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7

《荊棘裡的亮光》與文訊、紀州庵等

在颱風來的前一天,跟封社長約在文訊的辦公室,看著已經搬離開此地的國民黨黨史室,這個從國民黨黨營的團體獨立也已經過了12年,歲月匆匆的好像沒留下甚麼,但文訊堅持走自己的路,留下台灣作家的相關資料,未來,這些資料更開放給大眾查閱。



心想本來這樣的工作應該是公部門的圖書館要提供的服務,但很悲哀的,很多事情都要靠私人企業來進行,幾年前透過作家拍賣的字畫,暫時不用擔心這些資料的存放位置,但我還是很擔心,一個資料中心要長期經營,只靠作家們的熱血,或是公部門一點點的補助,還是很難長期維持的。

幾個月在想新書的內容,目前已經完成了一半,想想目前紀州庵活動的內容,或許一些老作家余光中、王文興等人都有出現一些身影,他們為了文訊的後續,無不努力的站台,但是我想背後的推手到底是誰?突然瞄到《荊棘裡的亮光》這本書,心理突然有了答案。

於是跟封社長約好了時間,雖然只是兩個小時的訪談,聊到幾段與父母的互動,還有她為何能夠這樣走下去,看她眼中含著淚光,在很多作家眼中是俠女的封社長,除了堅強、毅力、溫柔之外的形容詞,或許是老作家們共同的女兒,應該也可以是年輕作家的媽媽吧?

1946年,封社長的母親帶著兩個女兒來台住在屏東眷村,後來在台又生了三個小孩。頭腦很好的母親去接了美國大兵軍營的生意,幫忙這些阿兵哥洗衣服,還分派眷村裡的媽媽們任務,有人負責衣服,有人負責內衣褲,有人燙衣服,這樣大家的生計都會有改善。父母白天要工作,晚上要清洗衣服,但父母都不會要小孩來幫忙,總是在夜裡把兼職的工作完成。

另外母親總會多準備一些飯菜,讓生活有困難的鄰居來用餐,有時候顧及鄰居的面子,還會說只是多煮了。或許就是這樣的個性影響了小孩,讓封社長投入文學史料的保存,而且文訊很少錦上添花,專注在比較不受重視的老作家,還有剛剛出頭的年輕作家,不譁眾取寵的經營模式,是銷售量的大忌,或許就是這樣幫助弱勢的心,意外的讓文訊的資料庫異常的豐富。

封社長說她準備在文訊退休,而目前這樣三十年的堅持,一生雖然就只是編輯的這個工作,但她把這樣的工作做到讓大家信服的台灣本土作家資料庫,不分藍綠,不分老少,也不分名氣,也做到讓所有作家都幸福的總編輯,實在令人佩服。— 在《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