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1

【台北】銅牛@台灣博物館

每次到台灣博物館,都會注意到門前這兩個銅牛,小時候好像有在此拍過照片。


2007.7.21

昭和10年(1935年),日本統治台灣40週年,舉辦了「始政40週年」紀念博覽會。當時日本關東軍扶持的溥儀在東北建立了「滿州國」,滿州國特別致贈這對銅牛給台灣總督,做為慶祝的賀禮。這對銅牛安置在台灣神社之前,國民政府後,台灣神社拆毀,這兩隻銅牛就移到台北新公園,也就是現在的二二八公園。


1975 年冬天

台灣博物館本來是在天后宮的遺址上,1913年被日本人拆掉,後來在此蓋了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是日治時期向民間募款所籌建。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手荒木榮一設計,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多立克式樣式,外觀上並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

根據目前的規劃,台博館會與公園外對街的土地銀行結合,未來會有更多的展覽場地。

以前寫的→【台北】你迷路了嗎?地圖台灣特展@台灣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6/blog-post_14.html

2007/07/20

【寮國】施捨@龍坡邦

沒想到木馬去寮國已經是一年半以前的事情了,龍坡邦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2006.2.6 木馬‧龍坡邦

中南半島的國家多信奉小乘佛教,因為大乘傳到中國,也稱北傳佛教,而小乘就稱南傳佛教。宗教並無大小之分,有人說小乘的和尚吃肉,並不吃素,其實是因為跟人民化緣食物,有什麼就吃什麼,而多餘的食物這些出家人還要再分缽出去給需要的人。此地氣候炎熱,和尚化緣回來的食物若不吃完,晚上就會酸掉,所以此地有過午不時的習慣,演變成了出家人的文化。

龍坡邦是寮國首都,13世紀元朝忽必烈南征,逼得當時居住在南詔(現雲南)的傣族人,沿著湄公河南下遷徙到龍坡邦,自建王國「猛瓦斯國」,讓龍坡邦成為湄公河重要的都市,移居的過程中,也將佛教文化帶入。

擺蕩在傳統與殖民文化的時光之流-龍坡邦
http://blog.roodo.com/cts_angkor/archives/2888415.html

以下是木馬所書寫的寮國,希望我能趕快去遊覽。

2007/07/19

【台北】中山公園

夏日的晚上國父紀念館的水泥地像蒸氣似的還烤熱著,我只記得小時候暑假哥哥、姐姐還有鄰居一群人會走過四四兵工廠,到國父紀念館的草地上跑來跑去。


1975 年夏天

有照相機應該是很高檔的事情,那時還沒有所謂的傻瓜相機,沒有自動對焦或是測光表,全部就是憑經驗,父親每次按下快門,都要等上一分鐘以上的時間,印象中我的童年是安靜、愁眉苦臉、少講話,但是至今翻開相簿,留下的只有歡笑,我要感謝我的父親。即使是最近幾年,他會去相館買底片,拿著股東會的贈品傻瓜相機,拍下小水瓶的笑臉,看到這些相片,就想到我小時候。

我拿著單眼數位相機同樣拍攝小水瓶,照出來的感覺就沒有父親拍攝的深刻,原來拍照是照出自己的眼中世界,而不在於是不是高檔的相機。


2007.1.1 國父紀念館賣小朋友的玩具阿桑,三十年來似乎沒有大改變

2007/07/17

【台灣】《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其實看了這本書名並不會想去翻它,可能會覺得是本生硬的歷史書,我問我姐說要找一下日治時期的台北古都的照片,她特別推荐這本書的文字整理。



這本書從日常生活的話題著手,以飲食、生活用品、社會生活、公共事務、交通工具、體育活動、教育、裝扮、兩性關係等九個部份,詳述日治時代因為西洋生活用品,或是西方傳過來台灣的文化,導致生活上的改變,很難想像當時的開放程度。

有關自來水的發展歷史,這本書有很多的描述:
由池水、井水到自來水,台灣用水的變貌......是從淡水開始。1895年日本一接收台灣,立即委請英國衛生工程師韓森開始進行勘查和設計自來水系統。隔年8月28日開工,歷時快3年,1899年3月31日完工供水。......

作者為了考據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讀了不少當年的小說,也閱讀了不少當年的報紙,然後歸納出來的文章,本來是刊載在週刊的專欄,後來集結成書,對本書的主題而言,日本時代的報紙是個大寶庫,但是為了要了解日文,還特別請翻譯來幫忙。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http://www.anobii.com/books/01869a9456a47efb7b/

前陣子看了《跳舞時代》的DVD,又用Tivo把公視所放的紀錄觀點系列的紀錄片錄了下來慢慢看,這才發現我們對日治時代的歷史了解竟然是零,最近努力補足這段歷史,先不論日本殖民的功過,這段歷史的確是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都要了解的。

2007/07/15

【台北】胡思二手書店

天母地區因為有美、日僑學校,所以有家二手的外文書店是很有市場性的,今日一探果然很多外國人在裡面掏黃金。


2007.7.15 外文書佔了二分之一的空間,還有座位可點飲料看書

二手書店的書源最重要,只要來源不乏,書籍有在流動,這家書店就成功了一大部分,想想天母地區的外僑很多,但是待在台灣的時間不過幾年,所以這些二手書可想而知是他們看過後不想帶回國所留下來的書籍。而且來此的外國學生也很多,自然沒有太多的錢買新的書。

胡思二手書店的外文書以英文小說居多,再來就是日文書籍其次,中文方面以兒童、普科、企管居多,人文、歷史、藝術的書籍相對來說少了點,不過我還是找到我想要買的書。我買了幾本書,只要超過500元就可以有會員卡,於是我又多了張卡。

一樓是家服飾店,人潮很多,但是顯有因為買了衣服而上二樓的,書店的長期經營還是靠常客的支持吧!這樣的一家地區性獨立書店很有特色也有自己的定位。

書店網站(好像很久沒有更新)
http://whosebooks.myweb.hinet.net

2007/07/14

【吳哥】濕婆大神的毀滅之舞 Siva

在吠陀時期,濕婆神的地位並不高,後來到了印度教時期,濕婆的地位比梵天、毗濕奴還高。而吳哥的斑蒂絲蕾寺的主神,就是濕婆神。


2007.4.27 斑蒂斯蕾寺‧濕婆跳舞的手還是用動畫表現

濕婆神躍昇地位的神話傳說:【吳哥】班蒂絲蕾寺‧967年(第三段文章)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2/967.html

濕婆喜歡在歡樂、悲傷的時候跳舞,象徵著宇宙永恆的轉動,當一個時代的結束,濕婆會跳坦達瓦舞完成這個時代的毀滅,然後開創另一個時代。當濕婆跳舞時會有成群的精靈伴隨,所有人注視著他,連魔鬼也為之感動。濕婆也常常被描述在喜馬拉雅山上苦行,練習瑜珈沉思,裸體骯髒、頭髮很長,這跟我在印度瓦拉那西見到的苦行僧的描述很像。

濕婆在乳海翻騰的故事後段出現,因為善神跟惡神(阿修羅)合作用大毒蛇來轉動曼陀山,這一攪動就是千年,巨蛇受不了而吐出毒液,濕婆在還未流入河水前吞下了毒液,自己的喉嚨就腫了起來變成青藍色。

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在色界之頂。他老婆雪山神女從後面用雙手遮住濕婆雙目,從濕婆額頭出現第三隻眼。

濕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9%BF%E5%A9%86

2007/07/13

【台北】藝大書店@台北藝術大學

對關渡這個地方實在不熟悉,每次從台北開車到淡水,經過大度路後就到了關渡,這邊有好多學校,上次 takol 介紹了一個朋友就念藝大,想到了就轉個彎開車進去探險。


2007.7

老實講,第一眼見到這個校區建築,覺得好像法鼓山啊!有些裝置藝術,車子倒掛在桿子上,或是塗成金色的機車等等,另我最感興趣的是在鐵皮上的塗鴉藝術,不過這些作品有點低俗,好像是利用一些陽具(是不是我太邪惡?)的圖騰來表現,至於那些黑色的文字是不是這個作品的一部分,就不得而知!點照片進入相簿可以看到一些塗鴉作品。

在山坡上鳥瞰淡水捷運的機場,遠處的洲美焚化爐的大煙囪,還有一片保護區,風景秀麗,可以讓心胸開闊不少。

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藝大書店,裡頭的書都是我喜歡的藝術、社會學、人文、攝影、設計類圖書,二樓還有紀錄片DVD,我覺得以我們目前書籍以及影音產品的價格實在貴的驚人,不知道學生怎樣負擔的起這樣的消費,不過若是能在沒課的時候來此看書是不錯的選擇,只是這樣的書店怎樣能經營的下去?還是我是錯的,現在的學生都很有錢?

歐美很多的大學的建立概念是一個城市,一座城市能提供所有學生在此的養成訓練,與社區居民的互動是緊密結合的。

2007/07/12

【弗萊堡】天使蛋捲的自製明信片

前幾天收到德國的明信片,一時還想不起來是誰,也沒有署名,然後看到可愛的字還有一個印章,就是天使蛋捲在部落格的圖像--誰沒有故事。


2007.7

天使蛋捲的部落格--不知道是第幾代?
http://neue-angeleggroll.blogspot.com/

我本來是要翻出我10年前去德國的照片來懷舊一下,沒想到我沒有到過德國南部,甚至是黑森林新天鵝堡都沒有去,連要懷舊都無法懷舊。弗萊堡在德國的西南部,黑森林的西端,人口約20萬。

弗萊堡--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8%8E%B1%E5%A0%A1

我其實偶而有再看蛋捲媽的部落格,不過更新的頻率很不固定,最近才知道天使爸去健康檢查後下定決心要戒煙,而且果然戒成功了,希望天使爸身體健康,同樣也祝福在德國的蛋捲也平安順利。

我想我未來應該有機會去趟黑森林,看看這個號稱德國最溫暖的城市。

2007/07/10

【南投】銀色清境的明天過後

2005年春,就在桃花即將盛開的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三月雪,締造了百年難得一見的~銀色清境奇觀...


2007.7

我回想我好像真的沒有去過清境農場,聽說假日的時候人潮洶湧,我的故鄉在南投,其實有點汗顏。

阿貝跑去了,尚未問她玩得如何?她最近忙碌的工作,還有玩小狗,她說部落格在不更新,就會變成懶人。去菲律賓馬尼拉一個月後的阿貝,會生出什麼文章呢?該不會又是出遊公告吧!

貝氏有時奢華,有時不奢華
http://innocencechen.blogspot.com/

清晨五點,大雪方歇,天色漸明,尚未出現人跡的大地,顯露出一種寧靜與安祥的美。

清境社區聯合網
http://www.cja.org.tw

2007/07/09

【印度】科技運用在印度旅遊@PC Home life

上個月交了一篇稿給 PC Home 雜誌的編輯,我看到我寫的文字,自己都快睡著了。但是神奇的編輯居然可以把快睡著的文字編成很有趣,我要多多學習。






2007年7月份的 PC Home 雜誌有兩本,文章照片是刊載在 PC Home life 那一小本,賣個關子,其他頁的掃描圖片過兩個月再貼上來,主要是寫科技運用在旅遊上的應用,大家有興趣就去買雜誌吧

《印度》什麼東西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6/blog-post_9132.html

*印度簡介

這幾年來印度的軟體工業發達,又是古文明帝國,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在這裡都有留下建築遺跡,加上英國航海帝國的殖民統治,印度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社會結構,是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原因。

印度的歷史悠久,多半人去北印度玩是欣賞蒙兀兒王朝的伊斯蘭建築。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在16世紀初建立了蒙兀兒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以阿格拉為首都,並在德里附近建設了許多的城堡,但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地方的反抗和統治者的殘暴而迅速衰落,強大的航海帝國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

1757年,蒙兀兒帝國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戰敗逐步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

反推印度的古文明可以追朔到西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

西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北部的恆河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來說晚了幾個世紀。雅利安人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實行種姓制度。

西元前325年,阿育王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分裂的時代,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一直到西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11世紀開始,突厥人開始入侵北印,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不過德里蘇丹國的勢力逐漸衰微,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分裂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