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5

【台北】丟掉框架



今天幫忙幾個小學生導覽了一下野草居食屋,說明了這邊以前的樣貌,與周邊的歷史遺跡:水圳道、鐵路、電力,坐火車去拜拜等等。小學生每一個都十分的專注,實在難得,而且每一個小朋友都會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大約二十分鐘結束了之後,回答完小學生的問題,再來就是大人提問,大人的問題都很具深度,但感覺大人生活在某些框架很久了,對於我的回答難免都會有點懷疑,這樣的懷疑很好,也讓我時時警惕導覽的內容是否真確?而我也不時的在想我的框架在哪裡?是否要經常重新移掉框架重頭思考。

結束後走到長慶廟,看到了一些公文,這些公文能夠公開也很好,大抵上是地主與廟方有一些紛爭,這幾年看到不少廟貼出很高興被指定為古蹟,也有貼出很不高興指定為古蹟,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被指定為古蹟的角力戰,甚至是古蹟遷移後要放在哪裡?各自有自己的盤算,真的放掉自己的立場很難,這點我想應該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吧?

老師讓小朋友導覽老榕樹,我想是不是有分派作業,小朋友才如此專心,還是我講的很容易了解呢?希望是後者。

法國,小朋友有味覺體驗,請廚師到學校教小朋友所有食材的味覺,飲食文化傳統。

很高興台灣的小朋友能透過導覽,了解在地歷史文化。之前有老師出作業讓高中部的同學,導覽給國中部的學弟妹,也是一個好方法。但真正的要注意的,我想就是"框架",大人不要給太多限制,小朋友只要多聽,就應該都可以做得很好。

我在想是否可以請老師多多協助,找尋學校周邊的店家,可能是咖啡館、茶館、餐廳、藝廊、書店、古蹟等等地方,帶小朋友去嚐嚐食材,了解地方文化,雖然可能增加老師的負擔,但是讓小朋友認識周邊環境外,認識不同意見、不同想法的人,未來小朋已也會獨立思考時,就沒有框架的限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