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德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德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06/25

【柏林】頹廢與塗鴉@塔赫勒斯(Tacheles)文化廣場

待在柏林的的幾天,似乎沒有到幾個著名景點,只在東柏林的巷弄走來走去,看看塗鴉,最後一天黃昏,走的實在有點累,看到一個狀似廢墟的藝術中心,坐在廣場旁的一個汽車座椅上,看著這廣場的人事物。

From 德國‧柏林

環伺周圍,塗鴉的色彩豐富度實在驚人,但是在斷岩殘壁裡彷彿又透出一點往日的華麗氣氛,但回想東柏林冷峻氣氛的電影,又對這一切感到詭譎。這一切廢墟式的景觀隨著夜的來臨,燈光打在牆上,又變了另一種景象,周邊有些餐廳開始營業,人潮浮現,一些人拿著啤酒瓶大聲的聊天,我看著樓上奇裝異服的龐克,在這藝術中心似乎我才是少數的異類。

Taceles 是古猶太文,表示直率坦白。1907年,本來是百貨購物中心,在二次大戰期間,這裡是納粹的辦公據點,五樓曾是法國戰俘拘留區,二戰期間被多次的炸毀,變成這番景象。如今被許多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運用,變成一個放縱的創意空間,有實驗劇場,也有電影片播放,大樓內有20個藝術家育成中心的工作室。

官方網站:Tacheles

有個中國老太太在廣場的垃圾桶撿啤酒空瓶,讓我想了解她的身世。

2010/06/17

【柏林】ANNIE LEIBOVITZ 一個攝影師的生活攝影展@C|O Berlin

只要在搜尋器上打入 Annie Leibovitz,就會出現這個出色的人像攝影師的照片與生平連結。

From 德國‧柏林

本來想進去參觀猶太會館,可是看到戒備森嚴,把所有觀光客當成壞蛋的檢查模式,就懶得進入,晃到街角看到這個攝影展,於是就買票進入,收票的是一個漂亮的美眉,很特別的是這個厚紙的票根無法截角做記號,於是她看著每個人的表情畫了一個符號,我收到了一個微笑的臉。

這個展覽館是棟很舊的建築改裝,外面華麗的外牆,走進去展覽的空間並不是很適合辦大型的展覽,或許是這個攝影師太有名了,到處擠滿了人。Annie Leibovitz 是個幫眾多名人、明星、政治人物拍照的攝影師,除了早期的約翰藍儂、黛咪摩爾之外,比爾蓋茲、柯林頓、歐巴馬、英國女王等人也是她的客戶。我在展覽場內看到不少柯林頓競選時所拍攝的作品。

C|O Berlin 博物館(德)
維基百科:Annie Leibovitz(英)
Life Through a Lens : Annie Leibovitz.
Annie Leibovitz – 鏡頭下的人生

我後來看到這個博物館大部分都是辦與攝影有關的展覽,柏林的這一區感覺上跟猶太人有些關係,看到的博物館、展覽館、學校、教堂都跟猶太人相關,而這個攝影師也是猶太裔。我希望我拍的人物也能跟她一樣有張力。

2010/06/11

【柏林】以法蓮宮 Ephraim-Palais 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實在是有點怪,我運氣好剛好星期三免費入館的黃昏進去參觀,每樓都有服務人員,就服務我這一個亂逛大街的觀光客。

From 德國‧柏林

大抵上這個博物館是一直不斷地變化展出的主題,以歷史、社會、藝術、文化、政治為主題,來規畫一個個特展,一個樓層被分著幾個區域來展出,每個展區的裝潢設計都很有創意,大部分都不是用多媒體的型態,只是簡單的用燈光與視差設計,有些是用簡單的幾何線條或鏡子等就能營造展場的空間感,並且很容易的讓人身歷其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電影歷史至今的一些道具使用方式,並且展出大大小小的道具,雖然是小小的展區,讓我待在那邊最久,或許是在看那黑白片製作的背後說明,以前的電影沒有現在的科技,不知為何那麼吸引我。

這棟建築是 1762年重建的,洛可可式的貴族住宅宮殿,被稱為柏林最美麗的角落,在博物館島的河旁,旁邊雖是大馬路,但是步行在周邊很舒服。是珠寶商人以法蓮所建,優美的曲線還有鐵鑄鍍上金色的陽台,看起來更為細緻優雅。我覺得裡面的從下而上逐漸縮小的旋轉樓梯最有特色。

官方網址:http://www.stadtmuseum.de/index3.php?museum=ep(德)

2010/06/03

【柏林】藝術塗鴉的迴廊與盲人與聾啞工作坊博物館

我是無意間走入這條有塗鴉的迴廊,從外面絲毫看不出這棟舊公寓的中央有那麼多色彩鮮豔的塗鴉,然後又意外地看到這個博物館進去看。

From 德國‧柏林

這家博物館主要是紀念奧托(Otto Weidt),1883年5月2日-1947年12月22日,本來是做掃帚和刷子的生產工作,雇用一些眼盲與聾啞人,在二次大戰期間,一些員工是猶太人,而德國蓋世太保要抓猶太人,於是他就偽造一些文件,賄絡蓋世太保,並且藏匿一些猶太人,或幫助逃亡之類,這裡描述的事蹟還真的不少。

其實每次看猶太人當年被迫害的故事,都覺得很苦,可是在這個博物館逛的時候並不會覺得特別難過,或許是這裡窗戶很多,陽光照進來,還有看到這個工作坊的照片,整個工廠就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而盲人與聾啞人可以有這樣的工作,而且老闆還協助猶太人隱匿或逃亡,還真的令人感佩他的行為。

官方網站

也或許是迴廊中的塗鴉,把這裡的氣氛活潑了起來,雖然盲人看不到陽光,可是在這樣的環境工作,應該內心充滿了陽光才是。





2010/05/27

【柏林】猶太區蘇菲教堂的歌聲

蘇菲街(Sophien)是一條很小的街道,在地鐵 Weinmeisterstrabe 站附近,也是我幾乎在柏林每日都會到的博物館島很接近的地方。有時坐地鐵一站轉來轉去,還不如用步行的可以欣賞柏林的街道。


在蘇菲教堂意外聽到高水準的歌聲(是我的手機錄音效果很差)

走在蘇菲街,有看到一些公共藝術品,我想大概是描述猶太人當年被屠殺的意象,看起來很慘。在圍牆內的一個空間,有很多幼稚園的小朋友在裡面愉快的玩耍,戒備森嚴的有保全人員守在大門。我在這邊繞來繞去,要找一所小學內的紀念館,是紀念55000名被送進屠殺的猶太人,原來是17世紀的猶太墓園,但是我找不到,看到一個很像的地方,鐵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看旅遊書上有說這墓地有哲學家孟德爾頌(1729-1786)的仿造陵墓,他是音樂家孟德爾頌(1809-1847)的爺爺,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

或許是烈日當頭,也或許猶太社區內戒備森嚴與對遊客不是很友善的警語,搞得我對這區很沒好感,有些小巧的精品店,門口掛著精緻的小品,也讓我覺得高不可攀的不想進去。在整修的蘇菲教堂,我找不到入口,本來想要放棄進去。

還好我走得頗累,就想無論如何既然來了,進去休息一下也好,這是我在義大利與法國各教堂的習慣,進去教堂總會有不少的驚喜,可是在德國的教堂就沒甚麼好看的,我的腳不聽使喚的走進去後,聽到了高水準的歌聲,一個人唱歌,一個人拉小提琴,一個人彈奏教堂的管風琴,短短的十分鐘在教堂內,讓我心靈重新得到了休息。

蘇菲教堂的鐘樓是巴洛克式的,1712年建。

2010/05/20

【柏林】插畫、攝影家@Heinrich Zille 博物館

在柏林到處可以看到博物館,越大型的博物館其實都很早關門,到了下午五點後不想太早回旅館,在街上晃又不知道去哪裡,於是逛到了這家小巧的博物館。

From 德國‧柏林

維基百科:Heinrich Zille
官方網站:Zille Museum
圖片搜尋:Heinrich Zille

我當時以為只是賣明信片或是一些小東西的精品店,進去後發現二樓是一個小型的展覽館,本來也不想花錢進去逛,但是這裡的老太太非常非常熱忱的介紹,好像說這是他爺爺的作品,我其實聽不太懂她講的英文,看她一張拿著一張的照片介紹,又拿插畫出來說這個有登在某某報紙上,於是我就湊足零錢上去逛,可惜裡面不能拍照。

Heinrich Zille (1858年1月10日- 1929年8月9日),在德勒斯登附近出生,1872年到柏林來學習光刻(一種版畫),他的插畫作品是長期刊載諷刺周報上而成名,我其實不太了解當時德國的歷史背景,所以看不出所以然。不過他的攝影作品則呈現出非常平民化的風格,大部分拍農人當時的生活環境。

Heinrich Zille 說他並不是一個藝術家,只是一個辛勤的工作者,他描述工業時代工人絕望無助的社會環境,越來越深的貧富差距,他也描繪一些妓女、乞丐、勞動者等插畫,也曾經被歸類在色情畫家。我想他出身於窮苦人家,應該是非常關懷窮人生活的人吧?Zille 的作品也曾經出現在德國的郵票上。

2010/05/14

【柏林】圍牆東側畫廊

柏林圍牆約155公里,高3-4公尺,1961年開始建造,1989年11月終於解除。我到了第六與第七檢查哨中間,仍有1200公尺的圍牆保留,當成藝術家的塗鴉藝廊,很多作品以幽默的手法諷刺當年冷戰時期的政治人物的做為,更有不少人在上隨意塗鴉,更是諷刺中的諷刺。


其中一段藝術作品

維基百科:柏林圍牆

時間過的飛逝,我踏上這塊土地來看柏林圍牆的遺跡,以經是推倒圍牆後的20年,這20年來東柏林雖然還有不少廢墟,可是也開發的差不多,或許再過20年,大家就不知道圍牆在哪裡了?

在東圍牆不遠這有一個大型的遊樂區(O2 WORLD)已經興建好,往東沿著施普雷河走,會看到一座美崙美奐古典的紅磚塔橋,橋的上層走著黃色的電車,下層是給車子走的。再往東過去,可以看到一個大型的公共藝術品,三個30公尺高的分子人,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感受。



在圍牆邊慢慢地走著,然後走過圍牆到河邊看著銀色的河水倒映,很難想像當年有人企圖爬過這座牆會因而喪命,如今人們可以自由的在牆的兩邊觀光,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區域,仍可以看見更高的圍牆,不知道這個世界的人們何時才可以解除心裡的那道牆呢?







2010/05/07

【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去柏林的時候就住在這教堂的旁邊,每日一大早坐地鐵經過的時候總是好奇想進去看,但都還沒有開放,晚上回來的時候已經累翻,也沒機會進去看。

From 德國‧柏林

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建造,紀念皇帝威廉一世,1895年9月1日完工,帶有哥德元素的新羅馬式風格,裡面有馬賽克、浮雕和雕塑,也是當時柏林最高的建築,有113公尺高。在二次大戰中受損嚴重,本來戰後要全部拆掉重建,但是因當地居民反對,所以保留教堂鐘樓殘骸,在周圍建造了新鐘樓、禮拜堂等,舊建築和新建築有極大的壓迫感。

維基百科: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我一直再想凡事要求完美的德國人怎麼可能還留著殘破的教堂不整修,原來是要警惕戰爭這層的意義,在外頭看一些浮雕,頗有西班牙聖家堂的風格。溫德斯的電影《慾望之翼》在這個鐘樓拍攝過天使跳下來自殺的場景。

2010/04/29

【柏林】古根漢博物館分館

1979年,佩姬‧古根漢過世,在她過世前她打算把在威尼斯的收藏全部捐回給她的叔父所羅門,也就是在紐約的古根漢。然而義大利政府的動作也很快,把這些收藏列為國寶,所以不能出國。

From 德國‧柏林
你絕對分不出哪張是照片,哪張是用畫的

或許就是這個因緣,讓古根漢博物館跨足國際博物館的經營,1988年開始,因為新的博物館館長透過商業性的經營方式,結合基金會的運作,把藝術與時尚結合。1992年除了原本在紐約的總館加上威尼斯的分館,古根漢博物館在 SOHO 區又建了第三個分館。但是第三個分館的營運不佳,在1996年甚至休館五個月。所幸這時候獲得德國財團的支持,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市政府甚至出大部分的錢要與古根漢合作在薩爾斯堡建分館,但是因蘇聯解體而胎死腹中。

在柏林的古根漢分館所在地原本是銀行,1996年開始規劃這個地方為博物館,其實地方很小,1997年11月柏林古根漢開幕後,每三個月換一個主題展出,來克服空間不足的問題,我當時去看到的是以1970年代的美國繪畫為主題,這些畫都是依照照片為底,然後在用水彩轉畫出大型的畫作,看看這些畫,彷彿一種時空的凝結。



柏林的古根漢之後,在西班牙有畢爾包分館是一座城市鮮活起來的例子,後來古根漢也在拉斯維加斯有了分館。在世界各國建館的計畫有成功也有失敗,古根漢炒作藝術品的作法雖引人爭議,無論如何,看到美的收藏品都讓人賞心悅目的。

More about 透視古根漢More about 佩姬.古根漢

2010/04/17

【柏林】Cardiff & Miller 的烏鴉謀殺案多媒體裝置藝術@漢堡火車站現代藝術博物館

本來想來這個現代博物館是要看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常態展,沒想到只看到一些不知道展甚麼的裝置藝術,有噁爛吃剩下來的食物,還有一些死掉的樹木排在地上,或是沒用的家電用品隨便放,難道這就是藝術嗎?


2009.4.7 大家或臥或躺或坐的聆聽多立體聲音樂

走過很多國家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漢堡火車站改建而成的博物館算是非常巨大的,可以置放很大的藝術作品,我在博物館外面亂晃,被我發現丟棄的裝置藝術品,色彩鮮豔的金龜車,還有用紙箱堆成的圍牆,還有火車鐵軌,我想這個火車站應該有直通漢堡的鐵軌,不然為何叫漢堡火車站呢?

這裡除了收藏有安迪·沃荷的作品外,還有弗里德里西克里斯蒂安,塞‧托姆布雷,羅森柏格,李奇登斯坦,基夫爾,博伊斯等大師的作品,有幾個展場沒開放,所以很多大師的作品都沒有看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Janet Cardiff 與 George bures Miller 的多媒體裝置藝術,有98個大型的喇叭,環繞這火車站的大廳,音樂放出來就好像一個樂隊在你周圍表演,有的音樂讓你宛如置身在一座吵雜的工廠,不然就好像在海邊聆聽海浪的聲音,或者是在森林裡聽到許多鳥叫拍打翅膀的聲音。

The Murder of Crows - 2008 from Cardiff & Miller on Vimeo.

烏鴉謀殺案


用手機錄下的只有單音的效果,請大家幻想一下當時的感覺

這展的出題是烏鴉謀殺案,是說明當有一隻烏鴉死亡,許多烏鴉飛來聚集,並不斷的啼叫超過了24小時,形成了一場烏鴉的葬禮。說明書說這個裝置藝術比喻當前的政治局勢,我是不太懂,不過躺在喇叭的中央閉上眼睛,真的很身歷其境。



相關網站:
漢堡火車站現代藝術博物館
烏鴉謀殺案的裝置藝術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