. 法然院夜行

今天晚上莫名其妙的我又回到法然院,大白天實在太熱,於是回民宿補眠。晚上睡飽了,想說夜騎運動一下,順便找家開到很晚的咖啡館去體驗一下。

隨手翻了書,咖啡館在哲學之道附近,書上說 23:00 休息,我帶著懷疑的心情上路,若是沒開到那麼晚,就當作運動再騎回來也好。

到了那邊快要 21:00,店還沒有關,可是女老闆已經在準備關店,問了一下果然已經要關門了。本來已經要轉身回去,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法然院的那個大門一直吸引著我,於是我就摸黑騎上去,法然院已經關燈了,甚麼都看不到。

2012/08/27

【京都】流水帳 20120827:修學院離宮與柳月堂歐吉桑

1. 修學院離宮

修學院離宮是學長推薦一定要來的,上次來京都看了桂離宮實在太值得了,也因為事前有做功課,有很大的收穫。

這次,修學院離宮,完全不知道背景,到了之後拿著中文解說,買了一本日文手冊,聽著日語導覽解說,然後導覽器裡面講英文,頭腦有點轉不過來,於是乎,我把所有的東西都關掉,很認真的看完中文導覽,接著就用我自己的"心"去看,看完後最後拍照下來,我想我回去後還是要消化一下。


宮內廳的導覽老師都很專業,今天派來的導覽老師我想應該是日本政府偷偷研發的機器人,很親切的大叔形象,不但聲音宏亮,走路上下樓梯、爬坡、石子路、開門都十分流暢,而且到了定點會用同樣的姿勢來說明,站在大太陽底下也不會吃螺絲,有人在前面搗亂,他也完全不受影響,我更驚奇的是有人跟他用英語、日語都對答如流,我本來要跟他試用中國語,但是沒有機會。

修學院離宮的建築比較樸實,沒有桂離宮那麼細緻有創意,建造者後水尾天皇是桂離宮智仁親王的外甥,但是,整個庭園景觀,從洛北的山景,可以看到農民耕作,在看到洛中、洛南的城市景觀,人民在做甚麼都一覽無遺。

浴龍池彎彎曲曲的景,每個角度都有不同景致,後水尾天皇在此生活悟道,著作等身,這樣的一輩子活到八十五歲,應該很值得也很有貢獻的了。

2. 禪華寺

從修學院離宮出來,太陽很烈,我想很多人都要蒸發了,一出來轉個彎,看到一個禪寺的山門寫著"解脫山",非常認同。

我走進了這個門,我想是心理作用吧!好像真的解脫的感覺,寺廟內有些人聲,因為門口沒有說可以參拜,這樣闖進來很不好,我想我以後還會來解脫,還是重返人間比較好。

3. 并天茶屋

上次來曼殊院,就很想在旁邊一家并天茶屋吃冷麵,今天經過的時候就走進來,這間茶屋在并神社旁,走進茶屋前要先經過鳥居、小橋,兩旁的湖裡養了眾多的烏龜與鯉魚。

只要人一接近,所有的烏龜大的小的都會從遙遠的地方游過來,顯然是一種習慣。茶屋內可以看到小湖面,重點是蕎麥麵,整體來看是不錯。

我點了冷麵、還有紅豆牛奶冰,這冷面上面還有加了點ㄘㄨㄚˋ冰,菜單上說是自行研發的。我一邊看書一邊慢慢吃,可能待了太久,服務生都不來幫我倒水了。茶屋不像町屋要坐在地上,可是室內室要脫鞋的,這對日本人來說好像非常習慣,對歐美人來說真的很不習慣吧!

來曼殊院,若是用走的,路途很長又是上坡,附近又只有這家店,我想生意應該不錯,京都好像都沒有看到發財車、機車上就賣起東西的攤販,要是許可的話,或許這周邊會很多吧!

4. 詩仙堂

上次來京都沒時間進來詩仙堂,今日終於一償宿願,發現這種小寺廟的參拜費用跟大廟一樣,會來的人自然減少,我發現到這種小廟的人,也常是一個人,就靜靜地坐在角落欣賞體會,不是年輕夫妻,就是年長的夫婦。

會來每間廟的客群不同,定價策略也不同,詩仙堂收500圓,室內空間很小,庭園其實很大,人也可以散步在其中,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風情,都是一球一球修剪很漂亮的樹叢,一年四季的詩仙堂都有不同的顏色,該寺廟也有出售攝影集,庭院中還有一些小屋沒有開放,我覺得有點可惜,以"詩"為主題,可以賣的相關祈福品可以很多樣化,在小屋簡單的賣茶、抽籤詩,都可以加值的非常好。或許,院方不缺這些吧!世界各地來的觀光客就夠多了,不必要多做這些。

看到了室內有個房間裡面有36個詩人的詩,有七言、五言絕句等,但是抄詩的人並不是分段抄寫,而是用一個個字拼出對稱的圖案,害我讀起來念起來都很吃力,不過這些詩的意境,很可惜在這裡並沒有全部發揮出來。

在詩仙堂很想拿電腦出來當咖啡館,可惜中午太熱,斷斷續續地風吹來,還是汗流浹背。或許一早來會有不同風情,詩仙堂門口賣甜糕的阿嬤還在,一切都沒變,這好像就是京都寺廟的寫照。

5. R印刷店:京都市左京區一乘寺里西町九五

在曼殊院到騎著腳踏車慢慢晃,看到一個老先生在印東西,原來是僅存的活版印刷店,印出來的質感很有溫度,店內店員跟客人在討論印刷規格與費用,我獨自看著老先生純熟的一張一張把一些資訊印在很厚的紙盒上。

6. 萩書房二店

好多文庫本,我買了川端康成的旅行,京都的名庭、京的近代建築。裡面有些古書,還有一些老照片,老闆再拍照片,可能是把書上傳到網站去拍賣。門口的看板把老闆畫的非常風趣,而且是全能者。

7. 惠文社

本來沒有計畫要進來惠文社一乘店,但是還是不由自主的在門口停好腳踏車走進去,逛了一個小時,手上提了一袋子的書出來。

我喜歡逛京都那一櫃,無論新的舊的書都會放在那一櫃,介紹京都的書太多了,但是這邊可以只挑我想要看的,每一本都很想要買回去,尤其是有本京都的貓寫真集,但實在太貴,還是做罷!

8. Cafe Anonima

這家咖啡館人不多,大多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大部份的人來吃個飯、或是喝杯飲料就走了。我發現來這家咖啡館怎麼都是女生,而且都兩個結伴而來,不是長得高,就是有點胖。只有一個女生是獨自來吃飯,也是吃完就走。

只有我在門口角落的座位,一個人待了很久。

9. 柳月堂:


上次在柳月堂聽黑膠名曲,這次來樓下買麵包,跟明星咖啡館一樣,樓上是咖啡館,樓下是麵包店。樓上的裝潢消費很高級,樓下就很平實,我看不少學生、年輕人、上班族會進來買麵包回去。

我一進去看到老先生,就用台語跟他打招呼,老先生八十八歲了,他說他1943年左右在戰爭時期,就移民來京都,我想應該是我太興奮了,一個人旅行太久,沒有習慣講太多話,居然不知道要講甚麼,都是老先生問我問題。

老先生問我怎麼知道他從台灣來,我說我從網路上得知,"網路"這個名詞他不瞭解,但是講"電腦"他就知道了。老先生是艋舺人,我說我辦了一些大稻埕的導覽,他很直接的就說是不是從北門那邊過去,果然跟老先生聊天,都要回復到1945年以前的台北市,我頭腦要轉好多圈,才可以講下一句。

我也說我們目前有經營日本教授所蓋的木造房子,就在台北昭和町我用台語講不出來,日文又不知道,只好遞名片給他。他說他今年才回台北一趟,希望有機會在台北遇到老先生。

唉!台語太破,要多練習。我八十八歲時,會有陌生的旅人來找我聊天嗎?

2012/08/26

【京都】流水帳 20120826:羅城門遺跡

1. 六曜社

進來這間咖啡館的全都是老人,沒有結伴的,也沒有女人,簡單的說:就是阿公店,來了幾個年輕朋友,穿著非常時髦,不知道是不是學生?或許,也是觀光客,來體驗一下老人咖啡館,每一個老人都看著報紙,一定用火柴點菸,每一個都喝了一杯咖啡,看一下報紙,然後離開。一模一樣的行為,也難怪這裡的服務人員要求是女生了。



不知道等我到那年紀後,會做出怎樣的行為?應該是拿著大的筆電,然後一個人坐在角落一直不斷的在臉書上碎碎念吧!

2. 柊家旅館,火裏蓮花

3. 建仁寺

去了書上所介紹的咖啡館,町屋改建的人都很多很吵,我決定隨性一點,乾脆在寺廟的方丈庭園前拿電腦出來,直接當成咖啡館使用。

但是建仁寺這個大廟人來人往,當我走到旁邊的東陽坊,看到旁邊有一間茶屋,抹茶500圓,裡面又有冷氣,所以就直接進來,送抹茶的歐巴桑穿著和服,很有禮貌一直鞠躬,先上甜點,再上抹茶,進進出出花了約一分鐘,我想程序應該有簡化,還好沒有當場搖抹茶,兩個房間共十六疊榻榻米只有我一個人享受,聽到蟬聲鳴鳴,庭園景致映入眼簾,後來進來三個女生,也不敢大聲聊天,這真是最理想的一個午後,用電腦寫作的午後。

這間茶屋的欄間也很特別,是用腐木(漂流木),還蠻搭配寺廟的風情。

4. 東寺外

5. 羅城門遺跡

6. Cake Cafe Nine

我帶衰又牽連一家店,想說來找《羅生門》中的羅城門遺跡,順便到旁邊的 AU BON SENS 有120年歷史的町屋來吃晚餐,結果,這家店果真倒了。

還好120年的町屋還是有別人經營新的咖啡館 CC9, CAKE CAFE NINE(意思在九條通),專門賣蛋糕的咖啡館。

因為,我想要吃晚餐不想吃蛋糕了,隨便看了菜單上的漢字有明太子義大利麵的就點了,等了20分鐘左右麵上來,還真的不錯吃,只是在這樣木造的町屋內,好像都不太搭,尤其旁邊又是羅生門小說的起源地,覺得有點可惜了!我在裡面待了一個多小時,有一些鄰居、外國人進來買蛋糕,不知道下午的時候客人多不多呢?

星期日的晚上,京都人跟台北人一樣憂鬱,上班族都回家休息,又要迎接一個星期的忙碌。

2012/08/25

【京都】流水帳 20120825:Cafe Smart 每早烘焙咖啡豆的老闆

1. Cafe Smart

一早(其實已經不早九點半)跑來 Smart 咖啡館,進去還要排隊,星期六的上午,商店街冷冷清清的,沒想到咖啡館 卻擠滿了人,老闆在門口烘咖啡豆,許多一個人來,也有朋友一起來聊天,還有全家大小穿著很家居就跑來了。不過,我發現最多的族群是一個人的老先生,喝完一杯咖啡,抽完一個煙,看一下報紙,拍拍屁股就離開。



我跟老闆要了一個簽名,拍了張照片,他很親切的用英文跟我聊天,真是和善的老闆啊!

2. 京都文化博物館

從辰野金吾設計的日本銀行京都分行的大門走進去,後面是新的大樓,約莫是舊館的二倍大,但是高度沒有超過舊館的塔樓,目前做為京都文化的常設展覽,我先進去看了威尼斯世界遺產的特展,好像重新去了趟威尼斯。

來看特展的大部分是日本的老人,在台灣很多老人並不會來看這樣的展覽,一是要花門票,二是覺得已經老了反正就要進棺材,這樣的展覽也帶不走。不過,在此我有一個體悟,雖然老死了再投胎一切都忘光光了,可是也有機會在淺意識中留有前一輩子的印象吧?所以活到老學到老真的是有用的,人類的文明累積就是這樣子吧!更何況,老死前的行為舉止中也可以影響別人。

二樓的常設展,簡單的用四個時代:平安、鐮倉、室町、江戶時期,加上古畫來說明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看了這影片,很想買回家,到樓下的賣店去看,要 3990日圓,於是就打消了念頭,不過這樣的影片表現方式我已經學起來,希望有機會用到。

其實,京都文化博物館的樣式台北也都看得到,我覺得最像的就是總統府,而台大醫院的舊館最容易親近,京都這間利用新館來當展覽館,舊館空間比較小,周邊分割租給小賣店,大廳舉辦音樂會、演講,可以給台北眾多同樣類型的古蹟活化的一個參考。

3. INODA COFFEE 本館

1940年開的咖啡館,在隔壁巷子又開了更大的分店,向來就不喜歡越來越大的店,本來想抗拒走入這家咖啡館的,不過我因為喜歡有點年紀的店,還是走進去體驗一下。

果然,訓練有素的服務人員,制式的應對模式,菜單有照片、日文英文對照,服務人員英文溝通無礙,這樣反而讓我懷念起有點靦腆不太會講英文的傳統老闆。

每次到這種店,我都是點菜單最上面的,一個檸檬派,加上一杯珍珠冰咖啡。檸檬派有三層,上面一層是很鬆很鬆的蛋糕,吃起來有點像海綿泡沫,中間一層很像布丁,下面一層像是蛋塔,派的皮很薄又不硬,以京都人的口味來說並不甜,但我一口吃多了,還是覺得甜的過膩。珍珠冰咖啡並不是台灣的珍珠奶茶,而是咖啡果凍絞碎的,一口吸進去非常清涼。

非吸菸區的座位一位難求,雖然坐到吸菸區,菸味並不重,可能是空調很好,望著庭院造景,廁所外的紅磚裝飾,養了幾隻鸚鵡聽聽鳥鳴,天井的座位也很棒,只是大中午沒有人坐在那邊,出去時眾多的觀光客在外排隊要進來,真的不知道這杯咖啡的魅力有這麼大?在京都經營七十幾年的店或許不算甚麼,但要隨時保持創新迎合大眾,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

4. SONGBIRD COFFEE

看了眾多的京都咖啡館的書,還在書上貼滿了標籤筆記,發現還是 川口葉子 這本最棒,這次來京都,我在家裡怎樣找也找不到,回家找出來真的要拿出來當寶。

下午三點多騎腳踏車,不過十分鐘,就汗流浹背,經過二條城旁的一家方正造型純白色鋼筋外露的建築,一觸摸鐵門熱的幾乎燙傷的溫度,可是一進門的冷氣卻是進了冰箱的沁涼,這是一家有設計感、現代、極簡、木桌、造型椅、地板吧檯用白水泥砌起來,真的很簡單,絲毫沒有一點"京"味,我點了杯淺烘焙單品咖啡,味道還可以。

一打開廁所的門,馬桶蓋就會跟我打招呼,這是日本人專門給人驚奇的一種方式,馬桶後面貼了一張海報,告訴大家可以不需要核能電廠。我逛著咖啡館的書架,評論廣告的雜誌、同一種的漫畫雜誌,宮崎駿、奧野美穗子、川口葉子、高橋マキ等書,讓我大概知道了這家咖啡館的喜好。

不知道何時穿和服的兩個女人走了進來,坐在隔壁桌,我放慢了我的心情,這幾天趕來趕去不曾靜止的心,在筆電上飛舞的手指還是慢不下來。店員拉開了窗簾,我看著西方火紅的夕陽雲彩,一個老外坐在我前面沉思,這幅畫面我想應該印在我心裡頭,應該不會再有同樣的景致。

掘川通的車來車往,不由得讓我想要知道平安時代,這條掘川是怎樣的風情,是否跟今日一樣繁華?

5. 倉日用商店

傍晚在掘川通商店街發現一間很精緻的生活道具屋,東西太貴,買不下手。

6. さらさ西陣

門口看起來像是神隱少女湯屋的場景,我晚上七點多才到,來的多是年輕的情侶。牆上的磁磚應是昭和年代流行的圖案,釉綠燒的很漂亮,印象中在金門看過類似的,不過是貼在外牆,這邊以前是湯屋,所以貼在室內不奇怪。

我看菜單上有註明用西陣的菜,所以點了這道豆腐野菜飯,可是那個綠綠的東西不像瓜類,咬起來很像是酪梨,跟台灣的酪梨不同,完全沒有氣味,後來到所有店我都點京都的野菜料理,原來都有這道。

回家時在路上遇到兩個外國人,原先以為他們在找地鐵站,我拿出手機指著地圖,他們有點迷惑,原來是再找船岡湯屋,幸好剛剛有經過,指了路,希望他們可以泡到好湯。

2012/08/24

【京都】流水帳 20120824:全場只有一個人抄完心經

所有來參觀的人,似乎只有我一個人抄心經,是甚麼原因啊?



1. 西芳寺(苔寺)

久聞苔寺青苔很有風情禪意,來之前就幻想在雨中看到青苔,又想到王維的詩: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果然今天就讓我遇上了,而且我還是最後出來的,真的是空山不見人啊!

從"上桂"地鐵站走到苔寺大約20分鐘,剛開始本來只有我一個人走,後來從各個巷子冒出許多人,接下來計程車、公車陸續把人帶入西芳寺,一進去,居然有60人左右。

我一進去就急著馬上磨墨,然後就開始在白紙抄寫心經。天氣實在很熱,汗流浹背的書寫毛筆,實在靜不下來,但是看四周所有人都沒有動手磨墨,也都沒有開始寫,於是我就放慢自己的手慢慢抄。

十點整,和尚開始念經(我想是心經),停下筆來感受一下,雖然聽不懂日語,可是我居然可以跟著節奏念心經,念完心經,又念了別的經,這個就完全聽不懂,或許是剛進門時寺方發的"坐禪和讚"。

念完了經,還是沒人再抄寫心經,發現有人用原子筆寫在木板上一些祝福的話語:身體健康、學業進步、工作順利之類的,老外直接就寫英文,然後就去排隊捐錢,把木板拿去祈福。

全場的人只有我努力的抄寫心經,很快的我就寫完了,所有的人看著我整齊的毛筆字,內心發出讚嘆孺慕的表情,不過,這只是我自己想像,我想大家都覺得我是白癡吧!來這裡抄心經做甚麼?

我想既然來參拜是看庭園,也不求甚麼?就沒有排隊去捐錢,直接跑進去參觀,心經也就不用交了,帶回家留做紀念,或許以後看了也可以知道我今天的心情。

2. 鈴虫寺:

原來"虫"也可以當一種特色,那麼,還有甚麼生意是做不成呢?

從西芳寺一出來,就有到鈴虫寺的指標,索性就進去參訪,原來跟西芳寺一樣,有些入寺的行程規定,而不是只是進去自己逛,我喜歡這樣有個性的寺廟。

一進門我被領到一個室內,幾個房間連通,紙門被移掉了,所以空間很大,一排排桌子上有茶、小點心,不過看大家很專心在聽老和尚講道,大約有60人,大家都很專心聽,也有剛剛在西芳寺一起參訪的人。

還好這一年多來在青田七六導覽的時候就練習跪坐,所以還蠻習慣的,整個房間有大半人都是跪坐,也沒有人動來動去,全部專心聽老和尚講道。講道的過程中,我印象很深的是老和尚拿了一把扇子打開,寫著"日日是好日",我想他應該在講一種生活哲學吧?不知道那把扇子有沒有在賣?

因為實在聽不懂日語,看老和尚拿著祈福卡與地藏王圖像比來比去,我覺得他根本在廣告他寺廟的產品,這只是我的想像,搞不好非常靈驗也說不定,只是我覺得心誠則靈。

老和尚講道過程中,一直有虫鳴聲,但是我發現虫聲忽大忽小,節奏會隨著和尚的語調而有所變化,這我才意識到莫非後面有人會調整電子虫的音量與頻率,若是這樣,這真是個完美的演講啊!

後來才發現這些虫鳴是真的虫,放在老和尚講堂的前面,一排排的箱子裡面,長的就像蟋蟀一樣,也難怪乎虫鳴節奏會變化,這些虫聽了一場場的和尚講道的導覽活動,也會隨著當時的環境鳴叫,這也不足為奇了。

聽道結束後,吃了點心喝了茶點,花400圓,想著等下還可以看庭園,覺得蠻划算的。可是,一出門繞一小圈,甚麼都沒看到,就沒了,就沒了,結束了,真的嗎?或許老和尚講解的很精彩吧!不然也不會有大批的人買寺內的祈福卡吧!

一出口看到大家排隊在拜門口的幸福地藏王菩薩,網路上說那非常靈驗。而我覺得日本的寺廟或許在經營上非常商業化,不過,來的人有所求,能得到滿足,這樣應該也就夠了。

3. 東福寺:

會來東福寺並不是因為它大,而是聽說庭園裡面有佛陀一生中的八相成道。而東福寺在平安時代的鳥羽天皇就把這裡當做離宮,成為休閒打獵的地方。

我騎著腳踏車從河原町沿著鴨川騎過來,一路都是下坡,但是到了東福寺就開始上坡,騎進去東福寺才發現好大好大的本館、三門,連東司都很大。東司是放置糞便廚餘的地方,據說寺方靠糞便還能賺錢。

腳踏車特地停到停車場,就在東司的旁邊,不過今日東司已經不處理糞便了。來的觀光客實在不多,而且好像只有我一個是騎腳踏車來的。

進了庭園當然是要付參拜費,一進去就看到北斗七星,簡單易懂,不過這些星星上面被丟了一些銅錢,當時造園的重森三鈴(1896-1975)應該不會想到有這樣七星陣還可以賺錢。

1939年造園家完成了這些庭園設計,大庭園用石塊排出來的依序有瀛洲、蓬萊、壺梁、方丈,用一些青苔代表五山,白沙代表的海中央則有八個圓圈圈代表八海。

時光回到造園師的那個年代,日本正在中國戰爭,懷抱著一統東南亞的決心,看過不少庭園中的蓬萊島都跟台灣長的很像,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原因呢?或許是我想多了吧!

這個庭園還有用一格格方塊在松樹、杜鵑前造景,稱為『井田市松』。同樣一格格的綠草、石塊,在楓樹前造景,據說這裡的楓紅在四、五月是京都最美的庭園。

4. 芬陀院:

蚊子好多,一坐下來打死了好幾隻蚊子,來寺廟殺生真不好。

東福寺旁邊有個小小的芬陀院,我隨身帶著京都庭園介紹的文庫本有介紹,於是就進去,沒想到門口沒有人賣票,看了告示是要大家自己丟300圓參拜費用。

進去後看到外頭廊下點了些蚊香,我刻意選在蚊香旁坐下來,沒想到一堆頭昏腦脹的蚊子全部飛到我腳上降落,被我隨手一揮馬上死了五、六隻,我想是我的溫度太高了,而且腳上一堆紅豆冰,有些被我抓破還流血,當然成為攻擊的目標。但是回頭想想,這幾天參訪那麼多寺廟,尤其是早上的苔寺,為何都沒有蚊子呢?廟方是用了甚麼妙方來驅蚊呢?

芬陀院庭園主要要看的是隻會動的烏龜,據說當年和尚在深夜時,從室內透過門縫看出去,看到"雪舟"搬動巨石壓住屋龜的手腳(奇怪ㄟ?烏龜有手?),這烏龜從此就不動了。後來和尚問雲舟,雲舟大笑說他是用石頭做畫。這故事可以看 Vincent 的部落格有詳細說明。

【美之壺】天地一畫僧

在庭園側邊有不老不死的蓬萊仙島,從茶屋的圓窗戶望過來非常景致,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會呈現不同的感覺。這間茶屋是當年茶關白一条惠關都要來此泡茶而興建。芬陀院的庭園重修完成於1939年,造園人與東福寺庭園相同的都是重森三玲

5. 山崎古書店:

以美術藝術類佔大多數,還有不少版畫。一進門看到右邊是老老闆,左邊在幫一些畫作編寫目錄的不知道是不是他兒子?還是請來的店員?

我選了一本足立康寫的日本建築史,因為裡面有照片,居然找到一本故宮博物院出版的畫冊。

以日本的物價來說,這些博物館、寺廟的畫冊賣的並不貴,只是現在大家都用網路查資料,這些書可能要深入研究的才會去買吧?

我超喜歡那個一進門的玻璃門,好有味道。在町屋內的古書,也都有了生命

6. Noma Cafe:

我覺得我好像一直帶衰,還是說暑假日本人就是會放長假,昨天到進進堂京大店在休長假,去書上說的虹色咖啡,沒開,也沒標示休假,探頭進去好像搬空了,應該是倒了吧?今天去好日居(惠文社推薦),也沒開,上次來的時候是掛休假牌,這次是甚麼也沒有掛,信箱一堆信,後來查了好日居的部落格,果然休假到八月二十八日。

於是,到了平安神社對面的和蘭豆(1975年創立),用的是小川珈啡的豆子,只開到下午六點,所以只好到旁邊的 Noma Cafe,服務人員的英文不錯,西式的餐點,不便宜就是,不過可以讓我坐在這裡很久,又沒甚麼客人,只有正前方有個正妹在寫明信片,我想應該也是來旅行的吧!

店內放著輕音樂都不錯,都是很單純一兩個樂器的演奏,在平安神社旁的咖啡館,白天應該都會有很多外國客人,感覺老闆自己在廚房忙,一切都是自己來,可惜晚上七點就要關門了,我是離開店裡的最後一個客人。

2012/08/23

【京都】流水帳 20120823:鴨川荷爾摩的吉田神社

吉田山上有幾個神社,其中一個山蔭神社,該神社都是餐廳老闆來拜,幾乎亞洲各地餐廳都有列名。我喜歡吉田山上的優閒與涼爽,可能因為一般遊客不會走到這裡,又是暑假,旁邊一個教室在教授小朋友跆拳道,一個大學生在涼亭抽菸,兩個夫婦來參拜,吉田神社像浮在海中一般飄渺。


彩虹咖啡隔條街的廢墟大樓

1. 吉田神社

2. 山蔭神社

3. 音樂與植物:經過一個專給老年人參加活動的町屋,8/27有活動,到時候不知道可否裝做60歲以上的人混進來。

4. 井上古書店:超多鐵道的書,還有翻譯台灣人的鐵道書。

5. 夢珈亭:本想去京都大學門口的進進堂咖啡館,沒想到休假到 8/28,看來要最後一天上午趕來才有辦法進去體驗,在附近晃了一圈,發現很多店暑假都休息。不過路上的大學生還是不少京都大學的校區很多,每個門口都有賣便當的小販,大太陽下路上會有的觀光客就是歐美人。

進來一家招牌上有珈啡、喫茶、輕食的店,結果我點了豬排定食,因為我只看得懂幾個漢字,沒有野菜定食,就只好吃豚定食。進來一個多小時,只有四個大叔進來消費,年紀都比我長,而且是都是一個人。老闆娘年紀約莫六十五歲,整家店只有一個人打理。三十年前的老裝潢,放著年輕的搖滾樂,不知道開學期間是不是中午都會滿座呢?

6. 虹色咖啡:書上說在京都大學旁有這家特色咖啡館,沒想到我去了沒看到休假的告示,門口貼了一張紙因為風吹雨打所以甚麼字都沒有。探頭看好像已經搬離開的樣子。

7. 京都御苑:去了趟宮內廳京都事務所,申請修學院離宮的參觀,因為明天要去西芳寺(苔寺)星期六、日又沒有開,所以只好預定下星期一(27日)10:00 的參觀,希望到時候有英文或是中文的導覽。

8. 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這間小學原本是龍池小學校,於2006年被改裝成漫畫博物館,目前裡面有30萬的藏書,有個大禮堂,四周放置從1960年開始收藏的漫畫,一直到2005年。

來這裡不只有小朋友來看漫畫,還有年輕的情侶,甚至像我一樣年紀的大叔,另外更驚訝的還有40歲的熟女,有的坐在地上就看起漫畫,還好有一小櫃有世界各地的漫畫,我拿出了台灣的漫畫家的作品"男樣",然後很快的翻完,也算有來體驗了一下。

原本的操場鋪上了人工草皮,小朋友喜歡在這邊跑來跑去。歐美觀光客躺著看 iPAD,索性就睡起大覺,這樣的空間的確讓人接近戶外,在京都的市中心,小學校的再利用,可以讓台灣人多多參考。

館內有個腳踏車說故事的展覽室,還有許多讓人可以參與漫畫的成形過程,讓想要投入這個領域的小朋友可以很快的認識這個行業。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個發電機,要快速的搖20圈就可以聽到裡面預先錄好的導覽,不過要花力氣,大家都在看漫畫,好像沒有人想要玩。

9. Kyoto Art Center:明倫小學校,一樓是前田咖啡,人很多也很吵雜,我直接跑到二樓的教室內體驗小學生活,當時這個教室只有三個人,一名老伯,一名正妹,另一名就是我這個大叔,坐在教室內有好像回到小學一年級那時候的感覺,我讀雙連國小,父親在該校服務當五、六年級的老師,就讀一年級時下午沒有課,所以整個下午我都在五、六年級的教室,父親的那個班級的最後一個位置旁聽,或是寫作業。整個教室的陳列都跟小時候的教室很類似,只是這間是木頭地板,上面多了冷氣機。

明倫小學校最早可以從1869年開始在這邊說起,當時只有一間小教室,後來一直擴充校地,到了1931年完成目前這兩棟主體建築,跟台北市很多日本時代所興建的小學校很類似。ㄇ字型的校園學生可以在中間的操場運動、聽訓,總是要站得整整齊齊。

校舍內的禮堂(講堂)、運動室、裁縫室、工具室、座敷,樣樣都不少,這些都是那麼的熟悉。

這間小學校有些教室是給藝術家創作用途,看到一個藝術家出來休息在操場邊抽菸,後來又進去工作(?),讓我想到北投有個私校也是這樣,便宜租給藝術家,算是廢校後的在利用吧!

這裡有個國府理展,我一直以為《國府理》是這個展的名稱,一看展就知道跟環保能源有關的議題,可是跟《國府》都扯不上邊,上網一查,原來國府理是這個裝置藝術家的名字。

這個展有三個展區,一個是屋頂上有個風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發財車裝上電動小輪子,然後在一個鐵軌上運行。本來覺得很無聊,可是看這台車慢慢地繞著鐵軌轉動。想了一下原來用這樣運行的模式很省電,又沒有汙染。另外,還有一個大圓盤,上面種了些小豆苗,這個很像飛碟的大圓盤利用室內非常微弱的燈光,就可以生長出豆苗食用,不僅僅是大家一起灑下的種子,種植的過程也是大家一起出力,也可以讓大家一起食用。

這三件作品簡單又發人省思,帶有國府理小時候的夢想,也跟目前環保能源的議題做一些結合。

2012/08/22

【京都】流水帳 20120822:伏見稻禾大社

聽說伏見稻禾大社是最受台灣人喜愛的神社,我想除了千本鳥居之外,這邊的狐狸可能也都被當成狐仙來拜了吧?我想應該是不同的,至於為何稻禾=狐狸,不知道誰比較有研究?



1. 伏見稻禾大社,狐狸與千本鳥居
2. 路口的這家店:烤鵪鶉、烤麻雀的店是由豐臣秀吉親自命名
3. 去了趟超市,買了些水果、泡麵、麵包、啤酒、果汁、牛奶,打開電視,有旅行的感覺了。

2012/08/21

【京都】流水帳 20120821:落雷的午後,坂本龍馬墓

出了清水寺開始打大雷,下了兩場大雨,第一場大雨不久後躲到坂本龍馬曾經喝酒住宿的地方明保野亭,點了東西不久後就出大太陽,於是我們前往維新之道前進,沒想到第二場雨又落下來,這次是躲到一家賣宮崎駿卡通相關商品的禮品店。

被雨折騰後,進坂本龍馬墓園憑弔,要花 300圓,上次因為下午五點多才來,一走進墓園的門口就觸動警鈴,這次進來是打大雷,突然想到幾天前大阪的公園才轟死一個人,心裡覺得毛毛的。日本人連進墓園都可以收費,台灣不知道可不可以呢?



1. 清水寺
2. 明保野亭
3. 坂本龍馬墓園
4. 知恩院門口
5. 一澤信三郎帆布店
6. 地鐵東山站旁的商店街,看起來商品都很老。
7. 大將軍:京都車站對面,京都塔旁的燒肉店。

2012/08/20

【京都】流水帳 20120820:二條城到一保堂抹茶

大中午到二條城熱爆了。




1. 二條城:坐地鐵出口,有二條城的考古遺物,希望台北的捷運站也多弄這個東西,目前也只有台北火車站底下有,即使沒有遺物,用個簡單的看板也可以,至少告訴大家這裡以前的地名,曾經發生甚麼事情。

2. 桃太郎:從二條城逛出來往東走二條通,中午開的店並不多,走入一家平價的桃太郎餐廳,雖然不是很精緻的料理,可是每一樣菜都很用心製作。

3. 一保堂:下午茶到京都市役所旁的一保堂的茶店,抹茶超好喝的,可是好貴,每個桌面有一個時鐘,是要計算泡茶的時間秒數。把這裡當成咖啡館把電腦打開工作,其實也不錯,廁所的馬桶很高級,為了怕大便放屁聲太大聲或是尿尿聲太大,還可以選擇放甚麼音樂出來來避免尷尬。

4. 晚餐到伊斯丹11F一家連鎖的燒肉店,都是用炸的,普通,但是景觀不錯。飲料有賣台灣烏龍茶、三峽碧螺春等等。

2012/08/19

【京都】流水帳 20120819:金閣寺,遇上幾組認識的朋友

坐205公車前往金閣寺,藍天白雲,這樣的天氣在台北的話大多是颱風來臨的前一兩天。不知道京都是不是也是這樣呢?一直覺得京都的電線桿很醜,若能地下化的話,應該整個市容會更漂亮? 只是不知道守住電線桿是不是也是一種傳統?


河原町鴨川旁

1. 金閣寺:出來碰到兩組認識的人,在京都比在台北容易遇到,所以說出國絕對不能做壞事的。

2. 隨便選的一家店,除了是最便宜的之外,我覺得料理也很實在,談不上精緻,可是定食的每樣菜都很好吃,看得到師傅的用心。看到附近工作的鄰居進來用餐,點了生魚片與啤酒。在書上找不到這家店介紹,來的客人也不多,但很喜歡這樣的小店。(忘了抄地址了,所以大家就隨緣吧!有看到就進來吃吃看)

3. 堂本印象美術館,抽象畫居多

4. 隨便跳上公車前往河原町,然後逛新京極、錦市場。

5. 晚餐:每次來鴨川除了欣賞河岸席地而坐的情侶外,也很羨慕在樓上吃料理的客人,在河邊欣賞這一片風景,除了可以看到小學生放學、京都人慢跑運動、騎腳踏車,當然不缺老外與日本美眉在此散步。於是,今天帶著老小忍痛坐到所謂的鴨川床,位置很小,盤坐在地上,料理普通,當然價格很高貴,所看到的景致當然也是一模一樣,其實到便利商店買便當,然後坐在鴨川河邊吃,反而更棒。這是我體會的一種體悟!

6. 祇園日本傳統文化表演:開場是藝妓泡茶表演,是一個年紀稍長的女藝妓在舞台右側表演泡茶,算是一個開場白,然後舞台布幕拉開,就開始表演日本傳統的插花、雅音、文樂、狂言、藝妓表演等等。有一段怎麼覺得好像不丹的面具舞?這些從亞洲各地傳到日本的樂器融合在一起,亞洲南部的伎樂、中國的唐樂、朝鮮的新羅樂等等。算是很快的把這些文化在一小時內表演給外國人看,今天,我算是很"傳統"的觀光客吧!

2012/08/18

【京都】流水帳 20120818:因為落雷?大阪的電車停擺

看著地鐵的告示跑馬燈,說因為落雷,所以都不知道下班車會甚麼時候開出,整個大阪環狀線全部停擺了,只好跑去做其他電車公司的地鐵,坐到新大阪再轉車到京都,到了京都後,電車又在京都車站外等了半小時才進站,這場大雨導致整個新幹線也全亂了吧!



1. JL 814 桃園機場→關西機場

2. 跟一個轟小姐買了 Haruka 關西機場到京都往返的票 + ICOCA = 4000圓,很划!只要出示護照、機票就可以買,只是我買這個票,那個服務人員好像非常不爽。

3. 本來 15:30就可以到京都,沒想到 19:30才到。我想可能是我買交通票的 JR 服務人員發飆了,她的名字叫"轟",所以就轟了雷,大阪的某個公園還打死了一個人,整個電車也都大亂。

4. 京都車站內的伊勢丹10F的拉麵小路,整層都是拉麵店。

2012/05/31

【京都】散步在寺、院、社、宮、城與祭典(未完)

翻開京都的地圖,棋盤式的道路規劃,中間偏東邊一點有條鴨川,西邊有條桂川,兩條河流在京都市中心的南方匯集,京都三面環山,我看著地圖想著只要天氣不錯,爬山東邊不高的山頭,就可以看到琵琶湖,這個在很多歷史故事、文學作品中描述美麗的湖泊,這次無緣見到,或許在未來能夠更細緻的散步京都周邊更多的區域。



*高台寺夜幕低垂

到達京都第一天,就進入最熱鬧觀光客最多的八坂神社、圓山公園,然後轉到高台寺,想要看看還有沒有一兩棵櫻花樹還盛開著,夜裡就來欣賞這殘景,沒想到連一片花瓣都沒有看到,在寧寧坂(紀念豐臣秀吉元配北政所夫人)只有嗅到陰涼氣息,或許高台寺外並不是那麼高,只能看到京都市區一小部份的華燈初上,不遠處經常出現在日本大河劇的高塔,與京都車站旁的京都塔。看到這邊的觀光設施,大大小小不同時代留下來的石碑、木頭的告示牌、大地圖,可以想像白天的時候遊客如織的景象,遇到一群香港觀光客還流連在這些石階步道,還有不少開計程車的大叔與即將收攤的觀光人力車伕。

我是那種經常反其道而行的怪觀光客,一早上咖啡館,大中午散步,晚上想要去逛寺廟。因此經常在參拜時間過後才想要進去看,要是我是住持,一定會舉辦一些晚上的靜心活動,或是凌晨的禪說課程。京都是少數開業時間很長的一個地方,或許這樣可以看到不少別人看不到的趣事。

*法然院聽演講

我看著書上法然院的照片,雖然天色已暗,我還是想看看那個有翠綠青苔的門口,彷彿跟我朝著手,晚上在哲學之道散步,其實有點恐怖,有時樹林裡會冒出一些動物的聲音。但很高興的到了門口貼了一張廣告,就是現在有場活動,而且那張廣告還說明了從甚麼時候開始,這裡就開始辦一些音樂欣賞活動,書上說他就是在這裡聽了 Bossa Nova 的演奏會,住持和尚很新潮的辦了許多的活動。我很興奮的就走進去,並用英文說我沒有報名,不知道可否進來參加,接待的小姐就收了我一千日圓,並且拿給我一組全部是人猿照片的明信片。

表演開始了,一個教授開講,原來不是甚麼音樂活動,而是松沢哲郎博士講他研究三十幾年的人猿,講日語我一個字都聽沒有,不過我看著有漢字的簡報,照片與影片的穿插,加上用手機查了一下這個教授的研究,算是瞭解了一些。松沢教授用比較旅遊的方式先說明他去非洲大陸研究的過程,後來才講他在實驗室的研究,這部分就非常有趣,會後還不少人提問。只是,連續幾天都在夜裡走在山中,我後來就改了一大早去逛寺廟吧!

*銀閣寺的枯山水

一般人對京都的印象,除了寺廟還是寺廟,本來前幾天還很反骨的很少安排寺廟的行程,想說就看些樸實的小寺院就好,在外頭散步逛書店太愉快了,到了照慈寺(銀閣寺)已經接近閉門時間,本來一進去看到望月台有點失望,但看到銀沙灘,想像著夜晚的月光灑下來,整個就值回票價了,但我還是沒能等到月亮出現,就被寺方運用敲鐘、廣播或打掃等不同的技巧請了出去,希望寺方可以在滿月之日的夜晚開放參拜。想想足利義政為了跟祖父拼行頭所蓋的寺廟,會讓我思考到底這樣華麗的寺廟與宗教間到底是怎樣的依存關係。

不巧的,還是遇上了喜歡拍照的中國人,喜歡站在風景點拍照,大部份中國人喜歡說這些東西中國也有,不過,我相信他們也都有感受到日本文化的大不相同。

*護國寺,明治維新大道

坂本龍馬的墓在靈山護國寺,我似乎都不走順走的路,看著 google maps 從清水寺從後面走過來,經過靈明神社的墓園,走上一處沒有對外開放的正法寺,本來想在往上看看,但實在有陰森就沒有往上走。走到當然護國寺也已經關門了,沒法進去看坂本龍馬,才在門口眺望一下,警報器就響了,連要瞻仰一下的機會都沒有。我反向走下維新大道,經過巨大的觀音像。

這整座山,即使是夜晚,還是有不少車子上山,寧靜的小徑內有不少餐廳,有別於觀光客會來的地方,我想應該都是預約宴會的場所。

*清水寺,修學旅行的恐怖人潮

清水寺是十二年前唯一有來的寺廟,記得上次來並沒有在門口洗手就進入,這次特別在寺廟門口找到了很長的舀水杓子,但發現一堆覺得寺廟很無聊的高中生坐在那邊把玩水,我指了指那個杓子,希望讓我洗淨一下手漱漱口。剛剛到清水寺因為懶得走,坐了兩站的公車,沒想到公車上擠滿了學生,又看到整個步道擠滿了跑來跑去的學生,店家貼了一些標示,好像是對修學旅行的學生有優惠。

我已經過了賞櫻季節才來京都避開觀光人潮,沒想到避不開日本學生的畢業旅行,這幾天不斷地看著導遊帶著學生進入寺廟,然後幫學生拍照,有些導遊老師可能講得很有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一直有「疑~~~」的驚嘆聲,但也有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在暗處聊天。上了清水寺除了大舞台外,之前好像沒有去喝清水,我到的時候還好也已經晚了,稍微等了一下就喝到不虛此行的水。

在清水寺,除了各類的觀音,我看到種類最多樣的御守,真是有一次購足的感覺。

*曼殊院門跡,難忘的枯山水

門跡,是攝政或關白的貴族之意,也就是說曼殊院的住持都是天皇的親戚。親自設計並經常使用桂離宮宴請賓客的智仁親王因為機運不佳沒有當上天皇,他精通茶道,也會詠詩歌,沒當上天皇不知道是幸或是不幸?他的兒子智忠親王承接桂離宮另築更多時髦的茶屋。另一個兒子良尚法親王則當上了曼殊院、天台宗的最高住持。曼殊院初建的歷史可以反推到西元947年,當時並不在現址,幾經搬遷,在1656年,良尚法親王在此建立了曼殊院。

由於我是5月16日一早前來,轉了幾趟電車,因為要去看葵祭的遊行,本以為時間不太夠要放棄這個景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看著地圖覺得多坐一站會比較近,就隨興的多坐一站,然後一下車隨著 GPS 與地圖走,一路上一直有指標指向曼殊院,寫的距離好像一下子就會走到,旁邊有小水道散步起來很舒服。我覺得台北周邊的山,其實很有機會發展的比京都還要好的散步路線吧?

進去後看到庭院的枯山水,有一個小石水池,我想月亮會倒映在水中,用勺子舀水就好像可以把月亮拿起來吃。而曼殊院的屋簷下都排有大小不一的石塊,屋簷下並沒有接水管,也沒有不知道下雨時雨水打下來是怎樣的聲音?而我到時的天氣晴朗,前一天才下一整天的小雨,院內的工作人員不知道怎樣點了煙飄在整個屋頂,就好像置身雲霧間,不知道作用為何?是要掃除霉味、驅除蚊蟲,還是增加得道仙氣呢?看到這景象我真的有置身香格里拉的感覺。

*詩仙堂,地上滿滿的砂石

在詩仙堂的門口,就感染一些悠然小徑的浪漫氣氛,我看看時間,等下要去看葵祭,應該沒辦法進入,可是可以在門口走走拍幾張照片。從小小的竹門進入,佈滿青苔的屋頂,樹木茂密的有點陰暗,走入不長的參道轉個彎,看到陽光灑在茅草門上,很亮很亮的售票口後方有一大片砂石營造出一個明亮的山水,我想應該就走到這裡了。屋內的畫出中國三十六位詩人的畫像這次是無緣見到了。

曾在德川家康門下工作的石川丈山,一筆一畫的寫出畫出這些作品,1672年以90高齡在此辭世。

*葵祭,平安時代的葵姬

京都的三的祭典:葵祭(5月)、祇園祭(7月)、時代祭(10月),葵祭本稱賀茂祭,但由於隊伍中都用葵花、葵葉裝飾所以改稱葵祭,平安京在規畫之初,兩個神社先建立,賀茂御祖神社(今下鴨神社)、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這兩個神社在於每年的5月15日舉行的定期祭典,所以變成一種傳統,遊行的時候都要穿著平安時代的古人服裝,不過,我看到很多遊行的年輕人都帶著眼鏡,看起來就是那麼不搭。

我在出町柳附近,頂著大太陽,等平安時代的人到來,遊行的每個人都要頂著大太陽,都很酷沒有一個人笑,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傳統,只有葵姬負責要對大家笑就好了。

*下鴨神社,老外的能劇

後來走進下鴨神社,發現好多樹,很涼爽。發現有貴賓席,賣的還不便宜,以前王公貴族可以坐的地方,現在只要有錢就可以坐著,我想比頂著大太陽好多了,只是不知道蚊蟲多不多就是。下午一點半開始有跑馬的活動,又恰巧遇到阿信叫著我的名字,才發現來這邊看葵祭的台灣人真不少,盡情的拍著古人騎馬跑過去的英勇姿態,背後是樹林,就好像回到平安時代一般。

既然來了下鴨神社,就到主殿去參拜一下,剛好有能劇表演,好像要上台表演還是要登記排隊的,而且要有一定的經歷,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上台的,看到有老婦人上去很專心的表演,也看到一個很高很壯的老外賣力的演出,到是有點再演出莎士比亞劇,因為聽不懂,我想像他們講的是眾多華麗的詞藻堆砌出來的,而且還要搭配舞台動作,這些動作又有點像木偶,在舞台上的方位應該也很講究。我在舞台下一直忍住偷笑,實在不尊重。

*仁和寺,皇帝退位的修行

*天龍寺

*金閣寺,無緣進入

*醍醐寺,秀吉的花見會

都沒人,很難想像櫻花季節是怎樣的盛況。我進去聽念經儀式聽了約二十分鐘,這些和尚真厲害,有三重合聲的效果。本來要在爬上去上醍醐,經過女人寺(尼姑庵),也同樣有唸經的儀式,這幾天好像都有法會的樣子,不過沒有像台灣那麼盛大,就只是在寺廟中唸經而已,不過有和尚拿著數位相機拍照記錄,還開閃光燈,瞬間感覺有點跳 TONE。

*南禪寺,看不完的庭院

*社區的祭典

走在一乘寺附近,散步的途中看到了很多人穿著傳統祭典的服飾,整個車隊有十幾部小巴士,分成好多隊伍,不同的隊伍有不同顏色的穿著,不過每一組老少都有。這些隊伍整個下午就在這一區的大街小巷敲鑼打鼓吹哨子遊行,很像是台灣的迎神祭典繞境,我覺得,台灣的比較有創意。不過京都的顯然是教育下一代傳統的模式,小朋友敲著鑼,後面的人或者依照敲鑼的節奏打著鼓,或者吹著哨音,並不會很吵,每個人默默地跟著隊伍在巡街。

這天是2012年5月12日,或許有人可以跟我說是甚麼活動?

*德川家的大政奉還,二條城

*還是進了桂離宮,無憾

2012/05/29

【京都】第二印象(含「柳月堂」名曲喫茶店)

第一次到京都是十二年前,只停留三天,這次來京都特地在這邊留了比較長的八天,也沒有想要去附近的奈良、大阪,只想多多看一下有別於歷史、文學、小說、觀光中的京都,想當然爾要全面了解是不可能,但我試著漫無目的的在京都的小巷弄中尋找京都人的足跡,也買了幾本給日本人看的散步書,我想要追尋為何日本人會這樣嚴謹的個性。現在回想起來,終究還是一團迷霧。


鴨川三角洲聯誼的大學生

*京都,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地方吧!我想。

不可否認的,我不喜歡京都的第一印象,也不喜歡這次的第二印象。已經避開了櫻花盛開的季節,在任何地方的地上已經找不到短暫飄零的櫻花花瓣,即使是這樣,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仍舊擠滿的地鐵出入口,還有熱門的寺廟景點。我試著到了比較少人的醍醐寺,追尋豐臣秀吉在1598年,一統日本前舉辦的「醍醐花見」賞櫻活動地,在枯木淒涼門可羅雀的唐門前,難以想像當年或者是一個月前此地的櫻花是開的多麼漂亮!在醍醐寺的法會,我聆聽了熟悉的誦經聲調,雖然不同的語言,有著令人安定如同曼妙的音樂旋律中,我試著想要走上醍醐的山上,城市中盛夏的陽光在樹林中卻有點寒,經過小小的女人寺,尼姑也在法會誦經,身體不由自主的停下來,我想在上去可能會感冒,同時這是我旅行的最後一天,萬一趕不上飛機也不太好。

在東京,所有的人非得要徹底的遵守某種規則,例如:上地鐵站行走的方向,在車廂如何避免眼神直視的尷尬,如何搭快車回家,逛書店、上喫茶店的方法,講話的音量,鄰居的相處模式,在這個德川家康一手建立的江戶地區,一切的一切都有規則,沒有法律規範也有淺規則可循,在新宿、涉谷人潮眾多,人們卻可以低頭看著手機而互相不撞到,這對老外來說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於是我看到了眾多的相機在高處拍攝這個如同螞蟻社群的東京人。

*到底是靠左走還是靠右走

但京都,所有的規則都不是規則,因為這裡是京都。所謂第二印象還是一樣不好,我想就是明明日本人都很守法,可是在京都的當地人,在電車站出入口,明明貼了一堆告示說要靠左走或是靠右走,當地人非觀光客,就是不會依照那個告示,有幾次我刻意的堅持就是要依照告示方向,差點被撞的滿頭包,然後仔細研究了告示牌的下方有排小字,原來電車公司為了怕得罪京都人,還特別說明了,如果人多必須的話,才建議依照告示的方向走即可,我想當時可能人潮不夠多吧!

非常不習慣京都的交通,有好多家電車公司在這裡經營,票務系統沒有整合,有時候用 IC 卡可以通行,然後到了另一家又不能使用,我經常用了別家的票卡,然後站在入口處想了很久未何不讓我進去,然後才知道原來又是不同家電車公司。好像戰國時代,所有的武士家都要到京都蓋豪華的房子一般,在此佔有一席之地。難道沒有一家公司來整合這樣的不方便,目前看起來是有 IC 卡在整合,不過轉乘並沒有折扣,往往到達目的地要花不少交通費。

到底京都的第一天晚上,剛好是周末,年輕人在外狂歡,一台機車在四條大路上蛇行,兩個年輕人狂妄的朝著鳴笛的警車大聲嗆聲,呼嘯而過的警車讓我好像置身動作電影中,但不是大河劇中的京都,也不是那個人與人之間要一直鞠躬的京都,我默默地在想這個古都的年輕人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這京都的這幾天,我每天都聽到消防車、救護車與警車的鳴聲,或許是在大馬路才會這樣嗎?但我看到校外教學(修學)旅行的年輕人,在寺廟前奔跑,在敬拜洗手的地方玩舀水器玩水,騎腳踏車上學的學生不管紅綠燈橫衝直撞,警車會在剛入夜前到社區廣播要大家注意安全。

*千年歷史的城市,傳統是一種包袱嗎?

京都做為日本的首都,從西元794年開始到明治天皇遷都東京的1868年,千年首都的歷史,深植在人心的傳統,對我們外人來看,是很有價值的傳統,但對年輕人來說,這個傳統或許是很重的包袱。京都的電車系統很多,只要轉乘不同系統,交通花費就很高,所以很多學生利用腳踏車代步。但是面對一年四季無數的觀光客在這塊土地上,來看這塊土地的都是看老人,年輕人的空間在哪裡?於是,我試著去找出比較年輕的書店、麵包店、咖啡館,也試著把自己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風景中。

來京都的第二天,在路邊買了一盒紅豆飯,一早我坐電車到了出町柳,然後走到高野川、茂賀川匯流成為鴨川的一塊三角洲,許多書上說這裡是一般在地人會來的地方,星期六上午,就遇到了來這裡聯誼的年輕人,大家陸陸續續的到來,約上百人男男女女坐在帆布的地上吃點心聊天,三角洲還有一群年輕人在拍片,每個演員都很敬業,當背景的演員好像是在演《鴨川荷爾摩》像神經病一樣指揮著小鬼,兩三個年輕人口中唸唸有詞,手就亂揮,只有一台攝影機,似乎是要一鏡到底,我本來要離開了,但想說難得來京都,沒有跳過這些石頭,好像白來。小朋友一步步跳過在鴨川三角洲的大石頭,一些有趣的烏龜造型,搭配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幾何造型,伴隨著鴨子在河裡悠游,天空一群群烏鴉,還有一些罕見的大鳥,有跑馬拉松的民眾,腳踏車隊,釣魚的父子,散步的歐吉桑,重機呼嘯而過,這三角洲其實不大,比景美溪新店溪還要小,但是在這古城內的兩河匯流處,我看到了京都當地人的閒散生活。

我刻意觀察京都的老人家,會不會對這樣的年輕人搖頭,但似乎他們已經習慣了,也不需要時時囑咐何謂傳統吧!因為時間到了這些年輕人自然就會承接這千年的包袱往下走。1969年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都發生了學生的反對運動而占領學校,學生投擲汽油彈反抗警察鎮壓的失序現象,那個時代剛好是二次戰後沒有經過戰爭洗禮的年輕人,而過了四十幾年,當年這些年輕人都已經當過了社會菁英階層到了退休的年紀,而現在的大學生剛好出生在日本經濟泡沫時期(1986-1991),這樣的世代交替,在今日的東京我看不出有怎樣的變化,但在京都,好像有一股失序的現象,對我來說是失序,但對生活在此的人們來說,應該不算甚麼吧!畢竟面對著武士、天皇的輪番更替,這一點都不算甚麼。而且,何謂傳統,我這個外地人,也不清楚。

*京都的夜生活

我在「胡亂座」民宿遇到來自澳洲的朋友,他們已經來京都四趟,除了寺廟與節慶活動外,他們很熱心的介紹當地的樂團活動,拿出一大堆宣傳文宣,一連串的活動甚至有二十四小時的樂團接力表演的活動,他說這個跟我們墾丁的春吶有點類似,當然免不了會多喝了一些酒,至於有沒有嗑藥這我就不清楚了。玲瑯滿目的活動,甚至已經變成每年例行性的表演、比賽,吸引外國人來參與。我刻意到書店去找到京都的夜生活的書,居然也是一堆,一大堆居酒屋、酒吧,我隻身走在原河町一帶,甚至感覺到好像會被拉進去夜店的感覺。

1934年開業的「フランソア喫茶室」,列為京都的文化財,由於旁邊都是酒店,夜晚燈紅酒綠的地方,看到不少美眉挽著大叔大伯的手進來喝咖啡。我坐在非吸菸室,本來有些大嬸在聊天,現在晚上七點半,這邊都沒客人了,整個店也沒甚麼客人,可能要等到大家吃飯吃飽了的第二攤,才會人多吧!裡面保存著眾多房子蓋好時就有的燈飾、畢卡索、夏卡爾的作品,也有一些西洋複製畫,屋內有昭和時期小巧洋和混搭的形象,屋外有大正時期用石頭建的歐式風格。而這老的喫茶店,也因為周邊的場所的關係,服務的這類的客人,我想這個地方會有西洋畫作,應該當時的主人背後有些故事才是。

*京都的喫茶店

於是,我利用中午或晚上吃飯的時間,儘量拜訪這些特色喫茶店,有點年紀的或是書上介紹比較特殊的店,在出町柳電車站旁的「柳月堂」名曲喫茶店,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分兩個空間,小部分是可以聊天的空間,大部分是不能講話或發出聲音的名曲欣賞。老老闆目前九十幾歲,據說是台灣人過來開的,第二代的老闆只會日語不會講台語,我並沒有遇上老老闆,但是因為我當時想拿筆記型電腦出來紀錄當時的情況(就是寫稿),被穿著白色衣服(我在想該不會是內衣吧?)的小老闆出來阻止,大概是打電腦鍵盤會發出大聲音吧!很奇怪的現象,來此聽名曲的客人都是男性,有大學生也有歐吉桑,等店要關門前半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女性,狀似觀光客跑進來體驗一下。

在京都市役所旁,有一棟 1928 年的歷史建築,地下室有家很有特色的咖啡館 CAFE INDEPENDANTS,這棟歷史建築再利用的很徹底,一樓賣外賣,兩樓、地下室有餐廳、夜店與咖啡館,地下室斑駁的牆面,好似傾毀的紅磚,窯燒有裂痕的磁磚,當年流行的各樣的建築材料被混搭在地下室的咖啡館內。本能寺就在旁邊,當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自殺的原址並不在此,這裡是豐臣秀吉重建為了紀念主公的本能寺,不過在這熱鬧的商店街,唯一流連不回去的只有觀光客走來走去。

要體驗當地人的咖啡館,我看了《從書店窗口看京都》這本書裡面介紹的一家老咖啡館,專心的感受京都敬業職人的用心,在高野川邊的『授人』咖啡館,跟書上照片一樣的老老闆,打著紅色的小領結,白色長袖襯衫,外面穿上藍色的背心,背心上還有繡『狩人』兩字,年輕的外場小弟也是一樣的穿著,此外還有一個老老闆娘,每有客人進出,就會很真心的喊著歡迎詞。我啜飲一口咖啡,果然又是老咖啡店獨有厚重的味道。看著吧台上一些名人的簽名,吉永小百合在1982年來此留下紀錄,紅色的遮雨棚在烈日的陽光下照著這家店紅通通的,在咖啡色的家具與咖啡香中,我度過了一個閒散的午後時光,看看在地人的生活。

*洋果子店、咖啡館,還是餐廳?

有天,從金閣寺出來(其實我太晚到了,根本沒有進去),搭上公車,在車上隨便翻閱了《京都読書さんぽ》書內有家「ことばのはおと」古書茶房,剛好就在附近,於是按了鈴很快跳下車。這一家放滿了古書的老房子,主要的書有兒童的繪本、旅行、漫畫、文庫本小說、松浦彌太郎、村上春樹的書。座敷的位置展示的是電車旅行的主題書,還有一落是貓的主題,每個角落都很有巧思,我想也都是主人的喜好與收藏吧!我有請老闆娘簽名,應該也是愛貓人士,她畫了一隻貓!

「月と六ペンス」讀書咖啡館,都是為一個人來此讀書所設計,位於一棟舊公寓內,室內黃色燈泡配上木頭桌椅,書桌前擺了一排排文庫本的書,有荒木經惟、石原真弓、吉田篤弘、中谷美紀等,這些作家的書台灣好像都有翻譯。來到這裡,就好像到了村上大叔「挪威的森林」的場景,男主角「渡邊徹」一路回憶著與直子的過往,那樣淡淡地哀愁,在這裡很輕的音樂聲中感染我的心情,或許是我看到書架上一堆村上春樹的文庫本,一時就想到這部小說吧!在這樣的咖啡館,時間的流逝特別快。

另外,因為我去桂離宮兩回,第一回沒能進去參觀,赤日炎炎,我在桂橋邊的中村軒休息了兩回,創立於1883年(明治16年)的甜點洋果子店,如今在日本各大城市開了不少分店,本以為賣洋果子,應該其他餐點會不好吃,我第一次點了冷麵、紅豆飯,第二次點了季節限定的冰品、紅豆點心,沒想到每樣都很好吃,是怎樣的店可以做到每樣東西都好吃,真讓我不可思議!

*不一樣的古書店

先前從出町柳一路往東走到銀閣寺,一家家小巧的古書店被我快速的瀏覽過,這裡的古書店比東京的神保町容易親近,而神保町的古書店總覺得把書拿下來翻閱,就要付費的感覺。但京都的古書店可以一本本拿下來翻,這是一種感覺,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找到了書上介紹的《迷子》古書店,想翻翻古書(二手書),這邊有一些黑膠唱盤,還有一體成形上面是黑膠唱機,下面是唱盤架,成套黑膠唱片,還有精美的包裝,在這裡我也看到一套套的古書包含精美的盒子,據說以前成套的書連書架都有附上,這裡有不少的木頭書架,我猜想可能也是這樣來的。這邊的書都有半透明的書套,是老闆一本本把書套套上,並且列印出書的價格與相關資料,雖然這裡的書不多,可是老闆這樣也很花時間吧!我挑了介紹李香蘭的文庫本,其實,買一般本比較划算,折扣比較多。

這家店的書店在一樓,咖啡館在二樓,跟台灣的商店思考邏輯不同,通常書店的經營比較困難,所以都選擇房租比較便宜的地下室或是二、三樓,迷子能夠坐落在這歐式建築中的一樓,雖然空間使用不大,畸零空間也不少,但是迷子的小東西很多,怎樣擺放都很自由。

*到底誰是京都人

據說京都人對於真正的京都人有很嚴格的定義,只有在京都府的京都市內稱為京都人,而且,若是小時後離開市區再回來,就不是道地的京都人了。甚至,有些人還要計較到阿公阿嬤那輩開始就住在京都,才稱為京都人。一個地方的人對自己住過的地方那麼的重視,我看到很多房子前面會有一個木板,把歷年來自來水場、電力公司的鐵牌,甚至是 NHK或是某某協會發的小獎牌,非常珍惜的保存在自家門口,這座城市的人們對自己的過往真的非常重視,彷彿一切的榮譽都來自於歷史,而一切的存在除了腦中的記憶,還有食衣住行中的味道、顏色、觸覺的感官上,京都人可以為了傳統的味道,可以為了每年只存在兩周的櫻花,還有入口只有兩秒鐘的豆腐,用盡了一生的努力。

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後,開啟了日本另一個完全以法來限制個領主武士的局面,實行一國一城令和武家諸法度等政策,維持國家穩定。因此江戶幕府時代沒有戰事,但也埋下了政治中心將往東遷移到東京的一顆種子。京都的二條城,曾是德川家康的住所,在坂本龍馬的船中八策的驅動下,後來1867年大政奉還給日本明治天皇,幕府時代正式結束,是日本往近代跨一大步的歷史事件,而京都的四周,充滿著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石碑,走沒三步就有一個小碑,走九步就有大的告示牌,數不清的廟宇,看不盡的庭院,走不完的散步步道,每一條都有故事,若是靈魂不滅,在京都這小小塊區域,應該擠滿了千千萬萬的遊魂,在這凍結的時間中,我們看到了甚麼值得學習的足跡呢?

我是離開佛羅倫斯後,才開始喜歡上這座優美的城市,京都也是這樣的。

2012/05/18

【京都】流水帳 20120518:南禪寺真多看不懂的枯山水



1. 醍醐寺,都沒人,很難想像櫻花季節是怎樣的盛況。我進去聽念經儀式聽了約二十分鐘,這些和尚真厲害,有三重合聲的效果。本來要在爬上去上醍醐,經過女人寺(尼姑庵),也同樣有唸經的儀式,這幾天好像都有法會的樣子,不過沒有像台灣那麼盛大,就只是在寺廟中唸經而已,不過有和尚拿著數位相機拍照記錄,還開閃光燈,瞬間感覺有點跳 TONE。

2. 南禪寺,本來以為只有兩座枯山水,越看越多,每座都無法體會,幸好我已經買了介紹京都的庭院的書,回去再慢慢消化。

3. JR 特急京都→關西空港,大約一個半小時。

2012/05/17

【京都】流水帳 20120517:終於進了桂離宮

在京都真的要早起才能看到很多寺廟,不過一天要看第三個寺廟的時候,全部會搞混吧!



1. 仁和寺,皇帝離職後出家修練的地方。庭院非常大器,看到了應該就不會留戀皇位了吧?

2. 天龍寺,據說當時有派一艘天龍船跟中國貿易以而得名,寺內還有一條人造的河流大掘川,日本人從古代就很喜歡做模型吧!都想把山川收納在自己家裡。建議多花100日圓買屋內的票,可以坐在室內看庭園的造景。

3. 桂離宮,那個解說員好像很風趣,可惜我聽不懂日語。配合他的動作再看文字解說,算是有一點了解,這裡的落雨不用管子排水,而是直接落在石頭上(落雨石),不知道下大雨會發出怎樣的聲響呢?其他要回家再多看書了。

*本想去另一家咖啡館,找了老半天,今天剛好休假,鐵門一拉下來,低調的連招牌都沒有。

4. 月と六ペンス 讀書咖啡館,都是為一個人來此讀書所設計,位於一棟舊公寓內,室內黃色燈泡配上木頭桌椅,書桌前擺了一排排文庫本的書,有荒木經惟、石原真弓、吉田篤弘、中谷美紀等,這些作家的書台灣好像都有翻譯。音樂很輕,雖然外面是馬路,車子過去有點吵,但晚上六點半後,車子就很少了,京都的巷弄充滿了居酒屋,暗藏一些書店、展覽場地、美髮店。不知道這些居酒屋到了晚上九點後是怎樣的盛況?我應該撐不到那個時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