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3

【台北】第一唱片行,三代傳承的台灣音樂資料庫



*年表:

1922年,李龍拔出生於台南新營
1926年,連彩霞出生於台南,後嫁給李龍拔
1945年,連綺霞出生於雲林,後嫁給李錦祥
1946年,李龍拔兒子李錦祥出生
1958年,李錦祥小學畢業就來台北大稻埕工作
1963年,李龍拔出資給李錦祥開設麗鳴唱片行,位於法主宮旁
1965年,開設第一唱片行,位於第一劇場旁
1967年,李錦祥女兒李玲玲出生

*參考資料:

石計生,時代盛行曲,唐山出版社

*圖說:(補)

1.由於阿祥本身就是音樂資料庫,長年跟電台DJ主持人維繫良好的關係,只要有新的音樂,都會介紹給電台,此外與唱片公司、歌手等都維持良好的關係,也因為這樣,有個電台主持人負責鳳飛飛的慶生會,小玲有幸能夠參加,第一唱片行內眾多歌手與老闆的合照,說明了唱片行的歷史。

2.這個小閣樓的通道,是阿祥夫婦晚上就寢的出入口,不到三坪站起來就會撞到天花板的空間。那時唱片行經常忙到凌晨一兩點人群才散去,一早又要開業,夫婦與小孩很簡陋的就住在閣樓,不知度過多少忙碌的日子。

李龍拔下班回到天馬茶房對面麗鳴的唱片行,隔壁的法主宮舉辦著盛大的法會,很多香客把大殿擠得水洩不通,唱片行生意也不錯,李龍拔的大女兒一個人在店裡忙進忙出,就是不見兒子李錦祥的蹤影,這一年是1965年(民國54年)。

李龍拔非常生氣的騎著鐵馬去「江山樓」找兒子阿祥,當年「江山樓」是附近「妓女戶」的通稱,在大稻埕的大街小巷繞來繞去,找過了他經常去找不到阿祥的蹤影。李龍拔邊騎著鐵馬心裏想著,阿祥除了喜歡到處拈花惹草之外,其實也沒有甚麼不好,說話算話講義氣,結交一堆朋友都互相幫忙,國小畢業就跑來台北工作,為了讓他不再做「辛勞」,拿出所有的積蓄給阿祥,開了麗鳴唱片行讓兒子自己當老闆。

*漂泊的少年踏入唱片界

阿祥之前在中華商場的第五棟「信」樓的米高梅唱片行工作,老闆蘇國治非常照顧他,剛開唱片行時,從中華商場的米高梅、哥倫比亞進貨,阿祥為人圓融,開店靠前老闆、同業的協助,這也是他好人緣得來的。

麗鳴唱片行這個地點是李龍拔親自挑選,在圓環與迪化街的中間,來來往往人潮很多,法主宮除法會之外,中南部上來的香客很多,來迪化街買中藥材、做西裝的客人,買賣茶葉、逛百貨公司都會經過這裡,尤其旁邊的黑美人大酒家,夜晚喝酒跳舞出來的年輕人,還會來買唱片回去邊聽邊學跳舞,唱片行開業這幾年生意不錯,但是阿祥似乎還是一樣調皮,到處亂跑。

想到這裡,李龍拔突然想到法主宮的人在說政府要拓寬南京西路,法主宮的大殿可能會被拆除,剛好經過保安街88號,看到一個紅紙上面寫著要租店面,看著第一劇場排隊的人潮,在這裡再開一家唱片行應該不錯,萬一「麗鳴」被拆了,這邊也可以繼續做生意。

李龍拔這時想到年輕的時候在老家新營跟朋友做生意,不是虧錢就是被騙,只有小學畢業的他寫了一手好字,帶著家人上台北很幸運的找到了公家機構的穩定的工作,這幾年都靠牽手彩霞幫家裡省吃儉用守住錢財。



李龍拔其實非常保守,在北淡線的長安站旁跟算命仙合租半個店面,還有蘆洲一家店面,包含法主宮旁這家,就有三個店面,萬一再租下保安街這裏,同時就有四個店面要照顧,阿祥明年要去做兵,不知道人手還夠不夠?

李龍拔沿著延平北路騎著鐵馬,問了幾家阿祥常去的店鋪,都找不到人。李龍拔還在猶豫是不是要租下店面的同時,天色已經暗了,看著一家家的銀樓的招牌亮了起來,街上的人也多了起來,他失神差點撞上了載客三輪車,車上情侶親密著手拉著手下車,到媽祖宮廟前(慈聖宮)約會吃飯。

看到這一幕,李龍拔堅定了要幫阿祥討媳婦的想法。唱片行小本經營,但是只要能多開幾家店生活比較安穩點,討一個媳婦來可以幫忙,只是覺得阿祥心還不定,經常送貨的時候就到處趴趴走,會不會同意那麼早就結婚呢?

李龍拔想著想著,恰巧經過了陳天來的豪宅,突然想到了嫁入陳家的阿姨,從小就很疼愛阿祥,不但可請她幫忙介紹乖巧媳婦,跟她周轉一下店面的租金,或者可以標會,辛苦一點度過這個難關。

*第一唱片行開業

1965年,位於保安街88號的唱片行順利的開業,阿祥也順利了娶了媳婦連綺霞,由於名字跟婆婆李連彩霞的名字只差一個字,改名為李淑美(後稱阿美)。出身雲林的阿美比阿祥年長一歲,本來在三重的電器行上班,阿祥經常去電器行偷看,很快就追到手,兩人自由戀愛,並不是長輩介紹。阿美算是第一唱片行的老闆娘,至今未曾改變。

在金門當兵的阿祥,大女兒李玲玲(後稱小玲)出生,放假回台灣,還沒有來的及洗澡換衣服手中就抱著一個小嬰孩,或許是喜歡小孩的緣故,退伍回台北就很努力拓展業務。來來往往的客人除了專門來買台灣歌謠之外,有不少廣播電台的主持人,要找日本的演歌也會來問阿祥,只要哼的出旋律,阿祥就可以找出唱片來,所以當年結交不少廣播節目主持的朋友。

當年,日語、台語歌曲還沒有限制,第一劇場所演出的音樂劇、歌舞劇,受到日本寶塚音樂劇影響的舞蹈表演,甚至是黃梅調、京劇都有演出,加上播放的電影來自日本、美國與台灣自製的電影興起,大稻埕的第一劇場儼然成為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

尤其是凌波與樂蒂演出梁祝期間,人潮湧到保安街這邊來,非常會做生意的阿祥,經常在劇場散場的時候,把店裡的喇叭搬出來,對著街上放黑膠的音樂,吸引客人駐足,順便就把唱片買回去。1969年,第一劇場樓上的舞廳發生大火,後來生意就每況愈下,但第一唱片行仍屹立不墜。

*黃俊雄布袋戲台語變國語的選曲靈感

當年中華商場、西門町、台北城內那邊所販賣的唱片以國語歌曲為主,在大稻埕這邊的以台語歌謠為大宗,也由於電視還沒有普及,位於大稻埕、萬華這兩區傳統台灣人生活的區域也有歌舞廳,歌星表演仍有一定的影響力,雖然第一唱片行甚麼歌曲都有販賣,仍以台灣歌謠為主力。

到了 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台灣與日本斷交等事件,音樂、電影、電視受到官方審查的影響,不能播放日語片,日語歌曲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反而讓台語歌曲蓬勃的發展,經常流行著與日本相同的歌曲,但是唱的卻是台語、國語的歌詞。

很多人以為後來民歌興起,是因為新聞局限制電視節目方言的播放時間,實施了歌曲審查,導致台灣民謠的沒落,實際上在台灣各地透過廣播的發送,還有透過唱片的傳播,台灣歌謠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正當黃俊雄布袋戲在電視播放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要求要改成用國語播放,黃俊雄苦惱不已,晚上在延平北路喝完酒醉醺醺的走到第一唱片行,劈頭就問阿美說:「第一的,明天布袋戲就不能講台語了,該怎麼辦?也不知道新的主角要配甚麼曲子?」,後來阿美詢問了主角的個性之後,就推薦了倪賓的歌,也因此更捧紅了倪賓這位歌手。



愛情如水向東流/詞曲:倪冰心(倪賓)

愛情如水去不回 初戀情人不如歸
為了什麼我又陶醉 寸寸相思滴滴情淚
愛情像流水 像那時光一去不回
我恨你 我恨你徒傷悲
我把熱情託付流水 在夢裡相偎

阿祥的爸爸李龍扒經常帶著太太剛煮好熱騰騰的飯菜來店面,但因為太忙了,經常等到飯菜都涼了還沒有吃,這個時期阿祥跟阿美開業到深夜一、兩點,直到第一劇場最後一場電影,或是跳舞聽歌的人散場回家後,唱片行才打烊,晚上全家三口就睡在唱片行的閣樓,只有一個小出入口用梯子上下,夫婦一早起床又要開店做生意,就這樣過著忙碌的生活。

小玲回憶著小時候在閣樓睡覺的時候經常被臭豆腐的香氣吵醒,路邊的攤子很多,有時候越晚越熱鬧。阿祥很喜歡打香腸,有一次擲骰子贏了整車的香腸,全保安街的人都吃到免費香腸。

*代客錄音

或許是被禁的歌曲大家越想要聽的心態,透過夜市販賣的盜版錄音帶,還有地下電台的播放,反而越多人知道。而當時也流行一種「精選輯」的概念,唱片行經常會貼著「代客錄音」的牌子,可以把這周排行榜第一名的歌曲錄在同一捲錄音帶內,因此唱片行除了賣唱片之外,還要幫客人做客製化的服務。

那時剛好阿祥的女兒小玲長大在店裡幫忙,透過一比一的對拷速度,經常聽了熱門歌曲,一下子就學了起來,甚至還有客人指定六十分鐘只要錄兩、三首歌重複播放,或者要錄滿九十分鐘非常多樣的歌曲,這些都需要花時間對烤,本來很討厭台語歌曲,只喜歡民歌與流行歌曲的小玲,經常錄製聽到台語歌曲也耳熟能詳。

雖然代客錄音是盜版的行為,當年著作權的概念還不重視,但造就了台灣人音樂創作的多元性,也正是音樂創作爆發的年代。

*五十年三代傳承的人情味

在第一唱片行,透過真空管放大機,聽著黑膠唱片開場豐富華麗的樂聲,現在的流行音樂很難追回這樣的味道,當年歌仔戲各種曲調的變形,還有樂師伴奏的風情,黑膠唱片一放下去,整個空間好像回到當年當時的場景。

在第一唱片行的架上還看得到當年台語流行歌曲文夏、文香、洪一峰、林英美、尤君,以及崔苔菁、劉文正、鳳飛飛、張艾嘉等,黑膠唱片最末期的校園民謠歌曲,加上小虎隊、胡瓜、明天會更好等,那時真的是流行音樂創作的爆發年代啊!

目前顧店的忠實員工是阿祥的太太阿美,她好像是一輩子就嫁給了唱片行似的,另外阿祥的兒子李政書在唱片行旁開了一家咖啡館,除了飲料之外還賣水餃,阿祥的女兒小玲總是在唱片行內包著水餃,有空的時候就會與騎樓下的老客人愉快的聊天,雖然唱片的銷售量大不如前,但是水餃的生意倒是不錯。

第一唱片行的招牌雖然有點老舊,黑膠唱片已經不再發行,但主客的情誼還是一樣,每日與老客人聊天往來,人情味依舊存在,只是交流的媒介不再是唱片,有些電台主持人販賣健康食品,第一唱片行也成為一個寄售點,阿祥對唱片行客人的珍惜,並不想輕易的關掉唱片行,或是改變經營模式,這更突顯了人情味的珍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