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威尼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威尼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6/07/24

【威尼斯】維洛內些《利未家的宴會》@學院美術館5

看到這幅12公尺寬的畫高掛著,很多人駐足­在下,我看了很久,真是驚嘆不已。


《利未家的宴會》維洛內些 1573
1. 耶穌所在的空間區塊與兩側大不相同,呈現一種寧靜的氣氛
2. 猶大
3. 主廚
4. 事不關己的紅衣教主,後來畫作改名,搖身一變成主人利未
5. 維洛內些

維洛內些(1528-1588)是提香的學­生,威尼斯畫派晚期的畫家,也是威尼斯繁榮­和富裕的歌頌著。他的父親是雕刻家,所以從­小受到良好的環境。他崇拜拉斐爾,曾在羅馬­待過一段時間,受到文藝復興大師的影響。也­曾修習過建築,所以在他的作品裡,也常帶有­建築風景。

【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23.html

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不同的是他比較不重視­宗教的神聖,而是利用宗教的題材加入通俗畫­的元素,也或許對當時的社會景況做了些反諷。例如這幅最後的晚餐,在達文西的畫­下就是很悲壯憂傷的氣氛,但是在維洛內些反­而把主題性分佈在四周的人們,穿著奢華的祭­司、粗鄙的小丑、剔牙的門徒、半裸的女人、­黑人、德國士兵(新教徒)還有許多跳來跳去­的小孩。

這幅畫本來是教堂委託《耶穌在西蒙家的最後晚餐》,該教堂原本畫布上提香所畫的《最後的晚餐》在 1571年失火燒掉了。但是維洛內些畫的卻變成了豪華的宴會,於是被抓到宗教法庭,­法官要求三個月內要對畫作做修改,但維洛內些最後只改了畫的名稱《利未家的宴會》,這故事源自於路加福音。

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呢?』

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加福音5:27-32)

【羅馬】達文西@梵蒂崗博物館6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5/blog-post_29.html

看了這幅畫的構圖,其實受到達文西及文藝復­興式的透視法很深,但那麼多世俗性的人物加­入,應是威尼斯政教分離的政策才可能留存下來吧!­

2006/07/23

【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1539 聖母參拜廟/提香

這是在學院美術館最後幾個展覽室的巨幅壁畫,為了這間房間的兩個門,這畫的下方還被切了兩角,不知道是當初設計就這樣,還是後來的人切掉的。

提香,1490-1576,是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藝術大師,從小不愛讀書而喜歡畫圖,所以他父親在他9歲的時候就送到威尼斯,然後轉到喬凡尼‧貝利尼門下,師兄是吉奧喬尼。後來因故這兩個師兄弟被喬凡尼趕出師門,在1507年吉奧喬尼開設畫室,後來兩人功力相當,經常分不清楚是誰的作品,吉奧喬尼也曾因為有人將他的畫作跟提香搞混,一怒之下不再畫畫。或許藝術家有股自傲的脾氣,只要後進的名氣超越前輩,就會翻臉。

師兄→【威尼斯】吉奧喬尼@學院美術館3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17.html
師父→【威尼斯】貝利尼家族@學院美術館2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12.html

提香的畫作穩健有力,色彩是歡樂的,熱情奔放的感覺,這點絕對跟吉奧喬尼的寧靜柔和是大不相同的。由於提香活的很久,加上創作源源不斷,一般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跟師兄吉奧喬尼學習期間,畫風明顯有模擬之嫌。第二階段式典型提香階段,主要作品是上層社會創作,有享樂主義的成分,例如酒神祭、晨起(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一些狂歡作樂的畫作。第三階段是晚年的作品,大多是神話宗教的題材,上面這幅聖母參拜神廟描述聖母小時後參拜神廟深得祭司的歡心。

這幅畫中間賣雞蛋的老婦人,反應當時社會的現況,比較老的畫家才有權利畫的那麼寫實吧!

2006/07/17

【威尼斯】吉奧喬尼的《暴風雨》@學院美術館3

在一大堆宗教畫中,第五展覽室展出這種費解的作品,在暴風雨中一名婦人正在露出胸部哺乳。


暴風雨 1507年 吉奧喬尼/威尼斯學院美術館

那時還在文藝復興時期,能夠開始表現風景畫算是創舉,並運用人物來增加暴風雨的氣氛。吉奧喬尼總是把畫作的風景弄成朦朦朧朧、輪廓柔和,就像是暈染的效果,人在遼闊的大自然前顯得渺小孤立,氣氛有些隱隱的哀愁。左下角有一個牧童,有人說是士兵,可是看起來不像。右邊有個婦人,明明看起來是金髮白人哺乳著一個大嬰兒,可是有人說那是吉普賽人。畫面中央是暴風雨前的景色,還有一個希臘斷柱,一切都那樣的神秘,畫中似乎隱藏著某個秘密。

文藝復興前的繪畫,不會有一般平民裸露著身體,只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有這樣的畫法。於是眾多的說法出現,有人說是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那閃電表示上帝的憤怒,夏娃哺乳著兒子該隱,亞當則在旁牧羊。也有說是小孩是酒神,宙斯的私生子,閃電代表宙斯。還有人說小孩是摩西,法老的女兒從尼羅河救起來,給奶媽哺乳。

這幅畫曾經去照過X光,發現本來左下角的牧童,本來是畫著一個裸女,而右方哺乳的女人本來不存在。所以上方的說法全部被打破。或許很單純的,只是某個貴族要買幅畫回去掛在寢室助興而已。貴族想要留影在畫中,於是畫家就把裸女塗掉,改畫成貴族的畫像,那個牧羊人穿著看起來也像是有錢人的人家。而裸女就改畫在右手邊。威尼斯的商人很有錢,除了在威尼斯有豪宅外,也在義大利本土買莊園,想過田園生活,也說明了畫中那個男人為何是牧人的打扮。



吉奧喬尼1478-1510年,田園風景是威尼斯畫派先鋒,看他的自畫像,有點傑傲不拘的感覺。相貌英俊,有音樂天賦,個性浪漫,也十分吻合他畫中的濃厚詩意,甚至是淒怨的情調。曾有人將他與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列,名聲還超越他老師貝利尼。吉奧喬尼因鼠疫病逝,幾件未完的作品似乎是由提香等人繼績完成的。

整幅畫作充滿了人像、夢境與暴風雨合為一體的景象。

2006/07/12

【威尼斯】喬凡尼‧貝利尼的《神聖對話》@學院美術館2

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於西元1487年替教堂製作的《神聖對話》,是早期文藝復興的代表作,呈現詩意和諧感。這作品是從祭壇牆上挖下來的,所以四周還有挖下來的痕跡,平面的畫作看起來卻感覺像是祭壇下立體的圓弧狀,可見已經有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的功力。


喬凡尼‧貝利尼/1487年/聖喬貝教堂祭壇裝飾/神聖對話/威尼斯學院美術館

這幅畫中的構圖明顯地可以分為幾組,上面的聖母子,已經沒有以往的高高在上的感覺,聖母坐在寶座上並沒有高這些聖徒多少,而且寶座在神龕下方,兩邊的柱子是教堂實體柱子的樣子,上方的馬賽克有威尼斯型態的鍍金。左右兩邊的六個聖徒,左邊起是聖弗朗西斯(St. Francis)、施洗者約翰、Job。右邊是聖多米尼克(St.Dominic), Sebastian, Louis of Toulouse。被弓箭刺的Sebastian據說當年鼠疫橫行,設立了這個祭壇因而鼠疫受到控制,在威尼斯的宗教繪畫中Sebastian出現非常頻繁。而下方三個則是音樂天使。

喬凡尼的作品精長讓人感到靜止的氣氛,似乎所有的人物都在無言的思索,而每個人之間確像在作某些對話的感覺,暗地裡透露出某些憂鬱。

文藝復興在佛羅倫斯發跡,羅馬發揚光大後,15世紀中期才傳到威尼斯。而威尼斯畫派的崛起在16世紀初,也就是由喬凡尼奠定下的風格。貝利尼家族父親雅克伯(Jacopo),二個兒子簡提列(Gentile)及喬凡尼(Giovanni)在威尼斯佔有重要的地位。

學院美術館在後面的一些展覽室有不少共和國出資的述事畫,不同於宗教作品,多顯示當代市政功績,人物排排站,在威尼斯似乎特別多,喬凡尼的哥哥簡提列就畫了不少這類畫作,當時雖然簡提列比較有名,可是現在來看喬凡尼的作品似乎比較有靈魂。

大哥→【威尼斯】簡提列貝利尼@學院美術館7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15410190915338868.html

2006/07/11

【威尼斯】學院美術館1


2006/2/21 8:50 聖母加冕圖

早在要去義大利的前幾個星期,我就在網路訂好了學院美術館的入門票,到了威尼斯才發現,大家都沉浸在嘉年華會的快樂,一早去參觀博物館的人少之又少。

因為參觀的人很少,預約入門時間的我簡直就像傻瓜一樣多付了ㄧ歐元,不過多獲得了很多,我並不知道這裡不能拍照,在管理員睜隻眼閉隻眼下,拍了一些畫作回來。學院美術館的收藏品橫跨了五個世紀,從中世紀拜占庭時期,一直到文藝復興,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呈現了完整的威尼斯畫派面貌。

這裡的展覽館是依照時間的排列,所以第一展覽館是最早在教堂內的裝飾,不但表面全都是鍍金,這幅畫的人物表情呆版,動作死板,是哥德式的基本元素,但中央上方的天父,是唯一有比較豐富的表情,這個1350年左右完成的作品是威尼斯頂尖藝術家保羅‧韋內其亞諾的作品,描繪聖母及耶穌的生平。這幅作品有很多說法,雖然線條基本元素是哥德式,但整體效果和背景則屬拜占庭的,所以被認為是東西方畫風的揉合。

第一展覽館同時還有姜波諾的聖母加冕圖,約是1448年的作品,已經有些跳脫哥德式的樣板,比較寫實的表現手法出現。

2006/07/10

【威尼斯】卡瓦利府@大運河


2006/2/21 卡瓦利‧法蘭克提府

在學院藝術木橋旁,這個府邸旁有個美麗花園,1836年奧地利的腓特列大公過世於此。

這座建於15世紀的府邸是造型宏偉的哥德式建築,跟隔壁棟的巴巴羅府一樣。這府邸後來改建成銀行,內部裝潢也改成新哥德式風格。

威尼斯於1797年被拿破崙佔領,終結了共和國時代,可是自稱是法國人的拿破崙把威尼斯跟奧地利換了倫巴底省,所以奧地利人在威尼斯有了一些歷史,威尼斯比較古的建築是拜占庭式的,但綜合日耳曼地區盛行的浪漫主義,又可以看到很多威尼斯的新哥德式建築。

府邸網站:http://www.istitutoveneto.it

這個府邸在19世紀重建的時候,窗戶上強烈的哥德裝飾風格變成為大運河旁"浪漫"的裝飾品。

2006/07/09

【威尼斯】學院木橋@大運河


2006/2/21

踏在學院木橋上,讓我想起了巴黎奧賽美術館前的藝術橋,跨在塞納河上與羅浮宮相望。

從聖馬可區跨過有氣質的木橋,就進入威尼斯最有藝術氣息的區域,幾次走在霧濛濛的橋上遠眺教堂的圓頂,幻想自己就是個畫家,很想畫下這一片夢幻美景,來來往往的船隻很多,水上巴士、水上計程車、工程船與貢多拉。

在學院美術館附近是有名的藝術學院,看到很多學生坐在河邊聊天,附近也有不少畫家自己開店,在裡面作畫,也兼賣畫作與明信片。威尼斯畫作的特色是色彩鮮豔,感官上華麗的裝飾,加上感性的詩意,我在一家店買下了一個色彩鮮豔的抽象明信片,也在小巷弄看到老師傅用傳統古法作著標價不便宜的面具,這一切為了只是"藝術"。

搭建於1932年,原來只是要暫代一座19世紀奧地利人蓋的鐵橋,後來依大眾的要求保留了下來,1980年整修過。

2006/07/08

【威尼斯】魚市場@大運河


2006/2/21 8:10

一早起床就趕搭水上巴士去學院美術館,經過這個魚市場,人聲鼎沸,海鷗尖細的叫聲吸引了我。

據說這市集從1097年就存在了,從里奧托橋一直延伸到這個哥德式的魚市場,是威尼斯的商業與歷史中心,為了避免水患之苦,還特別鞏固加高的地基。1514年此地發生大火,大部分的建築在16世紀後重建,而這個魚市場是1907年建,為了防止海鳥進入,還經過特別的設計。

這裡的地名很奇怪,用金匠、魚販、蔬菜來命名,是因為同類型的商店會聚集在一起,可能是賣這三種東西的店家都在一起吧!每次走到這個區域,讓我的感覺是非常的混亂,往往錯過一個轉角就漏看了一段歷史,例如財政宮的宮殿、1157年的銀行匯兌商場、聖賈科莫教堂,都在這小小的區域。

位於黃金屋的對面,似乎只有上午熱鬧,到了晚上,魚市場十分的安靜,似乎不曾有賣魚的痕跡。

2006/07/06

【威尼斯】夜街景


2006/2/20 20:30

威尼斯的夜街在這裡特別的熱鬧,人們從聖馬可廣場步行回車站,走到這裡兩邊都是商店,餐飲、面具、超商、99Cent、攤子等,應有盡有。

街上的燈飾在威尼斯的六個區都有不同的形狀,我喜歡這裡一閃一閃的六角符號,走到這裡就知道住宿的旅店快到了。照片中這家店晚上才開張,即使飄著雨,還是有不少人坐在外面,晚上八點似乎沒有什麼客人光顧,可是到了晚上十一點來看,真是一位難求,悠揚的音樂聲中,讓人忍不住想來杯啤酒。

在旅店同房遇上一個來自挪威南部小國的女人,她很少回房睡覺,不知道她晚上跑去哪裡,有天當我晃回旅店的時候,看他正好在店裡跟男人搭訕聊天。另外有天好巧不巧也遇上她挽著一中年俊男人的手在路上走。我當然不敢問她晚上都去哪裡,但問她下個旅程到哪裡?她自己也不知道,我說我是要到佛羅倫斯的時候,她說她搞不好也會去那邊。真的跟台灣年輕人的想法很不同,由於歐陸的交通發達,年輕人背個背包就到處去流浪,在她的行李箱內,最重要的就是漂亮的衣服及長靴。相較之下,台灣人比較沒有安全感,畢業後就一定要投入工作賺錢,工作穩定後就要結婚生子,然後一輩子變成金錢的奴隸。

這讓我忍不住想起了電影《燦爛時光》的劇情,男主角漫無目的到北歐去旅行,沒錢來就在當地打工,然後在1966年義大利發生大洪水時回來投入救災。這些年輕人是不是就心存這樣的性格?

2006/07/05

【威尼斯】貢多拉


2006/2/20 11:30

貢多拉與船夫,是威尼斯的象徵,也是神話的一部份,它的起源是土耳其,而船夫的工作是父傳子的。

仔細觀察貢多拉,船身是不對稱的用來平衡划槳的力量。船夫通常都穿著條紋上衣,黑色長褲,比較帥氣的還會帶黑色墨鏡,年輕的船夫身材瘦長短綣髮,吃力的划著槳,有時還會在大運河對撞,險象環生。但是年長有經驗的船夫就一付清鬆模樣,但身材比較矮肥。

1562年以前,本來貢多拉的裝飾及顏色千奇百怪,因為比較財富的作風不好,共和議會決定船身一律塗成黑色,這樣的決定,到如今來看卻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托瑪斯曼說:看著貢多拉的船,心頭就浮現死亡的影像,棺材與肅穆的儀式,這是航行時最安靜的船......

貢多拉的造價昂貴,也只有位於威尼斯本島的造船廠製造,所有的尺寸是制式的規定,長36呎,寬5呎,我認為最有特色的是船尾的金黃色裝飾,有人說是海豚尾巴的變形體,有人說這個造型來自羅馬帝國時代的大帆船,有人認為是象徵司法的斧頭,有人認為是埃及靈柩船上的鑰匙圖案,也有人說那六道叉狀代表威尼斯的六個區域。

日本人是最喜歡乘坐貢多拉的一群,看著一堆日本小女生湊錢要坐一遭,然後在小小河道上不斷地驚呼著威尼斯小河道美景,不斷地拿相機猛拍,讓同是觀光客的我內心微笑了起來。

2006/07/04

【威尼斯】巴巴里哥府及巴爾巴洛府@大運河


2006/2/20 15:30 Palazzo Barbarigo 巴巴里哥府

倒S型的大運河,行經學院木橋後不久,就會看到這個鍍金的鑲嵌畫作,就在古根漢博物館的旁邊。

巴巴里哥府,1887年的時候增加了這個鑲嵌畫作,讓這裡格外的耀眼,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威尼斯早晨》一個很窮的工人去拜訪位在威尼斯的遠房親戚,那親戚是貴族後代,房裡面值錢的藝術品都已經變賣光了,但是那遠房親戚還要裝闊,這樣的"假裝"真是辛苦。在大運河看到這些光鮮亮麗的門面,真不知道建築物裡面是怎樣的情形。

在巴巴里哥府(Palazzo Barabrigo)的斜對面有座巴爾巴洛府(Palazoo Barbaro),表面上並沒有上面這前者漂亮,可是有段輝煌的歷史。1885年來自波士頓的貴族寇蒂斯購入,並邀請知名人士來此作客,來這裡的客人有美國作曲家波特、舞蹈家狄亞基列夫、畫家莫內、文學作家亨利詹姆斯等,留下了不少文學及藝術作品。

威尼斯的大運河的故事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要維護這些門面,也要花不少費用。

2006/06/26

【威尼斯】里奧多橋


2006/2/20 15:20

里奧托橋是大運河中最重要的一座橋樑,無論是你走陸路從車站往聖馬可廣場,或是用水陸做水上巴士或是水上計程車,也會經過這座橋。

這個地點是威尼斯的正中央,本來是座木橋,在1444年的時候有個叫做斐拉拉的貴族舉辦婚禮,群眾在橋上看熱鬧,因而崩塌,後來還是用木頭把橋建了起來,在1588年的時候透過設計競賽(可能是從佛羅倫斯傳過來的方法),當時米開朗基羅、帕拉底歐、珊索維諾等人都有來投競標圖,但是後來是安東尼的設計獲選。

這座橋上有設計兩排商店,如今賣著很貴的金飾與紀念品,橋拱底端到水面高約7.5公尺,長約60公尺跨越大運河,我一直覺得跟佛羅倫斯賣金飾的那座橋長的很像,或許都有商店在上面吧?在這座橋的運河兩側都有餐廳可欣賞美麗的白色大理石橋,經常看到貢多拉躲著水上巴士的險象環生,或著昂貴的水上計程車從橋下奔馳而過。

我在橋上欣賞風景的時間不多,因為怕哪天橋又塌了!

2006/06/25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2006/2/20 15:30 聖馬可廣場臉上有手繪面具的小女孩

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政治經濟中心,東邊是聖馬可大教堂及總督府,廣場的中央是高聳的鐘樓,廣場兩翼對稱式的建築,現在有許多著名的咖啡館及金飾店,除了旅人來來往往,這廣場最大的特色就是鴿子超多,幾乎三不五時就有旅客大呼鴿子停在頭上的畫面產生。

嘉年華會期間,在廣場的中央每個小時都有走秀的活動,面具人可以自己去報名,主辦單位會整點的時候透過唱名的方式讓這些喜歡秀的人從台後走到台前,有時還會有看不懂的傳統戲劇表演,雖然今年的主題是"中國的危機與轉機",可是這整點的節目是一點也沒看到國劇的表演呢!

夜幕低垂,這個廣場滿是垃圾,我看著工作人員清掃著各式的垃圾,鴿子大便與玉米粒佔了很大多數。打在鐘樓的時尚幻燈片也關了起來,留下一群群不肯回家休息的狂歡客。我來此一個星期從來沒有看到水淹廣場的景象,或許真的是運氣好吧!站在廣場的中央,看著四周的建築,可以感受到拜占庭式的教堂與哥德式鐘樓的互相融合。

拿破崙形容這個廣場是歐洲最高雅的客廳。

2006/06/24

【威尼斯】嘉年華1


2006/2/20 11:30 聖馬可廣場

從麗都島回到威尼斯本島,我腳已經累的走不動了,一下船看到聖馬可廣場的熱鬧景象,雖然天空飄著細雨,但是人潮只能用多來形容,我見到一副副的塔羅牌人在面前讓大家自由拍照,精神為之一振。

看到各種攝影器材在聖馬可廣場前展示,讓我最驚訝的是這個日本的歐巴桑團,我在威尼斯的一個星期每次到聖馬可廣場都會看到,可見他們待的時間比我久。鏡頭千奇百怪,成員以阿嬤級居多,而且都是女性,我想該團平均年齡應該有65歲以上。明明已經很近很近在拍了,不知道為何還需要那麼大的大砲鏡頭?

這些阿嬤非常的認真,不但一字排開拍照照著塔羅面具人,也很自得其樂的跟塔羅星人拍照,擺出十分搞笑的表情,不知道這時候面具後面的表情會不會是十分 orz 的!從被拍照與拍別人,這時觀察人性最清楚的莫過於藏在面具後面的眼睛了,呼吸的聲音只有自己聽到,所有的感官被華麗的外表所隔離,這時候的雙眼不但是觀察人最好工具,雙眸的表情同時也是攝影師最喜歡捕捉的一景。




這是第一天拍攝面具人的成果,第一次拍了那麼多華麗的面具,讓我傍晚又回到了聖馬可廣場,夜晚來臨時,碰上了星際大戰的黑武士安納金對我吼叫,嘉年華好像就是要越搞怪越有意思!

2006/06/23

【威尼斯】麗都島‧夏日海灘


2006/2/20 10:30 麗都島海灘

沒預期在威尼斯的第二天早晨就跑到麗都島來吃早餐,下了水上巴士赫然看到一堆觀光客等著上船到本島觀光,原以為這只是個小島,沒想到這裡居然有汽車。

麗都島是狹長的沙洲,長達12公里,是威尼斯本島與大海的天然屏障,北面有個小機場。整個島的東南面的沙灘都是夏日的渡假海濱浴場,我步行在這冷清的海灘邊,沒有開放,一排排無止盡的小屋,可以想像夏日來渡假人潮的盛況,要是遊輪很多的話,整個沙灘不就都是廢氣嗎?

這裡也是很多電影來取景的地方,除了海灘之外,有歌德式的諾瓦藝術別墅、仿摩爾人城堡,怡東酒店充滿了拜占庭的特色。法西斯年代興建的電影宮,威尼斯電影展在1932年開始,在每年的九月初開始為期兩個星期。我實在無緣看到這個熱鬧的場面,在寒冷風大的海灘邊,所有的店面都沒有開放,卻看到了一家傳統沖洗底片照片的照相館開著,老闆稀奇的看著我一個用走路來觀光的觀光客。

賭場也是這裡的特色之一,但是淡季也見裝潢毀壞,無人上門,我在賭場外的河邊等著水上巴士,等了半個小時沒有一艘船經過,只好靠著我的雙腳在走回大碼頭等船,實在走的腳太酸,沒有去看猶太人的教堂。

托瑪斯曼形容麗都島是個墮落萎靡、精神混亂的地方,或許我來的季節不對,我只看到毀壞空洞的建築,彷彿只為了電影片場設置,無人的海灘與荒廢的國際級大飯店。

2006/06/20

【威尼斯】沉睡的菜園聖母院


2006/2/20 6:30

由於實在睡的不好,清晨有些微光,我就爬起來準備去拍日出,看地圖地理位置,應該只要到北邊就可以看到太陽從海面上升起。

雨後的早晨街道上很濕,但是比起晚上的髒亂,顯得非常的乾淨,猜測放置在門口的垃圾應該都在深夜被清走了,急急忙忙的趕到北邊的碼頭,霧氣很重,飄著細雨,沒有半個人,我坐下來等著日出,遠方來了台水上巴士,應該是從麗都島過來的,上面擠滿了客人,等到船駛離,居然天就亮了,沒見到日出,回到街道上,突然街燈熄滅,看看時間原來是七點鐘。

我在菜園聖母院外走來走去,一直想進去看"丁托列多"(1518-1594)這位天才畫家的作品,但是總是找不到正門,卻看到精心設計的路燈看起來跟高塔的造型相似,是洋蔥狀的圓頂,教堂是哥德式的建築,15世紀修復改建這個教堂的時候在菜園發現很靈驗的聖母像,所以稱為菜園聖母院,1966威尼斯洪水氾濫,因為是英國出資修復這個教堂,所以這裡也稱為英國教堂。

【威尼斯】丁托列多@學院美術館6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115393304365148929.html

我很想進去看看"最後的審判"這個畫作,但是教堂的開放時間是九點半,還有兩個多小時,逛了清晨的市場開市的情況後,索性坐上水上巴士邊打瞌睡邊遊大運河,最後在麗都島下了船。

2006/06/19

【威尼斯】時代的錯覺


2006/2/19 17:30

一到水都威尼斯,我拉著大行李搬上搬下,有點懊惱為什麼要帶怎樣大的行李同時,有個小女生身著白色天使服裝,到處向人灑著紙片。

剛好找不到旅館看著地圖懊惱,我被突如其來的碎紙片嚇到了,但不到一秒的時間心情轉為愉悅的,身置嘉年華歡樂的氣氛,應該很快可以找的到吧!於是我拉著大行李,拿著列印出來的旅館地址店名,開始詢問店家還有路人。果然親身驗證了書上所講的幾句話,一是如果指路人說一直往前走就是的話,那他一定不是威尼斯人;二是如果指路人說看那個門牌號碼來辨識的話,那他也一定不是威尼斯人。

我先到一家咖啡店問老闆,果然他講說前方稍微偏右走,然後在左轉,然後在右轉,然後......,由於我也不是聽的很明白,打算走一會再問路,沒想到我問第二個老人本以為是當地人,他很熱心的帶著我繞來繞去,就是看門牌號碼,最後他拍拍屁股就走人,驗證了看門牌找路的絕對不是威尼斯人。最後我進去一家旅館問人,好在那邊有地圖,他說只要走到河邊就很容易看到,我半信半疑的走回車站旁的大運河邊,果然555號就在旁邊。第一次發現 google earth 列印出來的衛星地圖根本沒有用,因為無法定位地址上的位置。

沒想到到達旅館後,那個地方只是 check in 的地方,真正的地方還要走路半小時才會到,於是我拉著大行李,隨著工讀生在眾多的人潮上上下下,一面擔心我的硬碟是不是會壞掉,一面擔心剛剛已經付了住宿費,會不會被騙了流落街頭沒地方住。還好,走到了自助旅館,我分配到的五人房當晚只有我一個人睡,簡單的梳洗一下,就趕著出去逛逛。

街燈已經亮起,許多貴族大方的在路上給人拍照,小天使到處灑著紙片,大法師帶著尖頂帽揮舞著棒子,還有萬聖節大南瓜跑來跑去,夜幕低垂,在大運河邊一群人穿著蘇格蘭傳統服裝彈奏著手風琴、打鼓,然後跳著在電影上看過的熟悉舞步。

或許是疲倦,也或許人潮太多,這一區獨有的星形燈光閃爍下,我打算先回房休息,沒想到只不過喝了杯即溶咖啡,我就度過第一個在諾大房間內失眠的夜晚。

2006/06/18

【威尼斯】序曲


2006/2/19 15:00 汽車火車堤道

從羅馬飛到威尼斯的馬可勃羅機場,再轉搭公車進入威尼斯本島,這段似夢的旅程就要展開,我故意坐在第一排座位,鮮明的黃色路燈在霧中飛來,帶我進入夢幻的國度。

在還沒有進入威尼斯前,讀過不少介紹這裡的書籍文章,心中浮出的感覺不外乎是商人貿易、小島海國、東西交流、封閉與開放、船、鬼魅神話、錯綜複雜、嘉年華面具節、貴族獨裁、十字軍東征等等。1846年火車進入威尼斯的那一剎那,這個海上城市已經註定要用陸地人的思考,1931年汽車堤道完工後,威尼斯的地位仍然屹立,這跟威尼斯人的性格有關,能夠時時求新求變的威尼斯,這百年來搖身一變觀光旅行的世界中心。

威尼斯的建立,第五世紀時因為羅馬帝國的衰敗,各地區的蠻族到處進攻帝國版圖,威尼斯人逃到這瀉湖區,這種逃到海上遷徙的情感,逐漸成為威尼斯人的情感跟生活方式,進而在697年選舉出第一任總督。馬可勃羅來自威尼斯,是他帶入了東方的文化,也因此威尼斯在羅馬帝國的版圖內不但從伊斯坦堡帶來了眾多的藝術,也收集了不少東方的藝術品。威尼斯島的建立,每每讓我想到如今台灣的處境。

而今我坐著車在汽車堤道往前奔馳,雖然前方謎霧一片,但踏實的心情讓我覺得變的好真實。世界上只有一個威尼斯。

2006/06/17

200%的《威尼斯》嘉年華攝影集


關耀輝‧李依潔的攝影故事書

我計畫兩年的威尼斯嘉年華之行,終於在今年初完成,本來希望可以先看到耀輝大哥在威尼斯的攝影作品,但等我回來的四個月後出版了,讓我又回顧了那段似夢的嘉年華旅程。

拿到這兩本書當晚,就很快的翻閱一次,卡薩諾瓦的秘密狂歡是彩色的攝影作品,托瑪斯曼的美麗憂傷是黑白的故事,這樣的搭配好像是白天與黑夜威尼斯給我的感覺。加上李依潔簡短的文字,我想沒有去過威尼斯的人,也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每年面具嘉年華的華麗意境,與孤寂威尼斯人的內心世界,只有那段時間,大家帶上面具表演內心真正的自己,也只有那段時間,世界上的所有人才是平等的。

當生活工作忙碌的沒有自我,帶上沒有表情的面具,穿上藍色的華麗服裝,透過眼神的交會,肢體的動作,台下的照相機快門不斷地的閃動,這樣的世界仿佛是繞著真正的內心在轉動,威尼斯嘉年華就是這樣的一個神祕的世界,它浮在海上隨著潮汐流動,讓威尼斯人擁有了永遠變動的心,得以在十字軍東征時大撈一筆,得以在東西交流的商務貿易中展露價值。

我至今尚未開始開始寫威尼斯的旅記,一旦提筆害怕我又掉落獨自寫詩的愁悵歲月!我沒有耀輝的攝影功力,也沒有依潔文字的詩意,我一直在想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或許『書寫』是重要的出路。

相關網址:
關耀輝:http://www.kuan.cc/plog/
李依潔:http://www.wretch.cc/blog/ejlee
博客來購書: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05716&sid=0000005716&page=1

2006/03/01

【義大利】明信片簽到處@探索之旅


2006/2/27 威尼斯嘉年華‧聖馬可教堂旁

在威尼斯待了五天,最後一天終於雨過天晴,觀光客終於勝過鴿子的數目,聖馬可廣場上擠滿了來來往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看熱鬧。

今年的主題是"危機",以馬可波羅旅行中國為例,說明中國的崛起,這半個世紀,威尼斯商人退去了重要的角色後,威尼斯面臨重大的危機,除了觀光業,這裡幾乎已經沒有什麼特色了,官方希望以中國借鏡,讓威尼斯重返世界的舞台。

官方的主題展覽館有賣一些中國的書法、風水、宗教及文化的圖書,也有幫人免費畫國劇的臉譜,捧場的人似乎不多,除了這裡之外,似乎沒有人理會有關"危機"這個主題的意義,而我來此也是貪圖免費的廁所而已。

每天我都要到聖馬可廣場來拍照,這些自己製作華麗的外衣,在面具背後孤獨的面對鏡頭,而照相的人也努力的想捕捉那令人迷炫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