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1930-1945年的國際情勢,日本帝國到底掌握那些地方!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 03

這一段落對今日的國際情勢來說可能會難以下嚥,龍瑛宗當然是事後諸葛的紀錄這段,不過,非常細緻的有把各國的盤算交錯的一段段交代出來,本以為只是流水帳,可是非常精簡快速的懶人包啊!

滿州國的成立,的確用大同世界:『於東三省的關東軍和革新官僚甚為跳梁,大搞什麼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終於閉門造車偽造了滿州帝國。杜南遠的同縣人也投奔去做個外交部長了,是一場邯鄲之夢。』,同縣人就是新竹的謝介石。

有關於謝介石,1878新竹人,原本清國而後變成日本國籍,1915年投靠中華民國,因為張勳復辟事件,謝介石認識溥儀。後來滿州國成立,成為滿州國的外交部長。與知名的藝旦王香禪結婚,謝介石的人生傳奇故事不少,也因為滿州國有個台灣出身的外交部長,許多人曾到滿州工作追求更好的出路。

而當年中華民國的空軍也曾經飛越台灣海峽到新竹轟炸,龍瑛宗的解讀是不同意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

此段最後也點出了美日不同意見的關鍵:『1940年底,美國與日本舉行非正式會談。美國希望日本退出日、德、義三國同盟』,1941年,美國連同荷蘭、英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由於石油是日軍持續作戰所必需的資源,此舉最終令日本決定對英美開戰,相繼占領了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控制泰國,幾乎整個東南亞都落入到了日本手中。

照片:維基百科 1942年 Flag-map of the world

2023/05/22

【台北】白色恐怖受難醫師郭琇琮故居

目前是泰式餐廳,座位數還不少,許多美麗的窗,看到華麗的裝飾,但也有看到最近流行把牆面敲掉露出老紅磚的方式,我其實比較期待能夠把華麗的裝飾修好讓大家重新看見老屋之美。

維基百科:

郭琇琮(1918年11月28日—1950年11月28日),生於日治台灣台北廳士林支廳士林區士林街,台灣的醫師與社會運動參與者,中國共產黨黨員。1944年4月因為預備武裝抗日遭總督府逮捕並判刑5年,1945年9月台北帝大醫學部畢,進入衛生局防疫科工作在公衛防疫方面有重大貢獻......。

2023/05/21

【台北】藏畫,陳澄波背後的幾個女人

雖然劇名是藏畫,但其實重點是在陳澄波的太太張捷與女兒陳碧女的內心世界,一是把畫藏起來,另一是陳碧女親眼見到父親被公開行刑。

陳碧女1943年的繪畫〈望山〉入選府展,戰後迎接國民政府來台,陳澄波的〈慶祝日〉在警察局畫上青天白日的國旗,而陳碧女學習了父親把〈望山〉這幅畫自動畫上了國旗。但陳澄波卻在1947年3月25日美術節,死在嘉義車站前血染了大地。

藏畫這部舞台劇,利用衣服幻化成偶,打破了時間,陳澄波經常在偶與人之間穿插,也在夢境與實際生活中間切換,從女性的角度切入來看陳澄波的美術人生,其中對於西洋美術裸體的描繪,還有為什麼一定要實地寫生的原因的演出來。

這一齣劇把攝影師留下了陳澄波最後的遺照這件事,有了另一條認識張捷與那個時代的背景。

看這劇中很多意象的演出方式,其實要十分熟悉美術史與日本時代台灣史,最後又選擇了阿里山為背景,把女兒的婚禮作為陳澄波未完成的畫作來呈現,不過,婚禮的新郎卻是缺席的,可讓我們自己補上這最後一塊拼圖。

藝術家追求"美",最後一幕大家走入山中也走入畫中,十分和諧的樣子。我想著陳澄波在獄中寫得遺書,對於大女婿蒲添生做人處事的提醒,二女兒的婚事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

從女性心理出發,張力到最後一幕爆發,雖然已經結束多時,心中仍不能平復,是一部更深入探討族群共榮的問題,我期待未來還能繼續精進,讓更多人欣賞與思考。

2023/05/19

《夕暮大稻埕》台灣人的影戲夢,鍾肇政的筆下的虛實人生01-觀音山落日

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都還沒寫完,這回要開始寫鍾肇政《夕暮大稻埕》的地景慢步還真的不容易,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下手,畢竟鍾老這一篇比起《魯冰花》討論度低,很多梗埋得很深,我不知道能不能看的出來,不過就實際的地景與相關人名的轉換應該沒甚麼問題,這種非虛構的小說,寫起來真的不容易。

觀音山落日,第一段的地景在九號水門(今南京西路、環河北路):「淡淡的、柔柔的暮靄,罩住了整個河面,罩住了整個觀音山。也罩住了那隻渾圓的微帶橘紅色的夕陽。」

一開始就把觀音山、三重、大龍峒、萬華的相對關係描寫出來,再來把日式拖鞋走在卵石路上,看到穿著西裝戴帽子的摩登景象,加上無聲電影要有辯士,以及年輕辯士派到全台各地去播放電影解說劇情。點出了1930年代大稻埕的戲院不但有電影,還有上海來的正音演出,歌仔戲等表演,十分多元蓬勃。

故事的男女主角兩人重逢於八年後,老闆許天馬把童貞作家吳臨風的作品《夕暮大稻埕》改拍電影,而這個重逢其實只是演員娜娜演出彩雲,開場白就佈下了祝家姊妹彩玉、彩雲與吳臨風年少的相遇,酒樓藝旦咖啡館女給相互的關係,娜娜有一百萬的身價,賣藝不賣身到底有那麼簡單嗎?種種的對照,演員虛實,小說與電影,有種戲中戲的感覺。

小說中的演員劉太陽,真實世界是劉喜陽,曾經在李春生家族的新高銀行工作,參與《佛陀之瞳》的演出,成立臺灣映畫研究會,還找了老闆李延旭擔任會長,後來拍了《誰之過》票房不好而解散了研究會,真的是一個夕暮的故事啊!

第一章最後,鍾肇政用劇本的方式演出第66場,彩玉臥病在床,彩雲想要去當藝旦來改善家庭經濟灑悲情的那一幕,為何選擇66這個數字呢?奇門遁甲:「進退失自由,內外不和,艱難不堪,損傷災禍,大有家破人亡的兇相數。」

圖說:
圓圈:九號水門(今南京西路、環河北路)
箭頭:天馬茶房,大老闆詹天馬在小說中是以許天馬為名,開咖啡館又擔任辯士,小說中有個天馬映畫社,詹天馬是老闆。
A:永樂座
B:第一劇場
C:第三世界館
D:新舞台

2023/05/06

【台北】立夏的散步,突然變成盛夏--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本來預計走一個小時,室內半小時,結果,到了十二點半才結束。

冠德建設的基金會,下次若有機會,我想應該多講建築與街區的關係。

談文學,跨了一百多年,從古亭庄到南菜園,然後提了梁實秋與魯迅的筆仗,來臺灣的梁其實是勝利組,再回頭談尾崎秀真這個人生失敗組,百年後重看尾崎秀真父子們的表現,其實說是悲劇英雄也不為過。

其實,文學就藏在街區巷弄中......

2023/04/22

【台北】綠島難友與地質系學長@孵

每次這位比我年長的學弟都會帶美國美女出現,因為他在美國求學任職的同事同學的朋友來台遊玩,他都會負責接待,真得做了很多成功的國民外交啊!

今天,他特地把這位在大學教文學的教授兼作家帶到玉山社的走讀重版出來的簽書會上,我非常跳TONE 的想到了巴黎的莎士比亞的書店,我會不會到異國的某個書店去參加某人的簽書會呢?

我可能看太多電影了!

走在迪化街,看到了熟悉的店家上的有孔蟲化石的攝影,突然想到了這位學弟的父親也是在綠島住了十幾年,與地質系的學長葉雪淳同樣都是難友,在綠島海邊還採集有孔蟲標本寄給同學做定年分析。

一般外國人對於台灣的歷史多半不了解,為何有那麼奇特的建築,但每次這位學弟帶來的朋友,我都認為比台灣人還要了解台灣,或許是同溫層,還是喜歡旅行的人,會比較多去了解當地的歷史呢?

孵咖啡 - 孵珈琲洋行。

2023/04/08

【台北】夜間慢步書店

奎府聚

詩生活

郭怡美

一間書店

宮前町大溝
好土書店

水瓶子──和張正揚及黃湯姆。

同學問說晚上臺北有什麼好玩的,剛好我要自己試走本週的走讀活動,請他來看看我工作的另一面,晚上沒吃飯,每家書店晃一圈,比較書架上的書,客人的使用方式,然後我們走了兩個多小時,夜的書店微光努力的維持閱讀時光。

我們都有自虐的性格!

【走讀活動】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書店踏查
講師: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台北慢步》作者)
日期:4/22(六)下午2:00-4:30
集合地點:一間書店(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38巷3弄11號)
費用:700元(含書一本原定價399元、解說、導覽器、保險等費用)
參加名額:限額20名,額滿為止。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r9o8QVv38uRa9Mt37
注意事項:報名依順序錄取。報名截止後主動通知錄取名單,完成繳費。疫情及衛生考量,需自備耳機。
(活動內容)
2:00~4:00 慢步導覽路線:
一間書店→奎府聚、浮光書店、春秋書店→誠品書店 R79 / 中山地下書街→好土書店→田園城市書店→國際書局→文化書局→雅堂書局→Bookstore 1920s
4:00~4:30 停留於 郭怡美書店:《台北慢步》分享會
邀請大家一起在春日午後,漫步在台北的巷弄與書店。
#玉山社 #走讀活動 #行旅
#水瓶子 #台北慢步 #城市導覽
#歷史 #文化 #人文景點

2023/04/02

【台北】青田七六與醫學

來了醫學系的父子,以及醫學院的同學,馬上拿出謝豐舟教授畫的理農學部,也是我們大一的共同回憶。

一位醫學系的教授退休後放下聽診器,講著家族的故事與台大的歷史,我到底要留些甚麼給學弟妹呢?

— 和 Annie Hung 在青田七六。

2023/03/28

【台北】好孕工作室 咖啡館

自從第一次踏入好孕,好運的碰到了 陳鈺萍 ,多次踏入都遇到了親子共享的咖啡時光,最驚奇的是看到了日本時代的工藝品--椅轎。

雖然有聽過在水中生產、順勢生產之類的話題,但我相信在現代大醫療機構的共犯結構中,這類的生產方式可能被視為女巫,是個異端分子。

但,我相信這樣是回歸自然的一種生產方式!

拖了好久想要送地址牌,希望好孕長長久久。

2023/03/06

【台北】華燈初上回到一百年前你會看到什麼?大正街的地圖

楊勝:建築年鑑 昭和2年度版上面寫的 但另外的資料他在屏東

第一次寫已經消失的建築與社區--大正街,就是大正町,還真的很難寫。

結果寫太多了,稿費只有一點,花了好多時間找資料與分析,也只能說未來若真的有帶走讀,這些資料非常有用。

還是要來寫消失的臺北慢步呢?

圖說:

1. 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自行設計洋和折衷自宅。(臺灣建築會誌)
2. 井手薰自宅應接室,充滿洋式風格。(臺灣建築會誌)
3. 日本神戶北野町充滿歐洲各國建築風格,魚鱗之家經過移築與擴建,原屋主是葡萄牙人。(水瓶子攝)
4. 1932年的都市改正圖,紅色為大馬路規劃,為目前林森北路與長安東路,箭頭所指是今天津街,街旁藍色為大排水溝規劃。(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5. 1932年的大正町內的公園與美國領事館已經消失,領事館遷移至今臺北光點,也就是地圖左上方,另有林熊徵、井手薰等名人住宅皆再此。(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6. 1945年美軍航照圖:(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A.1916-1926年美國領事館原址。
B.原兒童公園的規劃,內有大正幼稚園與林熊徵宅,還包含目前的大正町教堂皆在這個區域內。
C.網球場
D.井手薰宅
E.大正莊,小套房出租
F.春風莊,小套房出租
G.今日的天津街,可看見兩邊樹蔭與水圳道。
***

台灣第一個高級社區,如今只看到條通的大正街

文/水瓶子

大正街位置在今日台北市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市民大道圍起來的位置。大正街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町」,日治初期所有的町名以街名命名,方便台灣民眾溝通。1922年重劃町名,大正町部分改為御成町,是以天津街旁的排水圳道為界。目前這是台北夜生活密集區,也稱為條通商圈。

*大正街的規劃

大正街的開發主要是1911年8月26日的颱風帶來了洪水氾濫,總督府構思要打造一個不淹水的住宅區,本町、表町與榮町的商業區街道就是這樣規劃出來的,但住宅區的規劃與興建也採取了官商合作的方式,並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統合收購土地、興建房屋、甚至採用租賃、貸款模式方便民眾居住,也已經有了公共住宅的規劃。

大正街以棋盤式街道規劃,仿照京都,東西向道路稱為「通」,南北向稱為「筋」,社區內有排水圳道(今天津街),街道兩旁有排水溝,家家戶戶有自來水、電力。淡水線鐵道有設立大正站(長安西路19號)與公共汽車的站牌。

據說當年「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社長想要種植櫻花道,可惜氣候不適合而失敗,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上北澤的開發案,資金也有來自於臺灣,下北澤目前的櫻花道,就是來自於社長的構想。

每一戶的庭院的五分之一是建築面積,大致是田園城市社區的概念,雖然屬於私人住宅,但大致上是甲種官舍的規模,庭院100坪內含建物23坪,房屋採用洋和折衷的方式,有洋式的客廳、壁爐,和式榻榻米的居家空間。

大正街內還有美國領事館(1916-1926年)、網球場、射箭場、大正幼稚園,社區內設立公園是臺灣第一個兒童遊戲場,聖公會大正町教會。甚至到了戰爭末期(1943年),還有兩棟出租小套房的建物:大正莊、春風莊。

*神戶北野町的開發與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學習開發方式

日人治臺十幾年,日本內地人移居來臺的人越來越多,既然臺北是經濟政治中心,在周邊興建西方現代化的社區,創造田園城市適合居住的高級住宅區並不只是統治者的責任,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投資,政商合作。

先觀察神戶,目前保留的北野町異人館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其實是幕末時期,在 1858(安政5)年簽訂《五國通商條約》開港後外國人在神戶港邊規劃外國人居住的社區,有了地下排水道、人車分道等公共設施,1899(明治32)年更開放了本國人與外國人可以「混居」,這也是神戶與其他開放的港口不太一樣的地方。

若從這樣的角度回頭來看大正街的規劃,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這家公司原先成立的目標是開發基隆港街市的發展,透過商人購買土地,或是合資的方式,然後蓋房子,我們早期對於殖民政府的認識多半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來了解那段歷史,當年的土地擁有人應該是臺灣的地方仕紳,透過在地商人的合資,可以更穩固開發案的成功,也可以來臺灣居住的「移民」者用租賃模式就安居樂業。

大正街居住者有板橋林家的林熊徵,也是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董事之一。若我們看到更多居住在此的臺灣人杜聰明、林松壽。日人井手薰 、佐佐木八二郎、岡部珍寶、小林惣次郎等,多是會社老闆,也身兼多種要職。

戰後更有更多我們熟知的名人也居住在此,但非常可惜的目前僅有條通的巷道紋理還在,這些知名人物的建物全部拆除蓋公寓大樓,水圳道消失、路邊樹木沒有了特色,只剩下了兩條大馬路長安東路、林森北路穿越原本的社區,公園也消失無蹤,目前只留下一棟哥德式的大正町教會建築。

參考資料:

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片倉佳史

神戶《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20世紀初臺灣公益性住宅公司的誕生,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之性格考察/陳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