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17/06/03
《MRT2》
捷運可以串連甚麼事情?應該無所不包,希望我們公司的 MRT 音樂劇可以演到MRT99 集,今年是第2集,敬請朋友多多捧場,只要下載 apps 就可以買票入場囉!
http://www.perfectmatch.tw
順便打一下我的舊書,台北捷運散步手帖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6858
原以為會跟MRT有點類似,上半場也是一段跨越長時間的愛情故事,但第二段有了更多的創新,手機已經進步到了用講的也流行直播,而且,隨便在路上遇到每一個人,可能隨隨便便粉絲就有上萬人的能力。
分眾年代,捷運線當成了一個平台,而天作之合劇場也嘗試用 apps 當門票,我想未來也當成一個新音樂劇發表的平台吧?
音樂劇傳統只是音樂、舞台劇的結合,但現在必須有更多的跨界的結合,這次加入了"漫畫"的元素,還有一點點捷運站名的導覽,混入了一些電影的橋段,都會愛情小品,值得咀嚼。
【新北市】日本老闆 ATTS 珈琲・一号店・
2017/06/01
2017.06《Taipei Walker》No.242,水瓶子城市漫步08:梅屋敷在哪裡?原來是今天的國父史蹟館
1896年藤井奈美(なみ)與大女兒藤井登美惠來台工作,接下了老闆的餐廳,改名為「吾妻」。1905年,投資成立了「梅屋敷」,位於鐵路縱貫線、勅使街道交叉口附近(今中山北路一段46號),公園內的梅樹,據說是從新竹山上遷移過來。
吾妻料理是最早將會席料理引入台灣的始祖,等同今日到餐廳點套餐,有前菜、沙拉、湯、主餐、配菜、甜點、飲料、酒等十分豐盛,服務又很周到。成立梅屋敷後要照顧兩個地方很辛苦,藤井家把吾妻合併到梅屋敷內。
1913年重新開幕的吾妻旅館(今館前路4號),位於豪華的鐵道飯店對面,由藤井登美惠負責管理,梅屋敷料理餐廳與吾妻旅館這兩個如同情侶般的事業,位於台北車站絕佳的位置。不只如此,高雄、台南也都開設了分店,地段都非常好。
日本統治台灣後,婦人藤井奈美來台經營料理亭,她並無兒子繼承事業,透過與大和家族的關係,建立了連鎖事業體系。大和辰之助的兒子大和宗吉,負責經營梅屋敷,第五個兒子作為藤井家的養子而改名為藤井悟一郎,藤井登美惠過世後,接手了吾妻旅館的經營,後來藤井悟一郎當上了台灣旅館組合的副會長。
孫文革命期間,遊走世界各地募款,來台尋求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幫助。在台灣留下了兩款字:給大和君的「博愛」、藤井君的「同仁」。這兩幅字並沒有確切指名要給誰?「君」不一定是男子,有可能是藤井奈美、藤井登美惠或藤井悟一郎,沒有落款時間、地點,到底孫文是否有到過梅屋敷,或者是到過更早經營的吾妻料亭則不得而知,不過確定的是孫文應該受到了大和、藤井家的幫助。
1940年代,從小在附近長大的中田芳子描述戰爭時期,梅屋敷有一群年輕神風特攻隊的飛行員聚會,隨著戰爭白熱化,倖存的飛行員越來越少,她與其中一個飛行員書信交往而結婚,這位飛行員雖然因戰爭結束倖免死亡,但是他面對同袍死亡的創傷,一直到七十四歲人生結束才得以放下。(中田芳子的書《十四歲的夏天》)
梅屋敷作為料理亭,在 1945年戰爭結束嘎然而止,台灣的歷史好像一片刀刃,時間一到改朝換代,戰後被指定為國父史蹟館,1983年因鐵路地下工程庭園與建物曾經移動重建,如今在日式料理亭內擺放了革命資料展,逸仙公園內被修改為中國傳統蘇州庭園樣式,或許我們應該多了解這棟建物內所發生過的事情!
台北在哪裡還有高級料理亭呢?除了在台北車站的精華地段,當年在河濱的紀州庵,在北投的佳山旅館(今北投文物館)周邊都曾有眾多的料理亭!自古以來,高級料亭都設置有貴賓包廂,方便政商人士宴客協調大事,燈紅酒綠中的爾虞我詐從沒有改變。
2017/05/3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3-三板橋墓園
故時三板橋墓園,現時的林森公園,今昔場景大不同,讓我們在綠地中追尋過往。
矗立在公園的鳥居,以前位於墓園門口,可知林森北路後來才開通。當時有火葬場、禮儀堂,是台北市第一座殯儀館,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也葬在此。1949年後,墓園旁漸漸移居來一些弱勢族群,棲身在墓園搭起住家,可能飯廳的地下就是石棺,違建聚集,後來阿扁市長任內拆除改建公園。台大城鄉所對這裡的聚落進行研究,他們發展出互助型態的族群。
改建時鳥居移至二二八紀念公園,大小鳥居屬於明石元二郎總督及秘書,明石總督很愛台灣,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是他創的,遺囑死後一定要葬在台灣。介紹幾部老電影-超級市民、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在此拍攝場景保留著影像。水瓶子帶我們走過「台北開發史」的輪廓,由西往東,南京西路圓環,經過華山車站,往南的齊東街台北米道等等,打開聲音聽節目就對了!(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永靜廟孚佑帝君,錦西街9號,創立及起源,大轟炸顯跡?
中西合璧的一座廟宇
永靜廟創立及起源(節錄),大轟炸顯跡?
由於在網路上搜尋不到永靜廟的創立沿革,剛好手上有一本,應是廟方製作的,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初版,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再版,觀察這本印刷品似乎是用中文打字機敲打出來製版印刷的,不是目前的電腦直接製版印刷,網路上也無搜尋到相關資料,後面還說歡迎翻印,我就把我覺得是重點的部分打出來給大眾周知,但不保證資料正確性,有關年號部分,我已經修改依據當時政權年號,輔以西元年號說明。
照片取自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1945年美軍版本,可對照文中大轟炸的資訊是否相符。
*開堂紀念
昭和三年(1928年)次戊辰年農曆十月十五日開堂紀念日。
*創立及起源
永靜廟乃開山師傅永德上人,自數十年來立志修業,傾囊不惜,建修廟宇,築橋修路,公益事業,聞之趨向,見之著手善事,無論大小,俱表真誠,合人敬慕及至老年時蒙 三聖帝君許諾在臺北市宮前町八十八番地(今臺北市錦西街九號)建立一座靜居以供老年修養之地,然靜居築竣後,善信士女訪道求學者日益頻繁,故未得如願靜修之狀況。
*臺北州寺廟建立許可
昭和六年(1931年)本廟派下呂瑞廷,參詣本廟時深感申請政府正式許可之必要,請問永德師傅貴意,該時師尊痛感需要將土地及靜居一切獻供為本廟公有,即時申請向臺北市役所經由受臺北州指合正式許可寺廟登 記,昭和七年(1932年)四月一日,臺北州指合正式寺廟,廟名永靜廟。
*覺修堂合祀
臺北市西園町(加納掘仔頭)本廟管理人楊蘇英建立家堂奉祀 三聖帝君等神,自開設以來經過多年尚未建立廟舍,昭和六年(1931年)楊蘇英詣永靜廟拜師求學,並請永德師傅許諾將家堂(覺修堂)全堂神像合祀永靜廟階下。
*廟舍擴寬
永靜廟左邊,乃派下周金諒居家一棟,因信徒日增多數深感廟舍狹隘,故將周金諒所有左鄰房屋讓受購入,以得廟舍擴寬以供善信參禮之便。
*廟舍第一次增建
自昭和三年(1928年)以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經達二十二年,派下善士及一般參禮士女年年繁盛,廟舍自然感以狹隘,眾等同意增築之必要,該年十一月從右側新建一棟,繼而大殿改修擴寬,然後再將左側舊有平家拆開,改為二階共計三棟合為一座莊嚴廟舍輪廓以此初成矣,自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增建期間至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十月,三個年,主任游建寅在任中造。
*廟舍第二次增建修飾
廟舍增建及修飾
廟舍全座,樓上樓下,輪廓經已成就,又感覺法會典禮大眾齊集時大殿、二殿均寬度不足,是以大殿連二殿前面再延廣一丈餘,以得廣大莊嚴之壯觀也,以上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八月。
塑神像改造神龕
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八月,神龕改造主尊及配祀神像再塑高大,以增廟宇之莊嚴,繼而大殿、二殿殿內一切修飾,再見禮堂之出現,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靜房增設及改修,以此面目一新乃現今之莊嚴廟舍光輝呈瑞。
玄關及庭園
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八月,廟舍前面設立玄關築造牆垣,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十二月下旬,廟舍正面牆垣內栽花植木,右邊開池噴水,雖曰園小而潔秀,居鬧市宛山莊之感。
八仙洞及七仙姑洞新建立
大殿左邊築造八仙洞府,奉祀八仙老祖南極仙翁,右邊築造七仙姑洞,奉祀 王母娘娘及七仙姑
五層敬字塔
廟舍正面右邊築造五層敬字塔,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十二月下旬,以上主任游興仁在任中造。
***中略***
*清心院建立及變遷
道院建立
永靜廟開山師傅永德上人,自中年起步,入善門長久年間盡瘁教門,振興三教,不辭艱辛及至年老,眾徒深感老師靜洞之需用門下眾等敬請 三聖帝君許諾築造清心道院,請恩師永德上人入洞禪靜時上人六十二歲,地址指南宮後金獅戲球正面,期間:自昭和十二年(1937年)十月,至昭和十八年(1943年)七月。
道院變遷
昭和十八年(1943年)八月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猛烈之際,本院受日本政府誤聽人言無理壓迫,故永德上人退引下山將清心道院奉獻指南宮為附屬道院而院舍依然光輝矣。
(這段跟前一段有點兜不上,怪怪的)
***中略***
*大戰中神聖顯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昭和十二年八月至昭和二十年八月,前後九年間,臺北市內居民疏開于村莊及山間者,日日繼續,月月增加,殆及日本降伏前二、三年間,除不得已事情以外,無論團體或民間人口,大半以上盡皆疏開於市外地方居住,以避難之狀況,而寺廟團體亦皆疏散在山間村野,然永靜廟亦有意疏開在中和鄉,但屢次敬請 四聖帝君恩主,聖意每次皆聖示無需要疏開,故本廟大戰中始終一貫如常辦理廟務,但其中間有數回顯跡,列記于后,以供參照:
第一次松山機場受炸,乃臺北市內初次受炸當日盟後三十餘架自坪頂山方面飛來襲炸松山飛機場。
第二次宮前町(中山北路)受炸,自圓山起點至大正街(水靜廟左邊)順沿五線道路爆炸及掃射沿路受破害者,不知其數,當日有炸片飛到永靜廟牆圍下,然廟舍及人口一切如常平安。
第三次城內及八甲方面受炸,昭和二十年(1945年)五月三十日(農曆四月二十日)盟機來襲編成隊伍,每隊十餘架或七、八架為一圈,其隊數約二十餘隊,每隊隔離五、六分間或七、八分間,連續自淡水港直向臺北市而來,隊隊皆經過永靜廟上空至城內八甲方面翻翼猛炸,其聲響宛如百雷彩落齊下,本廟門扇裂動窗戶玻璃受震,亦有破裂數片,稻江天主教堂則當日受炸傾頹。
當日本廟適值祈安禮斗,開斗日期自早晨以來派下善信濟濟詣集,開斗午時預定,因空襲未息故暫停至下午二時始得開斗,本廟內外一切如常,五月三十日空襲北市有感:
隊隊旋騰北市中,雄威直炸豈寬容;
百雷豁落地天震,家破人亡心膽傷。
第四次宮前町受炸,此次空襲順沿淡水鐵路線(永靜廟右邊)自中山區公所邊至永靜廟後菜園中,共炸五顆燒夷彈乃夜間十點其炸下地點如后:
第一顆,中山區公所後
第二顆,丸通運送倉庫前住宅
第三顆,永靜廟前十字路中
第四顆,永靜廟右邊菜園中,離壁九尺
第五顆,永靜廟後菜園中,以上之狀況本廟左右前後皆有襲炸幸蒙,恩心主列聖威靈赫赫護佑皆得如常平安。
第五派下應召出軍人員平安
永靜廟派下應召志願兵,軍屬軍夫勞務員等,不論出海外或在島內服務者,日本降伏後一切全員平安回鄉里,氏名列記于后:
呂連芳、游銘錢、林和春、許欽瑜、游辛燈、游一陽。
軌道建設
這是以城市為主的軌道建設,從1990年代開始,台北、香港本來都很進步的,甚至是1930年代,台灣的軌道建設應該是這張地圖的第一名吧!
可是來看看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早就超越台北了,當然,中國各城市的人口密度比台北多的多,但這樣的建設,是政府出的錢嗎?
答案並不是的,是地鐵公司出錢,但是政府允諾地下街車站的商店經營權,所以這些地鐵公司拚了老命一直在地下挖出更多的空間,就表示可以收更多租金。當然台北大家就會想到松菸、大巨蛋的負面印象,若單純的想像一下台北捷運眾多的地下街經營,大家是不是可以想像一下,商場的經營,應該是非常賺錢的,為什麼在台北的地下街,就是無法超越百貨賣場的經營呢?
同理,最近的前瞻計畫,不就是這個計畫嗎?一窩蜂的人羨慕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但我們不是要做同樣的事情嗎?為何一堆人又罵聲連連?基礎建設從沒有過晚的問題,到現在還在想 UBer、汽車、電車、自動駕駛等道路的迷思開發,還妄想能夠台灣自行研發,這些人頭腦是糊到漿糊,還是利益衝突?
馬路是給所有的車子使用,軌道也可以開放不同交通公司使用,這本身就不衝突,但我們從台鐵不能換了高鐵,高鐵做好了又要它變成慢鐵,所有運輸公司無限制在秀下限,只有自己的權益重要,沒想到全民的權益嗎?
台灣本來就不大了,這些軌道建設,不但可以解決高房價問題(得罪建商?),還可以彌平城鄉差距(得罪誰?自填答案),又可以建立良好的觀光事業(得罪旅遊業者?),減少汽機車與道路維護成本(得罪更多人),所以,這種把人得罪光的政策,卻是建立台灣可長可久的運輸體系,不只是政府出資,應該可以帶動更多的投資人共同開發。
2017/05/29
《一百種東京》
最近出書的朋友,開本創新又實用,這樣小的B5開本,很適合隨身攜帶到咖啡館、旅行途中翻閱,尤其是不一定要重頭開始讀到完的散文型態,也可以夾入旅行時的收小品:樹葉、名片、書籤、車票、地圖等等,讓一本書成為一種不只是閱讀的回憶。
閱讀彧馨輕鬆的文字,如同一趟旅行,夾雜著不同時光的回憶,每個人在同一個地方的感想也有所不同,能夠藉由一本實體的書,紀錄每一個人不同的回憶。
一拿到書,我就急切的想要翻閱看看是否有我熟悉的東京,隨手一翻就翻到了築地市場周邊二樓的阿嬤咖啡館,還有許多去踏查的名曲喫茶店,彧馨的資訊不知道從哪裡蹦出來,各式各樣的電影、連續劇、小說、散文、名人的聚會場地,搞得一清二楚,曾經在某個咖啡館打卡,後來我們私訊討論了《珈琲時光》的劇情發生地,害我還重看了一次電影,隔天又跑去探訪了相關書店、咖啡館。
這樣的東京,加上了我自己的探訪,在這本書內格外的有層次起來,感謝彧馨花了那麼多時間產出這本書,我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寫出水瓶子的《一百種東京》
2017/05/28
【台北】迪化207博物館,老屋再生的生活味
對於台南自家老屋的改造,與周奕成的大稻埕街屋青創平台的實作,兩人的案例,都是現在進行式,也都是親身參與,能夠在這個老屋空間內被分享出來,別有意義。
我更期待能夠在老舊廟宇空間,或是更多老屋內分享的話,更棒!!!
周兄的分享很有意義,但因在他臉書他已經有分享,論述十分清楚,我就不多囉說!反倒是傅老師在台南用自家來實現老屋再生,在老屋內的生活,與頂樓綠化使用竹子當建材,除了復古之外,有別於目前大家都用鐵皮材料,這部分在台南我覺得還需要推廣。
傅老師說明了一些台南老屋再生的案例,十分重視老屋的結構問題,還有屋子的建築元素,不應該背離原本的使用方式,例如把紅磚牆敲開外露紅磚、鋼筋,或是把老木窗、鐵窗當成裝飾品掛在牆上、天花板當成裝飾。這部分假掰的老屋再生案例,個人也覺得不妥,但這條界線在哪裡?有時也十分的困惑。
以前在日式老房子內的玄關放個桌子用餐,或是在床之間內放個榻榻米當成椅子喝咖啡,甚至是把押入(衣櫥)錯用為床之間等等案例層出不窮,這部分我目前都視為趣味。
在房地產飆高炒作下,老屋的存在十分的辛苦,我們若能在政策上開放藝術家、表演團體、弱勢族群能夠居住使用,國外有眾多空間開發的案例,也不要排斥商業合作的方式,只要是公開透明,規定公開的時數,我想大家都可以感受到老屋存在之美。
今日在迪化207博物館,看到小小的老屋內,配置那麼多的志工人員,還有人拿著『寧靜場所』的牌子,投入那麼多的資源,十分佩服。
2017/05/27
《人間書話》苦茶
第一場新書會,從最右邊的苦茶,第二位逸華是這本書的編輯,第三位是舊香居的主人,以日本書店的角度,這不是二手書店,而是古本書書店,第四位是苦茶的女兒,也參與這本書許多插畫,第五位是何懷碩老師。
加上協助寫序的楊澤老師不好意思進來,這樣的規模來看這樣的新書分享會,簡直是豪華大餐。
而我,翻開書來看,一篇篇寫著藏書人交流的故事,真誠莞爾,實在是人生樂事,閱讀藏書,在人與書之間流動著!
沒想到,原來我跟苦茶的交會還蠻多的,同樣是科技行業,除了書還喜歡電影,我們在網路上交會了很久,很高興他終於把以前的文章重整出版,書中對於人與人交會有了紀錄,嚴格一點來說,我認為是一種凍結,讓愛書人隨時翻開,或許十年二十年後,這樣的情感交流已經是世界少數人可以奢侈的買書行為呢?— ──和高苦茶,在舊香居。
2017/05/26
【新竹】或者,新竹新瓦客家文化園區
平日中午,到了這個園區,本來以為平日來的遊客不會很多,但是,過了中午,這家書店的二樓餐飲部,居然已經接近七分滿。等我喝杯咖啡,下樓一看更是心驚,閱讀區都是小朋友。
或許,在台北遊晃,平日中午看到的都是銀髮族,下午是上班族談生意,不然就是貴婦在咖啡館聊天,難得看到那麼多小朋友,尤其又是平日。可見台灣的休閒空間十分的匱乏。
才剛開幕兩星期,就有這樣的人潮實在難得,到底一家書店要靠甚麼維生,如今光賣書是不可能賺錢,但是這樣的文化園區,有更多生態、小朋友、農業、閱讀等等活動,可以開創無限的可能性。
但我們對於文化園區的可能性,是否只是公部門OT出去,給廠商經營就結束了,而來文化園區的人,只能夠駐足停留殺時間,就結束了呢?
商業本身不是原罪,但是的確是可以活存下去的辦法,我們目前必須有的商業模式,不是傳統的販賣模式,但是卻要使用傳統商業模式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文化園區的經營者,包含公部門,都要有販賣的是"文化"的想法,但是"文化"非常高價,但大家都覺得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用錢,就是這樣的矛盾,讓文化園區的經營失去了想像力。
當然,以上我所表達的經營方式,要讓大家接受要花很多時間,然後是否人潮多了,經營者失去了理想性,只想要多賺一點錢,就不辦原來想要舉辦的活動了,這是我個人的憂心。
到了這家書店"或者",或者就是一個可能性,希望 Peggy Ju 能夠堅持下次,漫長的路才剛剛開始而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