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23/05/21
【台北】藏畫,陳澄波背後的幾個女人
雖然劇名是藏畫,但其實重點是在陳澄波的太太張捷與女兒陳碧女的內心世界,一是把畫藏起來,另一是陳碧女親眼見到父親被公開行刑。
陳碧女1943年的繪畫〈望山〉入選府展,戰後迎接國民政府來台,陳澄波的〈慶祝日〉在警察局畫上青天白日的國旗,而陳碧女學習了父親把〈望山〉這幅畫自動畫上了國旗。但陳澄波卻在1947年3月25日美術節,死在嘉義車站前血染了大地。
藏畫這部舞台劇,利用衣服幻化成偶,打破了時間,陳澄波經常在偶與人之間穿插,也在夢境與實際生活中間切換,從女性的角度切入來看陳澄波的美術人生,其中對於西洋美術裸體的描繪,還有為什麼一定要實地寫生的原因的演出來。
這一齣劇把攝影師留下了陳澄波最後的遺照這件事,有了另一條認識張捷與那個時代的背景。
看這劇中很多意象的演出方式,其實要十分熟悉美術史與日本時代台灣史,最後又選擇了阿里山為背景,把女兒的婚禮作為陳澄波未完成的畫作來呈現,不過,婚禮的新郎卻是缺席的,可讓我們自己補上這最後一塊拼圖。
藝術家追求"美",最後一幕大家走入山中也走入畫中,十分和諧的樣子。我想著陳澄波在獄中寫得遺書,對於大女婿蒲添生做人處事的提醒,二女兒的婚事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
從女性心理出發,張力到最後一幕爆發,雖然已經結束多時,心中仍不能平復,是一部更深入探討族群共榮的問題,我期待未來還能繼續精進,讓更多人欣賞與思考。
2021/02/20
2021/02/06
《昨日的素描》 P.100《商品櫥窗》呂基正/1934年#逐工一本冊 No.001
#逐工一本冊 No.001
圖片來源:《昨日的素描》 P.100《商品櫥窗》1934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2020/11/28-2021/4/11)展出
我又要來小人恆立志,看看今年可以翻閱幾本書呢?
《昨日的素描》呂基正人體速選集
這本書主要是收集了呂基正年輕時學習繪畫的基礎工作,幾乎每日素描人體,這樣的學習精神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除了划手機之外!
終於翻完了前100頁的文字內容,除了從西洋藝術史的觀點來分析呂基正的人體畫之外,我最好奇也最有興趣的是呂基正何時開始全心投入山岳寫生?在日本神戶加入了登山社團開始嗎?還是終戰後保守社會下也只有畫山岳可以畫出繪畫的高度嗎?
從基礎的人體素描,到山岳繪畫家之間,到底呂基正有甚麼樣的作品帶給我們了解當代社會呢?
二十歲的呂基正,在神戶學習後回到廈門舉辦個展,作品《商品櫥窗》入選1934年第八回台灣美術展覽會。我查閱了第八回所有入選的作品,大部分以風景、街道、人物、花卉植物靜物等,這類有臺灣地方特色的人事物為主,難得以資本主義社會中產品櫥窗為主的題材,是學習巴黎流行時尚的氣氛,還是他已經嗅到了立體派、野獸派的味道呢?
1930年郭雪湖以《南街殷賑》獲得臺展賞,已經初步有流行時尚的氛圍,臺展就好像鮮少有這樣的作品了!因為戰爭嘎然而止嗎?
1947年,呂基正所任職的台灣編譯館因為二二八事件而遭到裁撤,正當他以人物畫為主作為台灣省美術展覽會的《室內》、《燙衣》入選展出,1948年台陽展的《何處去》,是否再定位未來的繪畫方向的徬徨階段,我相信呂基正在教學中已經審慎的思考過了他未來的方向了。
塞尚喜歡畫山岳,但他把山岳支解成簡單的幾何形狀再重新組合,他的聖維克多山猶如呂基正心目中的奇萊山,每一個畫家都有心中的香格里拉,呂基正的聖山是哪一座山呢?
2020/11/02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這本書是潘家欣老師在網路連載作品的集結作品,雖然如此,但書中的內容修正與畫作圖片授權花了極大的心力。
從小到大閱讀雄獅圖書出版的雜誌與家庭美術館系列,把這些藝術家的生平寫的非常清楚,但是當我看到潘家欣老師的重述,完全忘不了,以下廖繼春為例:
......
小標:東美留學夢,謝謝老婆大人成全!
林瓊仙於是全力替他奔走,連去日本的船票也是由未婚妻出錢購買。由於廖繼春有氣喘宿疾,林瓊仙擔心他坐船太勞累,還偷偷幫廖繼春升級到二等艙,廖繼春還想說坐個船怎麼位子這麼空這麼舒服,等下船時才發現底下的三等艙湧出一大堆人(咦?裡面竟然有學長陳澄波!)原來我坐的是商務艙啊啊啊啊啊啊老婆大人對我真好!(淚奔)(陳澄波表示:……)
......
(取自網路版)
https://vocus.cc/artist/5c11fba3fd897800013cd0cb
括弧內超多的內心戲,又經常會出現"刪除線"的文字,這樣的描述有點像是漫畫,深刻的讓人忘不了。
雖然這些畫家成長於日本時代,大量的使用現代社群平台用語,其實是一個對照,在手機網路大量的被使用的時代,如同台灣人在1920年代接受到西方思想,無論是醫學、文學與藝術,都與過去的台灣大不相同,知識分子要躋身世界,不是要日本內地去讀書,有錢有本事的人留學歐美。
於是台灣美術突然從傳統寺廟的匠師、山水墨字畫跳脫出來,無論構圖與媒材都有極大的變革,台灣又沒有美術專門學校,所以一時興起的畫室私塾補習班崛起,這些畫家在當時也非常斜槓,郭柏川開麻將館賺錢還當過保鑣,王白淵打網球追正妹搞左翼運動等。
本書的一個創意,就是每一個畫家配了一道台灣料理食譜,這也算是一種藝術創作吧?作者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我們這一輩人,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我期待未來有更多形式更多角度來看前輩畫家的作品。
2020/10/15
【台北】重現李梅樹畫的香魚 台灣旅遊廚房
圖:李梅樹/1938年/香魚,攝影:陳彥文
重現李梅樹畫的香魚 台灣旅遊廚房
這是超級混搭的活動,第二次舉辦,半小時體驗炸鹹酥雞(我們有改良喔),一小時在室內說明西洋美術史,一個半小時夜間的街區慢步,走訪畫家的作畫點。
那麼畫作中的食物是怎樣料理出來的呢?我們實作的香魚,已經消失在台灣河川的物種。
2020/10/11
【台北】這幅李梅樹的裸女,畫中畫是誰的作品呢?石川欽一郎嗎?
萬事問臉友:這幅李梅樹的裸女,畫中畫是誰的作品呢?石川欽一郎嗎?
來源:開放博物館,典藏者:李梅樹紀念館|Li Mei-shu Memorial Gallery,1946年
*
來個維納斯合集好了
《裸體的馬哈》(西班牙文:La maja desnuda)是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de Goya)創作於1797年至1800年間。畫作顯示了裸體的馬哈(「馬哈」(maja)在西班牙語中是指「姑娘」或「漂亮姑娘」的意思)。戈雅還繪製了一幅表情、姿態一模一樣的《著衣的馬哈》(La maja vestida)。現藏於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維基百科)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義大利語:Venere di Urbino)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畫家提香創作於1538年的一副油畫。該畫受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的影響,描繪了希臘神話愛神維納斯赤裸躺臥的情景。現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
《沉睡的維納斯》(Sleeping Venus 或 Dresden Madonna)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大師喬爾喬內創作於1510年的一副油畫。畫作描繪了羅馬神話愛神維納斯赤裸沉睡的情景。喬爾喬內未完成該畫,後由提香完成景觀和天空。現藏於德國德勒斯登的歷代大師美術館。(維基百科)
傳說師兄弟情誼就毀於這幅畫。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12/blog-post_11.html
2020/04/24
閨秀時代《陳進》
2018/04/22
《鹽月桃甫》與《高更》
我想鹽月桃甫應該非常崇拜高更、馬諦斯,作品的構圖與內容大量的模仿,從四國的松山到台灣教書創作,戰後回到宮崎,因為戰後的物資缺乏,跟當年在台灣的生活比較實在是天堂與地獄之差別,鹽月桃甫與立石鐵臣回到日本本土後,都有回顧台灣生活的作品。
1
2
34
1. 鹽月桃甫,火祭,1929年,魯凱族祭典,前面有女性拿著兩隻小鳥、烤小米餅、盪鞦韆等,都是傳統習俗。
2. 高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1897年,收藏於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融合了各國文化與宗教神話。
3. 《360度發現高更》
4. 《南國‧虹霓‧鹽月桃甫》雄獅出版
由於不熟悉魯凱族祭典的深意,表面上看上去只是學習高更的構圖,但我不清楚是否有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等更深一層的意義?
1
2
34
1. 鹽月桃甫,火祭,1929年,魯凱族祭典,前面有女性拿著兩隻小鳥、烤小米餅、盪鞦韆等,都是傳統習俗。
2. 高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1897年,收藏於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融合了各國文化與宗教神話。
3. 《360度發現高更》
4. 《南國‧虹霓‧鹽月桃甫》雄獅出版
由於不熟悉魯凱族祭典的深意,表面上看上去只是學習高更的構圖,但我不清楚是否有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等更深一層的意義?
2018/04/12
【新北市】鹽月桃甫與高更,李梅樹紀念館的展覽: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照片右上:鹽月桃甫的泰雅之女
照片右下:高更的精靈在注視
首先,我要說明畫出這樣的姿勢,是從文藝復興以來,維納斯畫像大方地裸露胸部而來的,印象派畫家馬奈畫了一幅《奧林匹亞》,除了跟威尼斯畫派的提香致敬外,也同時嘲諷學院派的學者。而高更把觀看的角度翻轉了過來,諷刺了殖民者的權力,同時也把被殖民女性的心理呈現出來。
台灣跟當年法國大溪地的情況,到底一不一樣呢?我想難以用比較法相提並論,不過,鹽月桃甫的確是受到高更的影響,高更書寫了《諾阿諾阿 Noa-Noa》,鹽月桃甫畫了《生番傳說集》,畫風也受到了野獸派的影響,也有夏卡爾、馬諦斯的影子。
有人說鹽月桃甫是矛盾的,在霧社事件畫了《母》,暗喻總督府用毒氣殺人,《莎韻之鐘》卻作為後來的政令宣導的樣板。
其實我要幫鹽月辯證一下,《莎韻之鐘》畫作中表現出這樣的故事,並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高下之分,只是單純的撫觸"鐘",而這個鐘所代表的意義是一個義行。與後來宣揚理蕃政策,李香蘭拍攝電影等,其實大不相同。
此外,鹽月在台博館所保留的一幅畫《邦查國人引見圖》,德川家康會見台灣的原住民,生火歡迎的畫面,德川也沒有高高在上,這部分受到官方委託所繪的作品,可了解鹽月的心中對原住民議題十分有定見的,也對於歐洲在殖民時代所引發的種種問題與理解也都完全了然於胸的。
旁觀者清,我們看待高更在大溪地生活,幫原住民發聲,而對於鹽月,其實也應該更細膩的看待。
雖然李梅樹紀念館的展區很小,但是這次以鹽月桃甫、顏水龍、李梅樹、高俊宏這四人跨界跨地區跨時代來展出,但每一個作品的關聯度,對看的角度,其實是經過精心安排的,仔細的看每一幅作品的對面,放置著關聯度很高的作品,每一幅話背後的祕密,也道出了歷史的弔詭,不過,這也是策展人的角度與意圖,這些角度都是可以討論的,我想這就是繪畫作品的價值了。— 在三峽 李梅樹紀念館。
2013/09/19
【新北市】廖繼春的觀音月夜
剛好中秋夜沒有月亮,翻到這本給小朋友看的畫冊,心中無限的感慨,廖繼春從小苦讀,然後到日本學習美術,回台灣後任教美術,我沒有那麼厲害可以從畫中了解那個時代的廖繼春,可是我可以反過來,熟讀台灣當年的歷史,看著介紹生平的書,了解這幅畫背後的故事。
1975年
莫內曾經在同一個地點不同的時間,畫下眾多的圖畫,就好像是一個靜止不動的攝影機,記錄下晨昏朝暮、春夏秋冬、見證時間的消逝。廖繼春也是這樣的,曾經在淡水這方記錄著觀音山,現在有網路搜尋,只要在 google 打入廖繼春觀音山,就會出現一堆同樣角度的畫作,不同時間同一個地方的風景雖然稍有不同,但是我想最大的不同是畫家的心境。
梵谷在教會工作期間,為了要更了解這些挖礦工人,親自下去礦坑工作。米勒做為一個農民畫家,他自己就在農場工作。在這幅畫作中,除了看到野獸派大筆一揮的粗邊,也看到了塞尚畫山的色塊,也看到了梵谷的寶藍色月夜。廖繼春一生保有的赤子之心,在晚年的圖畫中可以看到的更多。
台灣老一輩的藝術家(1895-1945年出生),受過日本藝術教育,經過嚴謹的西洋習作,又融入自己土地的生活灌溉,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變遷,這是一般攝影、文字難以描述出的景況,雖然這美景隨著時間消逝,但看過畫作,美好將永留人心。
一個學妹昨晚離世,沒有月亮的中秋,或許在人世間比較多痛苦,看著廖繼春充滿赤子之心的色彩,就沒那麼感傷。
1975年
莫內曾經在同一個地點不同的時間,畫下眾多的圖畫,就好像是一個靜止不動的攝影機,記錄下晨昏朝暮、春夏秋冬、見證時間的消逝。廖繼春也是這樣的,曾經在淡水這方記錄著觀音山,現在有網路搜尋,只要在 google 打入廖繼春觀音山,就會出現一堆同樣角度的畫作,不同時間同一個地方的風景雖然稍有不同,但是我想最大的不同是畫家的心境。
梵谷在教會工作期間,為了要更了解這些挖礦工人,親自下去礦坑工作。米勒做為一個農民畫家,他自己就在農場工作。在這幅畫作中,除了看到野獸派大筆一揮的粗邊,也看到了塞尚畫山的色塊,也看到了梵谷的寶藍色月夜。廖繼春一生保有的赤子之心,在晚年的圖畫中可以看到的更多。
台灣老一輩的藝術家(1895-1945年出生),受過日本藝術教育,經過嚴謹的西洋習作,又融入自己土地的生活灌溉,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變遷,這是一般攝影、文字難以描述出的景況,雖然這美景隨著時間消逝,但看過畫作,美好將永留人心。
一個學妹昨晚離世,沒有月亮的中秋,或許在人世間比較多痛苦,看著廖繼春充滿赤子之心的色彩,就沒那麼感傷。
2009/08/15
【台中】城市意象風景漫遊--蔡蔭棠百年特展@國立台灣美術館
昨日去台中喝喜酒,又跑去參觀國美館的展覽,時間不很多只專心看完了蔡蔭棠的百年特展。又看到畫家筆下的台灣很多已經消失無蹤,反而在國外的建築依舊。
點圖放大
蔡蔭棠,1909-1998年,在新竹新埔長大,從小就對畫畫有興趣,日本老師就教他木炭畫與水彩畫,本來有機會去巴黎學畫,但是因為父親要他去念京都帝大經濟學,於是放棄學畫的機會,但卻在日本受到更多啟發,奠定日後蔡蔭棠持續的創作,只要一有空就學起印象畫派到戶外拿起畫筆的習慣。
蔡蔭棠的作品受到野獸派與立體派的影響,有段時期的畫風與顏色可以看到這樣的顏色表現。有些畫在描述他的故鄉新竹新埔街,類似陳澄波的畫風,但比照年代跟陳澄波的畫作幾乎同時期,或許是學習塞尚、高更也說不定。另外有幅在台北農安街道的畫作,看起來有點歐風,讓我想到了畢沙羅與他的兒子。
蔡蔭棠的兒女都相當的優秀,幾乎都在國外念書、工作,於是蔡蔭棠退休後也就移民美國,然後利用機會到處旅行,並且不斷地創作,留下了眾多的作品。他兒子描述當年只要一到假日就與父親一同坐北淡線的火車,坐在淡水白樓前面作畫,面對著觀音山,他一直不斷說著『好美!好美啊!』。
相關網址:
客委會蔡蔭棠作品欣賞
【台北】路西安‧畢沙羅的庭園@故宮博物院畢沙羅展
點圖放大
蔡蔭棠,1909-1998年,在新竹新埔長大,從小就對畫畫有興趣,日本老師就教他木炭畫與水彩畫,本來有機會去巴黎學畫,但是因為父親要他去念京都帝大經濟學,於是放棄學畫的機會,但卻在日本受到更多啟發,奠定日後蔡蔭棠持續的創作,只要一有空就學起印象畫派到戶外拿起畫筆的習慣。
蔡蔭棠的作品受到野獸派與立體派的影響,有段時期的畫風與顏色可以看到這樣的顏色表現。有些畫在描述他的故鄉新竹新埔街,類似陳澄波的畫風,但比照年代跟陳澄波的畫作幾乎同時期,或許是學習塞尚、高更也說不定。另外有幅在台北農安街道的畫作,看起來有點歐風,讓我想到了畢沙羅與他的兒子。
蔡蔭棠的兒女都相當的優秀,幾乎都在國外念書、工作,於是蔡蔭棠退休後也就移民美國,然後利用機會到處旅行,並且不斷地創作,留下了眾多的作品。他兒子描述當年只要一到假日就與父親一同坐北淡線的火車,坐在淡水白樓前面作畫,面對著觀音山,他一直不斷說著『好美!好美啊!』。
相關網址:
客委會蔡蔭棠作品欣賞
【台北】路西安‧畢沙羅的庭園@故宮博物院畢沙羅展
2009/08/03
【新北市】陳澄波與淡水紅樓
每次到淡水總要躲過壅擠的人潮,在小巷子爬幾步的階梯,走過重建街,繞過小巷子,一探紅樓究竟,拍張照片然後回家。
用LG Viewty Smart 手機拍攝,藝術照暖色與黑白模式,旅客拿著相機四處拍攝,出出入入,小孩或在庭院奔跑,百年歲月在各種顏色下見證了淡水的歷史。
紅樓起建於1895年,正是清朝正式把台灣讓與日本成為殖民地的時間,1899年完工,這樣的洋樓佇立在半山腰,望著出海口的景致,貿易與軍事的重地,紅樓看著日本人離開,身後的白樓荒廢,老街老建築拆除的過程,商船軍艦消失,觀光客船重新的開啟,人們的來來往往,紅樓依然在此。
1999年,就在紅樓誕生百年後,被整修改建為咖啡館。傳統台灣的貿易組織是郊行,但是台灣被各國列強開港後,慢慢地轉變成洋行,而改用洋樓的建築。
淡水紅樓咖啡館
這張陳澄波的《淡水》1935年,右上方就是紅樓,右下方是已經拆除的白樓
陳澄波與紅樓同時誕生在1895年,1933年他從上海返台後在嘉義寫生,1935年在淡水畫了不少作品,也是這幾年在拍賣會上拍得許多高價的作品,有《嘉義公園》、《淡水》、《淡水夕照》等畫作。陳澄波經過艱苦的幾年,不斷地參展,而小有名氣,在中日戰爭中仍不斷創作,1947年因為二二八事件而死於嘉義。
在陳澄波畫作中,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淡水的紅樓、淡水中學與長老教會等,但是他畫中佔據這個畫布的閩南式屋頂已經不多了。或許下次去嘉義,可以去探訪他寫生之地是否依舊。
PS. 這篇文章是水瓶子個人遊覽心得,利用新款手機LG Viewty Smart 隨手拍攝影像。
用LG Viewty Smart 手機拍攝,藝術照暖色與黑白模式,旅客拿著相機四處拍攝,出出入入,小孩或在庭院奔跑,百年歲月在各種顏色下見證了淡水的歷史。
紅樓起建於1895年,正是清朝正式把台灣讓與日本成為殖民地的時間,1899年完工,這樣的洋樓佇立在半山腰,望著出海口的景致,貿易與軍事的重地,紅樓看著日本人離開,身後的白樓荒廢,老街老建築拆除的過程,商船軍艦消失,觀光客船重新的開啟,人們的來來往往,紅樓依然在此。
1999年,就在紅樓誕生百年後,被整修改建為咖啡館。傳統台灣的貿易組織是郊行,但是台灣被各國列強開港後,慢慢地轉變成洋行,而改用洋樓的建築。
淡水紅樓咖啡館
這張陳澄波的《淡水》1935年,右上方就是紅樓,右下方是已經拆除的白樓
陳澄波與紅樓同時誕生在1895年,1933年他從上海返台後在嘉義寫生,1935年在淡水畫了不少作品,也是這幾年在拍賣會上拍得許多高價的作品,有《嘉義公園》、《淡水》、《淡水夕照》等畫作。陳澄波經過艱苦的幾年,不斷地參展,而小有名氣,在中日戰爭中仍不斷創作,1947年因為二二八事件而死於嘉義。
在陳澄波畫作中,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淡水的紅樓、淡水中學與長老教會等,但是他畫中佔據這個畫布的閩南式屋頂已經不多了。或許下次去嘉義,可以去探訪他寫生之地是否依舊。
PS. 這篇文章是水瓶子個人遊覽心得,利用新款手機LG Viewty Smart 隨手拍攝影像。
2009/07/26
【台中】席德進的繪畫世界@國立台灣美術館
記得20年前來這個美術館的時候(當時是台灣省立美術館),當時周邊沒甚麼房子,也沒甚麼展覽,只有來此吹冷氣的人,如今國美館已經大不相同,被兒童繪本區吸引了進來,好多小朋友在此看書。
在這個席德進的展覽中,我最喜歡的是他世界各大城市寫生水彩的作品,倫敦、巴黎、紐約的作品,我看了很有感覺,那就是我去參觀時候的樣子,但是看了台北西門町、中華路、北門台北郵局的作品,反而跟現在有很大的落差。席德進早在1972年的時候就為彰化孔廟保存大聲疾呼,1977年去金門的時候也建議保留古厝,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眾多的古厝與廟宇之美。
席德進,1923-1981年,生於中國的四川,1948年隨國民政府來台,老師是中國畫的改革先驅林風眠,在他的早期的肖像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塞尚、畢卡索、馬諦斯的蹤跡。他後來的民俗建築,用水彩畫的風景畫,我覺得比較有自己的特色,也讓我有很多共鳴,應是在台灣生活那麼多年後,深刻的感受吧!
國立台灣美術館
席德進藝術之美
如今,國美館的周邊蓋滿了豪宅大樓,生活環境非常舒適,還有一條佈滿特色餐廳的街道,幾家賣骨董的店,以及最近搬到這裡的東海書苑3,假日有不少家庭老小來美術館走走,希望能有更多的藝文活動深植到我們心中。
在這個席德進的展覽中,我最喜歡的是他世界各大城市寫生水彩的作品,倫敦、巴黎、紐約的作品,我看了很有感覺,那就是我去參觀時候的樣子,但是看了台北西門町、中華路、北門台北郵局的作品,反而跟現在有很大的落差。席德進早在1972年的時候就為彰化孔廟保存大聲疾呼,1977年去金門的時候也建議保留古厝,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眾多的古厝與廟宇之美。
席德進,1923-1981年,生於中國的四川,1948年隨國民政府來台,老師是中國畫的改革先驅林風眠,在他的早期的肖像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塞尚、畢卡索、馬諦斯的蹤跡。他後來的民俗建築,用水彩畫的風景畫,我覺得比較有自己的特色,也讓我有很多共鳴,應是在台灣生活那麼多年後,深刻的感受吧!
國立台灣美術館
席德進藝術之美
如今,國美館的周邊蓋滿了豪宅大樓,生活環境非常舒適,還有一條佈滿特色餐廳的街道,幾家賣骨董的店,以及最近搬到這裡的東海書苑3,假日有不少家庭老小來美術館走走,希望能有更多的藝文活動深植到我們心中。
2008/09/28
【台北】吳東龍:記憶,逐漸成為一種收藏@非常廟藝文空間
昨天下午圓環導覽結束後要去參加 PP7 活動前,有來參加導覽的插畫家森林帶我去一家很特別的藝文空間,原來是她弟弟的特展今日開幕。
我看到了這個抽象畫好像猩猩,有人說看到了馬,顛倒過來又看到不同的東西,你看到了什麼呢?
在伊通街47號的地下室,一下去看到這幾張現代油畫,我心裡『哇』了一聲,這不是三立的世界那麼大節目去在巴黎採訪的藝術家作品嗎?在這裡看到了這些創作的真跡,感受現代抽象藝術的震撼。老實講,看這類的作品跟看現代舞有說不出的類似,就是見山是山,見山也不是山。自己心裡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了吧?
非常廟藝文空間的另一邊是 PUB 區,整體設計十分現代,進門處各種廟宇的圖騰很值得細細品味。晚上朋友去聊天喝喝小酒,還有正妹服務人員!
以下是從非常廟藝文空間的網站節錄出來:
吳東龍參展年表,點圖放大後再按放大鏡
相關網站:
非常廟藝文空間
漫步森林裡
世界那麼大巴黎不打烊
我看到了這個抽象畫好像猩猩,有人說看到了馬,顛倒過來又看到不同的東西,你看到了什麼呢?
在伊通街47號的地下室,一下去看到這幾張現代油畫,我心裡『哇』了一聲,這不是三立的世界那麼大節目去在巴黎採訪的藝術家作品嗎?在這裡看到了這些創作的真跡,感受現代抽象藝術的震撼。老實講,看這類的作品跟看現代舞有說不出的類似,就是見山是山,見山也不是山。自己心裡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了吧?
非常廟藝文空間的另一邊是 PUB 區,整體設計十分現代,進門處各種廟宇的圖騰很值得細細品味。晚上朋友去聊天喝喝小酒,還有正妹服務人員!
以下是從非常廟藝文空間的網站節錄出來:
青年藝術家吳東龍,在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駐村之後,即將於9月27日起在非常廟藝文空間展出一系列最新作品。此次展出為吳東龍駐法藝術村後返台首次個展,將有多幅全新作品完整呈現。
吳東龍擅長以傳統油畫媒材表現現代抽象繪畫,除了傳達視覺性的張力,也暗示藝術家內在的情感經驗。吳東龍以低調冷靜的表現手法,透過輕薄油彩與反覆筆刷運行,呈現作品的穿透性,他一貫穩健、清新的繪畫風格之中,透露出神秘又不失優雅的姿態。追憶的旅程中,頓時,豁然開朗。
閱讀吳東龍作品中的個人美學品質,猶如在秋意濃厚的夜晚,不經意與盛夏旅程中不復記憶的枝節片段重逢。細細回味重拾、拼湊的回憶後,才發覺,記憶早已深植於自我,堆累成經驗的延續。
吳東龍參展年表,點圖放大後再按放大鏡
相關網站:
非常廟藝文空間
漫步森林裡
世界那麼大巴黎不打烊
2008/09/08
【台北】鄧南光的攝影記憶
當時要找大稻埕的老照片,鄧南光的作品有不少,陸續找到他拍的紀錄片,雖然保存的不是很好,可是看了讓我很感動。
1943年/台北圓山,中山北路明治橋與圓山神社/鄧南光
鄧南光,1907-1971,出生在新竹北埔客家莊,應該算是有錢人家,1923-1935年到日本東京留學,在日本買了相機開始學習,後來回台在北埔拍了不少節慶照片。鄧南光很喜歡拍攝家族照片,他的小孩很幸運了留下了兒時可愛的照片,甚至是幼稚園的運動會他都有拍下影片。
鄧南光留下了很多生活照片,去郊外烤肉、淡水河上捕魚的帆船、婚喪喜慶、延平北路路上行人、拉黃包車、騎腳踏車、路邊小吃、台北城戰後廢墟、總統府前慶祝蔣總統的標語、裸體模特兒等等,他的照片取材無所不包。鄧南光在 1953-1962年間還組了攝影社團,推動寫實理念,成立了自由影展。
客家印象巡迴展的鄧南光介紹
『拍照之前,對人要有情感。』鄧南光以他的作品驗證了這句話。
站內相關文章:
【桃園】客家印象巡迴攝影展與網路攝影比賽
【台北】華山園區的麻豆外拍
1943年/台北圓山,中山北路明治橋與圓山神社/鄧南光
鄧南光,1907-1971,出生在新竹北埔客家莊,應該算是有錢人家,1923-1935年到日本東京留學,在日本買了相機開始學習,後來回台在北埔拍了不少節慶照片。鄧南光很喜歡拍攝家族照片,他的小孩很幸運了留下了兒時可愛的照片,甚至是幼稚園的運動會他都有拍下影片。
鄧南光留下了很多生活照片,去郊外烤肉、淡水河上捕魚的帆船、婚喪喜慶、延平北路路上行人、拉黃包車、騎腳踏車、路邊小吃、台北城戰後廢墟、總統府前慶祝蔣總統的標語、裸體模特兒等等,他的照片取材無所不包。鄧南光在 1953-1962年間還組了攝影社團,推動寫實理念,成立了自由影展。
客家印象巡迴展的鄧南光介紹
『拍照之前,對人要有情感。』鄧南光以他的作品驗證了這句話。
站內相關文章:
【桃園】客家印象巡迴攝影展與網路攝影比賽
【台北】華山園區的麻豆外拍
2008/08/18
【高雄】遇見歐風劉啟祥
前陣子去高雄,看到日治時期眾多台灣畫家的作品,有當年台灣藝術家百花齊放的感覺。
1938年/黃衣/劉啟祥
這件作品乍看之下有點莫迪里亞尼的味道,應該是那雙沒有眼珠的眼睛吧!不過仔細看來,還是有自己的味道,不完全是模仿的作品。光線灑過她的臉,寬鬆的黃袍子,整個身體的曲線好像很安靜,手上拿著兩朵未開的紅玫瑰,頭上的帽子與手上的手套,非常歐式的模樣。
劉啟祥(1910-1998),生於台南柳營,1923年前往東京,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是他的文學老師,放學時候還學小提琴,1932年前往巴黎求學。他在羅浮宮臨摹馬奈、塞尚等人的作品,受到的影響最大,在四年歐遊的日子,到過了英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等國遊歷,對於威尼斯的風景印象最深。
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看日治時代競賽篇的特展,劉啟祥的作品讓我看到寧靜的風景與淡淡憂愁的人物畫作,那種歐風感,深深地吸引著我。
柳營前輩畫家劉啟祥故宅
http://blog.kaishao.idv.tw/?p=767
1938年/黃衣/劉啟祥
這件作品乍看之下有點莫迪里亞尼的味道,應該是那雙沒有眼珠的眼睛吧!不過仔細看來,還是有自己的味道,不完全是模仿的作品。光線灑過她的臉,寬鬆的黃袍子,整個身體的曲線好像很安靜,手上拿著兩朵未開的紅玫瑰,頭上的帽子與手上的手套,非常歐式的模樣。
劉啟祥(1910-1998),生於台南柳營,1923年前往東京,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是他的文學老師,放學時候還學小提琴,1932年前往巴黎求學。他在羅浮宮臨摹馬奈、塞尚等人的作品,受到的影響最大,在四年歐遊的日子,到過了英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等國遊歷,對於威尼斯的風景印象最深。
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看日治時代競賽篇的特展,劉啟祥的作品讓我看到寧靜的風景與淡淡憂愁的人物畫作,那種歐風感,深深地吸引著我。
柳營前輩畫家劉啟祥故宅
http://blog.kaishao.idv.tw/?p=767
2008/08/04
【高雄】遇見禪意的黃土水@高雄市立美術館
這個出身於台北艋舺、大稻埕的窮人,是日治時期到東京美術學校的第一位台籍生,在台北少有看到他的作品,沒想到這次到了高雄美術館遇到了這個藝術家。
1927年/釋迦出山(複製)/黃土水(1895-1930)/高雄市立美術館
在美術館有台灣雕塑發展的常設展,本來想晃過去,沒想到看到一尊吸引我的釋迦雙手合十閉幕沉思的佛像,跟一般廟宇看到的福泰嚴肅的佛像很不同,瘦高的身材穿著袈裟,緊鎖著眉頭,配上很大的耳朵。黃土水以南宋的梁楷的『出山釋迦圖』為藍本,製作出了這個雕塑品,原作在二次大戰的毀壞,廖秋桂女士捐出石膏原模,然後翻製成銅的作品,石膏像目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而木雕的作品放在艋舺龍山寺。
1930年/水牛群像(局部)/黃土水/高雄市立美術館
上面這個水牛群像是黃土水過世前的作品,早在1922年他就研究水牛,因為台灣有很多水牛,能夠充分表現台灣農村的寫實景象,也就只有水牛了。小時候在阿公家看到牛傲著脾氣,因為天氣熱不想出水耕作,農人不斷的咒罵,牛也聽的懂,很不情願的出來,這樣的景象一直烙印在我的心裡。或者在台南的街上,看到牛車來來回回的在街上行走,背後車上的貨品很多,牠們還是盡力的工作。因此很多人用『牛』形容台灣人的個性,也是其來有自。
在美術館的這個常設展展出的東西很多,有各家專長,但顯得展覽的系統架構過大,比較無法聚焦。還有原住民的南島語系雕刻是我比較喜歡的主題,很可惜到精品店買不到相關的作品。此外,目前還有展出『日治時代競賽篇』各名家的畫作,展出的東西質與量的不錯,我覺得是很值得一看的展覽,展到2008.10.12日為止,若能配合更多的演講或討論活動來認識這些台灣的知名畫家(還是因為我走的匆匆所以沒發現有相關活動?),我覺得一定會更好。
1927年/釋迦出山(複製)/黃土水(1895-1930)/高雄市立美術館
在美術館有台灣雕塑發展的常設展,本來想晃過去,沒想到看到一尊吸引我的釋迦雙手合十閉幕沉思的佛像,跟一般廟宇看到的福泰嚴肅的佛像很不同,瘦高的身材穿著袈裟,緊鎖著眉頭,配上很大的耳朵。黃土水以南宋的梁楷的『出山釋迦圖』為藍本,製作出了這個雕塑品,原作在二次大戰的毀壞,廖秋桂女士捐出石膏原模,然後翻製成銅的作品,石膏像目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而木雕的作品放在艋舺龍山寺。
1930年/水牛群像(局部)/黃土水/高雄市立美術館
上面這個水牛群像是黃土水過世前的作品,早在1922年他就研究水牛,因為台灣有很多水牛,能夠充分表現台灣農村的寫實景象,也就只有水牛了。小時候在阿公家看到牛傲著脾氣,因為天氣熱不想出水耕作,農人不斷的咒罵,牛也聽的懂,很不情願的出來,這樣的景象一直烙印在我的心裡。或者在台南的街上,看到牛車來來回回的在街上行走,背後車上的貨品很多,牠們還是盡力的工作。因此很多人用『牛』形容台灣人的個性,也是其來有自。
在美術館的這個常設展展出的東西很多,有各家專長,但顯得展覽的系統架構過大,比較無法聚焦。還有原住民的南島語系雕刻是我比較喜歡的主題,很可惜到精品店買不到相關的作品。此外,目前還有展出『日治時代競賽篇』各名家的畫作,展出的東西質與量的不錯,我覺得是很值得一看的展覽,展到2008.10.12日為止,若能配合更多的演講或討論活動來認識這些台灣的知名畫家(還是因為我走的匆匆所以沒發現有相關活動?),我覺得一定會更好。
2008/06/15
【宜蘭】彩繪大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來想帶小朋友來此地玩,沒想到家裡小朋友們沒一個要去,我三跪四請還是沒用,於是一個人跑進去逛。
展期到 2008.6.22 的彩繪大展
當然在風景優美的冬山河邊,進入整個園區就很舒服,不過把不是原生的老街建起來,納入了各種建築的元素,這樣的老街既不是電影片廠改裝,也不是迪士尼樂園,這樣的感覺實在有點怪,不過傳統藝術中心在推廣歌仔戲與布袋戲等傳統戲曲上面,算是非常用心的,在街上隨處可以看到穿著吸引小朋友的童話服飾的人,表演著兒時的台灣歌謠與歌曲。從宜蘭市中心搬過來的舉人府還有政府蓋的文昌祠,唱歌仔戲時旁邊還有跑馬燈,算是一個貼心的服務吧!
我花了一個小時仔細看了『彩繪大展』從台灣廟宇的畫匠的師生譜年鑑,還有廟宇的藝術收藏品,這個展覽算是國內難得有系統的整理這樣的主題。前些日子在歷史博物館因應媽祖遶進也有辦了一個媽祖展,但是就沒有這個展覽有系統。台灣寺廟的藝術創造,可以說是非常在地化的,就門神的手勢或是眼神,雖然歷史故事源自於中國,但是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特色。
彩繪大展官方網址
http://arts.ncfta.gov.tw/events/color/ch/index.html
台灣老街的文化現在除了迪化街之外,感覺所賣的東西都快一模一樣了,而這邊專為觀光而建的老街,與三峽的相似度最高。宜蘭這十幾年建立的博物館群概念很好,應該用地方特色為基礎發展,最近幾年看到的現象又走回全台灣一致的商品。我知道批評容易,要創新並不容易,希望宜蘭人再多多加油!
展期到 2008.6.22 的彩繪大展
當然在風景優美的冬山河邊,進入整個園區就很舒服,不過把不是原生的老街建起來,納入了各種建築的元素,這樣的老街既不是電影片廠改裝,也不是迪士尼樂園,這樣的感覺實在有點怪,不過傳統藝術中心在推廣歌仔戲與布袋戲等傳統戲曲上面,算是非常用心的,在街上隨處可以看到穿著吸引小朋友的童話服飾的人,表演著兒時的台灣歌謠與歌曲。從宜蘭市中心搬過來的舉人府還有政府蓋的文昌祠,唱歌仔戲時旁邊還有跑馬燈,算是一個貼心的服務吧!
我花了一個小時仔細看了『彩繪大展』從台灣廟宇的畫匠的師生譜年鑑,還有廟宇的藝術收藏品,這個展覽算是國內難得有系統的整理這樣的主題。前些日子在歷史博物館因應媽祖遶進也有辦了一個媽祖展,但是就沒有這個展覽有系統。台灣寺廟的藝術創造,可以說是非常在地化的,就門神的手勢或是眼神,雖然歷史故事源自於中國,但是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特色。
彩繪大展官方網址
http://arts.ncfta.gov.tw/events/color/ch/index.html
台灣老街的文化現在除了迪化街之外,感覺所賣的東西都快一模一樣了,而這邊專為觀光而建的老街,與三峽的相似度最高。宜蘭這十幾年建立的博物館群概念很好,應該用地方特色為基礎發展,最近幾年看到的現象又走回全台灣一致的商品。我知道批評容易,要創新並不容易,希望宜蘭人再多多加油!
2008/06/03
【台北】洪志勝的九份茶坊與胡達華釘畫工作室
假日去九份,隨處逛逛走進這家店,非常喜歡店裡的陶藝品,尤其是可愛的貓系列。
於是就在這裡用餐,其實費用不算低,但是一群好朋友在此聊天泡茶看山看海,這樣的花費還蠻值得的。據說老闆是個藝術家,店裡蠻多他的作品,無論是油畫、陶器,還有裝潢擺設,各個小地方都可以看到許多巧思。目前在九份已經有四家店,有一棟也被列為歷史建築。
九份茶坊
http://www.jioufen-teahouse.com.tw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九份藝術館
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256
在九份尋幽訪勝,走過廢墟與礦坑口,或許走過這幾家店,拿張洪志勝的油畫名片,嗅一嗅這份歷史過往。
走幾步路,又可以到胡達華釘畫工作室,那裡面很大,阿桑帶我們認識無師自通的胡達華釘畫,利用鋁罐等廢鐵,創造出一幅幅九份與金瓜石的往日歲月。
胡達華釘畫
http://www.darfar.com.tw/
於是就在這裡用餐,其實費用不算低,但是一群好朋友在此聊天泡茶看山看海,這樣的花費還蠻值得的。據說老闆是個藝術家,店裡蠻多他的作品,無論是油畫、陶器,還有裝潢擺設,各個小地方都可以看到許多巧思。目前在九份已經有四家店,有一棟也被列為歷史建築。
九份茶坊
http://www.jioufen-teahouse.com.tw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九份藝術館
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256
在九份尋幽訪勝,走過廢墟與礦坑口,或許走過這幾家店,拿張洪志勝的油畫名片,嗅一嗅這份歷史過往。
走幾步路,又可以到胡達華釘畫工作室,那裡面很大,阿桑帶我們認識無師自通的胡達華釘畫,利用鋁罐等廢鐵,創造出一幅幅九份與金瓜石的往日歲月。
胡達華釘畫
http://www.darfar.com.tw/
2008/05/19
【三峽】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紀念館在某棟社區大樓的一樓,進去一看後,覺得好像看到了荷蘭畫派的寫實感。
在紀念館內買的撲克牌,兩副150元
大中午剛進去李梅樹紀念館,剛好導覽老師講到李梅樹晚期重要的畫作,這幾張作品所表現的光與寫實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但遵循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的構圖,又融合了荷蘭畫派梅維爾對於光與人物的描繪方式,不但記錄了台灣農村的生活,也道出了當年東家長李家短的社會型態。
台灣的藝術畫作在國民政府時期以山水畫或是風景畫能獲得比較多青睞,李梅樹以自己的故鄉三峽為背景畫了不少作品,後來以女性的肖像畫,把當時婦女的穿著、姿態與內心表現的一覽無遺。看他的畫作比照片還要真,只要在畫作四周前後走動,就好像這些人跳出了畫框一般。
李梅樹畫作構圖算是中規中矩,經常用S型、中間為重心,有遠景景深,冷色系與暖色系互相對應,應該是美術習作最好的臨摹對象,也是學習攝影最基本的入門構圖方式。
【台北】李梅樹的三峽寫實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18.html
李梅樹紀念館
http://www.limeishu.org
在紀念館內買的撲克牌,兩副150元
大中午剛進去李梅樹紀念館,剛好導覽老師講到李梅樹晚期重要的畫作,這幾張作品所表現的光與寫實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但遵循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的構圖,又融合了荷蘭畫派梅維爾對於光與人物的描繪方式,不但記錄了台灣農村的生活,也道出了當年東家長李家短的社會型態。
台灣的藝術畫作在國民政府時期以山水畫或是風景畫能獲得比較多青睞,李梅樹以自己的故鄉三峽為背景畫了不少作品,後來以女性的肖像畫,把當時婦女的穿著、姿態與內心表現的一覽無遺。看他的畫作比照片還要真,只要在畫作四周前後走動,就好像這些人跳出了畫框一般。
李梅樹畫作構圖算是中規中矩,經常用S型、中間為重心,有遠景景深,冷色系與暖色系互相對應,應該是美術習作最好的臨摹對象,也是學習攝影最基本的入門構圖方式。
【台北】李梅樹的三峽寫實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18.html
李梅樹紀念館
http://www.limeishu.or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