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7

【台北】防火巷內的塗鴉



大家覺得巷弄內,甚至是防火牆的塗鴉到底需不需要呢?有時看到是意外的驚奇,有時候又覺得太多餘。

【台北】浮光書店



來過幾回總是陰雨綿綿,但今日立冬,陽光卻熱烈的有如夏暑,踏入書店前周邊依然有些機器金屬的聲音,但是躲到二樓的浮光書店,聽著音樂,一群群的文青踏入這個宜人的空間,一個個獨自帶著筆電的工作者安靜的坐在位置上工作。

以書為媒介,舉辦相關活動,但支撐營運的,卻是飲料點心,這時代未免有點弔詭!

牆上披頭四穿著喇叭褲走過斑馬線,以前靠著賣唱片維生的唱片公司,以前不也是辦演唱會嗎?現在的歌手樂團靠版稅無以為繼,那麼也是要想各式各樣的辦法了。

三十年前的書店,兼開出版社印書賺錢,那麼現在複合式的書店也沒甚麼不好,只是,寫書的作者,要怎樣維生呢?

2017/11/06

【金門】博弈公投沒過,賀!



遲來的祝福,希望金門的歷史,永遠沒有博弈,也不只是只有戰爭史,洋樓、閩南、花磚、節慶、經商等,都非常有特色。

2017/11/05

《我和我的T媽媽》電影與書



與《日常對話》這兩部紀錄片,還有這本書,我已經有點搞混了,但是很快的翻閱完這本書,覺得還是看書的收穫比較大,而且,居然不到一個小時就看完了,比看這紀錄片還快。

看完了書,跟看紀錄片的心情大不相同,看完書我反而是快樂的,或許刻意跳躍過不開心的部分,而記得快樂的事情,即使是阿姨們騙媽媽吃安眠藥自殺那一段,都覺得心中很多的畫面。

沒想到看完書後的沉澱,既然比看紀錄片的後座力要強,這也或許是同時看過紀錄片與書的雙重感受吧?

母親父親角色鮮明的衝突,人與人之間的背叛,這中間有關夫妻、母女、男女朋友間的"愛情"到底在哪裡?大家或許都可以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這本牽亡經,在父親死亡後,T媽媽還是在這世間輪迴,用這樣的角度來看,是永遠無法解開的。

黃惠偵透過書寫,透過紀錄片的拍攝,可以從這輪迴中解脫,而我們呢?

PS. 我還是很好奇,黃惠偵女兒的爸爸,扮演甚麼樣的角色?

【台北】林一宏追築東三線,從東三線到中山南路特展



雖然沒有大師那麼多聽講的人,但是解說得非常深入,是入門之後再深入的好講座



1886曼哈頓自由女神落成
徐州路18巷
南三線有彎曲
清,西北邊
牆打洞,拆城牆
1897,臺北醫院
1913,台北醫院二代,進藤十郎
總督官邸
福田東吾,1901
1912,第二代
步兵第一營隊永久的營舍
1903,高石組
總督府醫學校
赤十字醫院
國民黨部,赤十字辦公室
東門小學校
總督府中央研究院
1916,井手薰,日本基督教會
1936,第二高等學校
臺北廳,森山松之助
美國,聯合大樓,1951
市議會
美援建築
1966,城門改造
國防部博愛大樓
財政大樓
外交部大樓
教育部大樓
臺大藥學系


2017/11/04

【投書】陳茂通宅位置的時代意義──受擠壓的本島人,到「內地人」區蓋豪宅!


投稿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303


1928年,一個很重要的現代化轉戾點,是台北帝國大學的設立,雖然表面上只是農業的現代化歷程,但影響大稻埕本島人最為劇烈的,是西方醫學與漢醫的對抗。

當時全球經濟不景氣,總督府仍然堅持設立台北帝國大學,而日本統治之初全島衛生環境不佳,後藤新平來台就以西方醫學理論來管理台灣人,並對於傳統漢醫落伍粗劣諸多鄙視。

在大稻埕的茶葉生意在經濟不景氣下大受影響,連帶的對於只重西醫鄙視漢醫的政策,對於中藥材生意,漢醫師的未來執業的前景,在1927年南拜山博士成立的東洋醫道會,給陳茂通這位臺北本島人藥業組合長一帖的大補帖。

南拜山是日本漢醫專家,九州福岡人,因為明治維新後的西化政策而排擠漢醫,到美國研讀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到英國留學,回日本後以復興漢醫為目標。1928年,東洋醫道會到台北設立支部,支部長就是陳茂通。東洋醫道會在日本請願,同樣的也在台灣發起請願運動,1930年在台灣巡迴演講宣揚漢醫的好處。

*空間與時代背景

了解了這樣的歷史背景後,我們觀察附圖一這張 1945年美軍的航照圖,黃色圈圈A是位於大稻埕本島人區的乾元蔘藥行,1917-1936年這二十年間的老闆是陳茂通,B是陳德星堂,為陳家宗廟,C為1933年陳茂通宅。

綠色圈圈的部分是西醫分布的範圍,D為現在保安街,當時謝唐山醫師在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曾到滿州工作,後回台在太平町開業,後來兒子在保安街八十四號的順天外科醫院繼續執業,周邊也不少醫院。E為圓環周邊,也有不少西藥行診所,洪長庚所創立的達觀眼科醫院也在這區。F為馬偕醫院。在台北城的東邊三線路,今日的中山南路更是總督府醫院與赤十字醫院都是這類大型醫院的所在地。

紅色框框的區域,G為日新小學校,H現為建成公園,1937年開園的「下奎府町兒童遊園地」,I為1911年台北第一批的國民住宅,J為美國大使館,現為台北光點,K為日本商人或會社所購置土地,沿著中山北路有長屋形式的商店,大多為內地日人住宅。L為墓園,有乃木希典家族與明石元二郎的墓。

了解這些空間與族群的分布,除了在政策上漢醫與藥材被西醫擠壓的現象,具體在地域也明顯的受到嚴重的擠壓,這時候陳茂通把自己的住宅往日本商人居住的區域移動,而中間又不會距離本島人區域太遠,是非常好的選擇。

*融合漢、洋、和的豪宅規劃

除了有種深入『敵營』的戰略位置之外,以住宅的設計來看,門口選擇朝向西北的大稻埕方向,基地方正,卻選擇了日式建築不對稱的設計方式,洋和兩館是當時流行的模式,有別於大稻埕傳統長型的街屋,洋式的立面,店門口是戶戶聯通的亭仔腳。

附圖二是1933年興建的陳茂通宅「紅葉園」的外牆是傳統建築經常使用的鵝軟石,圍牆門柱則學習日本豪宅、台北帝國大學的石柱,凸顯穩重的氣勢,到了門廊的方柱,與圓弧狀的玄關,水平的現代主義裝飾帶,好像附圖三乾元行二樓長形 ArtDeco 窗戶旁的竹節,圓窗這些建築語彙讓這兩棟建築有了血脈的連結。

這兩棟建築空間使用的方式截然不同,在乾元行店面,當然受限於每戶寬度的空間,只能往後面發展,因為通風不良,每進之間保有天井,恰好是中藥煎煮的地方,屋頂又可以曬藥材,後方作為倉庫,而家人只能居住在二樓或閣樓的空間,為了預防夥計偷錢或是晚上有盜匪,所以做了諸多的防禦與監視設施。

但在「紅葉園」這個宴請政商名流的招待所兼具住宅的功能,有庭園,洋樓的外觀給主客有吟詩作對的討論空間,附圖四平面圖:一樓內部主要是宴客、開會的空間,客廳可欣賞外面的魚池庭園造景,和館居然是給佣人、車夫居住的空間。二樓內主要是主人家族臥房,與日本人或洋人所不同的是台灣人神明廳一定在頂樓最明亮最重要的位置,用以說明慎終追遠的場域使用意義。

由於沒有標示浴室、廁所與廚房的空間,傳統台灣建築這類有使用水的空間都在比較角落的位置,有別於日式、洋式建築會考慮客人使用的方便性,而放置於樓梯間旁,同時也兼具通風消臭,這部分則有待考證,結果將會了解這棟「紅葉園」洋化的程度多少。

*日本學習西洋建築與都市的起點

神戶是日本早期開港讓洋人居住的港口,所以至今保留了眾多的異人館,異人就是洋人的意思,這些異人館主要在舊居留地,到了1868年,神戶港才算是正式對外開放通商,原本在港口旁的舊居留地(租界區)不敷使用,靠山的北野町周邊被列為外國人可租借土地的區域。整個區域的都市計畫由英國建築師負責,人、車分離的道路系統,路上有樹木、煤氣燈,並且設置公園、運動場地等,也讓日本當地人見證到了西方的都市規劃方式。

這些外國商人、外交官、傳教士在這樣的都市計畫下興建領事館、俱樂部、私人住宅、教堂等,除了符合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之外,也多少帶有招待政商界朋友,洽談私密事務的需求。多功能的住宅又加上興建者國家的建築特色,讓這個位於神戶背山靠海的山丘旁,充滿了富有西洋氣息的街道,如今稱為『北野異人館街』。

附圖五以魚鱗之家為例,是神戶最早開放的異人館,1885年原興建在舊居留地,兩層樓的建築,三層樓高的塔樓,據說在塔樓眺望就可以看到港口貨船卸貨的狀況,後來1905年才把整棟房子搬移到北野,外牆用石板瓦的房子,看起來像魚鱗,被稱為魚鱗之家,在一旁用同樣建材為魚鱗美術館。

附圖六是魚鱗之家的平面圖,與陳茂通宅規劃大不相同,對稱方正中央有走廊的設計,加上明亮又通風的衛浴房間,是洋人住宅慣用的模式。這個時期日人所規劃的住宅,大部分已經學習到這樣的精隨,陳茂通宅格局上來看,比較像是不對稱傳統日式家屋為主。

日本學習到了洋人的洋房與都市計畫,把這樣的經驗搬到台北來實施,棋盤式的道路系統,還有洋樓室內空間的使用,到了1930年代日本人已經內化成為自己住宅的規劃方式,甚至在今日的青田街一代蓋起了一座座木造的洋和混搭型態的住宅。

*留下紅葉園,讓台灣人說自己打拼的故事

這時候的台灣人,才剛開始學習洋樓格局的居住模式,學習日本人,更想要青出於藍。陳茂通宅「紅葉園」則是充滿了企圖心,除了要突破漢醫被西醫排擠之外,還要在日本人住宅區,打下一片天,這座融合漢洋和並且與大稻埕乾元行血脈相連的建築,正好說明了一切。

如今,在都市更新下,面臨拆除的「紅葉園」是否可以學習日本的明治村、北海道開拓村、東京小金井公園內「江戶東京建築園」、神戶的北野異人館、九州門司港的三井俱樂部、九州唐津市的大島邸,這些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築,紛紛被「移築」保存,除了原有的時代與位置重現的說明之外,讓我們學習到這塊土地的歷史,陳茂通一個力拼生根漢醫事業的台灣人,如何在西洋醫學為主的夾縫下生存的故事。

我想到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於1928年在《臺灣民報》發表〈關於漢醫學研究方法之考察〉。若今天是杜聰明擔任市長,而不是西醫出身的柯文哲市長,這棟建築物會不會變成國定古蹟呢?

參考資料:
日治時期台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陳昭宏
【投書】黃智慧:與渡邊義孝建築師探訪山海樓
米果:如果你也聽說三橋町的美麗建築即將消失

【台北】台灣美術的地方色?



日本時代有沒有"台灣美術"這件事情一直是被大家討論的題目,我當然覺得有,但這個需要投入更多學者的討論辯證,今天去二二八紀念館聽了雅俗共賞,從1930年代社會景況切入,來討論台灣美術畫作背後,畫框之外的情況,更確認了當時台灣畫家除了在尋找"地方色"之外,還想要找出台灣的靈魂,當然過快九十年,我們還是在摸索階段。

謝謝邱函妮老師的分享。

今天的討論很熱烈,我對南美洲的美術史不是很了解,可是在西班牙統治祕魯的時代,西洋美術對祕魯的影響,還有高更去大溪地的創作,是否也可以拿來做為一個比較呢?或許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呢?

去福岡的亞洲美術館的時候,日本很仔細的把亞洲各國的美術史做了一些展出,我想我們自己都沒有專屬台灣畫家的美術館了,更遑論有沒有"台灣美術"這件事情!

在二二八紀念館,曾經是美國新聞處,展出洪通的畫,日本時代是教育會館,井手薰的設計,也曾經有收藏黃土水的雕刻,為何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都對自己的畫家不重視,反而是美國人、日本人重視呢?我仍然期待台灣有自己的美術館。

最近市政府的台北探索館有郭雪湖的展,請大家有空多去參觀。— 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2017/11/02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2-柬埔寨塔普倫寺



到柬埔寨世界文化遺產吳哥地區,最熱門的是巴戎寺與吳哥窟(寺),就是俗稱的大、小吳哥寺,除了這兩座寺廟之外,小巧的塔普倫寺,目前石頭建築與大樹共生的景況,原來是印度人的創意,一座古蹟的再生呈現了廢墟之美。

建於西元1186年的塔普倫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紀念母親所建的寺廟,供奉女神般若波羅蜜多。長年的戰爭,國王信奉佛教,興建了不少寺廟與醫院,而這座寺廟同時也是「皇家僧院」類似學校,此處雕刻呈現佛陀生前的事蹟,有別於其他寺廟較多印度神話故事。

塔普倫寺的中央塔樓塔牆上布滿了井然有序的小凹洞,據說當年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寶石,陽光從塔頂宣洩篩灑而下,反射折射的光線光彩奪目。雖然目前寶石已經不知去向,但是陽光照射在神像上,仍讓人十分感動。

很難想像這樣不到一公頃的寺廟,可以容納一萬兩千多名的僧侶,其實這裡是座四周有護城河、圍牆的小城市,外牆東西長一千公尺,南北寬六百五十公尺,大概六十公頃才能容納這麼多僧侶,周邊有三千多個村莊,大約八萬人民,供養維持整座皇家寺廟。

吳哥地區的荒廢有許多的原因:戰爭、人口快速增長、水利系統的崩解、大洪水、瘧疾等等,十六世紀國王遷都後,大樹木快速生長變成一座森林,整個地區都是毒蛇猛獸。四百年後的今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由各國認養修復不同的寺廟,讓這些古蹟重生,不同國家修復的概念不同,也讓這些文化遺產呈現不同的美學。

印度人決定這座寺廟的保存方式,想要讓時光停留在剛發現時「渾然天成」的廢墟狀態,維修的方式不是拆掉重建,而是維持現狀,太大的樹木修剪樹根,快要倒的牆面用支柱支撐,頹倒的迴廊與地面上的石塊就留在原地,另外建了木頭的走道讓觀光客進入欣賞。看著樹木與高塔共生了四百年,只要任何一樣東西離開,這樣的景象就不保。

在印度,可以看到各種宗教、種族、階級與各類建築共生的情況。塔普倫寺旁的樹木在此生存也超過了四百年的時光,人們實在沒有權利因為要恢復建築而把樹木砍掉,若是清除掉樹木後的塔普倫寺,牆面、高塔也會傾倒,用著現代的機具雖然也可以重建當年的風華盛況,但是這已經不是真正的塔普倫寺了。

世界文化遺產不只是一座座過往的偉大建築,而是正在被我們使用中的空間,人類在地球上也不過是個過客,學習與萬物並存、各民族人種共處,才是最重要的。

在此,我看到白種人夫婦帶著一名領養來的黃種小孩旅遊,階梯上上下下,天氣炎熱,小男孩在旁邊哭鬧著要父母抱,但同樣年紀、同樣膚色的當地小孩則拿著明信片到處叫賣,光著腳跑來跑去辛勤的工作。白種人母親抱著黃種小孩的場景,讓當地小孩看了非常不解,一直望著同齡哭鬧的小孩,這畫面有著強烈的對比,尤其發生在這紀念母親的寺廟內。

電影古墓奇兵在此拍攝,讓這座神廟聲名大噪,女主角安潔莉娜裘莉前一陣子因為預防乳癌而切除乳房頗受大家的爭議,但她其實發揮了大愛,認養了世界各地的小孩而獲得更多的掌聲。(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11/01

2017.11《TaipeiWalker》No.247,水瓶子城市漫步13:萬華林宅,星巴克咖啡館



萬華林宅,日本時代 1932年完工,為林家親自設計監工建造,原本居住在西門市場漢口街底靠河岸低窪之處,因為經常淹水,於是在萬華火車站旁購地自建房舍,林家經營工程與蔬果批發,能夠蓋起這樣的洋樓,有別於日商來台經營的大企業,算是本土家族企業白手起家成功的範例。

林宅選擇在萬華車站鐵支路旁交通便利,而當年西園路二段這大條馬路還沒有開發,僅是都市改正計畫中的紙上作業,林宅這座四層樓高的「紅磚厝」,為了要符合改正後的馬路,獨特的菱形造型,位於四樓的公媽廳依照風水是坐北朝南,不同角度看起來好像是個塔樓。從後方來看,好像凹字的傳統三合院形式,只是三合院是一大家族共用廚房,但林宅每一層樓各有自己的廚房,避免掉婆媳妯娌共用廚房的家庭問題。

從後面巷子往上面看,橫梁上有一隻永遠棲息的鳥,原來是一個泥塑,當時大稻埕或各地老街蓋房子的立面,都會放上一些泥塑,來凸顯自己的身分地位,林宅低調的放置在後頭,也有生生不息之意。傳統建築都會在屋邊設計「鳥踏」讓鳥類棲息,即使外觀是洋樓,但這棟建築依然保留了傳統建築的特色。

四樓的公媽廳,使用了黑瓦屋頂,又有西洋的希臘柱頭,精緻的洗石子圖樣,還有紅寶石鑲崁牆面,整棟樓在建築樣式上非常多樣性,有別與大稻埕長有三進的街屋,大多只有立面、門面、店面有些看頭,林宅反倒是比較像洋式住宅,但仔細端看,融合了東西方建築的特色。目前四層樓不算高,但是以興建年代來看,林宅是在當時艋舺最高的樓厝。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戰後民生凋蔽,西園路二段一直到1970年代才開發,周邊的違建拆除後,林宅的特殊造型才被大家重新看見。如今,林宅後人修復,並由公部門補助一部分的經費,再由星巴克入主經營,似乎已經是古蹟再生的模式,看似是一個解決方案,但我認為不是最好的方式,公部門無力編列那麼多古蹟維修經費,若能由大企業出資維修,由在地小企業經營地方特色,是最能夠講述在地的故事。

萬華在縱貫線重要位置,本應在火車站周邊有繁華過往,但卻因為公路建設加上鐵路地下化後更沒落,每座城市的老城區都會留下歷史風華的足跡,相信艋舺不只有打架械鬥,台灣人在不同政權統治下,依然努力打拼的激勵事蹟。

2017/10/31

《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與《明日的約定》



現在的青少年好複雜,受到家庭家長過度的保護下,到了中學的身體已經變成成人,接受到成人不完美的世界,或許是霸凌,或許是欺騙、背叛等,一整個就扭曲掉了。

看完了電影與連續劇,我只能說青少年太複雜了,趕快長大變單純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