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6

【台北】郵政博物館

去倫敦前一直羨慕那城市有一百多家博物館,其實想想大台北地區也不差,郵政博物館是我一直想去,可是時間都湊不上,某日到附近公司開會,刻意提前一個小時到達,終於讓我完成心願。


2007.9.28

一到門口買門票,甚麼?只要五塊錢,不是英鎊是新台幣,讓我有些遲疑,若是收那麼少,我想就不要收了吧!門票就是這張明信片,左上角還有編號。聽了服務人員的建議從五樓開始逛下來,我在五樓就花了大部份的時間還沒有看完。

五樓是各國郵票的收藏,那種聽過或沒聽過的大小國家都有,還有該國獨立建國的時間及地理位置的介紹,收藏的郵票也是以這類的角度去收藏,頗具紀念價值,若是有空前來慢慢地觀賞,還可以增長世界各國的常識,若是旁邊還附上電腦可做搜尋,或是各國史地的百科全書放在旁邊讓人查閱,是會讓人引發興趣的博物館。七樓就有郵政圖書室,我沒有上去,應該很不錯吧!

上個月去逛了倫敦的皇家郵政博物館,所有的東西都要找索引,然後再拿微膠片放映出來觀賞,由於太麻煩了,我就翻閱書架上的書籍,也翻閱了各國郵票的收藏一本書,收集的都還沒有郵政博物館來的豐富,所以這裡真是個寶窟。

比較一下兩家博物館的網站
http://postalheritage.org.uk
http://www.post.gov.tw/post/internet/y_postmuseum/index_all.htm

至於郵政博物館的二樓到四樓這幾層,由於時間不夠,我只大約晃過去而已,就歷史的部分我覺得少掉了日治時期這段,而且很多人像可能成本的考量都用西方模特兒來表現有點不倫不類,倒不如就展示照片或是郵政制服就好了。總之進步的空間還很大,這邊的服務人員還算多,若能多辦點活動就好了。

郵政博物館後面的牯嶺街還有小劇場可以看,不過有時候劇團在排練可能無法參觀,去之前要先打電話問一下。

2007/10/05

【倫敦】華埠

老實講來倫敦的第一天對這裡沒甚麼認識,本來想在飛機上看書多了解一下,沒想到一覺睡醒就到了,然後逛完書店就莫名其妙出現在中國城。


2007.9.15

好像每個城市的中國城都會有牌樓,附近的路標就都是中英文並列,Horse & Dolphin Yard 被翻譯成『馬海豚圍』。開始聽到廣東話,地上開始有一些髒亂的痕跡,然後會遇到熟悉的超市,再來就是中國餐館,這些菜單好像就是整條街全部一樣,只是價格稍有不同。

倫敦的華人聚集地本來不再蘇荷區這裡,是在比較東邊的 Limehouse 碼頭,在 1950年代後華人移民增加,大部分搬到這裡來,也成為中國餐館的聚集地。

就在牌樓的附近有免費的中文報紙可以取閱,也有大紀元時報的工作人員推廣民主概念,放了一個小桌子在此寫了『愛國不是愛黨,中共不是中國』的標語,並跟來此觀光的中國人說明,旁邊有慶祝華人在倫敦400年的石獅子,1985年由中國政府與香港政府在此立的碑。

當地的餐館似乎十分的缺人手,很多家店門口都寫著缺人標語,有『請廚房打雜一名』或是用英文寫。除了臘肉餐館之外,還有賣糧油、雜貨、蔬菜的雜貨店,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原隻乳豬一隻105英鎊。

觀光客似乎特別喜歡在牌樓底下拍照,大家看我拿著相機東拍西拍,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面孔都一直叫我幫忙拍照,我有點想把相片印表機拿出來,然後寫著『寄一張自己的明信片只要一英鎊』,不知道會不會有生意?

2007/10/04

【倫敦】蘇荷(Soho)廣場與周邊

在倫敦第一個坐下來餵鴿子的就是這個小公園,終於開始適應地圖上所標示的意義,一直以為『廣場』就應該是廣場,原來這裡的廣場都是公園。



蘇荷廣場在 1681年完成,這附近是高級住宅區,但在18世紀末沒落,而目前是一些辦公大樓,廣場中央在維多利亞時期建了個很假的都繹時代風格的木屋,因為太醜了所以沒有拍照拍回來,不知道是因為重建所以很敷衍,還是因為原貌就是這樣,這個公園有不少老人在此聊天或是看書,不過有更多的觀光客來此走來走去。



往蘇荷廣場的南邊走,往西看會看到一個很有特色的教堂尖塔,並不是很高,是聖安妮教堂塔(St Anne's)在1940遭受到轟炸後教堂剩下的尖塔,我找不到進入點。而這一區就是蘇荷區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不少藝術家、作家或是音樂家在此居住。

看起來是小巷子的地方,到處都是餐廳林立,雖然人潮都往附近的劇院區或是中國城移動,在這小巷子走來走去,也可感受到一些波希米亞式的狂放不羈,而在 Dean 街與 Old Compton 街附近的法國館是戴高樂將軍常去的店,在 Frith 街與 Old Compton 街的義大利咖啡吧(Bar Italia)則是1926年貝爾德發明電視展示的地點,每家店好像都有段歷史。

2007/10/03

【倫敦】西索(Cecil)巷內的二手書店

看了書上特別介紹西索巷有二手書店,就在查令十字路書店街的路上,走到這裡一轉邊,一家家的二手書店,還有集郵、地圖專賣、古幣、藝術畫作店,我慢慢地一家家看精彩的櫥窗。


2007/9/15

除了二手書店之外,有義大利書店,還有印度心靈成長等主題書店,還有兩個印度人坐在櫥窗內談話,我覺得應該是在算命,不過那兩個印度人就像是活招牌,直接了當的說明他們賣的是甚麼書,或者講說是怎樣的服務。

這裡禁止汽車進入,只准腳踏車經過,所以是很舒服的逛街空間,巷道很大,店家會把舊書排在門口,特別優惠的書大部分都擺在外面,我對舊地圖還有舊的明信片很有興趣,挖寶挖了很久,無奈可能是時差的關係,眼皮一直要垂下來,眼睛也很酸,沒有找到喜歡的東西,而且我也覺得價格頗高,在地圖專賣店看到喜歡的倫敦市區地圖,索價50英鎊。

二手書店內,有的標榜可以寄賣,或者提供交換書的服務。而這條巷子又是規劃二手書、集郵、錢幣等商店進駐,雖然查令十字路上的書店已經夠多了,但這條街的存在讓喜歡尋寶的人有了去處,何時台北才會有這樣專屬的商店街呢?

沒想到這條街還有專屬網站,有歷史地圖
http://www.cecilcourt.co.uk/

2007/10/02

【倫敦】富瑤(Foyles)書店@查令十字路

一早到達倫敦,到達旅館放下行李,只是上午九點鐘,趕到查令十字路才不過九點半,星期六那麼早的路上沒有甚麼人,有些書店甚至還沒有開門。



除了那本有名的小說《查令十字路84號》,這條書店街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與希特勒通信的書商,還有詩人常去的酒館,出版人士喜歡的餐館。不過呢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一些有獨特魅力的二手書店,甚至連大型連鎖書店都有些說不出的特色。

我在富瑤(Foyles)書店待最久,起先對於他放書的方式有點疑問,一般我都是掃過一次一家書店大概的分類方式,然後就待在比較喜歡的主題翻找書籍,可是這家書店好像沒有分類,到每個地方都可以找到我有興趣的書,於是我就花了特別多的時間逛過一圈。書上說他們的付款系統很混亂,果然當場就有人找不到書,不過這家連鎖書店的書還真的蠻多的。

1904年富瑤兄弟創立書店,1907年在查令十字路上開業,在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轟炸差點炸中書店,在路上留下了一個大窟窿,於是英國人就在上面蓋了一個大木橋,人們就暱稱這條橋叫做富瑤橋。而富瑤先生的女兒克莉絲汀娜在此之前接過希特勒的信函,她還語帶嘲諷的回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激怒了希特勒派飛機轟炸此地?

克莉絲汀娜在1931年開始舉辦富瑤文學的聚會,據說辦了很久,1999年克莉絲汀娜過逝,不知道至今還有沒有再辦?

http://www.foyles.co.uk/

2007/10/01

【倫敦】地鐵七日票

在倫敦搭地鐵,跟巴黎與紐約類似,由於倫敦是最早有地鐵的城市,在地下通來通去,就好像地鼠一樣,可以感覺 Tube 這個字眼的貼切。記得有一站上樓還要走110階才會到,特別附設大容量的垂直升降梯。


2007.9.15

從格威(Gatwick)機場坐機場快線(Express)到維多利亞(Victoria)火車站,可以轉乘地鐵,由於是多條地鐵的交會處,所以可以在票亭很快的買到一日、三日或是七日的旅遊票,買票的同時要講是要買幾區內通行的,我以為我會有足夠的時間逛遠點,結果買了27.4英鎊1-3區的七日票,售票員馬上給我張很像優遊卡的卡片,不像台北還要收押金,這張卡片用完就送你。最後我乘坐的範圍還是沒有離開第一區。

這張票也可以搭乘公車,聽說也可以搭火車,不過搭乘的規則條文實在太多文字,一時之間沒有想要搞懂,反正能乘坐地鐵就好了。若是有興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下面這個網站的說明,基本上功能真的很多,還有很多優惠方案。

http://www.tfl.gov.uk/tickets/

一開始我就學台北捷運一樣把卡片塞在錢包裡,然後經過的時候拿出錢包放在感應器就可以過去,沒想到都失敗,我還是要拿出卡片出來感應,後來發現原來是我的信用卡因為也有感應功能造成干擾,把信用卡拿出來就可以感應了,但是信用卡不放錢包內也很不方便,所以只好每次進出都拿卡片出來。

最後第九天又回到了倫敦,這張卡已經失效,於是我加值了5英鎊,發現坐一趟地鐵就要花 1.5英鎊,等於台幣100元,每天通勤的上班族,一個月就要花4400元在交通上,想起來也真貴,若是只有幾站,有些人都用走路的上下班,而地鐵上上下下的階梯也不少,有時候走一站還感覺蠻近的。

若未來這張票還可以結合遊泰晤士河的船票,那就更好了。

2007/09/30

【英國】《德朵夫人的『小』不列顛》

很早之前買到這本書就想要推薦,可是因為前陣子去英國,想說會不會有共鳴,所以放著等回來再翻閱看看會不會有心得。



我在一個小鎮待了一天,雖然是小鎮,可是風景怡人,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情,還有小鎮建築,再再都在我腦海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遇到了兩個在此念書的台灣人,開車在英國的小鎮旅行,她們說每個小鎮都有不同的特色,由於在小鎮服務的多是老人,所以旅遊及住宿的資訊給的答案都非常清楚,會談結束後還會像會議結論一樣寫在紙上。這樣想想,老人還真是英國的寶呢!

在小鎮的小路上走著,遇到了一個英國胖歐巴桑,她主動跟我問好,問我從哪裡來,我的英文不是很好,可是她還是盡量的聽,然後更正我的文法,表示她聽懂了。她說從小就住在這裡,用很簡單的英文描述了這裡的特色,這個小鎮,難得的保存了同樣式樣的房屋建築,都是用石頭建的。

由於長期就在德朵夫人的部落格潛水,該本書大部份的內容是從部落格文章整理的,若是有時間去英格蘭、蘇格蘭長期度假的朋友,可以租車在英國逛這些書上介紹的小城,應該是很迷人的假期。


點圖放大,可以看看本書介紹的幾個小城

德朵夫人的部落格
http://www.mrsturtle.com/

2007/09/29

《明信片》酒

在假期前後都會收到 Louise 的明信片,我真是非常佩服她收集明信片的功力,還有每天都會寄出明信片的毅力。


七夕情人節收到的,有蘋果酒的調製方法


中秋節收到的,有桃子酒的調製方法

這兩張分別在假日收到的明信片,除了讓我內心很溫暖,我還特地去買了這個牌子的酒來淺嘗,不過一喝就全身溫暖,然後四肢發軟,全身放鬆,很想躺在床上睡覺!不過大約半小時就失效,然後再繼續努力寫部落格。

我想給失眠的人應該很有用!或許未來有時間可以依照調製方法自己來調酒。

http://halflouisehalfpostcard.blogspot.com/

2007/09/28

【倫敦】韋伯的皇宮劇院 Palace Thetre

走在查令十字路上很難不被這棟建築吸引,在劇院區總有人拿著廣告牌走來走去,在台北除了房屋建案之外,要看到這種場景只有在資訊月展覽。


2007.9.15 上午

1891年完成的歌劇院本來是音樂廳,第二年改為歌劇院,目前是韋伯所有,韋伯的歌劇最有名的是《貓》。

目前上演的劇碼是『蒙提派森之火腿騎士』(Monty Python's Spamalot),Spamalot 應該是搞笑的意思,我沒有去看,不過據說很好笑,把英格蘭跟芬蘭的農村、英國皇室、圓桌武士等傳統的故事幽默了一下,這其中當然不能少掉英、法之間的恩怨了,不過我想應該要具有相當的英文聽力及對英國歷史的了解才能全盤了解吧!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amalot

這些拿廣告牌的人大部分是在玩手機遊戲,或是講手機聊天,不然就是兩個人互相聊天,看到比較誇張的是有人邊拿牌子還擺攤賣小紀念品。

2007/09/27

【倫敦】怪尖塔@聖喬治教堂

第一天開始逛街,除了大英博物館附近的人潮外,從博物館大門往前看到這座怪尖塔的教堂,我仍殘存著在羅馬、巴黎的習慣,有教堂就想進去坐坐逛逛的習慣。



沒想到到了門口被擋了下來,因為這裡在整修,於是在門口徘迴拍下尖塔,1730年由建築師列恩的學生豪克斯穆爾(Hawksmoor)所設計,尖塔上面是仿照土耳其的王陵墨索里斯王(Mausolus)的墳墓,塔頂是喬治一世的雕像,兩旁有獨角獸及獅子,是象徵第一次主文(Jacobite)叛亂的結束!

因為狄更斯住在這不遠的地方(步行約15分鐘),所以他的筆記書裡面有以這個教堂當背景。而布魯斯貝利(Bloomsbury)這區的人常被以時髦、文藝、詩人、作家、大學等詞來形容。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_George's_Church,_Bloomsb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